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了沒有粒線體的真核生物,將改寫所有生物教課書

2021-02-13 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這微生物是在絨鼠腸道裡所發現

一直以來所有的真核生物(Eukaryote)(指DNA包覆在核膜裡的生物體,幾乎包括所有我們看到的生物)都被視為具有粒線體(Mitochondria)。粒線體又稱為細胞的「發電廠」,這些細胞中的次單元體提供生物所需能量,所以被視作細胞不可缺乏的胞器。但現在看起來粒線體的存在也沒那麼有必要了,因為科學家表示首次了發現細胞中沒有粒線體的真核生物。

早前有其他的真核生物也列在不具有粒線體的懷疑名單中,像是腸道裡的微生物腸賈第鞭毛蟲(Giardia intestinalis),但在進一步的研究後,發現它們有粒線體但已經高度退化,很難讓人觀察到罷了;在測試過取樣分離自實驗室成員所養的一隻絨鼠腸道的另外一個可能微生物─類單鞭滴蟲屬的微生物時,該項最新研究的科學家們利用基因分析方式分析,發現完全找不到該生物體中有任何粒線體的基因存在。

粒線體

身為共同作者的Anna Karnkowska說明了此項發表於Curre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解釋道:「在低氧的環境中,真核生物中的粒線體通常都是退化的形態,但以前大家總認為粒線體的部份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覺得粒線體是真核生物中不可或缺的胞器。但我們現在發現了一個真核微生物,卻真的沒有具有粒線體的跡象。 」

因為腸道是一個非常低氧的環境,很多住在裡頭的微生物都有退化的粒線體。也因為它們生長在富有營養的環境,所以科學家們認為類單鞭滴蟲屬的微生物真的沒有擁有粒線體的需要,所以就不具備粒線體這個胞器了。科學家認為這些生物採用來取代粒線體功能的作法,是直接吸收環境中的營養,然後用酵素把營養物質分解而獲得能量。

然而這樣的做法卻有個問題,因為粒線體還有另一個跟提供細胞營養同樣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提供細胞中許多蛋白質所需的重要鐵跟硫複合物。類單鞭滴蟲屬的微生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似乎就跟細菌「借」了基因,而有了「胞質硫轉移系統」,得以此法滿足缺乏粒線體之不足處。

