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Metabolism:發現線粒體RNA加工廠

2021-01-08 生物谷

線粒體是為細胞提供能源的細胞器,負責將氧和營養物質轉變為能源。線粒體具有自身的DNA,而現在日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又發現了線粒體RNA的加工廠,文章發表在三月五日的《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雜誌上。

線粒體可能是在遠古時期整合到細胞中的古代細菌,因此具有自身的DNA。不過,人們並不了解這一細胞器自身基因的表達調控機制。日內瓦大學的Jean-Claude Martinou教授及其團隊發現,在線粒體中心存在一些小隔室,其中含有數百種不同蛋白。線粒體中的RNA分子(DNA的拷貝)就在此處聚集,進行加工並開始成熟。這些加工廠具有RNA成熟所需的全套酶促設施,被研究人員命名為「線粒體RNA顆粒」(mitochondrial RNA granules)。研究人員指出,線粒體RNA顆粒發生異常,可能導致許多與線粒體有關的病理過程。

線粒體在每個細胞中的數量並不相同,是名副其實的功力工廠。這些細胞器通過營養物質的氧化來生產能量,供細胞執行其日常功能。細胞中的其他細胞器只遵從細胞DNA的指示,但線粒體則不同,它們擁有自己的基因組。這可能是因為在進化過程中,遠古細菌和細胞之間發生了共生關係。

線粒體DNA的轉錄

人類的線粒體DNA編碼了許多涉及能源生產的蛋白。線粒體中的遺傳物質先轉錄為長RNA分子,然後再依據其中的蛋白合成指令進行蛋白裝配。這種格局與細菌類似。

「此前我們並不真正了解,線粒體基因表達調控的機制。細胞其他地方並不存在線粒體的這種長前體RNA,這種RNA必然是由線粒體特有裝置來進行加工的。」日內瓦大學細胞生物學系的Jean-Claude Martinou教授說。他的研究團隊與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希望闡明線粒體中負責RNA加工的特有結構。

線粒體相關疾病

「我們給RNA分子標記上螢光並進行跟蹤,發現它們匯聚在此前未知的隔室中」文章第一作者Alexis Jordan說。「這些結構相對較大,由數百種不同的蛋白組成。」這些蛋白中就包括,參與RNA成熟過程的一些酶。研究顯示,前體RNA分子在這些隔室聚集,並被酶切割成不同片段。

「我們將這些RNA加工場命名為線粒體RNA顆粒。現在,我們能夠深入解析線粒體RNA成熟的不同階段,加深對這一機制的了解。」Jean-Claude Martinou解釋道。事實上,許多病理學過程都與RNA加工異常有關,因此這一發現非常重要。下一步,研究人員計劃分析,這些RNA裝置中的突變是否涉及了疾病進程。(生物谷Bioon.com)

GRSF1 Regulates RNA Processing in Mitochondrial RNA Granules

Alexis A. Jourdain, Mirko Koppen, Mateusz Wydro, Chris D. Rodley, Robert N. Lightowlers

