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人類實現孤雌生殖,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但生殖能力在不同物種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多樣性, 大多數複雜的高等生物進行有性生殖。然而在自然界中, 一些低等植物、部分動物中存在著一種同性生殖的方式——孤雌生殖。如果要具體細分,還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一種是由物理化學方法激活卵子, 發育過程中不涉及精子的純粹孤雌生殖; 2.另一種是精子正常進入卵細胞並將其激活, 但精子的細胞核並不參與胚胎的發育, 胚胎的發育僅在雌核的控制下進行的孤雌生殖。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第15章第1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若把一隻白色雌鼠受精卵的細胞核去掉,移入一隻黑色雌鼠胚胎細胞的細胞核,培養成胚胎後再植入一隻灰色雌鼠子宮內發育,則生下的小鼠毛色為() A、白色B、黑色C、灰色D、黑、白相間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傳統研究認為,人類所有的生命活動是由約2~3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所支配(約佔人類基因組2%)。而超過95%的人類基因組並不編碼蛋白質基因,而是構成了遺傳物質中的「垃圾」——非編碼RNA。
-
研究揭示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發育調控新機制
在中樞神經系統(腦)中,也存在一群特異性以去甲腎上腺素為神經遞質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主要分布於腦幹的藍斑核(Locus Coeruleus)中,它們的軸突投射至整個腦中,調控各個腦區神經元的活性。眾多證據表明,中樞去甲腎上腺素系統和精神類疾病(如認知障礙、焦慮和抑鬱)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症和阿茲海默症)緊密相關。
-
揭示為何父本線粒體在受精後不會遺傳給後代
2016年6月25日/生物谷BIOON/--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就已了解到一些數量的DNA存在細胞核外的線粒體中。線粒體在細胞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供讓細胞正常運轉的呼吸功能和代謝功能。人們還發現在幾乎所有動物的繁殖期間,只有母本線粒體DNA傳遞給後代,而父本線粒體DNA在它發揮影響之前就在受精卵中被選擇性地摧毀了。
-
從「孤雌生殖」到「孤雄胚胎」:生育從此告別兩性?
圖片來源:wiki.answers.com在孤雌生殖過程中,卵細胞(註:根據物種的不同,這裡的「卵細胞」指的可能是卵子,也可能是次級卵母細胞,下文主要討論哺乳動物,一概稱為次級卵母細胞)採用一種稱為「孤雌激活」的方式。使體內未受精的次級卵母細胞像已經受精了一樣地發生卵裂,並最終發育成胚胎——在這樣的過程中不需要精子。
-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植物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種子,其發育過程受到父本和母本的共同調控。通常認為由於親本資源有限,母本會抑制個體生長,而傾向於使其後代均等地獲取資源,使更多後代存活;相反,父本傾向於使自己的後代在競爭中獲取優勢,促進個體生長。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在動物界,繁殖過程是物種基因延續和親本重要的投資策略,在演化過程中,動物的繁殖行為進化出多種模式。其中,海龍科魚類是動物界產生「雄性繁殖」行為的類群,是一個獨立進化分枝。對於整個海龍科物種而言,其懷孕過程伴隨行為、組織和基因水平的特異性變化,甚至在雌、雄個體間產生明顯的性別二態性,這是物種長期的適應性進化結果。
-
清華大學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formation)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調控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前體細胞機械特性和分裂能力,進而影響大腦皮層的大小和摺疊的嶄新機制。 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大腦發育最為關鍵的一種神經前體細胞,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所有動物細胞都有中心體,通常位於細胞核附近的細胞質中。然而中心體在放射狀膠質細胞內的定位十分獨特,位於遠離細胞核的頂端細胞膜上,即腦室腔的表面上。這種獨特的亞細胞特徵已被發現數十年,但其成因及功能一直令人困惑。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付向東團隊揭示受精後父本基因組重編程起始機制
