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吞食電子的細菌 堪稱世上最怪食客

2020-12-03 網際網路那點事

科學家發現吞食電子的細菌 堪稱世上最怪食客

P迪

|

2014-05-28 9:30:05

|

科技資訊 3,029

摘要:據國外媒體報導,哈弗大學自然科學系副教授John L. Loeb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常見的細菌—沼澤紅假單胞菌能夠藉助天然的導電性,從土壤深處拖出礦物質中的電子,而它們在土壤表面吸收陽光來產生能量。最新研究表明,一種常見的細菌能夠從土壤深處的礦物質中吸收電子。Girguis說道:「我們一直都認為所有的生物體事實上使用電子來進行工作。這項研究的核心 ...

據國外媒體報導,哈弗大學自然科學系副教授John L. Loeb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常見的細菌—沼澤紅假單胞菌能夠藉助天然的導電性,從土壤深處拖出礦物質中的電子,而它們在土壤表面吸收陽光來產生能量。

最新研究表明,一種常見的細菌能夠從土壤深處的礦物質中吸收電子。

Girguis說道:「我們一直都認為所有的生物體事實上使用電子來進行工作。這項研究的核心部分是一個名為細胞外電子轉移(EET)的過程,也就是電子出入細胞的過程。我們能夠展現的就是,這些微生物吸收電子參與到新陳代謝的過程。」

在自然環境下,這種細菌依靠鐵來為它們提供產生能源所需要的電子。但是實驗室測試表明,鐵本身對於這個過程並非決定性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將電子依附到細菌繁殖器皿上之後,細菌能夠從非金屬源獲得電子,這就表明它們或許也依賴於自然環境中其它富含電子的礦物。

研究人員還藉助遺傳工具鑑定出一種基因,它對於吸收電子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Girguis說道,當關閉這種基因的時候,細菌吸收電子的能力就會下降三分之一。我們對於這種基因在電子吸收過程中的具體作用感到好奇。自然界的其它微生物中有著類似的基因,而我們並不清楚它們的作用。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證據,其它微生物或許也在進行這個過程。」

