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付向東/張曉榮發現線粒體存在RNA幹擾,為進一步研究線...

2020-11-27 澎湃新聞

【科技前沿】付向東/張曉榮發現線粒體存在RNA幹擾,為進一步研究線粒體生物學奠定基礎

2020-08-1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iNature ,作者楓葉

iNature

專注前沿科學動態,傳遞科普信息。

RNA幹擾(RNAi)被認為是大多數真核細胞中存在的一種基因沉默途徑,可以保護基因組免受逆轉座作用。小型幹擾RNA(siRNA)也已成為研究基因功能的強大工具。鑑於內共生假說線粒體起源於原核生物,線粒體通常被認為缺乏RNAi。但是,某些細菌具有Argonaute同源物,各種報導表明線粒體中存在特定的microRNA和核基因組(nDNA)編碼的Ago2。

2020年8月17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曉榮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題為「Active RNA interference in mitochondri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導轉染的siRNA不僅能夠進入線粒體基質,而且還可以在那裡特異性沉默靶向的線粒體轉錄本。

mitoRNAi的作用在mRNA水平很容易檢測到,但僅在相對不穩定的蛋白質(例如mtDNA編碼的複合物IV亞基)上才可發現。該研究還應用mitoRNAi直接確定單個呼吸鏈複合物之間的假定串擾,結果表明以前在患者來源的細胞中進行的有爭議的觀察可能是由於不同細胞系的適應性差異引起的。該研究結果的發現帶來了研究線粒體生物學的新工具。

2020年6月24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團隊在Nature 發表題為「Reversing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in situconverted nigral neuro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在星形膠質細胞中敲降RNA結合蛋白PTB可將其直接轉分化為功能性的神經元;這種僅需一步的轉分化技術可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新的多巴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恢復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並有效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相關的運動障礙;更重要的是,使用抑制PTB的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 ASO)也能達到類似治療效果。這項研究為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極具前景的治療策略和方法,並獲得了神經科學領域的廣泛關注。­­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的封面文章(。

包括小幹擾RNA(siRNA),微小RNA(miRNA)和piRNA在內的小RNA在調節真核細胞中的基因表達中起關鍵作用。RNA幹擾(RNAi)途徑已在大多數真核細胞中得到很好的闡明。甚至更低的真核生物(例如各種酵母)也具有活性RNAi,儘管某些酵母物種(例如出芽酵母,已經喪失了這種能力,可以通過在RNAi途徑中重新表達特定的酶來恢復這種能力)。

RNAi已被利用來研究各種生物學背景下的基因功能。然而,有趣的是,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RNAi樣機制是否可以在線粒體中起作用,而線粒體被認為是由寄生細菌引起的。難題在於,已知某些細菌具有Argonaute的同源物,即Argonaute。RNA誘導沉默複合物(RISC)中的關鍵酶負責在高等真核細胞中靶向RNA降解,先前研究發現特定的miRNA不僅在線粒體可檢測到,而且在線粒體中也有功能。miRNA和siRNA的加工和功能基本上使用相同的機制,問題是RNAi樣機制是否也可以在線粒體中起作用,不是很清楚。

線粒體是真核細胞中的內共生細胞器,可作為通過氧化磷酸化(OXPHOS)產生ATP的強大動力。有趣的是,線粒體基因組在進化過程中變化最小。例如,人類線粒體基因組的長度僅約16kb,編碼2個必需的rRNA和最少的22個tRNA進行翻譯,以及13個多肽,所有這些都是膜蛋白,是呼吸鏈複合體的一部分。基本上,線粒體中的所有生化活動都需要核基因組(nDNA)編碼的蛋白質。

儘管許多nDNA編碼的蛋白質攜帶進入線粒體的特定信號序列,但其中至少30%缺乏此類信號,以及某些RNA是否可以進入線粒體是一個開放的,值得商榷的問題。許多低等真核生物顯然需要導入tRNA來進行線粒體翻譯,因為有些mtDNA甚至不編碼任何tRNA。

通過核酸酶保護,體外RNA導入和ClickIn分析檢測線粒體中的小RNA(圖源自Cell Research )

在這項研究中,試圖系統地研究siRNA和小髮夾RNA(shRNA)是否能夠靶向mtDNA編碼的轉錄本。有趣的是,該研究發現雖然隨機設計的siRNA並不總是顯示出預期的效果,但根據映射的argonaute 2(Ago2)結合峰設計的siRNA都能夠以Ago2依賴性的方式特異性靶向預期的mtDNA編碼的轉錄本。

