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及合作團隊發現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

2020-10-13 中國青年報

中國人民大學供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季威教授、王聰博士與南京大學宋鳳麒教授、廈門大學謝素原教授、倫斯勒理工學院史夙飛教授、耶魯大學Mark A. Reed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測量發現了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electret)——Gd@C82,在駐極體被人類合成100年後將其物理尺寸壓縮到極致的單分子水平(~1 nm,十億分之一米),這是目前人類所知最小的駐極體。

據悉,該分子中的Gd(釓,一種稀土元素)原子可以被人為控制地在兩個不同位置間移動而用於信息編碼,為未來存儲器小型化提供了一種新方案,也展現出作為一個新興研究方向的巨大潛力。相關研究工作以A Gd@C82 single-molecule electret」(一個碳82籠中釓原子的單分子駐極體)為題發表在10月12日出版的《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駐極體(electret)是一類可以與永磁體相類比的材料,可以看作是靜電版的永磁體,也可以用於信息存儲,還用在靜電耳機和麥克風等多個方面。駐極體擁有不加外場時可以長期保持的電極化特性,其極化形式與永磁體中的電子自旋極化導致的磁性不同。

1919年日本物理學家Eguchi首次合成了駐極體材料,引領了駐極體的研究熱潮。儘管駐極體材料已經研究了100餘年,且單分子水平的單分子磁體也研究了近30年,單分子駐極體的研究卻顯得嚴重滯後了。

