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人體線粒體DNA複製及分配新機制

2021-01-09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東京5月16日電(記者華義)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日前宣布,發現了人體內線粒體中脫氧核糖核酸(DNA)複製及分配的新機制,解釋了人體是如何保證新生後代的線粒體功能健全性這一問題。這一發現有助於理解生命傳承的基本原理。

&nbsp&nbsp&nbsp&nbsp線粒體是人體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結構,其中存在獨立於細胞核的遺傳物質。也就是說,除了細胞核中有DNA這種遺傳物質外,還存在線粒體DNA。

&nbsp&nbsp&nbsp&nbsp此項研究負責人、理化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凌楓介紹說,成人的體細胞處於變異和正常的線粒體DNA混合存在的異質狀態,但健康新生兒的線粒體DNA幾乎全部處於正常的均質狀態,隨著年齡增加,變異的線粒體DNA會在細胞中不斷蓄積,當其比例超過閾值以後,線粒體的功能降低,進而誘發細胞衰老或導致線粒體病。

&nbsp&nbsp&nbsp&nbsp由於新生兒的線粒體DNA是來自其已經成人的母親,健康新生兒的線粒體DNA幾乎全部正常,說明在卵子形成階段,發生了從異質狀態向均質狀態的「復原」,這一生命機制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

&nbsp&nbsp&nbsp&nbsp研究小組利用過氧化氫處理來自線粒體病患者的異質狀態細胞時,發現原本的線粒體DNA異質狀態隨著細胞分裂被消解,進而產生均質狀態的細胞。該研究用人的體細胞重現了只有在人的卵子形成過程中才會出現的均質化。

&nbsp&nbsp&nbsp&nbsp凌楓研究員說,這一研究揭示了人體細胞裡線粒體DNA的複製及分配的機制,有助於今後開發抑制相關變異蓄積、維持線粒體功能的藥物。此外,相關研究成果還可應用到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的研究中,以避免培養出的此類細胞含有存在缺陷的線粒體DNA。

