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茶樹種質資源

2020-12-02 茶道湖南

湖南茶樹種質資源



今日導讀 第一章·第一節 茶樹種質資源





- 茶樹種質資源分類 -

茶樹屬被子植物門(Embryophyto)、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茶組(section sinensis),茶組內所有的種和變種統稱為茶樹植物(表1-1)。


茶樹按照植物形態學演化程度,分為原始型和進化型;按照性狀分為野生型和栽培型。各種類型的茶樹在形態學、生物化學、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水平上都表現出連續、漸進的演化趨勢(表1-2)


茶樹的植物分類和品種分類兩者有不同的範疇,茶樹品種分類主要依據生物學性狀和經濟性狀。自然生長的茶樹,根據樹型可分為喬木、小喬木和灌木3種。喬木型或小喬木型茶樹主要分布在熱帶和冬季溫暖的亞熱帶地區,樹高達10~20m, 樹姿直立,葉面平滑富光澤,葉尖延長,鋸齒稀疏,適制紅茶和普洱茶。灌木型茶 樹由喬木型茶樹北移演變而成,適應性廣,分布於世界各產茶國,樹高1~2m(一般均控制在80~90cm),樹姿披張,借根頸枝復壯樹冠,構成側軸系統,再生能力強,葉面平滑或隆起,葉尖漸尖或鈍尖,適制各種茶類,尤以適制綠茶、烏龍茶等。根據物候期早晚可分為特早生、早生、中生和晚生;根據葉片大小可分為特大葉種、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其中葉面積<20cm2 為小葉種,20cm2≤葉面 積<40cm2 為中葉種,40cm2≤葉面積<60cm2 為大葉種,葉面積≥60cm2 為特大葉種,葉面積=葉長×葉寬×0.7)。根據茶類適制性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適製品種等。一個栽培品種通常用樹型、葉片、物候期等綜合描述,如「櫧葉齊」為灌木型、中葉類、中生種。




- 茶樹種質資源特點 -

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又是茶樹的起源地,有著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茶樹種質資源是經過長期自然演化,不斷適應變化多樣的耕作制度而形成的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它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不斷得以充實與發展,積累了由自然選擇和人工選種所引起的極其豐富的遺傳變異,蘊藏著控制各種性狀的基因,形成了各種優良的遺傳性狀及生物類型,具有滿足人類不同育種目標所需要的多樣化種質特點,與茶樹栽培和茶葉品質直接相關的特點主要有生化成分多樣性和葉片結構特徵多樣性。


陳亮對來自全國各地的596份茶樹資源生化成分研究的結果表明,茶樹資源生化成分多樣性豐富,常規生化成分的變幅比較大,不同原產地(省)之間差異顯著。茶多酚含量平均為28.4%(13.6%~47.8%),從北到南逐漸升高,以雲南資源最高;兒茶素總量平均為144.6g/kg(81.9~262.7g/kg),以湖南資源最高;胺基酸總量平均為3.3%(1.1%~6.5%),南部地區資源的含量比北部和東部地區低得多;咖啡鹼含量平均為4.2%(1.2%~5.9%),高咖啡鹼資源以雲南為最多,而屬福建次之;水浸出物平均為44.7%(24.4%~57.0%),變化趨勢與茶多酚一致;超常規成分資源以雲南、湖南和福建最多。(茶樹種質資源-生化成分特色)




- 湖南茶樹種質資源 -


湖南省地處東經108°50'~114°15'、北緯24°40'~35°05'。東為幕阜和羅霄山脈,西為武陵、雪峰山脈,南有五嶺山脈,中部丘陵與河谷、盆地相間,北部為洞庭湖;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溼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6~18℃,年降水量1200~ 1700mm,相對溼度多在80%左右;土壤肥沃,微酸性,自然肥力較高,適宜茶樹生長,屬我國茶樹區劃的江南茶區。

