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使線粒體DNA缺陷不被遺傳

2020-11-22 科學網

 

從線粒體DNA攜帶突變的一名婦女處獲取核染色體,將它們放置到一個供體人類卵子中,可使得該名婦女擁有不遺傳其缺陷線粒體的孩子。這一技術生成的正常人類胚胎中包含的母親線粒體DNA少於1%。來自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將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10月24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費城兒童醫院專攻線粒體疾病的兒科醫生Marni Falk(未參與該研究)說:「這非常令人感到興奮。你可以採用染色體轉移確實有效地減少受累母親的線粒體DNA負荷,這一想法真是了不起。」

 

每個人類細胞的細胞核中通常只包含一套共46條染色,,而在每個線粒體中則存在有數萬的微小染色體拷貝。在諸如肌肉和大腦等有高能量需求的組織中線粒體數量豐富。如果存在很多的突變線粒體DNA拷貝就會引起多種神經肌肉疾病,如疲勞、偏頭痛、視力喪失、肌肉無力、心臟問題和鍛鍊不耐受(exercise intolerance)。

  

線粒體DNA通過母親的卵子傳遞給後代。如果一名女性知道她有突變線粒體DNA(例如她自身罹患線粒體疾病),她會想防止其傳遞給她的孩子。然而修復成千上萬的突變(卵子中可以包含多達50萬個線粒體)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生殖和發育生物學家Shoukhrat Mitalipov因此提出了一種不同的方法,將母親的核染色體轉移到一個自身核染色體已經被移除的新卵子中。「這樣生成的卵子包含了來自患者的所有核DNA以及來自卵子供者的線粒體DNA,」Mitalipov解釋說。

 

3年前,Mitalipov研究小組在獼猴中實現了這一壯舉。「這一次我們證實這一程序同樣適用於人類卵母細胞。但研究人員無法像在猴子中所做的那樣達到100%的成功率。用10個猴子卵子我們能夠生成10個健康的胚胎。但在新研究中只有一半的染色體轉移人類卵子能夠正常受精,」Mitalipov說。

 

那些正常受精的卵子繼續發育為了表面上正常的胚泡期胚胎。Mitalipov 說:「因此這有可能仍然是可以接受的,且足夠好至繼續進行臨床試驗……我們估計我們仍然有足夠優質的健康胚胎來生成一個體外受精周期的妊娠。」

 

Mitalipov的自信部分來自於這一事實,3年前他和他的研究小組生成的猴子胚胎已經發育形成了健康的後代。「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英國牛津約翰•拉德克利夫醫院線粒體遺傳學教授Jo Poulton說。

 

但Poulton也謹慎地表示:「目前有更安全的替代方案提供給受影響最大的家庭。例如,許多患者會選擇全卵子捐贈。母親也許不是遺傳意義上的母親,但她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母親因為在她的子宮中孕育了胚胎。這是對於絕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法。」

 

對於那些不高興擁有無親緣關係孩子的女性,Poulton質疑她們是否會轉而接受這樣一種新技術。「如果是我,我會對此非常的謹慎。」

 

