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兩篇Nature Medicine開發出對線粒體DNA進行基因編輯的Mito...

2020-11-23 生物谷

2018年9月26日/

生物谷

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和和歐洲的研究人員使用兩種基因編輯方法來校正活小鼠中的線粒體突變。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9月24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分別為「MitoTALEN reduces mutant mtDNA load and restores tRNA

Ala

levels in a mouse model of heteroplasmic mtDNA mutation」和「Genome editing in mitochondria corrects a pathogenic mtDNA mutation in vivo」。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兩種基因編輯工具---轉錄激活子樣效應因子核酸酶(TALEN)和鋅指核酸酶(ZFN)---可能有朝一日能夠治療人類所患的某些線粒體疾病。

線粒體DNA(mtDNA)中發生的致病性突變會導致從肌肉無力到心臟病的症狀,而且在每5000名成年人中,大約就有1人會發生這樣的致病性突變。雖然三親體外受精(three-parent IVF)---一種有爭議的方法,它除了使用母親的卵核和父親的精子之外,還使用了第三人的線粒體---已被提出作為一種避免mtDNA突變遺傳的方法,但是當前還沒有治療出生時就攜帶著這種缺陷的人的方法。美國梅約診所分子

遺傳

學家Stephen Ekker (未參與這兩項研究)表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未得到滿足的需求。」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在對細胞核DNA中發現的突變進行編輯方面取得了快速進展,但是科學家們很難將這種相同的技術應用於線粒體DNA,這是因為線粒體似乎不會攝取讓CRISPR系統靶向合適序列的嚮導RNA(gRNA)。在這兩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較老的不需要gRNA的基因編輯方法。

圖片來自Nature Medicine, doi:10.1038/s41591-018-0166-8。


在第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邁阿密大學的Carlos Moraes及其同事們將含有靶向線粒體的TALEN(mitochondrial-targeted TALEN, MitoTALEN)的腺相關病毒(AAV)注射到攜帶著mtDNA突變的小鼠肌肉中。在六個月後,小鼠肌肉組織中的突變mtDNA的水平下降了50%以上---低於通常與線粒體疾病的症狀相關的水平。

在第二項研究中,在由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領導下,研究人員將含有靶向線粒體的ZFN(mitochondrially targeted zinc-finger nuclease, mtZFN)的AAV病毒注射到小鼠的尾靜脈中,從而被系統性地運送到心臟中。僅兩個多月後,突變mtDNA的水平在心臟組織中下降了大約40%。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線粒體生物學家Martin Picard(未參與這兩項研究)表示,「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發現,使得人們可能考慮在人類身上做到這一點。」據報導,這兩個研究團隊均計劃開展

臨床試驗

。(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Sandra R. Bacman, Johanna H. K. Kauppila, Claudia V. Pereira et al. MitoTALEN reduces mutant mtDNA load and restores tRNAAla levels in a mouse model of heteroplasmic mtDNA mutation. Nature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24 September 2018, doi:10.1038/s41591-018-0166-8.Payam A. Gammage, Carlo Viscomi, Marie-Lune Simard et al. Genome editing in mitochondria corrects a pathogenic mtDNA mutation in vivo. Nature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24 September 2018, doi:10.1038/s41591-018-0165-9.

