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絲分裂後細胞中的線粒體動態調節神經發生

2020-11-24 科學網

有絲分裂後細胞中的線粒體動態調節神經發生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6 15:05:33

有絲分裂後細胞中的線粒體動態調節神經發生,這一成果由比利時魯汶大學Pierre Vanderhaeghen研究小組完成。該研究於2020年8月14日發表在《科學》上。

研究人員測試並操縱了小鼠和人類皮質神經發生過程中的線粒體動態。研究人員揭示了皮質幹細胞分裂後不久,註定要自我更新的子細胞經歷了線粒體融合,而那些保持高水平線粒體裂變的細胞則變成了神經元。

 

線粒體分裂的增加促進了神經元的命運,而有絲分裂後線粒體融合的誘導使子代細胞重新定向至自我更新。這在人類細胞倍增的有限時間窗口內發生,與其自我更新能力的增加相一致。

 

這些數據揭示了線粒體動態與細胞命運聯繫在一起的有絲分裂後命運可塑性時期。

 

據了解,神經幹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化與細胞器的重塑有關,但是人們對這與命運變化是否以及如何因果聯繫的了解很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Mitochondrial dynamics in postmitotic cells regulate neurogenesis

Author: Ryohei Iwata, Pierre Casimir, Pierre Vanderhaeghen

Issue&Volume: 2020/08/14

Abstract: The convers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into neuron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emodeling of organelles, but whether and how this is causally linked to fate change is poorly understood. We examined and manipulated mitochondrial dynamics during mouse and human cortical neurogenesis. We reveal that shortly after cortical stem cells have divided, daughter cells destined to self-renew undergo mitochondrial fusion, whereas those that retain high levels of mitochondria fission become neurons. Increased mitochondria fission promotes neuronal fate, whereas induction of mitochondria fusion after mitosis redirects daughter cells toward self-renewal. This occurs during a restricted time window that is doubled in human cells, in line with their increased self-renewal capacity. Our data reveal a postmitotic period of fate plasticity in which mitochondrial dynamics are linked with cell fate.

