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大發現!內質網與線粒體的接觸決定著線粒體的複製、分裂...

2020-11-29 生物谷

2016年7月18日/生物谷BIOON/--線粒體是我們細胞內產生化學能量和維持它們自己的DNA的細胞器。衰老、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代謝疾病都與線粒體相關聯。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人細胞如何控制線粒體中的DNA合成,以及如何將這種合成與線粒體分裂偶聯在一起。這是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發現。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7月15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R-mitochondria contacts couple mtDNA synthesis with mitochondrial division in human cells」。

論文通信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主任Jodi Nunnari教授說,「這對人類疾病產生深刻的影響。」

在很早很早之前,線粒體是一種細菌進入其他的細胞中並且再也沒有離開過而形成的,因而保留自己的DNA。所有真核細胞---植物、動物和真菌---含有線粒體,它允許有氧生物從呼吸中獲得能量。

在人細胞中,線粒體是細長的蛇形管,具有包裝在被稱作類核(nucleoid)的結構中的單條染色體,而且每個細胞中,有數百到數千個線粒體分布著。儘管細胞核中的DNA來自父母雙方,但是你的線粒體DNA僅遺傳自你的母親。

Nunnari說,在細胞分裂時,細胞核DNA的複製和分離受到嚴格控制,然而,線粒體DNA的合成和分裂「要寬鬆很多」。

細胞如何決定所有的線粒體DNA拷貝應該分布在哪裡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們的分裂是如何控制的呢?

接觸點是至關重要的

博士後研究員Samantha Lewis和本科生Lauren Uchiyama利用螢光染料標記線粒體、它們的DNA和內質網,即在整個細胞內擴散的管狀網絡,然後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和分析。

他們發現分裂中的線粒體染色體所在的位置使得內質網與該線粒體的外面接觸。這些接觸點也是線粒體分裂為兩個子線粒體的地方,這一過程有點像一種蛋白套索套在線粒體的周圍,擠壓它,直到它一分為二。

Nunnari說,「內質網與線粒體接觸,而且它們接觸的地方就是這些線粒體分裂的地方。」

Nunnari說,這兩個細胞器之間的接觸允許線粒體DNA複製和分裂。這種DNA分裂緊接著與線粒體本身的分裂和子線粒體DNA在細胞周圍的分布偶聯在一起。

Nunnari說,「在整個細胞中,有上百個這樣的接觸點,從而決定著線粒體DNA分裂發生的地方和線粒體如何在細胞中分裂,但是線粒體DNA分裂偏好地發生在一小部分發生線粒體DNA複製的接觸點。這表明這種分裂具有更高層級的控制,而不是簡單地隨機進行。」

這一發現對理解細胞功能、衰老和一系列疾病產生廣泛影響。Nunnari注意到,它完全源於基礎研究。

她說,「通過研究任何一種特定的疾病,我們不會獲得這一發現,它是基於發現的研究。不過,這會極大地影響人類的健康。」(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ER-mitochondria contacts couple mtDNA synthesis with mitochondrial division in human cells

Samantha C. Lewis, Lauren F. Uchiyama, Jodi Nunnari

doi:10.1126/science.aaf5549
PMC:
PMID: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encodes RNAs and proteins critical for cell function. In human cells, hundreds to thousands of mtDNA copies are replicated asynchronously, packaged into protein-DNA nucleoids, and distributed within a dynamic mitochondrial network. The mechanisms that govern how nucleoids are chosen for rep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are not understood. Mitochondrial distribution depends on division, which occurs at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mitochondria contact sites. These sites were spatially linked to a subset of nucleoids selectively marked by mtDNA polymerase and engaged in mtDNA synthesis—events that occurred upstream of mitochondrial constriction and division machine assembly. Our data suggest that ER tubules proximal to nucleoids are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for mtDNA synthesis. Thus, ER-mitochondria contacts coordinate licensing of mtDNA synthesis with division to distribute newly replicated nucleoids to daughter mitochondria.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二屆)衰老與疾病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10.21-10.22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ad