Various specialized domain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the cytosol and the nucleu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compartmentalization within the mitochondrial matrix. GRSF1 (G-rich sequence factor 1) is an RNA binding protein that was previously reported to localize in the cytosol. We found that an isoform of GRSF1 accumulates in discrete foci in the mitochondrial matrix. These foci are composed of nascent mitochondrial RNA and also contain RNase P, an enzyme that participates in mitochondrial RNA processing. GRSF1 was found to interact with RNase P and to be required for processing of both classical and tRNA-less RNA precursors. In its absence, cleavage of primary RNA transcripts is abnormal, leading to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mitochondrially encoded proteins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foci containing GRSF1 and RNase P correspond to sites where primary RNA transcripts converge to be processed. We have termed these large ribonucleoprotein structures 「mitochondrial RNA granules.」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6 18:36:19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José Antonio Enríquez團隊揭示線粒體DNA(mtDNA)異質性母嬰傳播的調控機制
  • Nature突破 |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儘管研究發現一些真菌和植物中的線粒體NAD+是通過載體蛋白從細胞質導入的,但是這些轉運體在哺乳動物中都沒有同源物,介導NAD+進入哺乳動物線粒體的轉運體至今尚未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到底是如何獲得其所需的NAD+的量的問題從未得到過解答。
  • Nature突破|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儘管研究發現一些真菌和植物中的線粒體NAD+是通過載體蛋白從細胞質導入的,但是這些轉運體在哺乳動物中都沒有同源物,介導NAD+進入哺乳動物線粒體的轉運體至今尚未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到底是如何獲得其所需的NAD+的量的問題從未得到過解答。
  • Cell Metabolism八月刊 脂代謝研究亮點
    原文連結: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0)30256-4小編一句話:做道連線題,你和小鼠的BAT分別是由β2-還是β3-AR來刺激?
  • Cell:揭示線粒體ADP/ATP載體轉運ATP和ADP的分子機制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11.025。稱為線粒體的亞細胞結構是我們細胞的能量工廠。每天,人類需要身體產生ATP來為所有細胞活動提供能量。神經衝動、肌肉收縮、DNA複製和蛋白合成僅是依賴於ATP供應的至關重要的過程的一些例子。
  • Cell Metabolism十月刊亮點推薦
    原文連結: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0)30424-1利用SOD2在肝線粒體中清除氧代謝的順磁性副產物,則完全抵消了上述胰島素增敏作用,表明線粒體超氧化物介導了這些治療效果。總之,我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一種顯著的氧化還原調節現象,利用內源性電磁感受性機制對T2D以及其他潛在的氧化還原相關疾病實現無創治療。
  • ZYX_Tumor cell metabolism and anti-tumor T cell response
    Plotting the basal metabolism of these cell lines on a 2-dimensional plot of oxidative metabolism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CR) versus glycolytic metabolism (extracellular acidification rate, ECAR) revealed
  • ZYX_The landscape of cancer cell line metabolism
    metabolism.The specific metabolic dependence in cancer is the key basis for effective treatment.This author of the article used LC-MS to analyze 225 metabolites from 928 celllines, and effectively correlated cancer metabolism with epigenetics through association analysis.
  • Cell Metabolism過氧化物酶體的脂質合成調控炎症進程!