Falk對此表示不同意。「這將是一種積極的幹預,我認為將存在巨大的吸引。父母們都希望擁有他們自己的遺傳意義上的孩子。」(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搓搓手,今天基因編輯技術又登上一個新臺階了!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是從來沒人實現過的,現在應用最廣泛的CRISPR技術面對線粒體DNA也是束手無策——線粒體沒有吸收RNA的機制,所以CRISPR技術關鍵的gRNA根本就進不去線粒體。 那麼其他的基因編輯技術呢?
  •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6 18:36:19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José Antonio Enríquez團隊揭示線粒體DNA(mtDNA)異質性母嬰傳播的調控機制
  • 科學家揭示人體線粒體DNA複製及分配新機制
    &nbsp&nbsp&nbsp&nbsp研究小組利用過氧化氫處理來自線粒體病患者的異質狀態細胞時,發現原本的線粒體DNA異質狀態隨著細胞分裂被消解,進而產生均質狀態的細胞。該研究用人的體細胞重現了只有在人的卵子形成過程中才會出現的均質化。
  • Nat Comm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責編 | 酶美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DNA(mtDNA)以擬核(nucleoids)的形式均勻分布在線粒體網絡中。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
  • 科學網—植物線粒體DNA實現首次編輯
    核DNA在20世紀70年代初首次編輯,葉綠體DNA於1988年首次編輯,動物線粒體然而,植物線粒體DNA之前卻沒有被成功編輯過。直到近日,日本的研究人員首次成功編輯了植物線粒體DNA,這可能會帶來更安全的食物供應。 領導這項研究的東京大學分子植物遺傳學家、助理教授Shin-ichi Arimura開玩笑地說:「當看到水稻植株『更有禮貌』時,我們知道自己取得了成功。因為它深深地鞠了一躬,穗多的水稻才會出現這樣的彎曲。」
  • AACR2018:揭示線粒體DNA在癌症擴散中的作用
    Welch和他的同事們報導相比於具有天然線粒體(即未發生線粒體交換)的FVB品系小鼠,遺傳來自兩種其他的小鼠品系之一的線粒體的FVB品系小鼠需要更長的時間形成腫瘤,並且讓更少的腫瘤發生擴散。在這些最新的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獲得攜帶著小鼠品系的原始細胞核和線粒體基因組背景的癌細胞,並將它們灌注到攜帶著原始線粒體DNA的(即未發生線粒體交換的)或發生線粒體DNA交換的小鼠體內。這種實驗設置允許他們研究腫瘤外面的組織中的線粒體DNA如何可能影響癌症擴散。再次,他們發現癌細胞轉移數量與線粒體類型相關聯。
  • 孫育傑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研究人員藉助GI-SIM超分辨成像技術,對細胞內的線粒體以及線粒體擬核的動態過程進行多色、高速、長時程的超分辨成像。線粒體動態管化是指馬達蛋白KIF5B在線粒體本體上沿著微管拖出一條動態細管[7]。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擬核可以隨著線粒體動態管化過程進入拖出的細管並最終定位在管子尖端。
  • 打破常規:癌細胞從健康細胞獲取線粒體DNA
    缺陷的線粒體DNA是接近200種疾病的病因,並且還與更多其他疾病有所關聯。貝裡奇的這項研究為理解包括癌症在內的人類疾病奠定了重要基礎。這還可能開創一個合成線粒體DNA的新領域,用個人化的線粒體DNA替換缺陷基因。在除去了線粒體DNA的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腫瘤組織會從周圍正常組織中獲取替代DNA。在得到新的DNA後,癌細胞便會繼續形成腫瘤塊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 遺傳所管敏鑫課題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在線發表線粒體轉錄不對稱剪切缺陷致聾的新機制
    2020年10月12日,浙江大學遺傳學研究所管敏鑫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了線粒體轉錄後不對稱剪切加工導致母系遺傳性耳聾的最新研究成果
  • Nature突破 |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儘管研究發現一些真菌和植物中的線粒體NAD+是通過載體蛋白從細胞質導入的,但是這些轉運體在哺乳動物中都沒有同源物,介導NAD+進入哺乳動物線粒體的轉運體至今尚未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到底是如何獲得其所需的NAD+的量的問題從未得到過解答。
