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民捕獲怪魚「清道夫」 盤點世上最恐怖十種怪魚

2020-11-24 今日泉州網

泉州市民捕獲怪魚

日前,泉州市民黃先生在村裡的小溪裡,意外捕撈到一條「怪魚」,身上分布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就連捕了30多年魚的父親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魚?

經鑑定,「怪魚」學名叫下口鯰,原產南美洲,身上花紋繁雜,被引入中國後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因為能吃魚缸中的垃圾,被人稱為「清道夫」。

專家提醒,「清道夫」為外來物種,不僅吃水中的垃圾,也會吃魚卵、魚苗,市民不可隨意放生。

這魚怪在哪裡?

這條怪魚長約30釐米,重將近500克。身上分布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怪魚」的頭部有點扁,眼睛和鼻孔長在頭頂上,嘴巴藏在「下巴」底部,與肚子連在一起。魚的嘴形就像年邁的老人,看不到牙齒。身上的花紋黃黑相間,有點類似「豹紋」,魚鱗堅硬像一身鎧甲。

怪魚是什麼魚?

經過鑑定,「怪魚」實際上是「清道夫」魚,又名吸盤魚、垃圾魚。

「清道夫」的學名其實叫下口鯰,原產南美洲,身上花紋繁雜,被引入中國後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在水族館也能買到,並不是什麼特別的魚。有養魚行家表示,像黃先生捕到的這麼大的「清道夫」在水族館一隻售價一般不超100元。這種魚是外來物種,主要以魚類排洩物、海藻為食。「清道夫」生存能力強,並且會吞食魚卵,大量的「清道夫」存在可能會妨礙其他魚種的繁殖,破壞所在水域的生物資源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所以提醒市民,「清道夫」為外來物種,不可隨意放生。

怪魚能不能吃?