付向東團隊揭示受精後父本基因組重編程起始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3 13:30:30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團隊發現,剪接激酶SRPK1催化魚精蛋白磷酸化從而起始受精卵母細胞中父本基因組的重編程
-
我們池塘中養殖的草魚,它的幼苗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我們池塘中養殖的草魚,雖然它的性腺都可以正常發育,但是在它的排卵期間,由於沒有流水的條件,所以不能促成性腺成熟而產卵,無法孵化出草魚幼苗。那麼,草魚幼苗是怎麼來的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
-
《The Innovation》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視黃酸在海馬雄性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中的調控機制示意圖 在動物界中,繁殖過程是物種基因延續和親本最重要的投資策略,而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動物的繁殖行為進化出了多種模式。其中,海龍科魚類是目前已知動物界中唯一產生「雄性繁殖」行為的類群,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獨立進化分枝,已儼然展現了物種進化的「無盡形態之美」;也正因如此,它赫然得到了進化與發育生物學家們的格外青睞。
-
The Plant Cell |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Transcriptional
-
交大團隊揭示核PTEN發揮腫瘤抑制作用新機制:調控RNA剪接影響...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細胞分化和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報告存在於細胞核內的PTEN蛋白通過與mRNA剪接體相互作用,調控前體mRNA(pre-mRNA)的可變剪接,進而幹預高爾基體的伸展和分泌,發揮其腫瘤抑制作用。PTEN是最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之一。
-
科學家發現高等真核生物中DNA新修飾方式(圖)
與之不同的是,6mA以較高豐度存在於原核生物及一些低等的真核生物。尤其在細菌中,6mA修飾在DNA複製、修復、基因表達調控及宿主-病原體相互拮抗等方面發揮重要的功能。6mA DNA修飾是某些細菌生存所必需的條件。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組中6mA的含量極低,受此局限,高等真核生物中有關6mA修飾的研究一直被忽視。果蠅作為經典的模式生物,其在DNA修飾的表觀遺傳領域中地位非常奇特。
-
薛定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報導父本線粒體清除研究新成果
、免疫螢光染色、結構照明顯微技術(SIM)以及電子顯微成像技術,首次揭示了在秀麗隱杆線蟲中,線粒體動態(mitochondrial dynamics)在調控父本線粒體清除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並為父本線粒體是如何被特異性地識別並清除和母本線粒體如何被保存下來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
趙英明課題組揭示新型蛋白質翻譯後修飾並鑑定出63個組蛋白修飾位點
在該工作中,趙英明課題組綜合運用化學和生物化學等方法發現並且系統地證明了從原核生物到高等哺乳動物的組蛋白上普遍存在著賴氨酸二羥基異丁醯化。這個新型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存在以下特點:1、修飾位點多。研究人員從組蛋白中鑑定出63個賴氨酸二羥基異丁醯化位點。這一數目遠高於已知的組蛋白乙醯化位點數目。63個組蛋白修飾位點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在乙醯化報導後的40年多年裡(1964-2006),全球眾多的課題組一共才鑑定了大約100個組蛋白翻譯後修飾位點。截至目前為止,趙英明課題組已經鑑定出200多個組蛋白修飾位點。 2、分布廣。
-
研究發現電離輻射引起核內染色質結構調控證據
染色質是真核生命遺傳物質DNA在細胞核內的存在形式,染色質根據細胞的活動狀態和響應過程,如DNA複製、基因轉錄、DNA損傷響應和修復等染色質結構受電離輻射發生雙鏈斷裂(DSB)後的解聚現象已有報導,但是學界缺乏關於核內原位的染色質結構改變的證據支持,DNA發生雙鏈斷裂後,損傷響應和修復蛋白形成的修復聚合體亞結構圖像亦不清楚。
-
光壽紅課題組在《PNAS》上揭示反義核糖體小幹擾RNA新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光壽紅教授課題組首次揭示了反義核糖體小幹擾RNA(risiRNA)參與核糖體RNA代謝調控和穩態維持:即細胞內錯誤加工的核糖體RNA片段除了被代謝降解之外,還可以激活細胞內的RNA幹擾通路,合成risiRNA,並通過細胞核RNA幹擾通路對核糖體RNA在轉錄水平進行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