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用卵母細胞1/50大小的極體進行基因檢測,國婦嬰的這一...

2020-12-05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文匯網報導 近日,一個6斤的健康寶寶在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國婦嬰)出生了。這個寶寶來之不易,她的母親因攜帶變異的「矮身材同源結構域包含基因」(SHOX基因)患上馬德隆畸形,其生育的嬰兒將有一半患病的可能性。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婦嬰院長黃荷鳳及其團隊敢於科學創新,不僅通過14人的家系分析準確診斷這位母親的致病原因,更是開創性地確定了一種基於極體基因檢測的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技術方案,成功阻斷了這個家族的馬德隆畸形致病基因遺傳。

這個健康寶寶的問世,再次證明了第三代試管嬰兒,即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在阻斷致病基因傳遞和疾病幹預上的不斷進步和廣闊應用前景。

爺爺Y染色體上攜帶的致病基因竟遺傳給了孫女?

2016年,26歲的邱女士(化名)從外地帶著希望來到上海,前往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就診。邱女士和丈夫結婚2年,從來沒有懷孕過。經檢查不孕原因主要是輸卵管因素,這本是最常見的試管嬰兒助孕原因,又為何要不辭辛苦專程來到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就診呢?原來,邱女士還患有一種家族遺傳病「馬德隆畸形」,這是一種少見的腕關節遺傳性畸形,表現為前臂中部非比例性短小,腕關節畸形。從出生至今的20餘年間,邱女士的雙側前臂均無法正常平展,也無法進行複雜的手臂動作,這給她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在她心中,一顆通過PGD技術阻斷家族疾病願望的種子開始發芽,因此慕名來到了以PGD技術阻斷遺傳性出生缺陷見長的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

黃荷鳳親自為邱女士接生

在完成了邱女士全家14人的家系分析後,黃荷鳳院士團隊確定了邱女士患有的是由SHOX基因雜合致病性變異引起的Leri-Weill軟骨發育不良(Leri-Weill dyschondrosteosis,LWD)。Leri-Weill軟骨發育不良是一種遺傳性骨骼發育不良疾病,表現為身材矮小、四肢中部非比例性短小和馬德隆腕關節畸形。

「這家的致病基因源頭是在爺爺的Y染色體上,卻遺傳給了孫女邱女士,說明發生過複雜的同源染色體交換,Y染色體上部分攜帶致病基因的片段交換到了X染色體上,導致邱女士患病。」黃荷鳳解釋說,馬德隆畸形以(假)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LWD患者每次生育均有50%的可能傳遞致病變異。因SHOX基因位於男性重組熱點區,也就是染色體的交換頻率高的區域,這樣一來,患者生育後代不論男女均有患病風險。

這是世界首例基於極體基因檢測的PGD技術阻斷馬德隆畸形案例

雖然確定了邱女士的致病基因,黃荷鳳團隊卻發現,想要標記並阻斷該致病基因卻沒有想像中那樣簡單。由於邱女士攜帶的SHOX基因位於重組熱點區,現有技術平臺中通過基因上下遊SNP位點進行連鎖分析的方式對她而言「失效了」。如果僅在活檢的卵裂球或者囊胚滋養細胞中進行SHOX基因突變位點的檢測,由於等位基因脫扣問題(簡稱ADO,是單細胞PCR存在的特有景象,指兩個等位基因中的一個優勢擴增,另一個完全擴增失敗的現象),也無法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圖為第一極體活檢(上)和第二極體活檢(下)。

為了攻克這一難關,黃荷鳳院士核心團隊多次進行學術探討,提出了多種實驗方案。為保證萬無一失,最終,生殖遺傳科主任徐晨明和主管技師陳松長確定了一種「序貫分析」的檢測方案——從生殖細胞生成到受精卵發育的整個過程中,會分別產生兩個「極體」,團隊針對兩個「極體」進行基因檢測,再針對培養好的囊胚進行檢測,高達三次不同時間的序貫分析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檢測的準確性。黃荷鳳解釋說,「極體是卵母細胞減數分裂的產物,根據極體的檢測結果可以間接推測卵子的遺傳信息。由於極體的大小只有卵母細胞的1/30至1/50,這給胚胎的活檢取材和檢測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兩次極體測試結果,結合囊胚期檢測結果的覆核,反覆推導基因是否存在變異。這個檢測策略可以排除因染色體重組和ADO的疊加影響導致的診斷錯誤,保證每一個胚胎獲得精準的檢測結果,這是針對這個特殊病例的創新做法。」

