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線粒體DNA攜帶突變的一名婦女處獲取核染色體,將它們放置到一個供體人類卵子中,可使得該名婦女擁有不遺傳其缺陷線粒體的孩子。這一技術生成的正常人類胚胎中包含的母親線粒體DNA少於1%。來自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將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10月24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費城兒童醫院專攻線粒體疾病的兒科醫生Marni Falk(未參與該研究)說:「這非常令人感到興奮。你可以採用染色體轉移確實有效地減少受累母親的線粒體DNA負荷,這一想法真是了不起。」
每個人類細胞的細胞核中通常只包含一套共46條染色,,而在每個線粒體中則存在有數萬的微小染色體拷貝。在諸如肌肉和大腦等有高能量需求的組織中線粒體數量豐富。如果存在很多的突變線粒體DNA拷貝就會引起多種神經肌肉疾病,如疲勞、偏頭痛、視力喪失、肌肉無力、心臟問題和鍛鍊不耐受(exercise intolerance)。
線粒體DNA通過母親的卵子傳遞給後代。如果一名女性知道她有突變線粒體DNA(例如她自身罹患線粒體疾病),她會想防止其傳遞給她的孩子。然而修復成千上萬的突變(卵子中可以包含多達50萬個線粒體)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生殖和發育生物學家Shoukhrat Mitalipov因此提出了一種不同的方法,將母親的核染色體轉移到一個自身核染色體已經被移除的新卵子中。「這樣生成的卵子包含了來自患者的所有核DNA以及來自卵子供者的線粒體DNA,」Mitalipov解釋說。
3年前,Mitalipov研究小組在獼猴中實現了這一壯舉。「這一次我們證實這一程序同樣適用於人類卵母細胞。但研究人員無法像在猴子中所做的那樣達到100%的成功率。用10個猴子卵子我們能夠生成10個健康的胚胎。但在新研究中只有一半的染色體轉移人類卵子能夠正常受精,」Mitalipov說。
那些正常受精的卵子繼續發育為了表面上正常的胚泡期胚胎。Mitalipov 說:「因此這有可能仍然是可以接受的,且足夠好至繼續進行臨床試驗……我們估計我們仍然有足夠優質的健康胚胎來生成一個體外受精周期的妊娠。」
Mitalipov的自信部分來自於這一事實,3年前他和他的研究小組生成的猴子胚胎已經發育形成了健康的後代。「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英國牛津約翰•拉德克利夫醫院線粒體遺傳學教授Jo Poulton說。
但Poulton也謹慎地表示:「目前有更安全的替代方案提供給受影響最大的家庭。例如,許多患者會選擇全卵子捐贈。母親也許不是遺傳意義上的母親,但她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母親因為在她的子宮中孕育了胚胎。這是對於絕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法。」
對於那些不高興擁有無親緣關係孩子的女性,Poulton質疑她們是否會轉而接受這樣一種新技術。「如果是我,我會對此非常的謹慎。」
Falk對此表示不同意。「這將是一種積極的幹預,我認為將存在巨大的吸引。父母們都希望擁有他們自己的遺傳意義上的孩子。」(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