進一步表明,大多數線粒體蛋白都非常穩定,從而阻止了在蛋白水平上檢測到預期的RNAi效應,這可能解釋迄今為止缺乏關於活性mitoRNAi的報導。該研究舉例說明了這種新近建立的siRNA工具用於解決線粒體生物學中一些關鍵問題的方法,線粒體生物學一直依賴於患者來源細胞的有限資源。活躍的mitoRNAi還可作為一種技術手段,用於未來線粒體中RNA導入機制的解剖。

參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0394-5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iNature」(Plant_ihuman)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付向東/張曉榮發現線粒體存在RNA幹擾,為進一步研究線粒體生物學奠定基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付向東發現線粒體存在RNA幹擾,為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RNA幹擾(RNAi)被認為是大多數真核細胞中存在的一種基因沉默途徑,可以保護基因組免受逆轉座作用。小型幹擾RNA(siRNA)也已成為研究基因功能的強大工具。鑑於內共生假說線粒體起源於原核生物,線粒體通常被認為缺乏RNAi。但是,某些細菌具有Argonaute同源物,各種報導表明線粒體中存在特定的microRNA和核基因組(nDNA)編碼的Ago2。
  • 線粒體生物學團隊研發出RNA幹擾在線粒體中的應用(mitoRNAi)
    這項工作闡述了線粒體RNA幹擾(mitoRNAi)的發現及其在線粒體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隨著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及對線粒體功能認識的逐漸深入,發現很多由線粒體功能損傷引起的疾病諸如耳聾,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HON,NARP綜合症,Leigh氏症候群,MELAS綜合症,MERRF綜合症,心肌症等,很多都是源於線粒體基因的突變。
  • 某些RNA幹擾治療技術存在致命缺陷
    一種被認為是治療目前許多絕症「萬能藥」的新技術存在致命缺陷。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採用特定RNA(核糖核酸)幹擾技術治療的實驗鼠,可能會死於肝功能衰竭或併發症。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核基因組產生的RNA並不存在於具有完整細胞膜的細胞表面,而這一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細胞表面分子的認識。 「細胞的外表面就好比人的臉,要識別細胞是好是壞,比如是免疫T細胞還是腫瘤細胞,最重要的就是看它表面有些什麼。」鐘聲教授解釋說,「細胞的表面分子協助了細胞的通訊和相互作用。」
  • 【科技前沿】劉平生團隊鑑定系列由非編碼RNA翻譯的全新脂滴蛋白...
    隨著測序技術及生物信息方法的高速發展,許多過去被注釋為非編碼的RNA,被揭示也可能具有編碼蛋白的能力。事實上,目前已發現了數十個蛋白是由過去被認為不翻譯的基因編碼。這些蛋白定位於內質網、線粒體、溶酶體等不同的細胞器,在多個生物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5】。而脂滴上是否存在由非編碼RNA編碼的蛋白仍然未知。
  • RNA幹擾的分子機制首次被發現
    原標題:RNA幹擾的分子機制首次被發現  科技日報北京7月7日電 (記者劉園園)日本東京大學官網近日宣布,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核糖核酸幹擾(RNAi)的分子機制。所謂核糖核酸幹擾,就是單分子RNA分裂時出現的某種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的現象。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線粒體融合與分裂的失衡通常與人類各種疾病,包括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有著密切關係。線粒體發生的變化是否與癌症擴散之間是否存在真正聯繫,一直存在爭議。在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iscovery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藉助一個新機制影響細胞核內與腫瘤進展相關的基因表達。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這些研究結果在蛋白穩定失衡、線粒體功能障礙和細胞衰老之間建立了新的聯繫,為衰老及衰老相關疾病的發生原因提供了新的解釋,為這些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  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EMBO Journal 雜誌上。博士後李豔君是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員陳佺和副研究員劉壘是論文的通訊作者。
  • 【學術前沿】蘇士成團隊揭示線粒體環狀RNA調控肝臟免疫代謝性炎症...
