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攜帶更多線粒體DNA突變

2020-11-22 生物谷


2016年10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患病兒童相比於家庭其他成員攜帶更多的線粒體DNA突變,這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華人科學家Zhenglong Gu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得出的主要結論。

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線粒體功能失常是引起ASD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其中的生物學基礎並不是特別清楚。為了研究線粒體功能失常與ASD是否存在遺傳關聯,科學家們對903名ASD兒童進行了線粒體DNA測序分析,還對他們未受疾病影響的兄弟姐妹和母親也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異質性突變模式,即在一個細胞中既存在正常的線粒體DNA序列也存在突變的線粒體DNA序列。ASD兒童攜帶的可能改變蛋白產物的潛在有害突變是他們未患病親屬的超過兩倍。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這些突變可以從母親那裡得到遺傳,也可能在發育過程中自發產生。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突變可能與患病兒童的低IQ和不良社交行為有關。攜帶線粒體DNA突變還與ASD兒童的神經和發育問題有關。線粒體在代謝中發揮重要作用,該研究或可幫助解釋與ASD有關的常見代謝紊亂以及其他神經發育紊亂。對高風險家庭的線粒體DNA突變情況進行評估能夠幫助提高對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文章作者Zhenglong Gu表示:「我們的研究與最近發表的其他工作共同呼籲應當對診斷為ASD的兒童進行進一步的線粒體DNA和線粒體功能檢測。許多神經發育紊亂及相關的兒童疾病都表現出線粒體功能的異常,線粒體DNA缺陷可能是一個常見預兆,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解釋這些疾病中與線粒體有關的機制。深入理解神經發育紊亂疾病的線粒體問題將推動靶向線粒體的新治療方法和預防策略的開發。」(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 10.1371/journal.pgen.1006391 

Genetic Evidence for Elevated Pathogenicity of Mitochondrial DNA Heteroplasmy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Yiqin Wang,Martin Picard,Zhenglong Gu  