怪魚「清道夫」其實是可以吃的,在原產地也屬於食用魚,但是口感不好,骨頭很多,不建議市民食用。

相關焦點

  • 河湧仨怪魚開口呱呱叫 水族專家:原來是「清道夫」魚
    &nbsp&nbsp&nbsp&nbsp「我在河湧裡捕獲到三條怪魚,嘴巴長得有點像鱷魚,叫起來像鵝或者青蛙。」家住神湧村的吳先生致電本報稱。&nbsp&nbsp&nbsp&nbsp記者昨天下午在吳先生家中看到了三隻「怪魚」。
  • 俄漁民捕獲雙嘴深海怪魚 盤點世界上的怪魚
    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3日報導,近日,俄羅斯漁民在俄羅斯東南部沿海的濱海邊疆區海域,捕獲了一條長相怪異的魚。這條魚形態醜陋,還長著兩張嘴。網友指責這可能是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汙染了相關海域,導致魚類基因變異,才有了這樣的怪魚。
  • 怪魚名叫清道夫
    武警寧波支隊戰士在小河裡抓到一條「怪魚」:嘴呈吸盤狀,身披「盔甲」,背長「長矛」,全身呈褐色(詳見昨日都市快報第5版《誰認識這條魚》)。消息一刊出,不少熱心人士紛紛打進85100000指點迷津,一致認為這是「清道夫」———一種養在金魚缸內,清潔金魚排洩物的常見熱帶魚類。
  • 河中洗澡現殭屍魚 盤點全球最恐怖的怪魚【組圖】
    原標題:河中洗澡現殭屍魚 盤點全球最恐怖的怪魚【組圖】   原標題:河中洗澡現殭屍魚 警民合力將其抓獲   盤點全球能嚇死人的瀕危巨型魚類   魚類專家認為,巨型黃紹魚(如在柬埔寨湄公河捕到的這條黃紹魚)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物種。
  • 佛山近年"怪魚"頻頻入侵 市民違規放生
    但是,佛山這些年頻遭「怪魚」們肆虐,千燈湖公園的工作人員為了捕獲前後三條雀鱔,更是花了一年時間研究其習性,幾乎成了雀鱔的「專家」。  那麼,這些「怪魚」究竟從何而來,又為何能當街被銷售?為何這些被「遺棄」的怪魚中,基本都是雀鱔魚?對於怪魚們的「入侵」該如何監管,是否又能找到明確的出路?目前僅湖南專門為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立法,而在其他地方雖然有眾多法律法規交叉,卻又近乎無法可依。
  • 日本地震現罕見怪魚 盤點全球深海恐怖怪獸(組圖)
    而且只有它偶爾擱淺在沙灘上或是被漁民捕獲時,世人才能有幸看到它的樣子。大部分都是在日本、菲律賓和臺灣發現的,第一次捕獲大嘴鯊是在夏威夷的海岸。  由於近年來多地地震頻發,使得深海處的「怪魚」或人們從未見過的「怪物」出現在靠近海岸的地方,令人們嘖嘖稱奇。
  • 市民路邊撿到穿鎧甲怪魚 眼睛鼻孔長在頭頂/圖
    這魚怪不怪?   海西晨報訊眼睛和鼻孔長在頭頂上,嘴巴藏在頭的底部,嘴型像年邁的老太太,魚鱗堅硬像鎧甲,身上的花紋古典而奇特,就像「遠古生物」,這是什麼魚,您知道嗎?   昨日中午,家住海滄的小吳和夥伴騎車經過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附近時,注意力突然被路邊的一處積水吸引住。「我看到水坑裡有個東西在動,就下車看看。原來是條魚,長相很奇怪。」
  • 廣州白雲湖公園肉食性大型「怪魚」已被捕獲:一抓就是兩條!
    記者2月17日下午獲悉之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鱷雀鱔」怪魚已被廣州白雲湖管理處聯合委託的專業隊伍捕獲本文圖均為 廣東生態環境微信公眾號 圖「怪魚」腰背拱起,體長1.2米,重20斤,和同類雀鱔相比有著「駝背」的明顯特徵,且身體有明顯傷痕,初步判斷是大年初五在白雲湖西湖出現,13日被保安嘗試拿鋼叉捕捉未果的那條。
  • 福建出現超大怪魚村民被嚇慘 十大深海怪魚超乎人類想像(圖)
    福建市民在海灘發現超大怪魚,居然是「水中殺手」!專家表示,這種怪魚有劇毒,吃了會致命,這可真是厲害了!不過,世界之大多無奇不有,更多深海怪魚,或神秘恐怖,或醜萌可愛,超乎人類想像。魚說:堅持看到最後算你厲害!
  • 巢湖恐怖「怪魚」:幼魚如蚯蚓 長著狼牙般利齒(圖)
    原標題:巢湖恐怖「怪魚」:幼魚如蚯蚓 長著狼牙般利齒(圖)   成魚體長如泥鰍,幼魚如蚯蚓,「怪魚」渾身泛紅,長著狼牙般的利齒。日前,巢湖漁民致電本報反映,他們發現巢湖中出現大量「怪魚」,該魚幾年前曾出現在巢湖,今年卻大量泛濫,與之關聯的是巢湖白蝦明顯減少。昨日,巢湖管理局一位負責人證實,「怪魚」實為紅狼牙鰕虎魚,食小魚小蝦。可能是近年實施「引江濟巢」工程時,紅狼牙鰕虎魚隨江水入侵巢湖水域。
