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植物線粒體DNA實現首次編輯

2020-11-22 科學網

 

 

核DNA在20世紀70年代初首次編輯,葉綠體DNA於1988年首次編輯,動物線粒體DNA於2008年編輯。然而,植物線粒體DNA之前卻沒有被成功編輯過。直到近日,日本的研究人員首次成功編輯了植物線粒體DNA,這可能會帶來更安全的食物供應。

領導這項研究的東京大學分子植物遺傳學家、助理教授Shin-ichi Arimura開玩笑地說:「當看到水稻植株『更有禮貌』時,我們知道自己取得了成功。因為它深深地鞠了一躬,穗多的水稻才會出現這樣的彎曲。」

研究人員希望利用這項技術來解決目前作物中線粒體遺傳多樣性缺乏的問題,這是食物供應中潛在的破壞性弱點。他們還利用該技術創造了4個水稻新品種和3個油菜新品種。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意味著什麼?

1970年,一種真菌感染了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場的玉米,之後又因玉米線粒體的一個基因而導致感染加劇。農場上所有玉米都有相同的基因,因此沒有一個對這次感染有抵抗力。那一年,整個美國15%的玉米絕收。從那以後,美國再也沒有種植具有該特定線粒體基因的玉米。

「我們現在仍然面臨很大的風險,因為世界上可利用的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太少了。我想通過我們的技術操縱植物線粒體DNA來增加作物的多樣性。」Arimura表示。

現在,大多數農民都不會從收穫的作物中留種。農業公司供應的雜交作物是兩個遺傳上不同的親本亞種的第一代後代,通常更強壯、更有生產力。其中一個父本不能製造花粉。研究人員將常見類型的植物雄性不育稱為細胞質雄性不育(CMS)。

CMS是一種罕見但天然存在的現象,主要由線粒體引起。甜菜、胡蘿蔔、玉米、黑麥、高粱等都可以利用CMS的親本亞種進行商業化種植。

植物通過葉綠體中的光合作用產生大部分能量。然而,根據Arimura的說法,「葉綠體的作用被高估了」。植物通過和動物細胞一樣的「細胞發電站」獲得能量,也就是線粒體。在他看來,「沒有植物線粒體就沒有生命」。

「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比較大,結構複雜得多,基因有時是重複的,基因表達機制尚不清楚,有些線粒體完全沒有基因組。在之前的研究中,我們觀察到它們與其他線粒體融合以交換蛋白質產物,然後再次分離。」Arimura說。

為了找到一種操縱複雜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方法,Arimura和熟悉水稻、油菜CMS系統的科學家進行合作。之前的研究表明,在這兩種植物中,造成CMS的原因是水稻和油菜中單一的、進化上不相關的線粒體基因。

研究團隊採用了一種稱為mitoTALENs的技術,使用單一蛋白質定位線粒體基因組,將DNA切割成所需基因,並將其刪除。Arimura 表示,「雖然刪除大多數基因會產生問題,但刪除CMS基因會解決植物存在的問題。如果沒有CMS基因,植物就會再次繁殖。」

他們創造出了4個水稻新品種和3個油菜新品種,證明了mitoTALENs技術甚至可以成功操縱複雜的植物線粒體基因組。

Arimura說:「這是植物線粒體研究重要的第一步。」研究人員將更詳細地研究負責植物雄性不育的線粒體基因,並確定可能增加急需多樣性的潛在突變。(王方編譯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19-0459-z

《中國科學報》 (2019-07-16 第5版 農業科技)

