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線粒體中的蛋白質質控途徑

2020-12-03 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中的蛋白質質控途徑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50:50

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V. Ramakrishnan課題組發現,延伸停滯會激活線粒體核糖體相關的質量控制通路。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11月2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據研究人員介紹,線粒體是雙膜細胞器,在代謝和5'-三磷酸腺苷的產生中起重要作用。它們保留了其細菌祖先的許多特徵,包括自己的基因組和核糖體(線粒體核糖體)。人類線粒體包含39S大亞基(LSU)和28S小亞基(SSU),併合成由線粒體DNA編碼的13種線粒體內膜蛋白。這些蛋白通過Oxa1L轉位酶插入線粒體內膜,並與核編碼的組分組裝成氧化磷酸化複合物。關於線粒體中核糖體相關質量控制(RQC)的機制知之甚少,如果存在,它們是否會與細菌和真核細胞胞質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相關的質控途徑,該途徑對延伸過程中的中斷產生響應,並且研究人員解析了在核糖體恢復過程中線粒體大亞基的結構,其解析度為3.1至3.3埃。釋放因子同源物C12orf65(mtRF-R)和RNA結合蛋白C6orf203(MTRES1)分別從停滯的核糖體中產生新生鏈和轉運RNA(tRNA)。線粒體核糖體生物合成因子被招募到這些質量控制中間體,這表明在線粒體恢復過程中這些因子的其他作用。研究人員還報導了與tRNA、新生多肽、鳥苷三磷酸酶延長因子mtEF-Tu和mtEF-G1以及Oxa1L轉位酶結合的延伸線粒體核糖體的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度為3.7至4.4埃)。

附:英文原文

Title: Elongational stalling activates mitoribosome-associated quality control

Author: Nirupa Desai, Hanting Yang, Viswanathan Chandrasekaran, Razina Kazi, Michal Minczuk, V. Ramakrishnan

Issue&Volume: 2020/11/27

Abstract: The human mitochondrial ribosome (mitoribosome) and associated proteins regulate the synthesis of 13 essential subunits of the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complexes.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a mitoribosome-associated quality control pathway that responds to interruptions during elongation, and we present structures at 3.1- to 3.3-angstrom resolution of mitoribosomal large subunits trapped during ribosome rescue. Release factor homolog C12orf65 (mtRF-R) and RNA binding protein C6orf203 (MTRES1) eject the nascent chain and peptidyl transfer RNA (tRNA), respectively, from stalled ribosomes. Recruitment of mitoribosome biogenesis factors to these quality control intermediates suggests additional roles for these factors during mitoribosome rescue. We also report related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tructures (3.7 to 4.4 angstrom resolution) of elongating mitoribosomes bound to tRNAs, nascent polypeptides, the guanosine triphosphatase elongation factors mtEF-Tu and mtEF-G1, and the Oxa1L translocase.

