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進展!付向東發現線粒體存在RNA幹擾,為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2021-01-12 網易

2020-08-18 11:07:18 來源: iNature前沿

舉報

   RNA幹擾(RNAi)被認為是大多數真核細胞中存在的一種基因沉默途徑,可以保護基因組免受逆轉作用。小型幹擾RNA(siRNA)也已成為研究基因功能的強大工具。鑑於內共生假說線粒體起源於原核生物,線粒體通常被認為缺乏RNAi。但是,某些細菌具有Argonaute同源物,各種報導表明線粒體中存在特定的microRNA和核基因組(nDNA)編碼的Ago2。

   2020年8月17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曉榮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題為「Active RNA interference in mitochondri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導轉染的siRNA不僅能夠進入線粒體基質,而且還可以在那裡特異性沉默靶向的線粒體轉錄本。

   mitoRNAi的作用在mRNA水平很容易檢測到,但僅在相對不穩定的蛋白質(例如mtDNA編碼的複合物IV亞基)上才可發現。該研究還應用mitoRNAi直接確定單個呼吸鏈複合物之間的假定串擾,結果表明以前在患者來源的細胞中進行的有爭議的觀察可能是由於不同細胞系的適應性差異引起的。該研究結果的發現帶來了研究線粒體生物學的新工具。

   2020年6月24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團隊在Nature 發表題為「Reversing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in situconverted nigral neuro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在星形膠質細胞中敲降RNA結合蛋白PTB可將其直接轉分化為功能性的神經元;這種僅需一步的轉分化技術可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新的多巴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恢復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並有效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相關的運動障礙;更重要的是,使用抑制PTB的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 ASO)也能達到類似治療效果。這項研究為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極具前景的治療策略和方法,並獲得了神經科學領域的廣泛關注。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的封面文章。

  

  包括小幹擾RNA(siRNA),微小RNA(miRNA)和piRNA在內的小RNA在調節真核細胞中的基因表達中起關鍵作用。RNA幹擾(RNAi)途徑已在大多數真核細胞中得到很好的闡明。甚至更低的真核生物(例如各種酵母)也具有活性RNAi,儘管某些酵母物種(例如出芽酵母,已經喪失了這種能力,可以通過在RNAi途徑中重新表達特定的酶來恢復這種能力)。

  RNAi已被利用來研究各種生物學背景下的基因功能。然而,有趣的是,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RNAi樣機制是否可以在線粒體中起作用,而線粒體被認為是由寄生細菌引起的。難題在於,已知某些細菌具有Argonaute的同源物,即Argonaute。RNA誘導沉默複合物(RISC)中的關鍵酶負責在高等真核細胞中靶向RNA降解,先前研究發現特定的miRNA不僅在線粒體可檢測到,而且在線粒體中也有功能。miRNA和siRNA的加工和功能基本上使用相同的機制,問題是RNAi樣機制是否也可以在線粒體中起作用,不是很清楚。

  線粒體是真核細胞中的內共生細胞器,可作為通過氧化磷酸化(OXPHOS)產生ATP的強大動力。有趣的是,線粒體基因組在進化過程中變化最小。例如,人類線粒體基因組的長度僅約16kb,編碼2個必需的rRNA和最少的22個tRNA進行翻譯,以及13個多肽,所有這些都是膜蛋白,是呼吸鏈複合體的一部分。基本上,線粒體中的所有生化活動都需要核基因組(nDNA)編碼的蛋白質。

  儘管許多nDNA編碼的蛋白質攜帶進入線粒體的特定信號序列,但其中至少30%缺乏此類信號,以及某些RNA是否可以進入線粒體是一個開放的,值得商榷的問題。許多低等真核生物顯然需要導入tRNA來進行線粒體翻譯,因為有些mtDNA甚至不編碼任何tRNA。

  

  通過核酸酶保護,體外RNA導入和ClickIn分析檢測線粒體中的小RNA(圖源自Cell Research )

