科學家發現不依靠線粒體供能的微生物:與細菌交換DNA

2020-12-06 中文業界資訊站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生物學家證實在一類奇特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內缺乏通常意義上產生能量的細胞「發電站」——線粒體。此前,科學家認為所有的複雜細胞,包括動物、植物和真菌的細胞,都具有這種微小的產能細胞器。


這類被稱為類單鞭滴蟲屬(如圖)的單細胞生物,顛覆了線粒體是真核細胞必需組成部分的觀點。


小鼠的纖維組織母細胞,藍色區域是含有DNA的細胞核,綠色點是數以千計的線粒體。

  捷克共和國的一支研究團隊發現,這種顯微鏡下才能見到的生物完全找不到線粒體存在的跡象,這使其成為生物學上的特例。這類被稱為類單鞭滴蟲屬(Monocercomonoides)的單細胞生物,顛覆了線粒體是真核細胞必需組成部分的觀點。

  線粒體能利用氧氣和糖類製造「化學能量包」——三磷酸腺苷(ATP),從而為動物、植物和真菌等生物的細胞提供動力。科學家認為,這類新發現的單細胞生物雖然不具備線粒體,但它們能利用一個涉及到硫的化學過程來產生能量。

  「在低氧環境下,真核細胞的線粒體通常呈現為還原形式,但科學家認為,線粒體的有些功能至關重要,以致於這些細胞器對真核生物來說必不可少,」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Anna Karnkowska解釋道,「我們已經確定了一種完全不具備線粒體的真核微生物。」

  生物學家認為,這種微生物並非一直沒有線粒體,而是在演化過程中的某個節點失去了這些能量細胞器。據推測,這些細胞與細菌進行了DNA交換——以一種被稱為「基因轉移」的過程——從而獲得依靠硫轉化過程產能的能力。相關研究的結果發表在近期《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

  論文作者解釋道:「這是首次在真核生物細胞中找不到任何一種線粒體形式的例子,表明該細胞器對於真核細胞來說並非絕對不可缺少。」科學家知道類單鞭滴蟲屬已經有超過80年,這些微生物與單細胞的人體寄生生物有關,生活在低氧環境下。

  近期由捷克和加拿大科學家完成的這項研究中,通過對基因組的分析,顯示它們缺乏線粒體蛋白。研究團隊認為,類單鞭滴蟲屬「的演化已經超越了生物學家已知的限制。」

  「這種神奇的生物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例子,表明單個細胞可以不必遵循標準細胞生物學教科書中描寫的規律。我們相信,在多樣性還不為人所知的真核微生物——單細胞生物——世界中,可能存在著更多類似的例子。」


這類新發現的單細胞生物雖然不具備線粒體,但它們能利用一個涉及硫的化學過程來產生能量,這種能力可能來源於細菌。

生物學家認為,類單鞭滴蟲屬並非一直沒有線粒體,而是在演化過程中的某個節點失去了這些能量細胞器。

  研究者稱,他們現在希望了解更多有關這類生物如何生存的信息,以及更好地確定類單鞭滴蟲屬及其近親的特徵,從而在更廣大的演化背景中對他們的發現進行分析。

  「這類生物的存在證明了一個事實,即一個真核生物細胞——具有真正細胞核的細胞——能夠在沒有線粒體的條件下生活,」論文作者、布拉格查爾斯大學的Vladimir Hampl博士說道。現在,Vladimir Hampl博士及其團隊的目標是確定這些生物失去線粒體的時間點。此外,這類微生物所屬的整個類群——滴蟲(oxymonads)——可能也不具備線粒體。

  Vladimir Hampl博士說:「在我們知道這類生物之前,似乎所有的真核細胞中都具有線粒體,即使是一些不製造能量的細胞,而製造能量正是線粒體最為人所知的功能。不過,即使不產生能量,線粒體依然在細胞必需的其他新陳代謝過程中具有功能,缺少這些新陳代謝過程,細胞就無法存活。」