  • Nature突破|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儘管研究發現一些真菌和植物中的線粒體NAD+是通過載體蛋白從細胞質導入的,但是這些轉運體在哺乳動物中都沒有同源物,介導NAD+進入哺乳動物線粒體的轉運體至今尚未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到底是如何獲得其所需的NAD+的量的問題從未得到過解答。
  • 新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攜帶更多線粒體DNA突變
    2016年10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患病兒童相比於家庭其他成員攜帶更多的線粒體DNA突變,這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華人科學家Zhenglong Gu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得出的主要結論
  • 線粒體捐贈有望治療遺傳性線粒體疾病 但其應用是否合規?
    2019年11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線粒體捐贈是一種輔助生殖技術,其有時被稱為「三親本體外受精」(three-parent IVF),該技術專門針對於會遺傳錯誤線粒體DNA的女性,因為其所生後代會患有嚴重的線粒體疾病;線粒體疾病包括至少300種不同的遺傳狀況,其會影響體細胞中產生能量的結構,從而影響器官的功能。
  • 線粒體病是什麼?
    線粒體病是指由於線粒體DNA或核DNA缺陷引起的線粒體呼吸鏈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礙為特點的一組遺傳性疾病,不包括其他因素的繼發性線粒體功能障礙性疾病,線粒體病的臨床表現涉及人體很多系統,單獨或重疊出現腦病,聽神經病,視神經病,心肌病,糖尿病,腎病,肝病,胃腸疾病,骨骼疾病,周圍神經病,線粒體腦肌病伴有高乳酸血症以及卒中樣發作:MELAS
  • 山東大學譚保才團隊揭示線粒體PPR78蛋白在玉米mRNA穩定性及種子...
    原標題:山東大學譚保才團隊揭示線粒體PPR78蛋白在玉米mRNA穩定性及種子發育中的作用 近日,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細胞工程與種質創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譚保才研究組揭示線粒體靶向的三角狀五肽重複
  • 橫空出世 一類新的編輯器誕生 David Liu首次對線粒體DNA進行編輯
    此類蛋白質的成員已發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中的應用。由於先前描述的胞苷脫氨基酶在單鏈核酸上作用,因此它們在鹼基編輯中的使用要求解開雙鏈DNA(dsDNA),例如通過CRISPR–Cas9系統。迄今為止,線粒體DNA(mtDNA)中的鹼基編輯受到與引導RNA進入線粒體相關的挑戰的阻礙。2020年7月8日,博德研究所David R. Liu及華盛頓大學醫學院Joseph D.
  • 橫空出世 一類新的編輯器誕生 David Liu首次對線粒體DNA進行編輯
    此類蛋白質的成員已發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中的應用。由於先前描述的胞苷脫氨基酶在單鏈核酸上作用,因此它們在鹼基編輯中的使用要求解開雙鏈DNA(dsDNA),例如通過CRISPR–Cas9系統。迄今為止,線粒體DNA(mtDNA)中的鹼基編輯受到與引導RNA進入線粒體相關的挑戰的阻礙。2020年7月8日,博德研究所David R. Liu及華盛頓大學醫學院Joseph D.
  • 首例紡錘體核移植技術「三父母」男嬰出生
    這次的技術與在英國獲得批准的原核移植「三父母」技術不同。後者讓母親和捐獻者的卵細胞同時與來自父親的精子結合受精,在早期胚胎階段,用母親受精卵的核取代捐獻方受精卵的核。在美國,原核移植因涉及破壞早期胚胎而不被允許,這對約旦夫婦也因宗教信仰不能接受。  報導稱,紡錘體核移植技術完全不用破壞胚胎。
  • 兩篇Nature Medicine開發出對線粒體DNA進行基因編輯的Mito...
    線粒體DNA(mtDNA)中發生的致病性突變會導致從肌肉無力到心臟病的症狀,而且在每5000名成年人中,大約就有1人會發生這樣的致病性突變。雖然三親體外受精(three-parent IVF)---一種有爭議的方法,它除了使用母親的卵核和父親的精子之外,還使用了第三人的線粒體---已被提出作為一種避免mtDNA突變遺傳的方法,但是當前還沒有治療出生時就攜帶著這種缺陷的人的方法。
  • 第三代NMN賽立複線粒體素NADH對於抑鬱的研究
    多數人必須每天不斷的讓自己拼命才可以讓自己不被社會所淘汰。他們不斷的進行學習的同時,還要把知識轉化成能力不斷的強迫自己去適應社會的法則。他們也不得不讓自己的精神陷入高度的壓抑之中。  抑鬱症是可怕的,遺憾的是,對於抑鬱症的病因,現在仍然搞不清楚,但是科學家和醫務工作者們並沒有放慢攻克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