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自閉症譜系障礙的隱性基因突變

2020-12-02 科學網

研究發現自閉症譜系障礙的隱性基因突變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6 20:38:01

近日,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教授Timothy W. Yu及其課題組發現了自閉症譜系障礙的隱性基因紊亂。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7月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上。

課題組在一個大的ASD群組中展示了過多的復等位基因功能缺失和破壞性的錯義突變,其比例大約佔總病例的5%的,這當中的10%是女性,與女性的保護作用相一致。研究人員記錄了已知或正在出現的隱性神經發育基因(CA2, DDHD1, NSUN2, PAH, RARB, ROGDI, SLC1A1, USH2A)的復等位基因破壞,以及其他以前未涉及ASD的基因,包括FEV (FEV轉錄因子,ETS家族成員),它編碼血清素能迴路的關鍵調控因子。該數據改進了對隱性突變對ASD的貢獻的估計,並提出了新的途徑來闡明先前未知的導致這種情況的生物學通路。

據介紹,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發病率高達1/59。全基因組關聯和大規模測序研究強烈提示ASD中常見的變異和罕見的新生變異。隱性突變也有牽連,但它們的作用仍不太明確。

附:英文原文

Title: Recessive gene disruption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uthor: Ryan N. Doan, Elaine T. Lim, Silvia De Rubeis, Catalina Betancur, David J. Cutler, Andreas G. Chiocchetti, Lynne M. Overman, Aubrie Soucy, Susanne Goetze, Christine M. Freitag, Mark J. Daly, Christopher A. Walsh, Joseph D. Buxbaum, Timothy W. Yu

Issue&Volume: Volume 51 Issue 7, July 2019

Abstract: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affects up to 1 in 59 individual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d large-scale sequencing studies strongly implicate both common variants and rare de novo variants in ASD. Recessive mutations have also been implicated but their contribution remains less well defined. Here we demonstrate an excess of biallelic loss-of-function and damaging missense mutations in a large ASD cohort, corresponding to approximately 5% of total cases, including 10% of females, consistent with a female protective effect. We document biallelic disruption of known or emerging recessive neurodevelopmental genes (CA2, DDHD1, NSUN2, PAH, RARB, ROGDI, SLC1A1, USH2A) as well as other genes not previously implicated in ASD including FEV (FEV transcription factor, ETS family member), which encodes a key regulator of the serotonergic circuitry. Our data refine estimate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recessive mutation to ASD and suggest new paths for illuminating previously unknown biological pathways responsible for this condition.