相關焦點

  • 《自然》:基因編輯獲重大突破!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搓搓手,今天基因編輯技術又登上一個新臺階了!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是從來沒人實現過的,現在應用最廣泛的CRISPR技術面對線粒體DNA也是束手無策——線粒體沒有吸收RNA的機制,所以CRISPR技術關鍵的gRNA根本就進不去線粒體。 那麼其他的基因編輯技術呢?
  • 橫空出世 一類新的編輯器誕生 David Liu首次對線粒體DNA進行編輯
    2020年6月22日,博德研究所David Liu團隊在Nature Biotechnology 在線發表題為「Genome editing with CRISPR–Cas nucleases, base editors, transposases and prime editors」的綜述文章,該綜述首先描述已表徵的Cas9和Cas12核酸酶的天然變異體,並詳細介紹具有擴大的靶向範圍和特異性的
  • 橫空出世 一類新的編輯器誕生 David Liu首次對線粒體DNA進行編輯
    2020年6月22日,博德研究所David Liu團隊在Nature Biotechnology 在線發表題為「Genome editing with CRISPR–Cas nucleases, base editors, transposases and prime editors」的綜述文章,該綜述首先描述已表徵的Cas9和Cas12核酸酶的天然變異體,並詳細介紹具有擴大的靶向範圍和特異性的
  • 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在《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線粒體NAD+轉運蛋白。文章題目為「SLC25A51 is a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NAD+ transporter」。
  • Nat Comm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責編 | 酶美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DNA(mtDNA)以擬核(nucleoids)的形式均勻分布在線粒體網絡中。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
  • 孫育傑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生命科學學院&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育傑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李棟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文章「ER-mitochondria contacts promote mtDNA nucleoids active transportationviamitochondrial dynamic tubulation」報導了線粒體擬核的一種新型分配機制
  • 兩篇Nature Medicine開發出對線粒體DNA進行基因編輯的Mito...
    2018年9月26日/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和和歐洲的研究人員使用兩種基因編輯方法來校正活小鼠中的線粒體突變。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兩種基因編輯工具---轉錄激活子樣效應因子核酸酶(TALEN)和鋅指核酸酶(ZFN)---可能有朝一日能夠治療人類所患的某些線粒體疾病。線粒體DNA(mtDNA)中發生的致病性突變會導致從肌肉無力到心臟病的症狀,而且在每5000名成年人中,大約就有1人會發生這樣的致病性突變。
  • 新技術使線粒體DNA缺陷不被遺傳
    費城兒童醫院專攻線粒體疾病的兒科醫生Marni Falk(未參與該研究)說:「這非常令人感到興奮。你可以採用染色體轉移確實有效地減少受累母親的線粒體DNA負荷,這一想法真是了不起。」 每個人類細胞的細胞核中通常只包含一套共46條染色,,而在每個線粒體中則存在有數萬的微小染色體拷貝。在諸如肌肉和大腦等有高能量需求的組織中線粒體數量豐富。
  • 科學網—塊體非晶態材料首次實現加工硬化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系科研團隊合作,首次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
  • 科學家首次實現線粒體精準基因編輯
    線粒體疾病研究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Liu)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Joseph Mougous領導的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不依賴CRISPR系統的新型鹼基編輯器(DdCBE),首次實現對線粒體基因組(mtDNA)的精準編輯。線粒體被稱為細胞的「能量工廠」,線粒體基因突變疾病通常由母系遺傳,損害了細胞產生能量的能力。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科學家揭示人體線粒體DNA複製及分配新機制
    &nbsp&nbsp&nbsp&nbsp研究小組利用過氧化氫處理來自線粒體病患者的異質狀態細胞時,發現原本的線粒體DNA異質狀態隨著細胞分裂被消解,進而產生均質狀態的細胞。該研究用人的體細胞重現了只有在人的卵子形成過程中才會出現的均質化。
  • 劉如謙團隊再作創舉:首次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 ​
    該研究使用首個不依賴CRISPER鹼基編輯器——DdCBE,實現了對線粒體基因組的精準編輯,這是前所未有的研究和治療線粒體遺傳病的工具。HEK293T細胞中DdCBE線粒體鹼基編輯效率在4.6%-49%間變化,具體取決於間隔區域中的拆分類型、拆分方向和目標胞嘧啶位置。他們沒有在間隔區域外檢測到插入缺失或鹼基編輯。  研究人員還證實了?HEK293T細胞中mtDNA?編輯的持久性?超過18??天,並指出??mtDNA??編輯不會降低細胞活力,不會產生大的??mtDNA??缺失,也不會干擾??mtDNA的?拷貝數。
  • 科學家首次破譯同源四倍體紫花苜蓿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但由於紫花苜蓿是同源四倍體,異花授粉。這極大阻礙了其基因密碼的破譯和新品種培育。 5月1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我國地方特有品種新疆大葉紫花苜蓿的四倍體基因組,並成功將四倍體基因組組裝到了32條染色體上。
  •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6 18:36:19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José Antonio Enríquez團隊揭示線粒體DNA(mtDNA)異質性母嬰傳播的調控機制
  • AACR2018:揭示線粒體DNA在癌症擴散中的作用
    在這些最新的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獲得攜帶著小鼠品系的原始細胞核和線粒體基因組背景的癌細胞,並將它們灌注到攜帶著原始線粒體DNA的(即未發生線粒體交換的)或發生線粒體DNA交換的小鼠體內。這種實驗設置允許他們研究腫瘤外面的組織中的線粒體DNA如何可能影響癌症擴散。再次,他們發現癌細胞轉移數量與線粒體類型相關聯。
  • Nature突破 |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儘管研究發現一些真菌和植物中的線粒體NAD+是通過載體蛋白從細胞質導入的,但是這些轉運體在哺乳動物中都沒有同源物,介導NAD+進入哺乳動物線粒體的轉運體至今尚未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到底是如何獲得其所需的NAD+的量的問題從未得到過解答。
  • Nature突破|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儘管研究發現一些真菌和植物中的線粒體NAD+是通過載體蛋白從細胞質導入的,但是這些轉運體在哺乳動物中都沒有同源物,介導NAD+進入哺乳動物線粒體的轉運體至今尚未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到底是如何獲得其所需的NAD+的量的問題從未得到過解答。
  • Jennifer Doudna和David Liu共同討論基因組編輯領域的現狀及挑戰
    (詳見BioArt報導:『珍藏版』Nat Biotech綜述 | CRISPR-Cas系統相關的基因編輯工具詳談)這些缺點同時也在促使人們發現和研究設計具有良好特性的新型內切酶(詳見BioArtReports報導:特別梳理 | 基因編輯進入新時代)。
  • 科學家發現了沒有粒線體的真核生物,將改寫所有生物教課書
    粒線體又稱為細胞的「發電廠」,這些細胞中的次單元體提供生物所需能量,所以被視作細胞不可缺乏的胞器。但現在看起來粒線體的存在也沒那麼有必要了,因為科學家表示首次了發現細胞中沒有粒線體的真核生物。早前有其他的真核生物也列在不具有粒線體的懷疑名單中,像是腸道裡的微生物腸賈第鞭毛蟲(Giardia intestinalis),但在進一步的研究後,發現它們有粒線體但已經高度退化,很難讓人觀察到罷了;在測試過取樣分離自實驗室成員所養的一隻絨鼠腸道的另外一個可能微生物─類單鞭滴蟲屬的微生物時,該項最新研究的科學家們利用基因分析方式分析,發現完全找不到該生物體中有任何粒線體的基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