雖然所有的證據都可以互相說得通,但有人建議科學家還是要再次確認。不管怎樣,教科書越來越可能需要改寫了,因為科學家猜測應該還有其他微生物也沒有粒線體。Karnkowska 說:「這個驚人的生物正是不趨附於細胞生物課本教條的絕佳範例,我們也相信世界上這麼多真核微生物中可能有更多類似應歸類為原生生物的例子還沒有被發現。」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25   今日/總瀏覽:1/1750
  • 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NAD+如何進入線粒體一直是未解之謎,科學家們曾在酵母和植物細胞中找到了相關的「轉運蛋白」,而在哺乳動物細胞內卻一直未發現此類蛋白。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在《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線粒體NAD+轉運蛋白。文章題目為「SLC25A51 is a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NAD+ transporter」。
  • Nat Comm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責編 | 酶美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DNA(mtDNA)以擬核(nucleoids)的形式均勻分布在線粒體網絡中。線粒體擬核在細胞中的均勻分布對維持mtDNA的穩定以及線粒體正常行使功能至關重要【1, 2】。目前的觀點認為,線粒體擬核在線粒體中的均勻分布依賴於線粒體的融合和分裂過程【3-6】。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
  • 古細菌、真細菌和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系統關係       真核生物分化示意圖  進一步研究發現,古細菌的其它一系列分子生物學特性都與真核生物有不少相似之處;而真細菌卻在很多其它的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性狀上與古細菌相差甚遠,它們擁有不少進化或是特化的性狀。因此,真核生物的祖先應該是遠古的古核生物而不是原始的原核生物。
  • 孫育傑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線粒體擬核在細胞中的均勻分布對維持線粒體DNA的穩定以及線粒體正常行使功能至關重要[1,2]。目前的觀點認為,線粒體擬核在細胞中的運動是受限的,其在線粒體中的均勻分布依賴於線粒體的融合和分裂過程[3-6]。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
  • 生物進化史上,最重要的進化之一,是20億年前真核生物出現了!
    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科學家對一組神秘單細胞生物的生態學進行了一項新研究,支持了氫在真核生物(第一個有核細胞)的進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觀點。地球生命生物進化史上最重要的發展之一發生在大約20億年前,第一批真核生物出現(含有獨特細胞核的單細胞生物)。這第一個真核血統隨後將產生包括植物和動物在內的所有高等生物,但其起源尚不清楚。
  • 加拿大科學家發現未知真核生物 助揭開複雜細胞起源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劉霞)真核生物通常分為植物、動物、真菌和被稱為原生生物的微小多細胞生物4個界,涵蓋了地球上找到的幾乎所有真核生物。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達爾豪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自然》網站上發文稱,他們發現了生命之樹上的新分支——一種以前未知的新型真核生物,或許應該使其所在的「門」升級為新的「界」。
  • 科學家揭示人體線粒體DNA複製及分配新機制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東京5月16日電(記者華義)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日前宣布,發現了人體內線粒體中脫氧核糖核酸(DNA)複製及分配的新機制,解釋了人體是如何保證新生後代的線粒體功能健全性這一問題。這一發現有助於理解生命傳承的基本原理。
  • 南京科學家發現21億年前藻類化石,解開真核生物起源之謎
    真核生物的出現給這個死氣沉沉的世界帶來了顏色,動植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那麼,真核生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近日,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們在山西五臺山一帶發現了距今約 21 億年的真核生物化石,為真核生物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刊物《前寒武紀研究》上。
  • 真核生物屬於古細菌嗎?各個國家的科學家們都在努力
    只不過,目前已知的所有生物劃分到底,都是有三種最基本的生命體構成,這三種生命體也就構成了生命之樹的三個主要分支。分別是細菌、真核生物、古細菌。有過了解的認知道,我們人類、動物和大多數植物都是由真核生物構成,其原理就是真核生物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皮膚、肌肉等等,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些細胞相互協調、合作,各自分工明確,才有了各種各樣的生物。
  • 新技術使線粒體DNA缺陷不被遺傳
    來自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將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10月24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費城兒童醫院專攻線粒體疾病的兒科醫生Marni Falk(未參與該研究)說:「這非常令人感到興奮。你可以採用染色體轉移確實有效地減少受累母親的線粒體DNA負荷,這一想法真是了不起。」
  • 哈裡斯·李文:10年內人類將給所有真核生物基因組測序
    哈裡斯·李文稱,在預計的1200萬-1500萬真核生物中,只有約10%是已經被科學家發現並認知的,也就是說,在300年的生物學演進中,我們對真核生物只有10%的了解。而目前已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真核生物僅有不到0.3%。「我們如何對剩下超過99%的真核生物進行測序?」這是哈裡斯·李文提出的問題。
  • Nature突破 |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儘管研究發現一些真菌和植物中的線粒體NAD+是通過載體蛋白從細胞質導入的,但是這些轉運體在哺乳動物中都沒有同源物,介導NAD+進入哺乳動物線粒體的轉運體至今尚未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到底是如何獲得其所需的NAD+的量的問題從未得到過解答。
  • Nature突破|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撰文 | 鹹姐責編 | 兮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及其還原形式(NADH)在維持幾乎所有生物的細胞代謝和細胞存活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NAD+作為電子受體,在脂肪酸氧化、三羧酸循環等不同代謝途徑之間傳遞能量,同時,NAD+是糖酵解和線粒體呼吸過程中所必須的,NAD+的缺乏將無法產生ATP。
  • 哈裡斯·李文:努力破譯地球上所有真核生物基因組
    其他兩種也有其他的科學家獲得了沃爾夫獎,通過圖譜的方式分隔三種生物,真核生物有五大王國,現在我們對它的了解越來越多,而且還有非常多的真菌、酵母以及很多動植物種類,包括人類。在我們預計1200-1500萬的真核生物當中,只有大概10%是有描述的,有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認識的。
  • 科學家發現高等真核生物中DNA新修飾方式(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研究發現高等真核生物中DNA新修飾方式來自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消息與之不同的是,6mA以較高豐度存在於原核生物及一些低等的真核生物。尤其在細菌中,6mA修飾在DNA複製、修復、基因表達調控及宿主-病原體相互拮抗等方面發揮重要的功能。6mA DNA修飾是某些細菌生存所必需的條件。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組中6mA的含量極低,受此局限,高等真核生物中有關6mA修飾的研究一直被忽視。果蠅作為經典的模式生物,其在DNA修飾的表觀遺傳領域中地位非常奇特。
  • 科學家發現藻類化石,揭開真核生物演化的奧秘
    儘管真核藻類的微體祖先在距今10億年前就出現了,但研究表明,直到距今7-6億年前,包括綠藻在內的肉眼可見的宏體真核藻類才初步具備了生態優勢,成為海洋中主要的初級生產者。採集上萬件珍貴化石標本,持續研究5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與山東科技大學的同行合作,在山東發現了一個距今約10-7.2億年的藻類化石生物群。
  • 生物一定要氧氣?動物定義或將改寫,首次發現無氧也能生存的生物
    在我們的認知中,動物生存是需要氧氣的,植物雖然能夠製造出氧氣,但植物也是有呼吸作用的,在呼吸作用的同時,氧氣同樣是必不可少的,這也就說明了只要是生物,都需要氧氣來進行呼吸作用,為自身提供能量,而且人類在探索外太空時,也是根據該星球有沒有氧氣來判斷是否適合生命的生存,然而今日這一理論獲將要被改寫了,原因就是以色列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無氧也能存在的多細胞寄生生物,這是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 科學家發現首個不用呼吸的動物:形似長著外星人「眼睛」的蝌蚪
    圖片來源:Stephen Douglas Atkinson 此前的研究認為,線粒體與呼吸作用是所有動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但現在,這句話可能要被《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最新研究改寫了,因為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線粒體、不需要呼吸的動物。它們不僅在演化過程中丟掉了神經和肌肉細胞,如今連線粒體已經成為了它們的負擔。
  • AACR2018:揭示線粒體DNA在癌症擴散中的作用
    2018年4月29日/生物谷BIOON/---在2018年4月17日在美國芝加哥市舉行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ncer Research, AACR)年會上,來自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導小鼠的線粒體基因組僅長16000個鹼基對,僅含有37個基因,但是它的多態性似乎與癌症的轉移潛力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