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DNA複製體結構和工作原理首次被揭示

2021-01-07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李晨陽)DNA複製分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傑出研究員楊薇課題組揭示了DNA複製體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上。

DNA的複製由多個蛋白組成的複製體協同完成,這些蛋白包括DNA聚合酶、DNA螺旋酶、引發酶和若干輔助蛋白。早在60年前,人們就已經確認DNA是遺傳物質,並且解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然而直到今天,複製體如何在DNA上組裝並協同完成複製,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

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研究了模式生物T7噬菌體的DNA複製機制,並獲得了第一個複製體複製DNA的三維結構。

在DNA複製過程中,雙鏈DNA被解旋成前導鏈和滯後鏈,分別作為複製模板,前導鏈和滯後鏈則共同形成一個被稱作「複製叉」的結構。

研究者發現,DNA聚合酶、螺旋酶和引發酶緊密結合在「T形」的複製叉周圍,形成一個多層緊密分子結構。前導鏈和滯後鏈分別被DNA聚合酶和DNA螺旋酶捕獲,兩個酶向相反的方向拉伸母鏈DNA,協同完成母鏈DNA的解旋。先導鏈直接被DNA聚合酶複製,而滯後鏈穿過螺旋酶後,先後被滯後鏈上的引發酶和DNA聚合酶捕獲,作為複製模板被複製。

研究人員捕捉到複製體尤其是螺旋酶在複製過程中的多個分子構象,揭示了DNA複製的動態過程。這項研究是科學家第一次看到真正的複製叉。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126/science.aav7003

