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研究:微塑料被動物攝食後,表面重金屬解吸附率大

2020-11-23 澎湃新聞

微塑料(MPs)對人類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這是一類粒徑小於5mm的塑料碎片或顆粒,廣泛存在於水體和陸地環境中,可作為各種有毒汙染物(如金屬離子)的載體。微塑料能被生物直接或間接攝入體內並在食物鏈上傳遞和富集,對生態系統功能和人類健康造成威脅。

微塑料的表面經常與重金屬等汙染物發生吸附作用,成為其它汙染物進入生物體內的載體。由於動物腸道表面活性劑的存在,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屬在生物體內容易發生解吸附,這一過程可能導致更高的生態風險。

然而,雖然已有研究對重金屬在微塑料上的吸附特性進行了研究,但對於微塑料在不同環境下重金屬的解吸行為仍有很大的未知。這也就意味著,目前,不同環境條件下微塑料表面重金屬的解吸附行為及其生態風險尚不清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Water Research發表了一項研究,題為「Adsorption mechanism of cadmium on microplastics and their desorption behavior in sediment and gut environments: The roles of water pH, lead ions, natural organic matter and phenanthrene」。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博士生周豔飛為該研究第一作者,研究員劉文治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團隊在微塑料複合汙染對蚯蚓毒性效應的前期工作基礎上,以五種微塑料(PA、PVC、PS、ABS和PET)為對象,進一步研究了微塑料對重金屬鎘Cd(II)的吸附能力以及鎘在不同環境介質中的解吸附行為。

結果表明,聚醯胺微塑料(PA)對鎘的吸附能力最高,為1.70±0.04 mg/g,其次聚氯乙烯(PVC)為1.04±0.03 mg/g、聚苯乙烯(PS)為0.76±0.02 mg/g、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為0.65±0.02 mg/g、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為0.25±0.01 mg/g。

研究還發現,微塑料對鎘的吸附能力受水體pH、腐殖酸以及其他重金屬離子(如鉛濃度)的影響。水體中腐植酸的存在會促進鎘從微塑料表面解吸附,在動物腸道內鎘的解吸率為36.9%-59.9%,遠高於底泥環境中的6.9%-18.7%鎘解吸率。