相關焦點

  • 《自然》:基因編輯獲重大突破!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搓搓手,今天基因編輯技術又登上一個新臺階了!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今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項新研究[1],科學家們利用一種細菌毒素DddA開發了針對線粒體DNA的單鹼基編輯器DdCBE,可直接針對雙鏈DNA將C-G鹼基對編輯為T-A鹼基對,而且編輯效率很高,也幾乎沒有脫靶效應。該研究通訊作者為劉如謙和Joseph D. Mougous。
  • 劉如謙團隊再作創舉:首次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 ​
    Liu)表示,目前至少有6000-10000種已知的遺傳疾病與基因突變相關,為了真正解決致病原因,需要開發出糾正或改善基因突變的方法。基因編輯剪刀,CRISPER可以通過剪切DNA破壞致病基因。但很多情況下,研究人員並不想破壞致病基因,因此劉如謙開發了「單鹼基編輯法」。儘管如此,但該技術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 科學網—植物線粒體DNA實現首次編輯
    ,葉綠體DNA於1988年首次編輯,動物線粒體DNA於2008年編輯。然而,植物線粒體DNA之前卻沒有被成功編輯過。直到近日,日本的研究人員首次成功編輯了植物線粒體DNA,這可能會帶來更安全的食物供應。 領導這項研究的東京大學分子植物遺傳學家、助理教授Shin-ichi Arimura開玩笑地說:「當看到水稻植株『更有禮貌』時,我們知道自己取得了成功。因為它深深地鞠了一躬,穗多的水稻才會出現這樣的彎曲。」
  • 劉如謙再出手,一天兩篇頂級論文,再次升級CRISPR基因編輯系統
    第一篇題目:Evaluation and minimization of Cas9-independent off-target DNA editing by cytosine base editors該論文通過多種快速、經濟有效的方法,篩選出了一種保真度更高的鹼基編輯酶YE1,並對YE1進行了改進,使其既能
  • 橫空出世 一類新的編輯器誕生 David Liu首次對線粒體DNA進行編輯
    此類蛋白質的成員已發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中的應用。由於先前描述的胞苷脫氨基酶在單鏈核酸上作用,因此它們在鹼基編輯中的使用要求解開雙鏈DNA(dsDNA),例如通過CRISPR–Cas9系統。迄今為止,線粒體DNA(mtDNA)中的鹼基編輯受到與引導RNA進入線粒體相關的挑戰的阻礙。2020年7月8日,博德研究所David R. Liu及華盛頓大學醫學院Joseph D.
  • 橫空出世 一類新的編輯器誕生 David Liu首次對線粒體DNA進行編輯
    此類蛋白質的成員已發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中的應用。由於先前描述的胞苷脫氨基酶在單鏈核酸上作用,因此它們在鹼基編輯中的使用要求解開雙鏈DNA(dsDNA),例如通過CRISPR–Cas9系統。迄今為止,線粒體DNA(mtDNA)中的鹼基編輯受到與引導RNA進入線粒體相關的挑戰的阻礙。2020年7月8日,博德研究所David R. Liu及華盛頓大學醫學院Joseph D.
  • Nature重磅 | 開創新時代!劉如謙團隊首次實現線粒體精準基因編輯,無需CRISPR系統
    線粒體(mitochondrion),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線粒體內有一套獨立於細胞核的遺傳物質——線粒體DNA(mtDNA),人類mtDNA的長度為16569bp,擁有37個基因,編碼13種蛋白,這些蛋白都參與細胞的能量代謝。
  • Nature 重磅,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橫空出世! 劉如謙繼續革新鹼基編輯器
    線粒體基因組由 37 個基因構成,編碼 13 種蛋白。 數十年間,人類發現線粒體 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變與多種人類疾病相關。目前,線粒體疾病的治療主要集中在對症治療上,尚無糾正 mtDNA 突變的技術手段。
  •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6 18:36:19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José Antonio Enríquez團隊揭示線粒體DNA(mtDNA)異質性母嬰傳播的調控機制
  • Nature重磅:電穿孔技術可將基因編輯縮短至幾周
    病毒載體的應用和瓶頸目前上市的兩款CAR-T療法,其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均依賴於病毒載體。這是對病毒的一次成功改造——很久以前我們就知道,病毒的遺傳物質能穿透細胞膜,進入到細胞內,引起感染。這個特性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在1970年代,「生物黑客」們移除了病毒中的致病部分,將它們改造成了遞送遺傳物質的工具。
  • 基因編輯技術幫助治療「母系」遺傳病
    儘管研究人員沒有在人類胚胎中對此項技術進行試驗,然而此項技術確實是"前所未有的"。來自美國南阿拉巴馬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Mikhail Alexeyev認為此項試驗是第一次在受精卵中進行的。線粒體是細胞內產生能量的場所,這種細胞器含有自身的DNA,與細胞核內的大部分遺傳物質相互隔離,但這並不是它們唯一的奇特之處。
  • ...開發出能同時對多個基因組位點進行編輯的超強基因編輯工具...
    2020年4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多倫多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技術能同時對基因組中多個位點進行編輯,從而就有望幫助研究不同DNA的組合與人類健康和疾病的關聯。
  • Nature:幾十年謎團終解決!揭示SLC25A51是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
    從那開始,Baur及其研究團隊開始尋找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的基因身份,鎖定了包括SLC25A51在內的幾個基因,這些基因經預測為轉運蛋白,但是它們的功能仍然未知。SLC25A家族成員編碼定位於線粒體上的可攜帶物質穿過線粒體膜的蛋白。論文第一作者、Baur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Timothy S.
  • Nature:利用CRISPR/Cas9鑑定出線粒體疾病背後的遺傳秘密
    2016年9月1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莫納什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兩個新的基因與線粒體疾病的一種主要病因相關聯。他們的研究為更好地對線粒體疾病進行遺傳診斷鋪平道路,而且也可能有助於鑑定出用於治療的潛在治療靶標。
  • 遺傳所開發出高精準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團隊通過對人類胞嘧啶脫氨酶(APOBEC3B)蛋白的理性設計,並結合新型的胞嘧啶鹼基編輯篩選方法,開發出了新型高精度,高編輯活性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北京時間2020年7月27日晚23時,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分子細胞》。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2016年,美國博德研究所、哈佛大學的David Liu的實驗室開發出新型單鹼基編輯器CEB(Cytosine Base Editor)。但從2019年開始,單鹼基編輯工具的安全性受到了質疑。楊輝、美國麻省總醫院J.
  • 線粒體捐贈有望治療遺傳性線粒體疾病 但其應用是否合規?
    圖片來源:Wikipedia線粒體捐贈包括將來自母體2萬多個獨特的核基因與來自父本相同數量的核基因進行結合線粒體疾病線粒體是細胞中調節多種代謝過程的微小細胞器,尤其其會將機體所攝入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轉化稱為所需的能量。至少5000個嬰兒中至少有1個會在其一生中遭受嚴重線粒體疾病的影響,線粒體能量產生的問題會出現在任何年齡段、其也會影響任何器官系統的功能。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南京大學郭子建院士/何衛江教授課題組,利用線粒體和溶酶體內活性硫環境和性能的差異,開發了一種細胞滲透性、生物相容性、黏度響應性的小分子螢光探針Coupa,用於同時成像線粒體-溶酶體以研究活細胞中線粒體和溶酶體的相互作用。
  • 我,就是數據:高中生把數據編入體內,1公斤DNA 未來可儲存全球數據
    在科幻大片《超體》中,「女超人」Lucy憑藉藥物的作用,大腦不斷被開發,獲得了包括心靈感應、瞬間吸收知識等技能。當大腦開發到100%時,已然達到了「I am everywhere」的至高境界。Lucy最終化身為超級「U盤」而目前我們正處於數據爆炸增長的時代,現存的硬碟、3D內存晶片等數據存儲方式已然出現「負荷過重」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