DOI: 10.1126/science.aba9760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5/858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Science:發現神經幹細胞命運的重要決定機制
    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還會調控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神經幹細胞如何成為神經細胞。線粒體發生裂變的細胞分化成神經元(上圖),含有管狀線粒體的細胞仍然是祖細胞(下圖)。祖細胞中的細胞核標記為藍色,新生神經元標記為白色。圖片來源:VIB - Ryohei Iwata線粒體是一種小型細胞器,為人體內的所有細胞提供重要能量,尤其是高度耗能的大腦。
  • 細胞骨架與有絲分裂
    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細胞骨架在細胞分裂中所起作用仍存有疑問,如紡錘絲如何控制染色體在不同分裂時期的行為、有絲分裂末期細胞胞質分裂與何因素有關等。1細胞骨架的組成及功能概述細胞骨架是貫穿在整個細胞質中,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網狀結構#這些蛋白質纖維可分為3類,分別是微管、微絲和中間絲(表1)。
  • 例題分享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
    D.肝細胞的細胞周期中染色體存在的時間比染色質的長【解析】等位基因的分離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減數分裂沒有細胞周期,A錯誤;紡錘絲出現在有絲分裂前期,B錯誤;DNA複製需要解螺旋,染色體高度螺旋化,難以解旋,C正確;染色體存在於分裂期,分裂期的時間遠小於分裂間期,D錯誤。
  • 重獲新生:細胞的自我複製、有絲分裂
    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細胞嗎?嚴格來說,也沒有,可是兩個細胞可以近乎一樣。這才能保證了組織器官內細胞不斷自我更新替換和自我修復,並且功能不會發生偏離。如何實現細胞高相似度的複製呢?因為它們一次次經歷了細胞周期。哪怕腫瘤細胞的增殖,也是按照這個規律進行的。
  • 內質網與線粒體的接觸決定著線粒體的複製、分裂...
    2016年7月18日/生物谷BIOON/--線粒體是我們細胞內產生化學能量和維持它們自己的DNA的細胞器。衰老、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代謝疾病都與線粒體相關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人細胞如何控制線粒體中的DNA合成,以及如何將這種合成與線粒體分裂偶聯在一起。這是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發現。
  • 探針檢測破壞性線粒體
    裡肯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多功能探針,可以精確地檢測出有缺陷的線粒體(細胞的動力室)的程序性破壞。他們用它來證明,在患有類似帕金森氏症的老鼠身上,多巴胺產生神經元受損的線粒體無法被破壞。 出國看病機構和生元了解到線粒體是一種細胞器,它產生我們細胞所需的大部分化學能量。
  • 《自然-細胞生物學》發表有絲分裂紡錘體基質研究的新進展
    2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朱學良研究員和美國華盛頓卡耐基研究所鄭詣先教授的合作研究結果:Nudel和胞質動力蛋白在紡錘體基質組裝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進而調控有絲分裂紡錘體的正確形成。
  • 高中生物:細胞增殖、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知識點總結
    特徵:將複製的遺傳物質,平均的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第一階段——DNA合成準備          幾小時到幾天第三階段——RNA、蛋白質的合成    1~1.5小時存在意義:是新的細胞周期的開始,為細胞分裂準備了條件,細胞內部發生了很複雜的變化,是細胞周期中極為關鍵的準備階段;不同生物的分裂間期的第一階段差別最大。
  • Autophagy:有絲分裂中溶酶體功能揭示染色體穩定性
    溶酶體和自噬作用可以消除並回收受損的細胞成分,因此,溶酶體活性對於維持正確的細胞功能十分重要,其失調與多種疾病有關,包括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或與衰老相關的疾病。在《Autophagy》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中,由Mauvezin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證明,溶酶體在有絲分裂期間是有活性的,當溶酶體功能受損時,染色體分離也會發生改變。
  • Cell:Fat蛋白可調節細胞線粒體的功能及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研究者McNeill在研究細胞如何組裝形成組織及機體發育期間生長如何被調節等領域久負盛名,研究者主要研究一種名為fat基因的突變,該基因編碼表達的蛋白為Fat,其可以促進細胞間的吸附和交流;而fat基因的突變則會引發細胞過度生長最終形成腫瘤,該過程的發生是通過Hippo途徑來實現的,Hippo途徑是癌症中被激活的一種途徑。
  • 再談著絲粒、著絲點在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中的修訂
    二、著絲粒與著絲點在有絲分裂中的修訂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六章《細胞的生命歷程》使用了"著絲點",北師大版教材必修一第六章《細胞的增殖》使用了「著絲粒」。所以,計算染色質或染色體數目,用著絲粒更合適。著絲粒分裂後,紡錘絲牽引著子染色體的著絲點分別移向兩極,保證了染色體的平均分配,有利於細胞在遺傳上保持穩定性。修訂北師大版必修一「植物細胞有絲分裂中著絲粒的使用":「前期:兩個姐妹染色單體由一個著絲粒相連;中期:'著絲點,與紡錘絲相連,排列在細胞中央平面上;後期:染色體著絲粒一分為二,每條染色體的兩個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由紡錘絲牽引逐漸向兩極移動。
  • 有絲分裂、減數分裂解析
    減數分裂中精(卵)原細胞和初級精(卵)母細胞中含有同源染色體,在次級精(卵)母細胞、精子(卵細胞)和極體中不含有同源染色體,但在有絲分裂中同源染色體始終存在。在後期時由於著絲點分裂染色單體分開,此時染色體數目加倍,但是DNA數目不變。染色體和DNA數目減半發生在末期,原因是染色體分離並進入不同的子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始終有同源染色體存在。
  • 新的細胞分裂理論
    為了幫助科學家研究這一重要過程,艾倫細胞科學研究所推出了一種新工具,即集成有絲分裂幹細胞,可以顯示細胞分裂——或有絲分裂——在一般人類幹細胞中的樣子。集成的有絲分裂幹細胞是艾倫細胞科學研究所開發的一種新工具,用於可視化細胞分裂過程中人類幹細胞的樣子。
  • 細胞的奧秘答案-細胞的奧秘
    A、細胞內體積較大的細胞器,直徑在0.5到10微米左右。B、形態高度動態,時而呈線狀時而呈顆粒狀。C、在營養充分、代謝旺盛的細胞中,線粒體傾向於形成線狀甚至網狀的結構。D、在營養匱乏的細胞中、或當線粒體遭受損傷的情況下,線粒體傾向於相互融合。
  • Nature|真核生物有絲分裂中細胞核重建機制具有高度保守性
    真核生物細胞進化出各種各樣的策略來協調細胞核的重建以及染色體的分離,這之間存在著各種中間狀態,但是包含兩個極端事件,其中一稱為「開放式」有絲分裂,細胞在進入有絲分裂時首先分解核纖層和連續的核被膜,然後在退出有絲分裂時通過重組分離染色體周圍的結構來逆轉這一過程;另一個則為「封閉式」有絲分裂,由於核質間室屏障在整個分裂過程中保持完整,紡錘體極點必須插入到核被膜中
  • Nature Communications:線粒體融合過程新機制
    來自中科院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南開大學,北京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融合過程中的一種新機制,這對於深入解析線粒體融合,以及相關的細胞凋亡,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穩態強磁場影響人體細胞有絲分裂紡錘體
    近日,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科研人員與哈佛醫學院科研人員合作,利用強磁場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四號水冷磁體,首次發現27萬高斯強穩態磁場能夠顯著改變人類細胞有絲分裂紡錘體的排布方向及形態。據悉,這是目前國際上唯一一例20萬高斯以上強穩態磁場下的細胞生物學效應研究。
  •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1)圖中代表染色體相對數量變化的曲線是____________。 (2)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發生在圖中的___________過程。 (3)細胞內含有四分體的區間是____________。 (4)若該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為20條,則一個細胞核中的DNA分子數在9—12時期為__________條。
  • 論文速遞 | 線粒體中的NF-κB調節脂多糖誘導損傷後PC12細胞的凋亡
    中文摘要:目的:探討線粒體內核轉錄因子(NF-κB)的表達與脂多糖(LPS)誘導損傷後神經細胞的凋亡之間的關係創新點:(1)LPS誘導後,線粒體中NF-κB的增加導致細胞凋亡;(2)腺嘌呤核苷酸轉位酶1(ANT1)活性決定線粒體中NF-κB的水平.
  • 這種交聯蛋白在細胞 有絲分裂中起重要作用
    真核生物的細胞分裂需要紡錘體的調節裝配。紡錘體中微管的正常組織是由運動蛋白驅動的,運動蛋白會施加壓力來滑動細絲,而非運動蛋白則會將細絲交聯成更高階的基因序列。目前還不清楚主動力和被動力如何集成以在主軸內產生可調節的機械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