相關焦點

  • 新技術使線粒體DNA缺陷不被遺傳
    從線粒體DNA攜帶突變的一名婦女處獲取核染色體,將它們放置到一個供體人類卵子中,可使得該名婦女擁有不遺傳其缺陷線粒體的孩子。
  • 自閉症兒童可能遺傳父系DNA突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MEGAPRESS 沒有一種基因,當其突變時,會導致自閉症。但在過去的10年中,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數百種基因變異,似乎會影響大腦發育,從而增加患自閉症的風險。然而,這些科學家主要研究的是DNA的變異,這些變異直接編碼了蛋白質組成部分。 現在,一項對所謂的非編碼DNA進行的新研究發現,調節基因活動的區域的改變,也可能導致自閉症。
  • 自閉症日 | 研究盤點:「垃圾」DNA突變導致自閉症?
    近年來由於媒體曝光和疾病科普工作,公眾開始對兒童和成人自閉症 (ASDs) 的認知正在逐年提高。自閉症譜系障礙(ASDs,又稱孤獨症)是一種發育障礙,典型特徵是社會溝通障礙和重複行為,因此這群特殊的孩子也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臨床研究發現具有非常強的遺傳異質性。
  • 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搓搓手,今天基因編輯技術又登上一個新臺階了!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今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項新研究[1],科學家們利用一種細菌毒素DddA開發了針對線粒體DNA的單鹼基編輯器DdCBE,可直接針對雙鏈DNA將C-G鹼基對編輯為T-A鹼基對,而且編輯效率很高,也幾乎沒有脫靶效應。該研究通訊作者為劉如謙和Joseph D. Mougous。
  • 科學家發現與兒童自閉症相關的新基因!
    在我國,約有超過200萬0-14歲的兒童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又稱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SD),且數量逐年攀升。這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會導致社會交流困難,語言發育落後,以及重複刻板的行為。作為遺傳性最強的神經精神疾病之一,成千上萬的常見或罕見性遺傳變異都會導致ASD風險。
  • 研究發現CHD8基因突變的人可能會患自閉症
    據外媒報導,研究人員們發現,有CHD8基因突變的人「很可能」會患自閉症。新研究發現該基因突變有以下幾個共同特徵,如腸胃疾病、大頭、寬眼距。自閉症又稱孤獨症,它不是單一病種,是一種症候群。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
  • Cell:新研究發現102個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
    最近的一項針對約200萬人的研究估計,基因佔ASD風險的80%。專家們說,但是確切的基因會因人而異。非營利性組織自閉症代言人(Autism Speaks)基因組發現與轉化科學高級總監Dean Hartley(未參與這項新的研究)說,「我們意識到還需要開展類似這項研究的大型研究甚至更大的研究才能真正理解為何我們要說,『如果你看到一個自閉症患者,那麼你就看到一個自閉症患者』。」
  •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所謂的垃圾DNA突變會導致自閉症
    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研究人員已經證明所謂的「垃圾」 DNA突變會導致自閉症。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是第一個將此類突變與神經發育狀況進行功能關聯的研究。
  •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6 18:36:19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José Antonio Enríquez團隊揭示線粒體DNA(mtDNA)異質性母嬰傳播的調控機制
  • 2020年度盤點:自閉症領域十大研究突破!
    一些新的發現推翻了我們對自閉症舊的理解,一些新的成果涉及如何診斷或治療讓我們看到了更加明朗的希望。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10個自閉症領域的新突破,是否有你遺漏的呢?1. 基因沉默「毒素外顯子」可以消除小白鼠的致命性癲癇發作這篇論文中描述的基因沉默療法可抑制DRAVET綜合症(一種嚴重的癲癇)小鼠的致命性癲癇發作。
  • 研究發現自閉症譜系障礙的隱性基因突變
    研究發現自閉症譜系障礙的隱性基因突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6 20:38:01 近日,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教授Timothy W.
  • AACR2018:揭示線粒體DNA在癌症擴散中的作用
    2018年4月29日/生物谷BIOON/---在2018年4月17日在美國芝加哥市舉行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ncer Research, AACR)年會上,來自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導小鼠的線粒體基因組僅長16000個鹼基對,僅含有37個基因,但是它的多態性似乎與癌症的轉移潛力相關。
  • Nat Comm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責編 | 酶美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DNA(mtDNA)以擬核(nucleoids)的形式均勻分布在線粒體網絡中。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
  • 孫育傑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研究人員藉助GI-SIM超分辨成像技術,對細胞內的線粒體以及線粒體擬核的動態過程進行多色、高速、長時程的超分辨成像。線粒體動態管化是指馬達蛋白KIF5B在線粒體本體上沿著微管拖出一條動態細管[7]。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擬核可以隨著線粒體動態管化過程進入拖出的細管並最終定位在管子尖端。
  • 橫空出世 一類新的編輯器誕生 David Liu首次對線粒體DNA進行編輯
    最後,該研究表明TRM可以誘導m6A介導的轉錄本豐度變化和選擇性剪接。這些發現將TRM確立為用於靶向轉錄組工程的工具,可以揭示單個m6A修飾的作用並分析其功能作用。Cas9和Cas12核酸酶變異體的開發。
  • 橫空出世 一類新的編輯器誕生 David Liu首次對線粒體DNA進行編輯
    最後,該研究表明TRM可以誘導m6A介導的轉錄本豐度變化和選擇性剪接。這些發現將TRM確立為用於靶向轉錄組工程的工具,可以揭示單個m6A修飾的作用並分析其功能作用。Cas9和Cas12核酸酶變異體的開發。
  • Cell Metabolism:發現線粒體RNA加工廠
    線粒體具有自身的DNA,而現在日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又發現了線粒體RNA的加工廠,文章發表在三月五日的《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雜誌上。線粒體可能是在遠古時期整合到細胞中的古代細菌,因此具有自身的DNA。不過,人們並不了解這一細胞器自身基因的表達調控機制。
  • 自閉症病例可能有5%源自基因隱性突變,女性發病率低於男性
    自閉症病例可能有5%源自基因隱性突變,女性發病率低於男性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 一項大規模國際研究發現,基因隱性突變引發自閉症的情形比人們原先認為的更常見,可能有3%到5%的病例與此有關。
  • 研究揭示腦皮層中體細胞突變情況
    研究揭示腦皮層中體細胞突變情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3:55:26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Christopher A. Walsh和哈佛醫學院Peter J.
  • 線粒體捐贈有望治療遺傳性線粒體疾病 但其應用是否合規?
    線粒體疾病線粒體是細胞中調節多種代謝過程的微小細胞器,尤其其會將機體所攝入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轉化稱為所需的能量。至少5000個嬰兒中至少有1個會在其一生中遭受嚴重線粒體疾病的影響,線粒體能量產生的問題會出現在任何年齡段、其也會影響任何器官系統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