《中國科學報》 (2019-01-28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DNA複製體結構和工作原理首次被揭示
    本報訊(記者李晨陽)DNA複製分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
  • Cell:揭示細胞讀取和複製DNA機制
    新研究揭示DNA組裝的意外變化為了讓DNA中的基因「開啟」和「關閉」,細胞中的酶必須與核小體相互作用,其中作為一種複合物,核小體含有允許細胞組裝DNA的蛋白。一種稱為Dot1L的酶在混合譜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一種兒童白血病---中發生突變。一種稱為泛素的小蛋白標籤被附著到核小體上以協助招募Dot1L。
  • 清華與港科大合作 首次揭示DNA複製解旋酶立體結構
    據香港文匯報8月4日報導,由清華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最近完成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DNA外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的立體結構,為人類了解及修復細胞運作揭開新一頁。 香港科技大學4日召開記者會,科大生命科學部訪問教授戴碧瓘介紹,此次科大利用清華大學的先進儀器與團隊配合,首次用影像拍攝的方式,親眼見證了MCM2-7複合體近乎原子般大小的立體結構,為雙鏈DNA在複製過程中的解鏈機理揭開新一頁。這項突破性發現已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中刊登。 DNA複製是一種在所有的生物體內都會發生的生物學過程,是生物遺傳的基礎。
  • 科學家揭示人體線粒體DNA複製及分配新機制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東京5月16日電(記者華義)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日前宣布,發現了人體內線粒體中脫氧核糖核酸(DNA)複製及分配的新機制,解釋了人體是如何保證新生後代的線粒體功能健全性這一問題。這一發現有助於理解生命傳承的基本原理。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但是,DNA雙螺旋中那兩條熟悉的鏈是如何在沒有纏繞的情況下成功複製的,這就很難解釋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拓撲學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這種雙螺旋形狀對DNA複製的影響。通過使用真核生物作為模型系統,他們發現染色質(由DNA、組蛋白和非組蛋白等成分組成)的內在機械性能決定著染色質纖維如何纏繞。
  • 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獲解析
    在染色質環境中,DNA的甲基化要比在溶液中複雜得多,核小體作為遺傳物質的組成單位,包裹在其外圍的DNA更加難以被甲基化。然而大多數核小體結合的denovoDNA甲基轉移酶處於非激活狀態。denovoDNA 甲基化轉移酶3A和3B催化的CpG甲基化對哺乳動物的發育和細胞分化至關重要,並且常常與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 Science:DNA複製中核小體裝配方式
    專題:Science系列2010年4月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朱冰實驗室在science雜誌發表文章,報導了DNA複製過程中核小體裝配的方式想要發掘組蛋白修飾的繼承機理,就必須首先澄清DNA複製過程中核小體結構的分配模式。NIBS朱冰實驗室與蛋白質中心合作,利用基於穩定同位素標記的定量質譜技術對DNA複製之後「新」、「舊」組蛋白的分配進行研究。作者以可誘導表達融合FLAG標籤的組蛋白H3.1和H3.3的哺乳動物細胞系作為模式體系開展實驗。在本項工作中,作者們發現H3.1-H4組成的核心四聚體在DNA複製過程中保持完整。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光合作用的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同時為後續指導設計新型作物、提高作物的捕光和光保護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 DNA讀取複製研究獲進展 有望找到遺傳病治療方案—新聞—科學網
    DNA是如何編排和保存遺傳信息的。不過,Dot1L酶如何以物理方式連接核小體或泛素標記一直是一個謎,如今,在第一項研究中,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生物物理學和生物物理化學教授Cynthia Wolberger及其實驗室博士後Evan Worden終於將謎團解開了。 研究人員運用一種名為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的成像工具凍結了核小體和Dot1L中的分子,以此研究二者的相互作用方式。
  • 探尋DNA複製起點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 研究揭示DNA複製起始複合體亞基結構
    這一文章中報導了他們對DNA複製起始複合體(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 ORC)中Orc6亞基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成果。通過對Orc6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他們揭示了人Orc6蛋白可以直接結合DNA,並且這一DNA結合能力對ORC複合體識別複製起始位點以及啟動DNA複製必不可少。
  • 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埃解析度結構》(Structure of the Eukaryotic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Complex at 3.8  )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真核生物DNA複製起始與延伸過程中DNA解旋酶核心組分MCM2-7複合物的3.8 埃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並以此為基礎對DNA複製起始時MCM2-7複合物的作用機理進行了分析
  • dna親子鑑定原理和鑑定步驟
    dna親子鑑定原理和鑑定步驟鑑定原理鑑定親子關係用得最多的是dna分型鑑定。人的血液、毛髮、唾液、口腔細胞等都可以用於用親子鑑定,十分方便。dna親子鑑定,否定親子關係的準確率幾近100%,肯定親子關係的準確率可達到99.9999%。dna(脫氧核糖核酸)是人身體內細胞的原子物質。每個原子有46個染色體,另外,男性的精子細胞和女性的卵子,各有23個染色體,當精子和卵子結合的時候。這46個原子染色體就製造一個生命,因此,每人從生父處繼承一半的分子物質,而另一半則從生母處獲得。
  • 港科大與北大合作首揭DNA複製新機制
    香港科技大學2日舉行記者會公布,該校與北京大學合作,首次測定具原子解析度的DNA複製機器三維結構。此項研究為設計和篩選抗癌藥物提供不同角度與方向,已於7月初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發表。  科學界在半世紀前已經提出DNA複製概念,但DNA雙螺旋如何分開並啟動複製機器的原理卻仍是未解之謎。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來源:科學網 8-18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光合作用的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
  • 多篇Nature論文解析出結合到DNA上的起點複製複合物的高清晰結構
    當沃森和克裡克在半個多世紀前基於DNA雙螺旋結構首次提出DNA的複製方式時,許多人認為將兩條DNA鏈分開進行複製的分子機器(即DNA複製機器,或者說DNA複製複合物)的結構即將出現。然而,鑑於這種分子機器具有比較大的尺寸、三重特性(它由三個引擎組成)和靈活性,它遠要比之前想像的複雜得多。利用常規方法無法獲得這種DNA複製機器在原子解析度下的結構信息。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課題組、Karsten Melcher課題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闡述了DNMT3A2/DNMT3B3與核小體的結合模式,提出全基因組DNA甲基化的模型。相關成果已發表在《Nature》上。
  • 【文獻】Nature :揭示流感病毒基因複製的重要機制
    Keown博士)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influenza A virus RNA polymerase offer insight into viral genome replication的文章,首次報導了完整的A型人流感(H3N2亞型)和禽流感(H5N1亞型)病毒RNA聚合酶的高解析度晶體和電鏡結構。
  • 科學家揭示免疫蛋白酶體的晶體結構
    近日,一個由德國和瑞士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首次揭示了免疫蛋白酶體(immunoproteasome)的晶體結構,給出了針對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或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藥物研發的關鍵線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17日的《細胞》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