研究團隊指出,該研究表明,自然環境中的微塑料被動物攝食後,其表面的重金屬汙染物存在較大的解吸附率以及生態風險。他們認為,總體而言,這項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鎘對微塑料的吸附機理以及水生生態系統中不同環境條件下的解吸行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武漢植物園研究:微塑料被動物攝食後,表面重金屬解吸附率大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微塑料(MPs)對人類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這是一類粒徑小於5mm的塑料碎片或顆粒,廣泛存在於水體和陸地環境中,可作為各種有毒汙染物(如金屬離子)的載體。微塑料能被生物直接或間接攝入體內並在食物鏈上傳遞和富集,對生態系統功能和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微塑料的表面經常與重金屬等汙染物發生吸附作用,成為其它汙染物進入生物體內的載體。
  • 微塑料被動物攝食後 表面重金屬解吸附率大
    微塑料的表面經常與重金屬等汙染物發生吸附作用,成為其它汙染物進入生物體內的載體。由於動物腸道表面活性劑的存在,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屬在生物體內容易發生解吸附,這一過程可能導致更高的生態風險。  然而,雖然已有研究對重金屬在微塑料上的吸附特性進行了研究,但對於微塑料在不同環境下重金屬的解吸行為仍有很大的未知。
  • 武漢植物園微塑料複合汙染的生態風險研究取得進展
    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mm的塑料碎片或顆粒,廣泛存在於水體和陸地環境中。微塑料能被生物直接或間接攝入體內並在食物鏈上傳遞和富集,對生態系統功能和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微塑料的表面經常與重金屬等汙染物發生吸附作用,成為其它汙染物進入生物體內的載體。由於動物腸道表面活性劑的存在,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屬在生物體內容易發生解吸附,這一過程可能導致更高的生態風險。
  • 南方科技大學唐圓圓/香港浸會大學蔡宗葦聯合探索雙酚類物質在微塑料表面的吸附/解吸行為及潛在危害
    DOI: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0.100027Available from: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4984203001931、模擬腸液可加快釋放吸附在PVC微塑料表面的雙酚類物質。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土壤中微塑料的老化對其吸附重金屬也有顯著的影響,Nicole等將高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微米級的再生塑料顆粒)暴露在人工老化條件(2000 h;光氧化和熱氧化)下模擬它們在戶外的老化過程後,用柱滲濾試驗研究發現了微塑料老化不僅明顯增加了其對TOC、Cl、Ca、Cu、Zn的吸附,而且也減弱了重金屬的解吸和釋放作用,表明老化的微塑料對重金屬具備更強的固定能力。
  • 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
    2014年,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塑料垃圾汙染被列為 「十大緊迫環境問題之一」,並對微塑料進行特別關注。2015年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微塑料汙染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等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
  • 汙水處理廠汙水和汙泥中微塑料的研究展望
    已有研究發現,許多海洋生物,包括浮遊動物、底棲無脊椎動物、雙殼類、魚類、海鳥、大型海洋動物會攝食微塑料,微塑料可能會對這些生物產生明顯的機械損傷,如堵塞食道,或產生假性的飽食感,從而引起攝食效率降低、能量缺乏、受傷或死亡;(2)許多微塑料中含有塑化劑、染料等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可隨著微塑料被吞食而釋放出來,並進入生物體內,造成生態毒害作用;(3)微塑料顆粒由於其粒徑微小、比表面積大、且顆粒表面具有較強的疏水性
  • 周日來武漢植物園跟著大咖玩轉科學
    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30日訊(記者明眺生 通訊員陳長麗)用顯微鏡尋找「會隱身術」的微塑料,用酸鹼指示劑檢測植物的「酸鹼體質」,古法調製美白手工皂……11月1日上午,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暨2020年中科院核心植物園科學節活動,將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啟動。
  • 科學研究證明:一次性紙杯含有微塑料、有毒重金屬,或可導致疾病風險
    近日,印度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使用塑料塗層做為內襯的一次性紙杯,在盛放熱液體 15 分鐘內,內襯材料會發生一定程度的降解,從而向液體中釋放出微塑料顆粒、有害離子和重金屬。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使用這種紙杯飲用熱飲,這些汙染物可能會隨之攝入體內,從而給人體帶來風險隱患,比如會引發生殖缺陷病、癌症,甚至神經系統疾病。
  • 面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我們在行動!
    海洋及海岸環境中的微塑料汙染已成為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微塑料在海洋及海岸生態系統中的來源、環境行為、生態與健康風險正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2014 年,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提出要特別關注海洋微塑料汙染。2016 年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微塑料汙染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等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
  • 微塑料無處不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根據野外調查結果,理察·湯普森認為大海裡「微塑料」含量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發生了顯著增加,因其可能被海洋生物攝食從而具有潛在危害,引發各方對微塑料汙染問題的廣泛關注。2008年,美國華盛頓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國際海洋微塑料分布、影響及歸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首次將微塑料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
  • 環保科普|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
    被遺棄的漁線漁網(通常被稱為「幽靈網」或「鬼網」)等通過纏繞的方式會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的威脅,或形成割傷,或阻礙動物活動,影響進食和呼吸功能。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其本身含有增塑劑,並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質。微塑料被海鳥、魚類、底棲動物、浮遊動物等不同營養級的海洋生物攝食後,所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會進入海洋生物體內,對海洋生物存在潛在不利影響。
  • 駱永明等: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 發展源頭管控和環境降解修復...
    這些表面變化意味著微塑料發生降解,並可使其變為更小粒徑的微塑料甚至納米塑料。但是,相對於海洋表面和潮灘環境,微塑料在土壤中由於受到光屏蔽效應和低氧化環境作用,降解效率會較低,從而導致更長時間的殘留。如聚丙烯(PP)塑料在土壤中培養1年後僅有0.4%被降解,而PVC塑料在土壤中35年都沒有降解。近年來,陸生生物對微塑料降解作用的研究有明顯進展。
  • 比微塑料更危險!一種鉤蝦能在4天內將塑料微粒分解成比細胞還小的碎片
    愛爾蘭科克大學學院(UCC)的環境科學家研究了長2釐米的迪氏鉤蝦(Gammarus duebeni),發現塑料微粒不僅被吞入體內,而且還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分解成納米塑料。由於這些碎片足夠小,可以穿過細胞膜,因此人們認為它們可能比5毫米大小的微塑料對野生動物的潛在危害更大。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據外媒報導,要追蹤塑料汙染在環境中的路徑其面臨的部分困難在於它在沿途會分解成小塊的過程。 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
  • 飲用水 海鮮和啤酒裡可能布滿「微塑料」
    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萬海洋動物的死亡,還以碎片、顆粒狀的微塑料形式出現在海洋食物鏈中,進入我們的飲水中和餐桌上,影響人類健康,成為重大環境隱患。專家指出,微塑料能存在數百年時間,將持續危及海洋生態,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總重量可能將超過魚類。
  • 海洋環保科普(2)|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我們能做些什麼?
    被遺棄的漁線漁網(通常被稱為「幽靈網」或「鬼網」)等通過纏繞的方式會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的威脅,或形成割傷,或阻礙動物活動,影響進食和呼吸功能。誤食海洋生物容易誤食塑料製品,這些塑料製品在生物體內無法消化和分解,可損害海洋生物的消化道,或刺激胃腸組織產生飽脹感而停止進食。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在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據外媒報導,要追蹤塑料汙染在環境中的路徑其面臨的部分困難在於它在沿途會分解成小塊的過程。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塑料一旦進入海洋環境就會降解,這是科學家研究塑料擴散的一大複雜因素。
  • 前進中的武漢植物園
    40多年來,武漢植物園針對我國華中地區兼具南北氣候過渡帶的植物區系特點,在植物分類學、地植物學、植物生態學、植物遺傳學、資源植物學等方面,為我國生物學基礎研究、植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建設、國民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已成為我國在區域植物資源研究方面獨具特色、在國內外有較高聲譽的植物學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