  「在這類生物中,很可能由於某種演化結果,使線粒體的所有必需功能都失去了,這個細胞器也就省掉了。這類生物完全依靠胞內途徑來進行生存。」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25   今日/總瀏覽:1/1750
  • 科學家首次發現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椎動物
    、藻類、一些細菌以及很少的無脊椎動物能通過光合作用直接從陽光中獲取能量。現在,據著名的《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柱動物。  這種不可思議的動物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斑點鈍口螈(spotted salamander)。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實科研工作者對斑點鈍口螈一點都不陌生,而且還知道該動物的胚胎和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有共生關係。
  • 南極微生物可依靠微量氣體生存
    新華社雪梨12月12日電 南極洲是地球上環境最嚴酷的地區之一,然而這裡的微生物群落種類豐富,令科學家費解。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研究報告說,南極洲的一些微生物可在極端條件下依靠空氣中微量的氫氣、一氧化碳等氣體存活。
  • 細菌DNA提取方法的優化
    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胞,是人和許多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主要寄生在大腸內。水稻白葉枯病菌:革蘭氏陰性菌,由水稻黃單胞細菌水稻致病變種侵染引起的嚴重危害水稻生產的一種植物細菌。dna,每種方法所用大腸桿菌菌液量均為3ml,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對提取的dna測定3次,結果取平均值,實驗結果如圖1、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提取的dna濃度隨著超聲時間的延長而增大,這主要是因為超聲使細菌細胞壁更容易破裂,從而裂解液中sds能更充分地破壞細胞膜及核膜的結構,使dna迅速釋放出來。
  • 深海發現可殺死「超級細菌」微生物
    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一種深海微生物能夠產生一種強力抗生素,足以殺死對許多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據英國媒體日前報導,這種微生物是從日本海海底沉積物中發現的,它生活在水深300多米的地方,屬於放線菌家族。放線菌是一類介乎黴菌與細菌之間的微生物,是人類提取抗生素的主要來源之一。
  • 【重大發現】科學家意外發現了能吞食金屬的細菌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以金屬為食並從中獲取熱量的細菌,他們懷疑這種細菌存在了100多年,但從未得到證實。現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在對一種常見的化學元素錳進行不相關的實驗後,意外地發現了這種細菌。位於帕薩迪納市的加州理工學院的環境微生物學教授傑瑞德·利百特(Jared Leadbetter)博士把一個覆蓋著這種物質的玻璃瓶放在他辦公室的水池裡,浸泡在自來水裡。當他回來的時候,發現罐子上塗了一層黑色的材料。「我想,『那是什麼?
  • 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細菌
    德國萊比錫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這種新的土壤細菌。It was identified in an area that contained a large amount of plastic waste.它是在一個含有大量塑料垃圾的地區被發現的。
  •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中的蛋白質質控途徑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中的蛋白質質控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50:50 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V.
  • 科學網—被「馴化」的細菌能發電
    基於此,科研人員利用DSFO+讓希瓦氏菌菌株能在細菌裡生存幾周的時間。 「我們用這種替換分子取代了細菌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它可以促進向呼吸膜表面傳遞電子的過程。這種發電的方式讓我們有機會研究微生物上這種此前被認為不存在的行為。」研究人員吉列爾莫·巴贊說。
  • 劉如謙團隊再作創舉:首次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 ​
    此前,霍金曾預言:「過不了多久,富人將能夠編輯子女的DNA,提高其記憶力和疾病免疫力......,沒得到改造的人類可能無法競爭,逐漸絕跡,或者變得不重要,人類會展開自我設計的競爭。」  而後,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類受精卵並植入母親子宮,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健康誕生。
  • 科學家發現人類線粒體DNA的雙親遺傳
    近日,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等科研人員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Biparental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Humans」的文章,發現在極少數情況下
  • 線粒體起源新說
    就連初中生都知道,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這一細胞器的起源可追溯到約20億年前。儘管科學家在19世紀就發現了這些供能者,但關於它們是如何進化成細胞的重要器件的,仍沒有一致的說法。線粒體的祖先是一種非寄生性細菌,被另外一種單細胞生物攝入體內。大多數生物學家認為,該細菌有利於宿主:其中一種假說是,線粒體的前身,也就是那些細菌,能提供氫,幫助宿主細胞產生能量。
  • 科學家或找到地球上複雜生命的起源:一個微生物家族種群
    這些細胞具有遺傳物質,在細胞膜內與線粒體或葉綠體等其它細胞器結合在一起。圖示為動物細胞瑞典烏普薩拉大學一個科學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稱他們回答了一個有關生命的最重要問題之一——地球上複雜的生命是如何開始進化的。在我們的地球上,有三種類型的生命:細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
  • 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
    1月19日消息,英國《自然》雜誌17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十年探索,終於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出一種神秘單細胞微生物,研究團隊隨後對其進行了表徵。這種不同尋常的微生物,將幫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的起源。
  • 被「馴化」的細菌能發電—新聞—科學網
    基於此,科研人員利用DSFO+讓希瓦氏菌菌株能在細菌裡生存幾周的時間。 「我們用這種替換分子取代了細菌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它可以促進向呼吸膜表面傳遞電子的過程。這種發電的方式讓我們有機會研究微生物上這種此前被認為不存在的行為。」研究人員吉列爾莫·巴贊說。
  • 科學家藉機器學習發現「微生物衰老時鐘」 腸道細菌或揭示你的真實...
    科學家藉機器學習發現「微生物衰老時鐘」 腸道細菌或揭示你的真實年齡  Emma Chou • 2019-01-18 14:40:46 來源:前瞻網 E1083G0
  • 提取上千土壤樣本的細菌DNA發現新抗生素
    (原標題:提取上千土壤樣本的細菌DNA發現新抗生素:能殺多重耐藥菌)
  • 新發現的古細菌或能解答真核生物起源之謎
    線粒體是真核生物細胞的能量之源。在洛基城堡附近,生活著一種與眾不同的微生物。2015年,一支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微生物學家泰斯·艾特瑪(Thijs Ettema)帶領的科研團隊報告稱,他們在距洛基城堡約15公裡處的海床沉澱物中發現了一種新型單細胞微生物的基因痕跡。該團隊將這種新發現的微生物命名為「Lokiarchaeota」,簡稱為「洛基」。研究發現,這種神秘的微生物其實是真核生物關係最近的近親。
  • 研究揭示自閉症與腸道細菌之間的潛在聯繫
    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正在揭示自閉症與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一種機制,即腸道細菌數量的改變會導致微生物解毒和線粒體功能異常。為了克服這一障礙,來自中國的一個大型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 "準配對隊列 "的新型分析策略。首先,研究人員招收了79名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傳統隊列,一半是ASD患者,一半作為神經典型的對照。最初的微生物組基因組測試顯示,兩組之間的細菌多樣性差異很小。兩組之間發現了少量的差異,但這些差異總體上與之前研究中發現的差異一致。
  • 科學家發現吞食電子的細菌 堪稱世上最怪食客
    科學家發現吞食電子的細菌 堪稱世上最怪食客 P迪 | 2014-05-28 9:30:05 | 科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