  在這項研究中,試圖系統地研究siRNA和小髮夾RNA(shRNA)是否能夠靶向mtDNA編碼的轉錄本。有趣的是,該研究發現雖然隨機設計的siRNA並不總是顯示出預期的效果,但根據映射的argonaute 2(Ago2)結合峰設計的siRNA都能夠以Ago2依賴性的方式特異性靶向預期的mtDNA編碼的轉錄本。

  進一步表明,大多數線粒體蛋白都非常穩定,從而阻止了在蛋白水平上檢測到預期的RNAi效應,這可能解釋迄今為止缺乏關於活性mitoRNAi的報導。該研究舉例說明了這種新近建立的siRNA工具用於解決線粒體生物學中一些關鍵問題的方法,線粒體生物學一直依賴於患者來源細胞的有限資源。活躍的mitoRNAi還可作為一種技術手段,用於未來線粒體中RNA導入機制的解剖。

  參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0394-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科技前沿】付向東/張曉榮發現線粒體存在RNA幹擾,為進一步研究線...
    【科技前沿】付向東/張曉榮發現線粒體存在RNA幹擾,為進一步研究線粒體生物學奠定基礎 2020-08-1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線粒體生物學團隊研發出RNA幹擾在線粒體中的應用(mitoRNAi)
    這項工作闡述了線粒體RNA幹擾(mitoRNAi)的發現及其在線粒體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隨著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及對線粒體功能認識的逐漸深入,發現很多由線粒體功能損傷引起的疾病諸如耳聾,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HON,NARP綜合症,Leigh氏症候群,MELAS綜合症,MERRF綜合症,心肌症等,很多都是源於線粒體基因的突變。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線粒體融合與分裂的失衡通常與人類各種疾病,包括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有著密切關係。線粒體發生的變化是否與癌症擴散之間是否存在真正聯繫,一直存在爭議。在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iscovery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藉助一個新機制影響細胞核內與腫瘤進展相關的基因表達。
  • 線粒體自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戴海明團隊在線粒體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揭示線粒體自噬受體Bcl-rambo相關研究成果以Selective binding of mitophagy receptor protein Bcl-rambo to LC3/ GABARAP family protein為題,發表在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線粒體自噬通過自噬降解胞內受損或多餘的線粒體,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機制之一。
  • 付向東首次回應:與神經所楊輝論文爭議始末
    此後,楊輝在第二份公開聲明中表示,「沒有及時交流工作進展,深表歉意」。但對於是否竊取付向東未發表的科研成果,楊輝未直接回應。目前,相關調查仍在繼續中。 近日,《知識分子》連線付向東,就為何實名舉報、事件經過,以及科研中是否存在「跑馬圈地」等問題向他提問。在回應中,付向東就他掌握的一些資料,以及跟楊輝溝通的內容做了回復。
  • 「非編碼RNA在重大生物學過程中的功能和機制」香山會議召開
    會議現場6月5日至7日,主題為「非編碼RNA在重大生物學過程中的功能和機制」的香山科學會議第426次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聘請陳潤生院士、施蘊渝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教授和龔為民研究員擔任本次會議執行主席。會議從申請、批准、籌備到召開期間,均得到海內外非編碼RNA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熱烈響應,對本次會議主題表示出強烈的興趣。
  • 北京譜儀最新採集數據為奇特強子態和粲重子研究奠定基礎
    北京譜儀最新採集數據為奇特強子態和粲重子研究奠定基礎 2020-07-06 19:56:26  在為期5天的會議中,與會代表聽取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和BESⅢ探測器各子系統的運行和取數狀況、北京譜儀探測器CGEM內室建造進展、軟體升級、科學計算以及各物理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數據採集計劃的報告,並總結國際合作組論文發表情況及取得的一批重要成果,以及其他物理分析的最新進展等。
  • 「實況」基礎研究論壇:心臟重構、非編碼RNA及表觀遺傳研究