DOI: 10.1126/science.abc7782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20/1105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Science論文揭示線粒體中蛋白質「質控」途徑
    Ramakrishnan課題組發現,延伸停滯會激活線粒體核糖體相關的質量控制通路。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11月2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關於線粒體中核糖體相關質量控制(RQC)的機制知之甚少,如果存在,它們是否會與細菌和真核細胞胞質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生物體中蛋白質和線粒體的質量控制對細胞基本活力的維持至關重要。細胞中的蛋白質穩態主要通過分子伴侶蛋白系統與兩個蛋白水解系統,即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和自噬-溶酶體系統的協調運作來維持。作為細胞的能量和代謝中心,線粒體具有相對獨立的質量控制系統,包括分子水平的氧自由基清除系統、分子伴侶蛋白系統和蛋白酶系統以及細胞器水平的融合/分裂機制和線粒體自噬機制等。
  • 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為衰老疾病的發生原因提供了新解釋
    一項在EMBO Journal 雜誌發表, 生物體中蛋白質和線粒體的質量控制對細胞基本活力的維持至關重要。細胞中的蛋白質穩態主要通過分子伴侶蛋白系統與兩個蛋白水解系統,即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和自噬-溶酶體系統的協調運作來維持。
  • 蛋白質翻譯和加工轉運的游離核糖體途徑(一)
    真核細胞中的蛋白質翻譯加工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是信號肽引導的內質網-高爾基體途徑,即分泌途徑,另一條是游離核糖體途徑。前者包括分泌蛋白、膜蛋白和溶酶體蛋白,後者主要是胞漿蛋白、核蛋白和一些細胞器蛋白。
  • Devell Cell:科學家揭示細胞中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線粒體損傷時,其就會通過向細胞蛋白發送信號促其降解的方式來避免進一步出問題,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Developmental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斯陸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胞誘發上述過程的分子機制,即線粒體自噬過程(mitophagy),在攜帶破碎線粒體的細胞中,兩種名為
  • 線粒體蛋白易位相關的降解
    | 編譯:蔡蝶佳,曹競丹,胡藍允,魏韜,鄭倩望(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線粒體生物發生和功能依賴於通過「外膜的轉位酶」(TOM複合物)導入前體蛋白。蛋白質導入的缺陷導致線粒體前體蛋白的積累,其誘導一系列細胞應激反應。然而,在非脅迫條件下從TOM通道中清除被捕獲的前體蛋白的組成型質量控制機制仍然未知。
  • 科學網—發現線粒體翻譯與細胞質翻譯協調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發現線粒體翻譯與細胞質翻譯協調機制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與中科院動物所、軍事醫學科學院以及天津科技大學等機構合作,揭示了線粒體翻譯與細胞質翻譯之間的「協調」機制。研相關成果4月1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結構域分子生物學》期刊。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秦燕為通訊作者,該所博士高巖巖和博士後白秀峰為並列第一作者。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指導蛋白質合成的遺傳密碼儲存在DNA中,當細胞接收到外界指令後,遺傳密碼信息首先由DNA轉移至mRNA,這一過程叫作「轉錄」;核糖體又進一步將mRNA上的信息轉移至蛋白質,這一過程叫作「翻譯」。
  • 郝海平/曹麗娟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線粒體細胞焦亡途徑
    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線粒體細胞焦亡途徑,為線粒體感知損傷相關模式分子(DAMPs)引發細胞焦亡提供了科學解釋,拓寬了對於肝衰竭疾病發生機制的認識,對將來藥物幹預感染合併膽淤病人肝功能損傷有重要意義。而非caspase-4的作用底物GSDMD,並且caspase-3/GSDME信號也依賴於caspase-4,進而發現了膽汁酸激活的一種新的細胞焦亡途徑,該途徑由caspase-4/caspase-3/GSDME信號通路介導。
  • 微流控晶片技術在蛋白質藥物質控中的應用前景
    目前經批准的生物技術藥物主要為重組蛋白質藥物與單克隆抗體,該類藥物的開發已成為當今生物技術及製藥工業中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顯示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由於該類藥物的結構複雜,用量很小,且生物體內有大量相似物質的幹擾,其為質量控制和檢測增加了難度。它需要應用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多門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進行綜合性監測分析和評價,確保生物技術藥物的安全有效性。