&nbsp&nbsp&nbsp&nbsp相關研究成果15日刊登在美國《細胞分子生物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Nat Comm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責編 | 酶美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DNA(mtDNA)以擬核(nucleoids)的形式均勻分布在線粒體網絡中。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
  • 孫育傑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生命科學學院&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育傑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李棟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文章「ER-mitochondria contacts promote mtDNA nucleoids active transportationviamitochondrial dynamic tubulation」報導了線粒體擬核的一種新型分配機制
  •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6 18:36:19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José Antonio Enríquez團隊揭示線粒體DNA(mtDNA)異質性母嬰傳播的調控機制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2019-08-30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語音播報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J Cell Sci:中心體複製調控新機制
    中心體由一對具有桶狀微管結構的中心粒和圍繞在其周圍無定形的中心粒周圍物質組成,在間期細胞中調節微管的數量、極性和空間分布,為細胞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此外, 中心體還參與紡錘體組裝、有絲分裂和纖毛髮生等一系列重要的細胞生物過程。中心體數目或結構異常是導致有絲分裂出錯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中心體異常與多種惡性腫瘤和纖毛病等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繫。
  • 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2018年,《自然醫學》雜誌曾同期發表了兩篇論文,分別利用鋅指蛋白核酸酶技術(ZFNs)和轉錄激活樣因子核酸酶技術(TALENs)實現了對線粒體DNA突變的消除[2]。不過這兩項技術能做的,是將攜帶突變的線粒體DNA直接降解,其實應用起來難度很大。畢竟線粒體DNA的拷貝數如果太低,也會帶來疾病。
  • DNA複製體結構和工作原理首次被揭示
    本報訊(記者李晨陽)DNA複製分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Cell:揭示線粒體ADP/ATP載體轉運ATP和ADP的分子機制
    神經衝動、肌肉收縮、DNA複製和蛋白合成僅是依賴於ATP供應的至關重要的過程的一些例子。鑑於我們體內僅含有少量的ATP,我們需要使用位於線粒體中的一種稱為ATP合酶(ATP synthase)的酶複合物,將ATP降解時產生的產物ADP(二磷酸腺苷)和磷酸鹽重新轉化為ATP。通過這種方式,每個ATP分子每天大約循環回收1300次。
  • 科學網—DNA複製體結構和工作原理首次被揭示
    本報訊(記者李晨陽)DNA複製分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
  • 山東大學譚保才團隊揭示線粒體PPR78蛋白在玉米mRNA穩定性及種子...
    原標題:山東大學譚保才團隊揭示線粒體PPR78蛋白在玉米mRNA穩定性及種子發育中的作用 近日,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細胞工程與種質創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譚保才研究組揭示線粒體靶向的三角狀五肽重複
  • AACR2018:揭示線粒體DNA在癌症擴散中的作用
    在這些最新的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獲得攜帶著小鼠品系的原始細胞核和線粒體基因組背景的癌細胞,並將它們灌注到攜帶著原始線粒體DNA的(即未發生線粒體交換的)或發生線粒體DNA交換的小鼠體內。這種實驗設置允許他們研究腫瘤外面的組織中的線粒體DNA如何可能影響癌症擴散。再次,他們發現癌細胞轉移數量與線粒體類型相關聯。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清華新聞網6月21日電 6月16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長文發表了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與德國科隆大學分子醫學中心Jay Gopalakrishnan博士課題組的合作論文《CPAP-微管蛋白互作在中心粒
  • 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NAD+如何進入線粒體一直是未解之謎,科學家們曾在酵母和植物細胞中找到了相關的「轉運蛋白」,而在哺乳動物細胞內卻一直未發現此類蛋白。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在《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線粒體NAD+轉運蛋白。文章題目為「SLC25A51 is a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NAD+ transporter」。
  • 科學家發現了沒有粒線體的真核生物,將改寫所有生物教課書
    粒線體又稱為細胞的「發電廠」,這些細胞中的次單元體提供生物所需能量,所以被視作細胞不可缺乏的胞器。但現在看起來粒線體的存在也沒那麼有必要了,因為科學家表示首次了發現細胞中沒有粒線體的真核生物。早前有其他的真核生物也列在不具有粒線體的懷疑名單中,像是腸道裡的微生物腸賈第鞭毛蟲(Giardia intestinalis),但在進一步的研究後,發現它們有粒線體但已經高度退化,很難讓人觀察到罷了;在測試過取樣分離自實驗室成員所養的一隻絨鼠腸道的另外一個可能微生物─類單鞭滴蟲屬的微生物時,該項最新研究的科學家們利用基因分析方式分析,發現完全找不到該生物體中有任何粒線體的基因存在。
  • 賽立複線粒體素NADH 或成中秋送禮最優選擇
    疫情原因大家越來越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有益健康的禮品自然也成了送禮首選,而以抗衰老、提升免疫力的賽立複線粒體素NADH 也成為熱門禮物。NADH通過進入人體內部,直接分解為NAD+和氫(H),同時在線粒體內釋放一定的能量(ATP),在三者協同作用下不僅具有綜合的延緩衰老的作用,在提升免疫力方面更是表現優秀。
  • 第三代NMN賽立複線粒體素NADH
    臻選好禮,賽立複線粒體素NADH送禮要送到對方心坎兒上,今年,人們心目中最重要的事一定是健康。據統計,今年國民的健康消費持續上揚,已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送健康,肯定不會錯。普通的營養保健品大家已經很熟悉,特別的東西,說的是網紅抗衰老產品——賽立複線粒體素NADH,前沿尖端科技,有頂級論文背書,經國際權威認證,已在歐美暢銷幾十年,送禮倍兒有面。
  • Cell:揭示細胞讀取和複製DNA機制
    他們仔細研究了DNA複製機器的各個部分如何組裝在一起。新研究揭示DNA組裝的意外變化為了讓DNA中的基因「開啟」和「關閉」,細胞中的酶必須與核小體相互作用,其中作為一種複合物,核小體含有允許細胞組裝DNA的蛋白。一種稱為Dot1L的酶在混合譜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一種兒童白血病---中發生突變。
  • 新技術使線粒體DNA缺陷不被遺傳
    費城兒童醫院專攻線粒體疾病的兒科醫生Marni Falk(未參與該研究)說:「這非常令人感到興奮。你可以採用染色體轉移確實有效地減少受累母親的線粒體DNA負荷,這一想法真是了不起。」 每個人類細胞的細胞核中通常只包含一套共46條染色,,而在每個線粒體中則存在有數萬的微小染色體拷貝。在諸如肌肉和大腦等有高能量需求的組織中線粒體數量豐富。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