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及合作團隊發現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

2021-01-09 科教頭條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季威教授、王聰博士與南京大學宋鳳麒教授、廈門大學謝素原教授、倫斯勒理工學院史夙飛教授、耶魯大學Mark A. Reed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測量發現了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electret)——Gd@C82,在駐極體被人類合成100年後將其物理尺寸壓縮到極致的單分子水平(~1 nm,十億分之一米),這是目前人類所知最小的駐極體。該分子中的Gd(釓,一種稀土元素)原子可以被人為控制地在兩個不同位置間移動而用於信息編碼,為未來存儲器小型化提供了一種新方案,也展現出作為一個新興研究方向的巨大潛力。相關研究工作以A Gd@C82 single-molecule electret」(一個碳82籠中釓原子的單分子駐極體)為題發表在10月12日出版的《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磁性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早在5000年前人們就認識了磁現象。天然鐵礦石大抵是人類最早發現的永磁體,《鬼谷子·謀篇第十》就記載了2000多年的戰國時期利用天然永磁體製作司南的例子。在不對其進行任何操作的情況下,永磁體(permanent magnet)磁矩方向可以長期保持不變。硬碟磁片就是一種永磁體,記錄信息則是在其微、納米級的磁疇上對磁矩進行操作實現的。而在不進行寫操作時,它的每個磁疇的磁矩方向不會發生變化,保證了其保存資料的可靠性。磁碟的信息存儲密度已經從最初的2000 比特每平方英寸提到到了13億比特每平方英寸以上。隨著信息存儲需求的暴漲,人們為提高信息存儲密度、縮小磁疇尺寸提出了需求,而單分子磁體(single-molecule magnet)把磁性信號記錄單元的尺寸縮小到極致的單個分子層次,也就是磁疇小型化的終極方案。

第一個分子磁體是在上世紀80年代被合成的Mn-12絡合物,通常認為直到1993年Novak等人才首次證實該絡合物是一種特徵溫度不高於4 K (約-269℃)且可以用於信息存儲的單分子磁體 [Nature 365, 141-143 (1993)]。2018年Layfield等人則首次將單分子磁體的特徵溫度提高到80K(約-193℃),達到了液氮溫度(78K)以上(Science2018,DOI: 10.1126/science.aav0652)。

駐極體(electret)是一類可以與永磁體相類比的材料,可以看作是靜電版的永磁體,也可以用於信息存儲,還用在靜電耳機和麥克風等多個方面。駐極體擁有不加外場時可以長期保持的電極化特性,其極化形式與永磁體中的電子自旋極化導致的磁性不同。駐極體特徵早在1732年就被Gray發現了,1839年Faraday(法拉第)從理論上總結了這一特徵,而在1892年Heaviside首次將electric和magnet兩詞組合成了electr-et(electret),明確提出了駐極體的概念。1919年日本物理學家Eguchi首次合成了駐極體材料,引領了駐極體的研究熱潮。

儘管駐極體材料已經研究了100餘年,且單分子水平的單分子磁體也研究了近30年,單分子駐極體的研究卻顯得嚴重滯後了。2018年Nishihara等人首次在K12[Tb3+@P5W30O110]([Tb3+@P5W30])單分子駐極體的粉末樣品中觀察到了電極化回滯現象

(Angew. Chem. Int. Ed., 57, 13429-13432)。

然而,這一回滯現象是眾多分子相互耦合的結果還是單個分子自身的表現,一時莫衷一是。2020年,物理學系及合作團隊則首次在Gd@C82單分子器件中發現了單分子駐極體特徵,並展示了其信息存儲能力,將駐極體的尺寸極限縮小到了1 nm尺度。

具體地,他們在1.6 K(約-271.6 ℃)的低溫下,利用電致遷移納米間隙法,在一條約50 nm寬的金屬導線上製造出了一道1 nm左右的間隙,並成功構造了幾個Gd@C82單分子器件(如圖1a所示),隨後固定一個非常接近於零(2 mV)的源-漏電壓值,通過改變柵極電壓Vg,記錄不同柵極電壓值時的源流電流Ids,便會得到兩套譜線,對應兩種器件狀態(state 1和state 2)。如圖1b所示,這兩種狀態可以通過改變柵壓相互切換,在同一個單分子器件中,表現出了兩套截然不同的輸運特性。

這兩種狀態大概率對應兩種分子構型,但這種構型變化卻很難通過觀測手段直接顯示出來,第一性原理計算便體現出其特有的優勢。計算發現,Gd@C82分子中Gd原子處在C82籠上的兩個相鄰的最穩定吸附位點上,其能量相差 ~ 6 meV(如圖2a)。可以看到,Gd@C82分子的正負電荷中心並不重合,即分子存在電偶極矩。Gd原子在兩個穩定吸附位點間移動,可改變分子的電偶極矩方向,從而可以利用外加電場調控兩個吸附位點的相對穩定性。計算表明只要克服~11 meV的轉換勢壘,即可實現電場控制下Gd原子在兩個位點間移動(如圖2)。這本質上就等於實現了在單個分子水平上電偶極矩的可控翻轉,即該器件是一種以單分子駐極體(Gd@C82)方式運轉的單原子(Gd)信息存儲器。