DOI: 10.1038/s41588-019-0433-8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19-0433-8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CHD8基因突變的人可能會患自閉症
    據外媒報導,研究人員們發現,有CHD8基因突變的人「很可能」會患自閉症。新研究發現該基因突變有以下幾個共同特徵,如腸胃疾病、大頭、寬眼距。自閉症又稱孤獨症,它不是單一病種,是一種症候群。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
  • JAMA Psychiatry:什麼原因導致自閉症譜系障礙?「研究速遞 」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其特徵是「溝通和社會交往異常」和「受限制的重複性活動和興趣」。這種疾病的發展從嬰兒期就很明顯,大多數病例在5歲時就被發現。2010年對17185名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進行的分析表明,3歲以下的兒童被正式診斷為自閉症是極其罕見的。
  • 自閉症日 | 研究盤點:「垃圾」DNA突變導致自閉症?
    近年來由於媒體曝光和疾病科普工作,公眾開始對兒童和成人自閉症 (ASDs) 的認知正在逐年提高。自閉症譜系障礙(ASDs,又稱孤獨症)是一種發育障礙,典型特徵是社會溝通障礙和重複行為,因此這群特殊的孩子也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臨床研究發現具有非常強的遺傳異質性。
  • 自閉症病例可能有5%源自基因隱性突變,女性發病率低於男性
    自閉症病例可能有5%源自基因隱性突變,女性發病率低於男性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 一項大規模國際研究發現,基因隱性突變引發自閉症的情形比人們原先認為的更常見,可能有3%到5%的病例與此有關。
  • 《細胞》:白介素-17竟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有關
    《細胞》:白介素-17竟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有關 2020-06-01 1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Cell:新研究發現102個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
    2020年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迄今為止針對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最大規模遺傳學研究中,來自全球50多個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導102個基因與這種疾病有關,包括幾十個之前未被發現的基因。某些基因還與智力障礙和發育遲緩有關。但是其他的一些基因是這種疾病特有的,並且似乎與作為這種疾病的典型特徵的社交困難有關。
  • Nature:基因編輯CRISPR 找到「國產」自閉症獼猴模型
    該基因的缺失或突變會導致大腦神經元發育不成熟、神經連接減少,個體表現出社交迴避、刻板行為等自閉症症狀。自閉症與基因變異科學家已經發現了數百種與自閉症相關的遺傳變異,其中許多變異只能帶來很小的風險。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專注於一個具有高度關聯性的基因——Shank3。
  • 科學家發現與兒童自閉症相關的新基因!
    在我國,約有超過200萬0-14歲的兒童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又稱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SD),且數量逐年攀升。這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會導致社會交流困難,語言發育落後,以及重複刻板的行為。作為遺傳性最強的神經精神疾病之一,成千上萬的常見或罕見性遺傳變異都會導致ASD風險。
  • 新發現!恢復「忠誠基因」,能夠改善自閉症症狀?
    也有研究表明:自閉症患者的社交功能障礙可能源於體內催產素水平較低。但到底催產素和自閉症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而此次研究發現,把以往關於自閉症的研究:基因突變與自閉症、催產素信號通路與自閉症,聯繫到了一起。
  • Nature:基因編輯技術開發猴子模型可用於治療自閉症
    2019年6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利用基因組編輯系統CRISPR,麻省理工學院和中國的研究人員開發了自閉症的猴子模型。這些猴子表現出一些特定的,類似於患有自閉症的人類患者的行為特徵和大腦連接模式。此前,基於自閉症和其他神經發育障礙的小鼠模型,科學家們研究出了許多候選藥物用於臨床試驗,但它們都沒有成功。
  • 鄒小兵:竟然高達一半的自閉症譜系伴隨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當一個兒童有著明顯的ADHD症狀,同時家人懷疑有自閉症,那麼醫生需要根據現有的自閉症譜系診斷標準做出準確的自閉症譜系診斷。    一項關於PDD(廣泛性發育障礙)患者的研究發現:74%的PDD-NOS(註:自閉症譜系障礙分為孤獨症、童年瓦解障礙、Asperger綜合症、未特定的廣泛發育障礙這四類不同情況。
  • AJHG:新研究揭示PTEN突變對癌症以及自閉症的影響
    2019年9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由克利夫蘭診所基因組醫學研究所所長Charis Eng博士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鑑定了一種可代謝產物,可以用於預測PTEN突變的個體是否會患癌症或自閉症譜系障礙(ASD)。
  • 發育遲緩、智力障礙……科學家發現導致神經發育障礙的又一致病基因
    發育遲緩、智力障礙……科學家發現導致神經發育障礙的又一致病基因  Emma Chou • 2020-11-24 17:05
  • 科學家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隱性致病基因
    >PFBC家系與MYORG 基因突變共分離。通過掃描電鏡結合X射線能譜儀分析,發現鈣結節的主要成分為鈣、磷、氧等,與臨床病人腦鈣化的元素組分高度相似,證明MYORG常染色體隱性功能缺失型突變是重要的PFBC致病基因。
  • 新研究發現人類自閉症基因也會影響牛的性情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引發人類自閉症譜系障礙(俗稱「自閉症」)的基因也會影響牛的性情,這可能有助於提高牛肉產量和質量。牲畜性情對日常養殖和肉類商業價值都有重要影響。性情溫順的動物通常生長得更快,更易飼養和運輸,肉質也更好。反之,脾氣暴躁不利於動物自身生長,還可能危害同伴和傷害工作人員。
  • 新研究發現人類自閉症基因也會影響牛的性情
    新華社雪梨8月31日電(記者郭陽)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引發人類自閉症譜系障礙(俗稱「自閉症」)的基因也會影響牛的性情,這可能有助於提高牛肉產量和質量。牲畜性情對日常養殖和肉類商業價值都有重要影響。
  • 研究揭示從頭串聯重複序列突變的模式及其在自閉症中的作用
    研究揭示從頭串聯重複序列突變的模式及其在自閉症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7 16:05:23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Melissa Gymrek、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Kirk E.
  • 深度解讀:自閉症與遺傳的關係
    由於男性只有一條X染色體,假設是隱性遺傳模式,男嬰X染色體上的基因,只需一個拷貝的基因發生遺傳突變或者新發突變就會致病,女嬰兩個等位基因同時發生突變才會致病,概率也應該小一倍。2011年開始,科學家採用了一類新的研究方法,即通過收集三口或者四口之家(父母正常,一個或者2個小孩患病)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按照隱性遺傳模式,或者新發突變的思路和方法,去找尋自閉症致病基因(Nat Genet ,2011,43(6): 585-589)。目前,這類方法已經被用於大部分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進展。
  • 新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攜帶更多線粒體DNA突變
    2016年10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患病兒童相比於家庭其他成員攜帶更多的線粒體DNA突變,這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華人科學家Zhenglong Gu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得出的主要結論。
  • AI成放大鏡可精準識別自閉症亞型,有助於自閉症早期篩查
    近日,來自美國西北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以及以色列本·古裡安大學的研究員一起合作,發表了一項利用人工智慧精準識別以血脂異常為特徵的自閉症亞型,並發現有家族血脂異常史的孩子患自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概率更高。這一研究為自閉症早期篩查和幹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