卵裂球活檢

去年,邱女士經過了輔助生殖治療獲得了三枚優質胚胎,並通過這種創新的篩查方式獲得2枚健康胚胎。經過與家屬充分談話及溝通,黃荷鳳院士團隊選擇了質量最好的胚胎植入邱女士子宮。今年9月5日,邱女士在國婦嬰足月順產分娩了一個健康的女嬰,新生兒評分為10分,通過基因檢測發現,這個嬰兒的基因也完全正常。當得知這個結果,邱女士流下了欣喜的眼淚。「PGD技術是不斷進步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PGD技術將阻斷更多遺傳疾病在家族中的傳遞,讓更多的健康寶寶降臨人間。」黃荷鳳親自為邱女士接生,並滿懷希望地說。

相關焦點

  • 世界首例!用極體進行基因檢測,國婦嬰創新技術圓母親夢
    近日,一個6斤的健康寶寶在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國婦嬰)出生了。這個寶寶來之不易,她的母親因攜帶變異的「矮身材同源結構域包含基因」(SHOX基因)患上馬德隆畸形,其生育的嬰兒將有一半患病的可能性。
  • 「變廢為寶」-極體對胚胎培養的意義
    此文過於專業,請選擇閱讀「極體」是卵子在形成過程中,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產生一個成熟的卵細胞外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的前世今生—新聞—科學網
    犬體細胞克隆困難重重 2005年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犬「史努比」在韓國誕生,此後,犬體細胞克隆技術就一直掌握在韓國人手中,從未被其他國家突破。克隆犬是世界性難題,面臨許多困難: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獲得足夠數量成熟卵母細胞。
  • 動物所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這一研究結果詳細揭示了Cyclin B3對於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重要作用並分析了可能的內在分子機制,為探究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雌性與雄性減數分裂在細胞周期調控方面的異同及其調控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氯化鍶(SrCl2)激活或單精子胞質注射(ICSI)阻滯的卵母細胞後,卵母細胞能夠繞過AnaI進行減數第二次分裂,發生姐妹染色單體分離並排出第二極體(PB2)。
  • 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
    在雌性生殖系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成為一種高度特化的細胞類型,並形成母體細胞質儲存的關鍵因子。卵母細胞的生長是在原始卵泡向初級卵泡的轉變中觸發的,並伴隨著基因表達的動態變化,但控制卵母細胞生長的基因調控網絡仍不清楚。
  • 《Nature》重大突破:人造卵母細胞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7日的Nature雜誌上,為理解卵子形成進程提供了新的藍圖,也為實現人體ESCs和iPSCs轉化提供了技術鋪墊。紐約人類生殖研究中心主任,卵母細胞生物學家David Albertini(未參與該項研究)評價道,「這是真正的一項突破性成果。」
  • ...透明帶缺失患者喜獲麟兒-透明帶 卵子 患者 婦嬰保健院 Sanger...
    原標題:滬一婦嬰發現罕見基因異常 卵子透明帶缺失患者喜獲麟兒結果發現在小鼠模型研究中,單獨Zp2突變或Zp3突變雌鼠的卵母細胞透明帶為正常卵母細胞透明帶的一半,但是雌鼠是可育的,這與女方媽媽的表型一致;但是當Zp2和Zp3雜合突變同時存在時,雌鼠的卵母細胞透明帶要麼完全缺失,要麼僅有極薄的透明帶,在體外受精時會造成多精受精,這與女方的表型一致。
  • 誰讓卵母細胞適時醒來
    夏國良說,「這一研究為揭示卵母細胞成熟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於揭示促性腺激素精確調控卵母細胞成熟與排卵的同步化,以及雌性的正常受精等機理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為人類卵巢早衰和卵巢多囊症的發病機理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也為動物高效繁殖技術的應用奠定基礎。」 哺乳動物出生時,卵巢內已經有未成熟的卵母細胞存在。
  • 一婦嬰胎兒醫學科榮獲染色體基因組結構異常檢測室間質評證書
    一婦嬰胎兒醫學科榮獲染色體基因組結構異常檢測室間質評證書 2019-11-09 1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合作文章|測序幾個細胞發一篇SCI?卵母細胞研究了解一下