湖南境內分布著以城步峒茶、江華苦茶、汝城 白毛茶、安化雲臺山種和保靖黃金茶等5個群體為代表的茶樹種質資源,茶樹資源非常豐富。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湖南省茶學專家對城步峒茶、江華苦茶、汝城白毛茶、安化雲臺山種、保靖黃金茶等地方群體資源進行了生態環境觀察及生化成分分析, 並對一些優良群體的單株進行了生物性狀和經濟性狀研究,挖掘了40多個地方品種,審定(登記)茶樹良種36個,其中國家級茶樹良種12個、省級茶樹良種24個 。直接通過本地野生茶樹資源鑑定、評價選育而成的無性系品種共15個、地方群體品種5個,通過資源創新育成無性系品種16個。保靖黃金茶1號、黃金茶2號、櫧葉齊、碧香早、茗豐、湘紅3號、白毫早、桃源大葉等品種成為湖南省主栽茶樹良種。


湖南省打造了「安化黑茶」「保靖黃金茶」「古丈毛尖」「沅陵碣灘茶」「石門銀峰」「嶽陽黃茶」等公用品牌,獲得21個中國馳名商標、102個湖南省著名商標,18 家企業生產的產品列入《2015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湖南省成為全國茶葉優勢區域規劃中的名優綠茶和出口綠茶優勢區域,是全國著名的「綠茶優勢產業帶」「黑茶產業中心」「中國黃茶之鄉」,形成了綠茶、黑 茶、紅茶、黃茶、花茶等多茶類發展的產業結構