    2015年1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脂肪酸合成酶介導的脂肪生成能保持中性粒細胞的活力粒細胞生成過程需要脂肪酸合成酶,但是脂肪酸合成酶卻不主動影響粒細胞分化脂肪酸合成酶調控乙醚脂肪合成並維持中性粒細胞細胞膜的構成抑制乙醚脂肪合成能恢復由脂肪酸合成酶缺失引起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 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NAD+如何進入線粒體一直是未解之謎,科學家們曾在酵母和植物細胞中找到了相關的「轉運蛋白」,而在哺乳動物細胞內卻一直未發現此類蛋白。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在《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線粒體NAD+轉運蛋白。文章題目為「SLC25A51 is a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NAD+ transporter」。
  • Science:低氧環境可緩解致死性線粒體疾病
    對一部分線粒體疾病患者來說,高濃度氧氣可能是致命的。對線粒體功能障礙的細胞來說,低氧環境可能會更適宜它們生存和維持「正常」工作。目前這一實驗結果僅來自體外細胞實驗,斑馬魚和小鼠模型實驗。從實驗結果來看,對一些罕見但致命的疾病來說,低氧治療可能會提供一些幫助。首先,科研工作者使用一種常用的CRISPR DNA編輯技術,在細胞中把在線粒體疾病中出現變化的18,000個基因敲除掉。
  • 科學家發現了沒有粒線體的真核生物,將改寫所有生物教課書
    粒線體又稱為細胞的「發電廠」,這些細胞中的次單元體提供生物所需能量,所以被視作細胞不可缺乏的胞器。但現在看起來粒線體的存在也沒那麼有必要了,因為科學家表示首次了發現細胞中沒有粒線體的真核生物。早前有其他的真核生物也列在不具有粒線體的懷疑名單中,像是腸道裡的微生物腸賈第鞭毛蟲(Giardia intestinalis),但在進一步的研究後,發現它們有粒線體但已經高度退化,很難讓人觀察到罷了;在測試過取樣分離自實驗室成員所養的一隻絨鼠腸道的另外一個可能微生物─類單鞭滴蟲屬的微生物時,該項最新研究的科學家們利用基因分析方式分析,發現完全找不到該生物體中有任何粒線體的基因存在。
  • Cell Death&Differ:研究揭示線粒體ROS通過細胞自噬影響肌肉分化的...
    細胞自噬是一個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與細胞凋亡和衰老一樣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學現象,參與生物的發育、生長等多種過程,在肌肉分化過程中自噬被看作是一個重要的細胞器重塑機制在最近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eath&Differentiation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韓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ROS能夠刺激PI3K/AKT/mTOR級聯信號通路,激活的mTORC1隨後會通過對自噬啟動因子ULK1的317位絲氨酸進行磷酸化誘導自噬信號途徑,並且可以上調參與自噬過程的多個Atg蛋白表達促進肌肉分化。
  • CSC | 讓造血幹細胞「返老還童的秘密」藏在線粒體裡
    在細胞代謝方面,許多研究發現線粒體活性和HSCs狀態相關。HSCs表現緊密關聯,使用小分子藥物提高線粒體活性可以增強衰老HSCs的轉錄活性和移植潛力,具有重要意義。Hematopoiesis: an evolving paradigm for stem cell biology.
  • Nat Comm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責編 | 酶美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DNA(mtDNA)以擬核(nucleoids)的形式均勻分布在線粒體網絡中。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
  • 孫育傑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生命科學學院&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育傑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李棟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文章「ER-mitochondria contacts promote mtDNA nucleoids active transportationviamitochondrial dynamic tubulation」報導了線粒體擬核的一種新型分配機制
  • 研究發現新的細胞焦亡途徑
    研究發現新的細胞焦亡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5:45:37 中國藥科大學郝海平和曹麗娟團隊合作揭示Apaf-1體感知線粒體通透性轉變機制。
  • 從衰老與免疫細胞的關係講起,賽立複線粒體素NADH如何提高免疫力?
    研究發現,兒童時期,隨著人體接觸到的病原體種類越來越多,體內T細胞的多樣性也逐漸升高,並在20歲左右到達最高點。25歲後,T細胞的多樣性隨之下降。 T細胞的多樣性越高,意味著能夠殺滅細胞病原體的種類越多,隨著年齡的增加,細胞多樣性降低,無法消滅相應的病原體,疾病發病率也就隨之增加。
  • 科學家揭示人體線粒體DNA複製及分配新機制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東京5月16日電(記者華義)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日前宣布,發現了人體內線粒體中脫氧核糖核酸(DNA)複製及分配的新機制,解釋了人體是如何保證新生後代的線粒體功能健全性這一問題。這一發現有助於理解生命傳承的基本原理。
  • Cell:經過先天免疫訓練的中性粒細胞可對抗癌症
    先天性免疫細胞,或者說髓系細胞(myeloid cell,也稱為髓樣細胞),並沒有被認為如此重要。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髓系細胞可能在調節腫瘤行為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在之前的那項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先天免疫系統的「記憶」保存在骨髓的造血幹細胞中。造血幹細胞是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等髓系細胞的前體細胞。這些研究人員接下來想了解這種記憶被編碼的機制細節。Hajishengallis說,「β-葡聚糖幫助你對抗腫瘤的事實並不一定意味著它是通過訓練性免疫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