這種微生物能藉助陽光來產生能量,但是它們需要的鐵沉入在土中。為了獲得電子,微生物已經進化出了一種獨特的方式。它們似乎通過天然的礦物傳到材料吸收電子。隨著它從鐵中吸收電子,它們會在周圍的土壤中製造出氧化鐵晶體。而這些晶體能夠成為傳導物並且成為「電路」,讓細菌氧化它們無法夠到的礦物。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嗜極細菌」 或成未來燃料來源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2月3日報導,在不遠的將來,汽車、火車與飛機的動力,或許可由利用一些極端細菌而獲得。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3日報導,科學家「無意間」在極高鹽度與鹼性環境中發現一種細菌,它能夠產生氫。而氫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是汽油或柴油的3倍,且氫也可用在燃料電池,效率據稱是燃燒引擎的兩倍。
  • 科學家揭秘墨西哥灣漏油消失:被細菌吞食(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每日郵報》報導,不久前美國政府宣布74%的墨西哥灣漏油已經被清理乾淨,許多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稱其誇大事實。近日科學家經研究發現,原來是一種嗜油菌「吞食」了大量漏油,幫助人類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 【重大發現】科學家意外發現了能吞食金屬的細菌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以金屬為食並從中獲取熱量的細菌,他們懷疑這種細菌存在了100多年,但從未得到證實。現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在對一種常見的化學元素錳進行不相關的實驗後,意外地發現了這種細菌。位於帕薩迪納市的加州理工學院的環境微生物學教授傑瑞德·利百特(Jared Leadbetter)博士把一個覆蓋著這種物質的玻璃瓶放在他辦公室的水池裡,浸泡在自來水裡。當他回來的時候,發現罐子上塗了一層黑色的材料。「我想,『那是什麼?
  • 揭開墨西哥灣漏油消失之謎:被細菌「吞食」
    正在分解石油的嗜油菌  據《每日郵報》報導,不久前美國政府宣布74%的墨西哥灣漏油已經被清理乾淨,許多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稱其誇大事實。近日科學家經研究發現,原來是一種嗜油菌「吞食」了大量漏油,幫助人類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 科學家發現具有高導電性的電纜細菌,未來電子工程可能超乎想像
    勝華電纜,用「芯」製造光明最近來自歐洲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菌,這種細菌竟然可以自己供電,而且還能通過電線輸送電流。據發現的科學家介紹,這是一種來自海洋的細菌,這種細菌具有導電纖維網絡,它的作用就如同勝華電纜生產的電纜中的銅芯作用類似,可實現輸送電流的功能。
  • 比食人魚更恐怖的亞馬遜"河怪",曾吞食過數百人
    英屬蓋亞那河兩岸,常有當地人被勞勞吞食記錄。鯰魚一直被稱為河怪,湄公河巨鯰,歐洲巨鯰也都非常大,甚至能長到4米長600磅,但是否吞食人類還沒有完全被證實。河中到處是鮮血,撲騰在水中人類除了哀嚎與不斷被吞食,沒有任何辦法阻止死亡。
  • 泉州市民捕獲怪魚「清道夫」 盤點世上最恐怖十種怪魚
    泉州市民捕獲怪魚日前,泉州市民黃先生在村裡的小溪裡,意外捕撈到一條「怪魚」,身上分布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就連捕了30多年魚的父親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魚?經鑑定,「怪魚」學名叫下口鯰,原產南美洲,身上花紋繁雜,被引入中國後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因為能吃魚缸中的垃圾,被人稱為「清道夫」。專家提醒,「清道夫」為外來物種,不僅吃水中的垃圾,也會吃魚卵、魚苗,市民不可隨意放生。這魚怪在哪裡?這條怪魚長約30釐米,重將近500克。身上分布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
  • 研究發現章魚堪稱最聰明動物 能夠改變皮膚的顏色和紋理
    研究發現章魚堪稱最聰明動物 能夠改變皮膚的顏色和紋理時間:2015-08-18 20:02   來源:參考消息網(北京)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研究發現章魚有最獨特基因,堪稱地球最聰明動物-來源:參考消息網(北京) 港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完成了對八爪魚(又稱章魚)的基因組排序,發現八爪魚有約
  • 科學家或已發現地球最古老細菌化石
    :微小的管、長長的細絲及奇特的波形曲線蝕刻入一些人類已知最古老的巖石裡。科研人員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它們可能是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最古老的化石並且可能是細菌的遺骸。從地質學角度講,這些細菌繁榮於地球誕生後不久。若果真如此,這些化石將證明地球生命的起源比我們認為的要早。然而,許多業內專家卻對這項新研究表示懷疑或完全不相信。
  • 科學家發現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 預示太陽系未來
    科學家發現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 預示太陽系未來 2015-10-23 09:36: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孔慶玲  據悉,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范登堡及其研究團隊,利用克卜勒2號太空望遠鏡研究白矮星「WD1145+017」,發現每隔4.5小時,白矮星散發出的光芒便減少40%,意味著有東西掠過白矮星及望遠鏡之間。范登堡表示,這是人類首次證實,白矮星附近有由巖石組成、正在解體的天體運行。
  • 天文學家發現半人馬座A星系吞食星系
    天文學家發現半人馬座A星系吞食星系右圖可見一個被半人馬座A吞食的星系所留下的四邊形「殘骸」。    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近日通過對半人馬座A星系新紅外照片進行分析,發現了其數百萬年前所吞食的一個星系蒼白的氣體「殘骸」。    科學家認為,數百萬年前,半人馬座A星系和一個星系碰撞,半人馬座A將其吞食。由於星際塵埃的遮擋,該星系的平行四邊形殘骸無法被觀測到。
  • 鯰魚腹內發現遺骸 「深海巨怪」大的嚇人
    原標題:鯰魚腹內發現遺骸 「深海巨怪」大的嚇人   摘要:【鯰魚腹內發現遺骸「深海巨怪」大的嚇人】4月20日,兩個波蘭的漁民在該國的西部的奧得河,捕捉了一條巨型的鯰魚,體長達到了4米,重量達到了200多公斤。讓人想不到的事,漁民將魚腹剖開之後,發現了一具屍體,還有德國納粹時期的金屬材質的軍章。
  • 科學家發現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纖維 塑料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據BBC中文網3月13日報導,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Richard Kirby)博士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 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細菌
    科學家們表示,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減少難以回收的塑料垃圾的泛濫,這些塑料最終會被扔進世界垃圾填埋場,並汙染海洋。A team from the Helmholtz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Leipzig, Germany, found the new strain of soil bacteria.
  • 科學家發現以金屬為食的新品種細菌,百年前的預言,終於得到證實
    細菌這種東西,我們用肉眼是根本看不見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顯微鏡能夠看清楚大部分的細菌。細菌基本都是吃一些腐爛的食物,幫助地球淨化環境。在一個世紀之前,曾經有科學家表示,細菌可以吃金屬。這個預言過了一個多世紀一直沒有被重視,最近有微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吃金屬的細菌,那麼這個細菌就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 科學家發現磁性細菌 有望打造生物電腦
    食品夥伴網訊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英國裡茲大學與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的研究團隊目前在研究會吃鐵的微生物-磁性細菌,研究人員表示,磁性細菌在未來或許可用來打造生物電腦。     據了解,這些微生物攝取鐵時,本身內部會製造出微小磁鐵,類似個人電腦硬碟的內部情況。
  • 科學家發現奇特寄生蟲 吞食魚舌取而代之
    據亞利桑那大學海洋生物學家Rick Brusca所說,雖然這種寄生蟲也會吸附到其它魚類的舌頭上而且吸乾其血液,但是只有在玫瑰鯛魚身上才會吞食並完全取代它的舌頭。而且他強調說,雖然存在數百種以舌頭為目標的等足類動物,但是只有縮頭魚蝨真正承擔起了舌頭的職責。這些等足類動物是雄性先熟的雌雄同體:它們首先成熟為雄性,但是隨後轉變性別成為雌性。
  • 科學家「喚醒」一億年前深海細菌
    科學家在南太平洋海底的沉積物中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最初包含多不同的主要細菌類型。隨著2010年的綜合大洋鑽探計劃進行,科研團隊在南太平洋環流的海底平原,距離海平面5.7公裡(3.5英裡的)水下的海床下將近80米處,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
  • 科學家成功喚醒海底「1億歲老細菌」
    經過一番細心照料,日本的科學家成功在實驗室中喚醒一批古老、無聲卻又生機蓬勃的細菌,而它們的年紀……超過1億歲。科學家一直以來都知道,部分細菌有辦法在非常極端的環境中生存,例如:高溫、氧氣稀薄等。不過,最讓主持這份研究的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微生物學家諸野佑樹好奇的是:如果是在缺乏營養的環境,細菌們能否依然在此生存?而這群沉睡了1億年的細菌,向諸野教授證明了生命的潛質。在這1億年的時間裡,它們伴隨著白堊紀的恐龍生存、死亡,經歷恐龍滅絕,看著哺乳類動物的祖先出現、努力求生,一直到人類的祖先出現,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