    在非編碼RNA與心血管系統板塊,陳潤生院士的講題是"非編碼RNA的研究進展",陳院士從基因組層面,系統介紹了非編碼RNA的前世今生、分類及研究熱點,並揭示了非編碼RNA潛在的臨床轉化前景,為同行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 付向東就楊輝致歉聲明發聲:避重就輕、文過飾非
    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中,北京大學參與的一支國際團隊通過近紅外成像光譜測量日冕中的電子密度和磁流體動力波速。結合這些數據,研究團隊得到了首張完整的日冕磁場圖。這項進展將有助於增進對太陽活動周期以及太陽噴發事件的認識。
  • Science:重大發現!內質網與線粒體的接觸決定著線粒體的複製、分裂...
    2016年7月18日/生物谷BIOON/--線粒體是我們細胞內產生化學能量和維持它們自己的DNA的細胞器。衰老、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代謝疾病都與線粒體相關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人細胞如何控制線粒體中的DNA合成,以及如何將這種合成與線粒體分裂偶聯在一起。這是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發現。
  • 2018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研究正向基於數據的科學發現範式轉變。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成功解析了線粒體呼吸鏈膜蛋白複合物II及其與抑制劑複合體的晶體結構,填補了線粒體呼吸鏈研究的一個空白,為研究線粒體呼吸鏈電子傳遞系統和與該複合物相關的人類線粒體疾病提供了一個真實可用的模型,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雜誌。
  • 方華強 王顯花 張宛睿 鄭銘 程和平:ROS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節選)2008年,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程和平教授研究組與合作者在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該所方華強、王顯花、張宛睿、鄭銘、程和平以「ROS取得重大進展——單個線粒體『超氧炫』」為題,在《2009科學發展報告》上對這一成果作了扼要介紹。文章首先簡要介紹了ROS的概念及研究背景。ROS是含氧並具有高反應活性的一類自由基或分子,廣泛參與細胞信號調節、代謝、生存和凋亡,而氧化應激是衰老和多種重大疾病的重要機制之一。關於ROS有許多基本問題仍未得到解答,或者還存在很大爭議。
  • 朱安丹/李德銖研究組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獲進展
    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熱點新聞一覽:付向東就楊輝致歉聲明首次發聲等
    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中,北京大學參與的一支國際團隊通過近紅外成像光譜測量日冕中的電子密度和磁流體動力波速。結合這些數據,研究團隊得到了首張完整的日冕磁場圖。這項進展將有助於增進對太陽活動周期以及太陽噴發事件的認識。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Science:清華楊茂君教授團隊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研究新進展
    通過對結構的分析,闡釋了高等哺乳動物ATP合酶的結構組成樣式、發揮功能的分子機理、複合物之間協同關係以及對線粒體嵴的形態的影響,為治療能量代謝疾病、神經退行疾病等,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及結構基礎。 跳轉閱讀響水爆炸事故後我們該去向何方?
  • Cell Dis:線粒體與核內基因交流 藉助表觀遺傳途徑促進腫瘤進展
    線粒體發生的變化是否與癌症擴散存在真正聯繫一直存在爭議。在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iscovery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藉助一個新機制影響細胞核內與腫瘤進展相關的基因表達。參與該機制的一種蛋白能夠響應線粒體氧化或代謝應激,進而影響表觀遺傳過程。利用化合物阻斷這種相互作用,就可以降低癌基因的表達。
  • 近期線粒體疾病突破性進展一覽
    近日,來自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在利用全新的基因和幹細胞療法治療線粒體疾病方面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通過氧化磷酸化,能量物質在線粒體內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並生成高能磷酸類物質,驅動著整個細胞的持續生存。線粒體中有13種氧化相關的酶都是由線粒體自身攜帶的DNA轉錄翻譯得到的,其他的則是由細胞核中的DNA轉錄翻譯得到。針對線粒體DNA(mtDNA)的突變往往會引起線粒體酶的功能異常,進一步導致細胞能量供應出現障礙,體現在生物整體上則是,線粒體缺陷相關的疾病。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