文:李賽君

相關焦點

  • 華中農大揭示了茶樹重組交換模式和種質資源間複雜親緣關係
    華中農大聞瑋瑋團隊首次完成基於單細胞測序的茶樹基因組單體型分型,揭示茶樹重組交換模式和種質資源間複雜親緣關係責編該研究對135個精細胞進行分離和測序,並開發構建遺傳圖譜的流程,成功地將茶樹基因組進行了分型(圖1)。基於分型結果,對茶樹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重組交換模式進行了探究,發現茶樹的交換熱點在基因組中近似隨機分布,而且相較於玉米,茶樹表現出更強的交換抑制現象。
  • 利用種質資源庫研究種質資源的應用及其意義分析
    打開APP 利用種質資源庫研究種質資源的應用及其意義分析 tpyn2020 發表於 2020-11-11 15:30:26 種質資源庫是由託普雲農研發供應的,該資源庫可以看作是貯藏各種種質資源的「基因庫」,它將收集來的各種種質資源保存在了一起,並且利用儀器設備控制貯藏環境,實現了種質資源的長期安全儲藏。
  • 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揭牌 辣椒種質資源庫為全球最大
    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揭牌 已保存種質資源3萬多份,辣椒種質資源庫為全球最大華聲在線5月8日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劉維帥 張登)農作物的基因秘密,藏在種子中。一度丟失香味的江永香稻,在找到了保存在種質資源庫的「祖先」後通過提純復壯,又恢復了香味。立下功勞的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今天在省農科院內舉行了揭牌儀式。農作物種質資源是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
  • 寧夏建成世界最大枸杞屬種質資源庫 掌握種質資源就是話語權
    中新網銀川1月14日電 (李佩珊 石羽佳)記者14日從寧夏種業科技創新座談會上獲悉,寧夏目前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枸杞屬種質資源庫——國家枸杞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庫是利用儀器設備控制貯藏環境,使種質在幾十年、甚至數百年之後仍具有原有的遺傳特性和很高的發芽力,並長期貯存作物種質的倉庫,又稱基因庫。其對於農作物品種改良、培育新品種、生物學理論研究提供豐富的種質和研究材料具有重要意義。「掌握種質資源就是掌握了話語權,枸杞作為寧夏的特色產業,種質資源庫的建立對良種培育及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保護種質資源的迫切性!
    首先,要明確一點,種質資源多樣性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種間多樣性和種內多樣性 三個不同水平,其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種間和種內多樣性的前提。現在三個水平上都面臨嚴重危機。隨著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增強,人口的增長,活動範圍的擴大,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特別是對資源的不合理過度開發利用,如大量砍伐和焚燒森林,過度放牧使大片草原變成荒漠,逐漸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大量野生動植物失去棲息、繁衍的場所,大量物種遭到滅頂之災。 N.
  • 甘肅省水產種質資源現狀與保護
    這一系列制度和措施都為甘肅省水產種質資源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二)加強水產種質資源就地保護與監測甘肅省現有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6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建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2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3個。
  • 茶樹育種專家陳亮博士赴新昌科農茶樹專業合作社指導
    茶樹育種專家陳亮博士赴新昌科農茶樹專業合作社指導 2020-12-31 14:16:09 來源:
  • 【科普】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分析
    分子標記方法對種質資源進行基因分型,選取標記的方式一般是全基因組選擇互不連鎖的標記,可以隨機選擇也可以根據遺傳連鎖圖譜每隔一定的遺傳距離(一般是5-10cM)選擇一個標記。這樣選擇的目的是儘可能全面客觀的評價,對種質資源的遺傳構成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評估。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完成組裝
    本報訊(記者李晨)近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該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完成。該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 農業種質資源登記都有啥?
    農業種質資源登記有多重要?先看看農業種質資源的重要性。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1、作物種質資源糧食、經濟、蔬菜、果樹、蠶桑、牧草2、畜禽種質資源畜禽及其胚胎、精液、卵子、基因物質等3、微生物種質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具有一定科學意義或潛在應用價值的4、水產種質資源魚類、甲殼類、貝類、藻類、棘皮動物、兩棲爬行類等水生動植物具體都登記哪些內容?
  • 中國科學家在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我國科學家在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董峻)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的一項研究,日前揭示了茶樹群體的系統發生關係,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
  • 寧夏枸杞種質資源庫登臨「國字號」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安巍向記者介紹,寧夏農林科學院從1986年就開始了枸杞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鑑定研究,目前已收集保存國內外枸杞屬種質資源2660份,包括中國境內11個種、國外5個種,創製種質材料1700個,已成為世界上收集枸杞種質資源種類最多、活體保存數量最大的基因庫和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2016年列入國家枸杞種質資源庫。
  • 寧夏基本查清農作物種質資源多樣性本底
    新華社銀川12月3日電(記者靳赫)記者從寧夏農業農村廳獲悉,寧夏在近期開展的糧食、經濟、瓜菜、牧草、果樹五大類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徵集工作中,徵集到種質資源樣本1000多份,收集地方品種及珍稀種質資源樣本30多份,基本查清了全區農作物種質資源多樣性本底。
  • 我國科學家在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董峻)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的一項研究,日前揭示了茶樹群體的系統發生關係,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研究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茶是世界性飲料。
  • 科學家繪出了栽培茶樹進化路線圖
    該研究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上。中國農科院茶葉所研究員楊亞軍介紹,茶起源於中國而風靡於世界,茶樹在我國分布廣泛,種質資源豐富,六大茶類各具特色,而有關茶樹進化的研究尚少。
  • 種子「諾亞方舟」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開建
    12月31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項目在邛崍國家天府現代種業園開工建設。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涵蓋農林牧漁草等領域,收集保存、研究利用與科普展示「三位一體」。規劃設計保存農作物(含林草)種子資源52.4萬份,保存畜禽基因資源105萬劑,保存水產基因資源26萬劑,整個項目預計2023年建成投用。
  • 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啟動建設
    首期擬入駐建設示範及先行物種為家蠶、羅非魚、黃連、楊樹、茶樹等;後期將重點聚焦長江上遊重要特色珍稀瀕危物種開展種質創製與利用研究。該項目成為校地合作共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又一創新成果。據介紹,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著力依託西南大學農業科技和資源優勢,聯合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相關機構和高校研究團隊在現代農業、組學大數據、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的學科優勢,瞄準生物種質創新與利用的國際前沿與競爭焦點,面向長江上遊地區的特色生物資源,針對長江上遊地區生物資源遺傳多樣性高,但生態環境脆弱、保護力度不夠、開發利用程度低等現狀
  • 我科學家通過破譯性狀密碼 揭示茶樹起源演化軌跡
    新華社訊 (記者董峻)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的一項研究,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研究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茶是世界性飲料。茶樹起源於中國,在我國分布廣泛,種質資源豐富,紅茶、綠茶、烏龍茶、黃茶、黑茶、白茶等6大茶類各具特色,但有關茶樹進化的研究卻很少。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
    近日,由我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