該工作是首次在單分子水平上證明了單分子駐極體的存在,並實現了存儲操作,也是當前所知最小的駐極體。該單分子電偶極矩的可控翻轉,實際是內嵌原子的位置移動,即該器件是一種以單分子電偶極矩翻轉模式運行的單原子存儲器。正如下圖所示的那樣,兩個不同的原子位置可以用來編碼信息,為未來存儲器件小型化提供一種方案,展現出作為一個新興研究方向的潛力。

該研究成果於10月12日以「A Gd@C82 single-molecule electret」為題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物理學系博士後王聰博士(2019年吳玉章獎學金獲得者)和南京大學博士生張康康、白佔斌及張敏昊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學系季威教授和南京大學宋鳳麒教授、廈門大學謝素原教授、倫斯勒理工學院史夙飛教授、耶魯大學Mark A. Reed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的理論計算部分由人民大學完成,實驗部分由合作單位完成。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戰略重點研究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的資助。

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季威課題組

《自然·納米技術》是《自然》期刊在納米科技領域的子刊,也是該領域的旗艦期刊,年發文量僅約300篇,2019年影響因子31.5。這是物理學系2018年在該刊發文後,人民大學首次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在該刊上發文。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宣傳部新媒體中心 理學院 設計:顧小白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及合作團隊發現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季威教授、王聰博士與南京大學宋鳳麒教授、廈門大學謝素原教授、倫斯勒理工學院史夙飛教授、耶魯大學Mark A. Reed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測量發現了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electret)——Gd@C82,在駐極體被人類合成100年後將其物理尺寸壓縮到極致的單分子水平(~1 nm,十億分之一米),這是目前人類所知最小的駐極體。
  • 我國科學家及合作團隊發現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
    中國人民大學供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季威教授、王聰博士與南京大學宋鳳麒教授、Reed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測量發現了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electret)——Gd@C82,在駐極體被人類合成100年後將其物理尺寸壓縮到極致的單分子水平(~1 nm,十億分之一米),這是目前人類所知最小的駐極體。
  • 科研前線 | 五校聯合團隊發現首個單分子駐極體,在單原子存儲器研究領域獲突破
    本期為大家介紹的是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耶魯大學、倫斯勒理工學院五校聯合課題組製備得到的單原子存儲器,課題組最初以單自旋存儲為實驗目標,然而未能觀察到磁性存儲的跡象,卻意外的看到了單分子駐極體操控,實現了一個類鐵電存儲器。摩爾定律指出:每18個月,集成電路上的電晶體密度可翻一倍。
  • 駐極體
    駐極體(electret)又稱永電體,是一種極化後能長久保持極化強度的電介質。它的製備材料較為豐富,有石蠟、硬質橡膠、碳氫化合物、固體酸等許多有機材料和鈦酸鋇、鈦酸鈣等一些無機材料。駐極體的用途廣泛,可用來製造高壓電源、換能器、傳聲器、靜電計等,而近年來在生物材料上的應用更是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
  • 駐極體原理及其應用
    1919年日本海軍大學的江口元太郎甚首次人工製成駐極體.當時用巴西棕櫚蠟與松香的等量混合,再加些蜂蠟,熔融至130攝氏度,加上15千伏每釐米的電場,冷卻凝固後,去掉電場,便製成駐極體.這種製備方法熱極化法.隨著人們對駐極體的研究和應用,製備的材料不再用天然材料的混合物,而是大量使用人工製造的聚合物資料,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聚合物駐極體具有更好荷電能力優良的機械性能,
  • 駐極體麥克風參數_駐極體麥克風型號與引腳識別
    駐極體麥克風參數   駐極體麥克風各項性能指標的參數主要有以下幾項:   (1)工作電壓(UDS)。這是指駐極體話筒內部場效應管漏、源極兩端所能夠承受的最大直流電壓。超過該極限電壓時,場效應管就會被擊穿損壞。   (4)靈敏度。這是指話筒在一定的外部聲壓作用下所能產生音頻信號電壓的大小,其單位通常用mV/Pa(毫伏/帕)或dB(0dB=1000mV /Pa)。一般駐極體話筒的靈敏度多在0.5~10mV/Pa或-66~-40dB範圍內。