  • 又見恐怖深海怪魚:長鼻綠眼帶翅膀
    在加拿大紐芬蘭島的大淺灘附近,一名男子捕獲到一條形態奇特的怪魚,尖長的鼻子、瑩綠的大眼睛,以及一對酷似翅膀的魚鰭。怪魚原屬銀鮫目,棲息於深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 怪魚的發現者是來自加拿大盧嫩堡的斯科特·坦納(Scott Tanner)。
  • 魚嘴長到了肚子上面 專家稱是淡水魚殺手清道夫
    梅建明 攝  8日上午,家住南京下關的市民孟先生給打來電話稱,他從長江裡抓到了一條怪魚,渾身長刺,奇怪的是魚小嘴巴長在肚子下方,身上帶有斑點。為此,他還特地開著麵包車,沿著長江邊詢問多個江邊的老漁人,結果沒有一人能識此魚。不過,昨天記者請教了一名做水產的專家,他告訴記者,這應該是一條名叫「清道夫」的魚,是淡水魚的殺手。
  • 鱤魚、鱷雀鱔、紅尾鯰,廣西一錦鯉池頻現「吃魚怪」,誰放的?
    在清理時才發現,原來錦鯉池裡混入了一條「怪魚」——它最大渾身硬殼,有將近一米長,看起來兇猛又非常的古怪。紅尾護頭鱨俗稱清道夫、大嘴鯰,是原產於亞馬遜流域的巨型掠食魚,可以說什麼都吃。顯然,錦鯉池消失的錦鯉,都是被它吃掉的。
  • 昨天,奉賢漁民捕獲了一條「怪魚」
    昨天,奉賢區海灣旅遊區的漁民捕獲了一條怪魚。這條魚嘴尖而突,口長在下腹,呈現「一」字形,口前有四條明顯的觸鬚。魚的背部有菱形的骨板。經過漁政部門的鑑定,這條怪魚居然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而這也是奉賢海域內時隔20年之後,再次發現活體中華鱘的蹤跡。
  • 全球恐怖十大惡魔怪魚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外表恐怖的「惡魔怪魚」吧!海鱔科是80多種鰻類的統稱。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生活於淺水。它們一般躲藏在礁石的縫隙裡,伺機捕食。海鱔有著一張大嘴和鋒利的牙齒,它們以海洋生物為食。不過,如果有人類離它們太近,也會遭到它們的攻擊。
  • 廣西柳州,公園錦鯉頻繁消失,原來有人放生多條「吃魚怪」
    在清理時才發現,原來錦鯉池裡混入了一條「怪魚」——它最大渾身硬殼,有將近一米長,看起來兇猛又非常的古怪。原來,這是一條兇猛的外來物種,紅尾護頭鱨,應是被人放入錦鯉池的。紅尾護頭鱨俗稱清道夫、大嘴鯰,是原產於亞馬遜流域的巨型掠食魚,可以說什麼都吃。
  • 世界八大海底恐怖怪魚!膽小慎入!
    >這樣恐怖的英文名字。尖牙棲息在大洋中特別深的地方,儘管它們最常棲息的地方是500-2000米,但深到5000米處的深淵帶中部都是它們恐怖的家,此處的水壓大得可怕,而溫度又接近冰點。這裡食物缺乏,所以這些魚見到什麼就吃什麼。幼魚吃甲殼動物,而成年魚吃魚。4、毒蛇魚
  • 丹東市民散步時撿到帶吸盤怪魚七鰓鰻
    一條出現在鴨綠江邊的怪魚引起了市民好奇,這究竟什麼魚?  近日,有市民在鴨綠江邊散步時發現了一條怪魚,當時這條魚被困在一個小水溝內。說起這條魚的長相還真是特別,整體外觀和泥鰍很像,但是在頭部下方左右各有7個孔,它的嘴是圓筒形狀,裡面長滿了鋒利的牙齒,並且頭部還帶有吸盤。
  • 全球十大恐怖的惡魔怪魚
    然而卻有那麼一些魚,攻擊性還是蠻厲害的,以下盤點的是地球上十種最令人恐懼的魚類。  生性兇猛:水虎魚水虎魚是一種生性兇猛的掠食性魚類,身長可達到45釐米。它們的牙齒異常鋒利,能夠迅速將獵物撕成碎片。這種魚極具攻擊性,在食物短缺情況下會捕食同類。
  • 火箭「魚怪」是條毒魚 學名鱷雀鱔體內有劇毒
    近日,廣東佛山丹灶鎮一位市民在湖裡釣起了一條長達1.58米、重約90斤的巨型「魚怪」。經過丹灶農林漁業局工作人員的鑑定,這條「魚怪」原來是鱷雀鱔,是和「食人鯧」齊名的「世界十大淡水兇猛魚」。這種「淡水殺手」在國內暫時沒有天敵,會嚴重破壞生態系統。工作人員猜測有市民將鱷雀鱔當觀賞魚養殖,後在仙湖內放生,因此出現在丹灶仙湖內。火箭筒的體形、覆蓋青灰色菱形鱗片、尖凸的嘴部、上下顎密布鋒利的牙齒,這條長達1.58米、重約90斤的「怪魚」看了讓人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