相關焦點

  • 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中的線粒體-內質網接觸促進血管重塑
    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中的線粒體-內質網接觸促進血管重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1:50:52 德國科隆大學Matteo Bergami、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 Elisa Motori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
  • 華人科學家Science論文:內質網降解調控線粒體動態
    華人科學家Science論文:內質網降解調控線粒體動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1 21:36:27 近日,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齊嶺(Ling Qi)及其團隊發現,內質網(ER)相關降解參與調控棕色脂肪細胞的線粒體動態
  • Science:線粒體基因遷入核不為性
    「通過雜交或者自花授粉的方式繁殖的植物,更容易將基因從線粒體中轉移到細胞核中,」文章的第一作者Yaniv  Brandvain介紹說,「這項發現是完全意料之外的。成為細胞核基因組組分的一個最明顯的優勢是重組(***),但是在自花授粉的植物物種中,重組發生的概率非常低。那麼,究竟是什麼在引誘線粒體基因進入核中?」
  • 全身麻醉藥引發的內質網應激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對阿爾茨海默病影響...
    屍檢神經病理學發現,AD患者大腦皮質和皮質下神經元及突觸選擇性缺失,細胞外澱粉樣蛋白(amyloidβ,Aβ)大量堆積,細胞內含有過度磷酸化tau蛋白神經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並發生澱粉樣血管病變。 臨床前期研究顯示全身麻醉藥可使患者迅速轉變為AD或使病情惡化。動物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藥可促進AD產生、聚集以及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和堆積。
  • Science:重大進展!揭示內質網P5A-ATPase是一種跨膜螺旋脫位酶
    這種方法揭示了內質網駐留的孤兒P型泵P5A-ATP酶(酵母中的Spf1;人類中的ATP13A1)直接與線粒體尾錨定蛋白相互作用。由於遺傳學研究已經將P5A-ATP酶(P5A-ATPase)與線粒體尾錨定蛋白錯位聯繫起來,這些作者結合生化和結構方法來確定P5A-ATP酶的功能和機制。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線粒體融合與分裂的失衡通常與人類各種疾病,包括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有著密切關係。線粒體發生的變化是否與癌症擴散之間是否存在真正聯繫,一直存在爭議。在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iscovery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藉助一個新機制影響細胞核內與腫瘤進展相關的基因表達。
  • 有絲分裂後細胞中的線粒體動態調節神經發生
    有絲分裂後細胞中的線粒體動態調節神經發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6 15:05:33 有絲分裂後細胞中的線粒體動態調節神經發生,這一成果由比利時魯汶大學Pierre Vanderhaeghen
  • Science:線粒體核糖體組裝機制
    兩個免疫顯性表位(前體膜蛋白以及包膜(E)蛋白上的融合環表位)能夠被交叉反應抗體識別,不僅中和不良,還可以通過Fcγ受體介導的髓樣細胞感染的促進病毒複製和疾病嚴重程度,這一過程被稱為抗體依賴性增強(ADE)。ADE是ZIKV和DENV疫苗的重要關注點,因為誘導不良中和的交叉反應抗體可能會引起個體對自然感染的ADE。
  • 液泡較小,線粒體,高爾基體和內質網豐富
    篩管分子是長形的生活細胞,在發育過程中,細胞核和液泡膜喪失,成熟的篩管分子缺乏微絲、微管、高爾基體和核糖體,質膜完整,線粒體、質體和光滑內質網仍然存在。在被子植物中,篩管分子首尾相接,端壁分化為篩板,形成長的細胞聚集體稱為篩管(sieve tube,圖6-4)。在裸子植物和低等的維管植物中,沒有篩板的形成,只有在側壁上和斜端壁上具有篩域(sieve area)。
  • 線粒體反叛細胞核之戰