  • 駐極體話筒原理
    駐極體話筒具有體積小、結構簡單、電聲性能好、價格低的特點,廣泛用於盒式錄音機、無線話筒及聲控等電路中,屬於最常用的電容話筒。駐極體話筒由聲電轉換和阻抗變換兩部分組成。由於輸入和輸出阻抗很高,所以要在這種話筒外殼內設置一個場效應管作為阻抗轉換器,為此駐極體電容式話筒在工作時需要直流工作電壓。
  • 測試駐極體話筒
    駐極體話筒原理   當聲波引起駐極體薄膜振動而產生位移時;改變了電容兩極板之間的距離,從而引起電容的容量發生變化,由於駐極體上的電荷數始終保持恆定,根據公式:Q =CU 所以當C變化時必然引起電容器兩端電壓U的變化,從而輸出電信號,實現聲—電的變換。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駐極體話筒原理及應用
    一聲控電路前置放大級中駐極體話筒的源極輸出和漏極輸出的兩種不同的接法,最後要說明一點,不管是源極輸出或漏極輸出,駐極體話筒必須提供直流電壓才能工作,因為它內部裝有場效應管。駐極體話筒極性的判別  關於駐極體電容式話筒的檢測方法是:首先檢查引腳有無斷線情況,然後檢測駐極體電容式話筒。
  • 駐極體話筒正負極判斷
    這種在強外電場等因素作用下,極化並能「永久」保持極化狀態的電介質,稱為駐極體,又叫永電體。 駐極體具有體電荷特性,即它的電荷不同於摩擦起電,既出現在駐極體表面,也存在於其內部。若把駐極體表面去掉一層,新表面仍有電荷存在;若把它切成兩半,就成為兩塊駐極體。這一點可與永久磁體相類比,因此駐極體又稱永電體。
  • 駐極體麥克風和電容麥克風的區別
    駐極體話筒是電容話筒的一種。假如此時已經給電容加上了一個恆定的電壓,那麼電容容量的改變將使得電容上極化的電荷量發生改變,從而在電容兩端產生一個電信號,達到聲—電信號轉換。   某些材料在加上電荷後可以基本上永久性的保存住這些電荷,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駐極體材料,使用這些材料的話筒就是所謂的駐極體電容話筒。電容話筒拾聲單元有兩個極,其中的一極是可以振動的金屬化膜片,另一極則為金屬極板。
  • 五大名校聯手:一個意外的發現,單原子存儲器研究新突破
    Novak等人發現了單分子磁體的巨大潛力,但其工作溫度太低,無法實際應用(Nature 1993, 365, 141–143)。2018年,日本科學家首次生長出有單分子駐極體行為的晶體(Angew. Chem. Inter. ed. 2018, 57,1-5)。其遺留問題是,在大量塊體或液體中還有偶極-偶極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 駐極體式MIC電路設計
    打開APP 駐極體式MIC電路設計 發表於 2020-03-13 09:02:19 音頻電路中經常用到駐極體式MIC作為拾音器,電路非常簡單,但是也時常會出現問題。
  • 如何判別駐極體話筒的極性
    如何判別駐極體話筒的極性駐極體話筒體積小駐極體話筒的內部結構如圖所示。由聲電轉換系統和場效應管兩部分組成。它的電路的接法有兩種:源極輸出和漏極輸出。源極輸出有三根引出線,漏極D接電源正極,源極S 經電阻接地,再經一電容作信號輸出;漏極輸出有兩根引出線,漏極D經一電阻接至電源正極,再經一電容作信號輸出,源極S直接接地。所以,在使用駐極體話筒之前首先要對其進行極性的判別。
  • 駐極體話筒放大電路圖大全(音頻放大/傳聲器/麥克風放大器電路圖...
    駐極體話筒內部的場效應管為低噪聲專用管,它的柵極G和源極S之間複合有二極體VD,參見圖1(b)所示,主要起「抗阻塞」作用。由於場效應管必須工作在合適的外加直流電壓下,所以駐極體話筒屬於有源器件,即在使用時必須給駐極體話筒加上合適的直流偏置電壓,才能保證它正常工作,這是有別於一般普通動圈式、壓電陶瓷式話筒之處。 外形和種類:常用駐極體話筒的外形分機裝型(即內置式)和外置型兩種。
  • 物理學系季威教授研究組在表面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季威教授研究組與多倫多大學諾貝爾獎得主John C.Polanyi教授研究組合作的研究論文以 「How Adsorbate Alignment Leads to Selective Reaction」為題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ACS NANO》雜誌上【ACS Nano, 2014, 8 (8), pp 8669–8675;DOI: 10.1021/nn503721h】。
  •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我科學家首次在室溫大氣環境下探測到單個蛋白質分子磁共振譜 2015-03-11 光明日報 李陳續 楊保國 【字體:大 中 小】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發現二維體系中的最高電導率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這樣介紹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納米尺寸的導體中運動著的電子若找不到「寬敞」的通路,相互撞擊,四處「碰壁」,就會使導體發熱,產生能量損耗。尋找超高導電材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