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9 科技日報 聶翠蓉
語音播報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8日報導,一個美國醫生團隊利用紡錘體核移植技術,將捐獻者的線粒體取代攜帶雷氏症候群變異基因的母親卵細胞線粒體,在墨西哥成功幫助一對約旦夫婦生出健康的男嬰。這是首例利用紡錘體核移植技術誕下的擁有三個父母遺傳信息的嬰兒,或推動美國早日批准這一富有爭議的生殖技術用於治療,加速該技術在全世界的發展。
雷氏症候群是一種可影響神經系統發育的致命病症,變異基因存在於線粒體DNA內,通過母親傳給後代。這位母親有1/4的線粒體攜帶這種基因,讓這對夫婦飽受了20年痛苦:他們曾有4個孩子因此流產,還有兩個孩子因此夭折。
這次的技術與在英國獲得批准的原核移植「三父母」技術不同。後者讓母親和捐獻者的卵細胞同時與來自父親的精子結合受精,在早期胚胎階段,用母親受精卵的核取代捐獻方受精卵的核。在美國,原核移植因涉及破壞早期胚胎而不被允許,這對約旦夫婦也因宗教信仰不能接受。
報導稱,紡錘體核移植技術完全不用破壞胚胎。來自美國紐約新希望生殖中心的華人醫學博士張進和他的團隊將母親和捐獻者卵子中的細胞核先移走,再將母親卵細胞的核注入捐獻者卵細胞中,用獲得的新卵子與精子受精。張進團隊用這種方法培育出5個胚胎,只有一個成功移植並最終誕生健康男嬰。新技術沒有破壞早期胚胎,可解決在美國頗受爭議的倫理問題。
張進團隊還對男嬰的線粒體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含有變異基因的線粒體不到1%,這個比例不會造成任何健康問題。他們還會繼續對現已5個月大的男嬰跟蹤檢測,確保這個比例一直保持,因為有可能變異基因會不斷複製,導致數量增加。倫敦皇家學院科學家達斯科·伊裡奇評價說:「該技術在倫理和安全性方面都超越了英國的技術,它的成功具有革命性意義。」
總編輯圈點
線粒體疾病貽害不淺。據現有技術條件,「清潔」線粒體可藉助兩種方式:「原核移植」在兩枚已受精卵子間實現基因替換,剔除線粒體中有缺陷的基因信息,該技術在英國獲批,但在美國被禁止;另一種名為「主軸移植」,即用捐贈者卵子的健康線粒體替換母親的缺陷線粒體後再實施人工授精,這正是本次約旦夫婦選擇的方式。雖然避免了技術倫理爭議,但醫生是不是可以脫離所在國家監管,還值得深入討論。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8日報導,一個美國醫生團隊利用紡錘體核移植技術,將捐獻者的線粒體取代攜帶雷氏症候群變異基因的母親卵細胞線粒體,在墨西哥成功幫助一對約旦夫婦生出健康的男嬰。這是首例利用紡錘體核移植技術誕下的擁有三個父母遺傳信息的嬰兒,或推動美國早日批准這一富有爭議的生殖技術用於治療,加速該技術在全世界的發展。 雷氏症候群是一種可影響神經系統發育的致命病症,變異基因存在於線粒體DNA內,通過母親傳給後代。這位母親有1/4的線粒體攜帶這種基因,讓這對夫婦飽受了20年痛苦:他們曾有4個孩子因此流產,還有兩個孩子因此夭折。 這次的技術與在英國獲得批准的原核移植「三父母」技術不同。後者讓母親和捐獻者的卵細胞同時與來自父親的精子結合受精,在早期胚胎階段,用母親受精卵的核取代捐獻方受精卵的核。在美國,原核移植因涉及破壞早期胚胎而不被允許,這對約旦夫婦也因宗教信仰不能接受。 報導稱,紡錘體核移植技術完全不用破壞胚胎。來自美國紐約新希望生殖中心的華人醫學博士張進和他的團隊將母親和捐獻者卵子中的細胞核先移走,再將母親卵細胞的核注入捐獻者卵細胞中,用獲得的新卵子與精子受精。張進團隊用這種方法培育出5個胚胎,只有一個成功移植並最終誕生健康男嬰。新技術沒有破壞早期胚胎,可解決在美國頗受爭議的倫理問題。 張進團隊還對男嬰的線粒體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含有變異基因的線粒體不到1%,這個比例不會造成任何健康問題。他們還會繼續對現已5個月大的男嬰跟蹤檢測,確保這個比例一直保持,因為有可能變異基因會不斷複製,導致數量增加。倫敦皇家學院科學家達斯科·伊裡奇評價說:「該技術在倫理和安全性方面都超越了英國的技術,它的成功具有革命性意義。」 總編輯圈點 線粒體疾病貽害不淺。據現有技術條件,「清潔」線粒體可藉助兩種方式:「原核移植」在兩枚已受精卵子間實現基因替換,剔除線粒體中有缺陷的基因信息,該技術在英國獲批,但在美國被禁止;另一種名為「主軸移植」,即用捐贈者卵子的健康線粒體替換母親的缺陷線粒體後再實施人工授精,這正是本次約旦夫婦選擇的方式。雖然避免了技術倫理爭議,但醫生是不是可以脫離所在國家監管,還值得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