    都是那個萬惡的細胞核和他的爪牙內質網,他們剝削我們難道還沒夠嗎?我們難道還能繼續忍受嗎?我們要站起來,我們要自由!」 線粒體們沸騰了,他們歡呼,他們鬥志昂揚——掌控這個細胞,過線粒體該過的生活!於是,線粒體們成立了線粒體聯盟,發表《線粒體宣言》,號召受壓迫的細胞器們拿起武器爭取自由。這在細胞中引起了巨大轟動。
  • Science:棕色脂肪中細胞器通訊的新機制
    它的顏色來自大量含鐵的線粒體,這與肥胖相關的白色脂肪不同。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作為細胞能量工廠的線粒體和另一種參與蛋白和脂質產生的稱為內質網的細胞器在棕色脂肪細胞內部如何相互作用。
  • 線粒體蛋白易位相關的降解
    5月22日,在《Nature》上發表的《Mitochondrial proteintranslocation-associated degradation》文章指出,在釀酒酵母中Ubx2在內質網相關降解中起作用,對於這種質量控制過程至關重要。Ubx2池與TOM複合物結合以募集AAAATP酶Cdc48以從TOM通道中去除被捕獲的前體蛋白。
  • Science|內質網P5A-ATPase是一種跨膜螺旋脫位酶
    文章通過結構解析和體外實驗證明了P5A-ATPase是內質網上跨膜區的脫位酶。    真核細胞中超過1/3的蛋白是膜蛋白和分泌蛋白,這些蛋白擁有特定的疏水序列用來定位到細胞器中從而發揮功能。擁有C-端跨膜片段(TM)和尾部錨定(TA)序列的蛋白依賴不同的分揀機制定位到內質網、線粒體和過氧化物酶體。
  • 焦慮與線粒體的隱秘關係
    當桑迪讓老鼠參與競爭以建立社會等級時,她發現焦慮程度較低的老鼠更有可能獲得主導地位。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些焦慮程度較低的動物,其大腦中線粒體功能更強,而線粒體是大腦中對動機行為和產生努力至關重要的部分。
  • 2020年4月3日Science期刊精華
    3.Science:揭示棕色脂肪細胞中細胞器通訊的新機制doi:10.1126/science.aay2494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作為細胞能量工廠的線粒體和另一種參與蛋白和脂質產生的稱為內質網的細胞器在棕色脂肪細胞內部如何相互作用。
  •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中的蛋白質質控途徑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中的蛋白質質控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50:50 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V.
  • Science:DNA複製中起關鍵作用的聚合酶被發現
    生物谷報導:這一周的科學雜誌公布,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會和瑞典于默奧大學的研究者報導了一項重大發現,一種DNA聚合酶epsilon在高級有機體例如酵母甚至人類的DNA複製方面發揮新的重大作用.
  • 葉綠體與線粒體的異同
    為此,在進行葉綠體和線粒體知識學習時,同學們如果能夠明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不僅有利於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而且對提高應試能力和考試成績也是大有裨益的。一、葉綠體與線粒體的相同點1.它們都具有雙層膜結構;2.它們都參與自然界的碳循環,都消耗水,並且也都能夠產生水;3.它們都是能自主複製的細胞器;4.它們在遺傳上都具有相對獨立的穩定性,都含有少量的DNA,並且都與細胞質遺傳有關;5.它們都具有能量轉換功能:葉綠體將光能轉化為ATP、NADPH
  • 線粒體移植提高神經膠質瘤輻射敏感性方面獲進展
    綜上,線粒體缺陷維繫著腫瘤細胞的惡性表型,是腫瘤產生輻射抗性的一個重要原因。線粒體起源的經典假說認為,線粒體起源於內共生,古線粒體作為一種需氧α-變形菌的形式被原始真核細胞攝入,在長期互利共生中演化形成了現在的線粒體細胞器。如果這個假說成立,那麼線粒體至今是否仍然保持與細胞融合、跨細胞轉移的能力?
  • 癌症研究探秘:線粒體與癌症
    研究者Pierre Sonveaux的研究小組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藥物化合物可以有效阻斷腫瘤的轉移,而正是由於研究人員對腫瘤細胞線粒體的深入研究才獲得了如今的研究結果,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當腫瘤細胞中線粒體的功能發生改變時就會促進細胞的遷移,最終導致腫瘤成功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