  • 科學家發現不依靠線粒體供能的微生物:與細菌交換DNA
    科學家認為,這類新發現的單細胞生物雖然不具備線粒體,但它們能利用一個涉及到硫的化學過程來產生能量。  「在低氧環境下,真核細胞的線粒體通常呈現為還原形式,但科學家認為,線粒體的有些功能至關重要,以致於這些細胞器對真核生物來說必不可少,」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Anna Karnkowska解釋道,「我們已經確定了一種完全不具備線粒體的真核微生物。」
  • Science:釀酒酵母揭開細胞衰老的兩條不同途徑:核仁與線粒體
    這是一種研究衰老機制的可操作模型,也適用於皮膚和幹細胞的衰老途徑。我們知道,許多損傷因素,包括染色質不穩定、線粒體功能障礙和活性氧都有助於細胞衰老。在每一個單細胞中,這些因素是如何結合在一起推動衰老過程的還是個迷。科學家們發現,具有相同遺傳物質、處於相同環境中的細胞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衰老。
  • 科學家發現人類線粒體DNA的雙親遺傳
    近日,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等科研人員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Biparental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Humans」的文章,發現在極少數情況下
  • Mol Cell:線粒體中發現遺傳疾病根源
    2017年1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紐約大學Langone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引起一系列相關疾病的基因變異背後的機制。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上的這項新研究發現了基因複製和傳遞的錯誤如何導致DNA損傷和不當修復,最終引起4977個鹼基對的缺失。研究人員表示基因的大片段缺失是非常普遍的,這也是為什麼這種缺失叫做「常見缺失」。與基因常見缺失有關的疾病包括皮爾森症候群,會導致血細胞缺乏;卡恩斯-塞爾症候群,會導致耳聾;慢性進行性外眼肌麻痺,會引起眼部肌肉無力。
  • 國外研發新型蛋白質傳感器,或可用於調整脂肪轉化途徑的速率
    德克薩斯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一種蛋白質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限制飢餓期間我們細胞將多少糖和脂肪轉化為能量。科學家們說,有可能微調傳感器,以促使患有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等新陳代謝狀況的人中更多的糖和脂肪轉化,這些人需要幫助以減少體質並過上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 付向東發現線粒體存在RNA幹擾,為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mitoRNAi的作用在mRNA水平很容易檢測到,但僅在相對不穩定的蛋白質(例如mtDNA編碼的複合物IV亞基)上才可發現。該研究還應用mitoRNAi直接確定單個呼吸鏈複合物之間的假定串擾,結果表明以前在患者來源的細胞中進行的有爭議的觀察可能是由於不同細胞系的適應性差異引起的。
  • 《自然》: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線粒體被稱為細胞的「發電廠」,將營養物質轉化為細胞的化學能。而在線粒體介導的能量生產和細胞功能中,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是必不可缺的關鍵分子。低水平的NAD+還是衰老的標誌,並與肌肉萎縮症、心力衰竭等疾病有關。
  • 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蛋白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科學家們曾在酵母、植物細胞中找到了「轉運蛋白」,它們可以把細胞質裡的NAD+運送進線粒體。可是在哺乳動物的細胞內,人們一直沒有找到相對應的轉運蛋白,甚至懷疑是不是存在這類分子。
  • 【科技前沿】付向東/張曉榮發現線粒體存在RNA幹擾,為進一步研究線...
    RNA幹擾(RNAi)被認為是大多數真核細胞中存在的一種基因沉默途徑,可以保護基因組免受逆轉座作用。小型幹擾RNA(siRNA)也已成為研究基因功能的強大工具。鑑於內共生假說線粒體起源於原核生物,線粒體通常被認為缺乏RNAi。但是,某些細菌具有Argonaute同源物,各種報導表明線粒體中存在特定的microRNA和核基因組(nDNA)編碼的Ago2。
  • Cell Metab | 一種新型線粒體細胞焦亡途徑
    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線粒體細胞焦亡途徑,為線粒體感知損傷相關模式分子(DAMPs)引發細胞焦亡提供了科學解釋,拓寬了對於肝衰竭疾病發生機制的認識,對將來藥物幹預感染合併膽淤病人肝功能損傷有重要意義。
  • 《自然》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蛋白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科學家們曾在酵母、植物細胞中找到了「轉運蛋白」,它們可以把細胞質裡的NAD+運送進線粒體。可是在哺乳動物的細胞內,人們一直沒有找到相對應的轉運蛋白,甚至懷疑是不是存在這類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