    受制於起始樣本量低,卵母細胞的測序研究依賴於單細胞水平的核酸擴增和建庫技術,這恰恰是安諾優達單細胞產品的拿手好戲!,本文使用單細胞RNA測序來檢測卵母細胞的整體轉錄組信息,並鑑定人成熟卵母細胞中受年齡增長影響的關鍵基因。
  • ASCBAM:體細胞和卵母細胞衰老機制不同
    Biology Annual Meeting)新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柯琳-墨菲(Coleen Murphy)博士的卵母細胞(oocyte)衰老新研究揭示生殖細胞和體細胞衰老不同的分子機制,從而表明讓卵母細胞保持健康所需的基因類型跟通常延長壽命的基因之間很少存在重疊。
  • 世界首例!極體活檢PGD阻斷馬德隆畸形致病基因 誕生健康寶寶
    其以(假)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LWD患者每次生育均有50%的可能傳遞致病變異。因SHOX基因位於男性重組熱點區(染色體的交換頻率高的區域),男性LWD患者生育的男性、女性後代均有患病風險。 雖然確定了致病基因,但是接下來的PGD過程卻困難重重。由於SHOX基因位於重組熱點區,無法以常用的通過基因上下遊SNP位點進行連鎖分析的方式對胚胎進行檢測。
  • 人造卵母細胞成現實 科學家要用8個轉錄因子幫「造...
    Hamazaki說,卵母細胞是人體中一種罕見的細胞類型,人們對它們知之甚少,這正是促使他和他的同事們探索它們如何發育的原因。 過去的研究,已經證明和記錄了基因表達的變化,是如何對從早期生殖細胞(原始生殖細胞)到卵母細胞的轉變產生關鍵影響的。
  • 研究找到控制卵母細胞成熟重要因子
    夏國良說,「這一研究為揭示卵母細胞成熟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於揭示促性腺激素精確調控卵母細胞成熟與排卵的同步化,以及雌性的正常受精等機理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為人類卵巢早衰和卵巢多囊症的發病機理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也為動物高效繁殖技術的應用奠定基礎。」 哺乳動物出生時,卵巢內已經有未成熟的卵母細胞存在。
  • 中國自主培育出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打破韓國技術壟斷
    據科技日報7月5日報導,5日,北京希諾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外宣布,經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犬DNA實驗室鑑定,該公司培育的比格犬「龍龍」與世界首例基因編輯疾病模型犬「蘋果」同一認定機率大於99.99%,與「代孕犬」排除親子關係,這證明了「龍龍」就是「蘋果」的克隆犬。「龍龍」成為我國首例完全自主培育的體細胞克隆犬,也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
  • Nature重磅突破:人造卵細胞成為現實——使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
    然而,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以及環境汙染的日益加劇,世界各國的不孕不育率都呈現出飆升之勢,很多夫妻都飽受不孕不育的困擾。據統計,我國有超過5000萬不育不孕患者,超過正常育齡人口的10%,這一數字超乎我們的想像。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圖)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圖) 2018-11-26 12:16:17來源:人民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世界首例手工克隆綿羊「鵬鵬」帶來了什麼?(圖)
    劉鵬 攝目前世界上首例採用手工克隆技術獲得的轉基因克隆綿羊,誕生至今已逾兩個月。目前,其體重已達17.28公斤,健康狀況良好。而且最近的取樣分析發現,轉入其細胞內的「ω—3脂肪酸去飽和酶基因fat—1」已經表達。「這表明此次手工克隆羊工程取得了初步成功。下一步,我們還會對手工克隆羊的生長發育進行跟蹤研究,後續過程還有很多難題有待突破。」
  • 研究稱卵母細胞核仁是受精卵發育關鍵「部件」
    新華網東京2月4日電 (記者錢錚)日本理化研究所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所科研人員參與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卵母細胞的核仁是受精卵發育所需的關鍵「部件」。  新聞公報說,核仁是細胞核中央的高密度部分,日本和捷克等國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去除卵母細胞的核仁,結果發現,去除了核仁的卵母細胞和正常卵母細胞會用相同時間完成分裂,但是沒有核仁的卵母細胞分裂、受精後,受精卵的發育不久就停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