該工作是首次在單分子水平上證明了單分子駐極體的存在,並實現了存儲操作,也是當前所知最小的駐極體。該單分子電偶極矩的可控翻轉,實際是內嵌原子的位置移動,即該器件是一種以單分子電偶極矩翻轉模式運行的單原子存儲器。正如下圖所示的那樣,兩個不同的原子位置可以用來編碼信息,為未來存儲器件小型化提供一種方案,展現出作為一個新興研究方向的潛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及合作團隊發現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
    Reed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測量發現了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electret)——Gd@C82,在駐極體被人類合成100年後將其物理尺寸壓縮到極致的單分子水平(~1 nm,十億分之一米),這是目前人類所知最小的駐極體。
  • 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及合作團隊發現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
    Reed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測量發現了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electret)——Gd@C82,在駐極體被人類合成100年後將其物理尺寸壓縮到極致的單分子水平(~1 nm,十億分之一米),這是目前人類所知最小的駐極體。
  • 科研前線 | 五校聯合團隊發現首個單分子駐極體,在單原子存儲器研究領域獲突破
    本期為大家介紹的是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耶魯大學、倫斯勒理工學院五校聯合課題組製備得到的單原子存儲器,課題組最初以單自旋存儲為實驗目標,然而未能觀察到磁性存儲的跡象,卻意外的看到了單分子駐極體操控,實現了一個類鐵電存儲器。摩爾定律指出:每18個月,集成電路上的電晶體密度可翻一倍。
  • 駐極體
    駐極體(electret)又稱永電體,是一種極化後能長久保持極化強度的電介質。它的製備材料較為豐富,有石蠟、硬質橡膠、碳氫化合物、固體酸等許多有機材料和鈦酸鋇、鈦酸鈣等一些無機材料。駐極體的用途廣泛,可用來製造高壓電源、換能器、傳聲器、靜電計等,而近年來在生物材料上的應用更是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
  • 駐極體原理及其應用
    二、 駐極體電荷情況            駐極體荷電情況是比較複雜的,包括有表面電荷、極化電荷和體電荷.表面電荷是由於介質表面存在雜質、氧化物、被切斷的分子鏈等形成聚合物的表面陷阱,可能捕捉正、負電荷成為表面電荷;在電介質中,偶極子的每一個平衡位置對應著位能的極小值,
  • 駐極體麥克風參數_駐極體麥克風型號與引腳識別
    駐極體麥克風參數   駐極體麥克風各項性能指標的參數主要有以下幾項:   (1)工作電壓(UDS)。這是指駐極體話筒內部場效應管漏、源極兩端所能夠承受的最大直流電壓。超過該極限電壓時,場效應管就會被擊穿損壞。   (4)靈敏度。這是指話筒在一定的外部聲壓作用下所能產生音頻信號電壓的大小,其單位通常用mV/Pa(毫伏/帕)或dB(0dB=1000mV /Pa)。一般駐極體話筒的靈敏度多在0.5~10mV/Pa或-66~-40dB範圍內。
  • 駐極體話筒原理
    駐極體話筒具有體積小、結構簡單、電聲性能好、價格低的特點,廣泛用於盒式錄音機、無線話筒及聲控等電路中,屬於最常用的電容話筒。駐極體話筒由聲電轉換和阻抗變換兩部分組成。由於輸入和輸出阻抗很高,所以要在這種話筒外殼內設置一個場效應管作為阻抗轉換器,為此駐極體電容式話筒在工作時需要直流工作電壓。
  • 測試駐極體話筒
    駐極體話筒原理   當聲波引起駐極體薄膜振動而產生位移時;改變了電容兩極板之間的距離,從而引起電容的容量發生變化,由於駐極體上的電荷數始終保持恆定,根據公式:Q =CU 所以當C變化時必然引起電容器兩端電壓U的變化,從而輸出電信號,實現聲—電的變換。
  • 駐極體話筒原理及應用
    一聲控電路前置放大級中駐極體話筒的源極輸出和漏極輸出的兩種不同的接法,最後要說明一點,不管是源極輸出或漏極輸出,駐極體話筒必須提供直流電壓才能工作,因為它內部裝有場效應管。駐極體話筒極性的判別  關於駐極體電容式話筒的檢測方法是:首先檢查引腳有無斷線情況,然後檢測駐極體電容式話筒。
  • 駐極體話筒正負極判斷
    這種在強外電場等因素作用下,極化並能「永久」保持極化狀態的電介質,稱為駐極體,又叫永電體。 駐極體具有體電荷特性,即它的電荷不同於摩擦起電,既出現在駐極體表面,也存在於其內部。若把駐極體表面去掉一層,新表面仍有電荷存在;若把它切成兩半,就成為兩塊駐極體。這一點可與永久磁體相類比,因此駐極體又稱永電體。
  • 我國科學家繪製世界上首個水稻根組織單細胞圖譜
    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我國科學家近日成功繪製了世界上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研究由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耐性調控與改良創新團隊和其合作者共同完成,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在植物整個生命過程中,根尖在不斷地分化發育,形成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質元素,參與植物與生物或非生物信號的互作,並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
  • 駐極體麥克風和電容麥克風的區別
    駐極體話筒是電容話筒的一種。假如此時已經給電容加上了一個恆定的電壓,那麼電容容量的改變將使得電容上極化的電荷量發生改變,從而在電容兩端產生一個電信號,達到聲—電信號轉換。   某些材料在加上電荷後可以基本上永久性的保存住這些電荷,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駐極體材料,使用這些材料的話筒就是所謂的駐極體電容話筒。電容話筒拾聲單元有兩個極,其中的一極是可以振動的金屬化膜片,另一極則為金屬極板。
  • 駐極體式MIC電路設計
    打開APP 駐極體式MIC電路設計 發表於 2020-03-13 09:02:19 音頻電路中經常用到駐極體式MIC作為拾音器,電路非常簡單,但是也時常會出現問題。
  • 如何判別駐極體話筒的極性
    如何判別駐極體話筒的極性駐極體話筒體積小駐極體話筒的內部結構如圖所示。由聲電轉換系統和場效應管兩部分組成。它的電路的接法有兩種:源極輸出和漏極輸出。源極輸出有三根引出線,漏極D接電源正極,源極S 經電阻接地,再經一電容作信號輸出;漏極輸出有兩根引出線,漏極D經一電阻接至電源正極,再經一電容作信號輸出,源極S直接接地。所以,在使用駐極體話筒之前首先要對其進行極性的判別。
  • 駐極體話筒放大電路圖大全(音頻放大/傳聲器/麥克風放大器電路圖...
    駐極體話筒內部的場效應管為低噪聲專用管,它的柵極G和源極S之間複合有二極體VD,參見圖1(b)所示,主要起「抗阻塞」作用。由於場效應管必須工作在合適的外加直流電壓下,所以駐極體話筒屬於有源器件,即在使用時必須給駐極體話筒加上合適的直流偏置電壓,才能保證它正常工作,這是有別於一般普通動圈式、壓電陶瓷式話筒之處。 外形和種類:常用駐極體話筒的外形分機裝型(即內置式)和外置型兩種。
  • 五大名校聯手:一個意外的發現,單原子存儲器研究新突破
    1993年,法國科學家M. A. Novak等人發現了單分子磁體的巨大潛力,但其工作溫度太低,無法實際應用(Nature 1993, 365, 141–143)。2018年,日本科學家首次生長出有單分子駐極體行為的晶體(Angew. Chem.
  • 我科學家繪製世界首個水稻根組織單細胞圖譜
    光明網訊近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耐性調控與改良創新團隊和合作者繪製了單子葉模式植物水稻世界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為研究植物細胞類型特化、功能和進化提供了新的途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 首個單分子電荷分布圖詳解
    以前研究人員曾測量過單個原子上的電荷,但是捕捉一個複雜分子裡的電子翩翩起舞的畫面顯然更加困難。這種開創性測量方法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了解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電荷轉移」過程。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是由蘇黎世IBM研究所對極小的原子和分子進行研究得出的。
  •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我科學家首次在室溫大氣環境下探測到單個蛋白質分子磁共振譜 2015-03-11 光明日報 李陳續 楊保國 【字體:大 中 小】
  • 我國科學家發現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的基因組
    我國科學家發現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的基因組——  陸地植物的共同祖先原來是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常 理但遠古海洋中的綠藻,是如何登上陸地並演化成陸地上千姿百態的植物群落的?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焦點。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所合成生物學中心程時鋒團隊聯合多位科學家發布一項重大成果:他們發現了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的基因組,成功揭示了其與陸地植物共同祖先,在5億年前突破了乾旱適應成功登陸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