    如今,CellPress已發展為擁有50本期刊的全科學領域國際前沿學術出版社。我們堅信,科學的力量將永遠造福人類。參考資料:蘇士成團隊揭示線粒體環狀RNA調控肝臟免疫代謝性炎症新機制(http://www.syshospital.com/Item/469063.aspx)作者專訪Cell Press特別邀請蘇士成研究員/副主任醫師進行了專訪,請他為大家進一步詳細解讀。
  • 線粒體可以通過父親遺傳
    最近的前沿研究又為這張「不完備的知識」清單添了一項——線粒體(我們細胞的能量之源)來自父母雙方,而不是像在生物課上學過的那樣只來自母親。 有可能之前的研究也發現了來自父系的線粒體DNA,但沒有引起重視並解釋為樣品汙染。
  • 【科技前沿】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作為細胞內最重要的細胞器之一,線粒體不僅為細胞提供能量,同時也參與許多重要的生物學過程。然而,線粒體常常受到細胞內和細胞外的脅迫刺激。線粒體未摺疊蛋白反應(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mt)是細胞中保護線粒體、維持線粒體內穩態和正常功能的主要途徑。
  • 解決「線粒體起源世紀之爭」,我國學者證實線粒體起源於α變形菌
    研究與真核細胞起源直接相關的細菌和古菌類群,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真核生命起源的時間、化學過程、代謝機制和古地球生態,更能揭示新生命形式形成的細節,為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技術創新提供重要線索。其中,對於線粒體是否起源於α-變形菌,以及起源於哪類α-變形菌一直存在激烈爭論。由於進化時間久遠(18億年以上),現有的分子進化學證據非常有限。
  • RNA幹擾被發現是人類神經早期發育的「保護傘」
    RNA幹擾被發現是人類神經早期發育的「保護傘」 原標題:   新華社武漢4月19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人神經前體細胞可以利用RNA幹擾抗病毒免疫抵抗寨卡病毒感染。
  • 科學網—發現線粒體翻譯與細胞質翻譯協調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發現線粒體翻譯與細胞質翻譯協調機制相關成果4月1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結構域分子生物學》期刊。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秦燕為通訊作者,該所博士高巖巖和博士後白秀峰為並列第一作者。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指導蛋白質合成的遺傳密碼儲存在DNA中,當細胞接收到外界指令後,遺傳密碼信息首先由DNA轉移至mRNA,這一過程叫作「轉錄」;核糖體又進一步將mRNA上的信息轉移至蛋白質,這一過程叫作「翻譯」。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核基因組產生的RNA並不存在於具有完整細胞膜的細胞表面,而這一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細胞表面分子的認識。 因此,這一發現意味著,在細胞和細胞之間、細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中,RNA分子的作用比過去認識的更大。 研究人員將這類RNA命名為膜相關胞外RNA,簡稱maxRNA。這些RNA分子既沒有封裝在任何囊泡裡,也不會輕易從細胞表面脫落。
  • 研究人員發現了調節神經發生的特定環狀RNA
    美國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篩選神經元分化過程的功能影響時,丹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環狀RNA circZNF827,它令人驚訝地「踩下了神經發生的剎車」。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circRNA和它的宿主編碼的蛋白產物共同進化,調節彼此的功能,直接影響神經發生的基本過程。正確的時間和神經元分化的精細控制對神經系統功能的發展至關重要。
  • 非編碼RNA研究園地 | 一種大環肽與腫瘤發生的自然通訊
    然而,仍未探討m6A的額外監管亞基是否存在。一位讀者參與了m6A。m6A對RNA的認識。在這裡我們發現長的非編碼RNA(IncRNA)LINC 00266-1編碼71個胺基酸肽.該肽主要與rna結合蛋白(包括m6A)相互作用。m6A一個閱讀器IGF2BP1,因此被命名為「RNA結合調節肽」(RBRP)。
  •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炫」調控神經元突觸水平的長時程記憶
    為什麼有的記憶能銘刻一生而有的只能存在幾分鐘?短期的記憶如何轉變為長期的記憶?   線粒體炫是程和平課題組於2008年首次報導的單個線粒體的量子化信號,它含有線粒體活性氧激增、基質瞬時鹼化、膜電位瞬時下降等多重變化,時程為數十秒,是新形式的線粒體基本功能事件。線粒體炫廣泛存在於多個物種及多種細胞,只要有功能性線粒體就存在線粒體炫信號。
  • 【科技前沿】專家點評:Andrew Z. Xiao/李海濤合作發現DNA 6mA修飾...
    點評 | 何川(芝加哥大學)撰文 | 小柚作為細菌中豐度最高的DNA修飾,6mA直到2015年才首次被報導存在於真核生物的基因組中【1-3】。隨後,許多研究的跟進發現6mA也存在於哺乳動物和高等植物的基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