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中國景觀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景觀,是數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不斷將我們的文明建設融入到自然環境中的產物。透過觀察這些具有中國特色景觀在歷史中的變化,進一步去思考在歷史進程中引起這些變化的事件,我們便可以揭開中國人如何在空間中延展出我們所特有的思維方式,繼而形成我們特殊的內心世界,這便是段義孚先生的《神州》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唐曉峰(左)、周尚意教授在講座現場別人眼中的中國景觀周尚意認為,段義孚的《神州》是對中國的認識,閱讀這本書的最大目的就是讓讀者內心中的中國地理與段義孚所寫中國地理發生對話。我們每個人對中國的了解,一部分來自與外界環境互動產生的直接經驗,但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其他人所用文字、繪畫、攝影等形式表達的中國地理。人們在理解別人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後,反思自己對中國地理的認知,而後重新表達自己。通過這樣的過程,人們才能不斷加深對中國的理解,更好地認識腳下的土地。在進行跨文化理解的時候,如果我們可以將自己之前建構的思維框架儘量「懸隔」起來,然後再去理解別人,在當事人的環境下理解他為什麼在彼時做出那樣的表達。我們與不同人、不同自然和人文事物的相遇,會激發我們對原有文化的思考。
《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在唐曉峰看來,雖然段義孚小時候有在中國生活的經歷,但是後來大部分時間則是在歐美生活,所以當他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會參考許多其他漢學家寫的書。在構思過程中,中國與西方的東西在他的腦海中會不斷進行對照。比如中國的院子,考古學家在周代遺址中就發現了非常明顯的院落模式,竟然還有門前的影壁,這與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院子非常像。段義孚說中國是「房子中間圍出一個院子」,而西方是「院子圍著一個房子」。為什麼中國人這樣做,而西方人卻跟我們不一樣?這可以作為研究文明、文化展現的線索,也就是中國地理景觀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到了二十世紀,中國還保留著的傳統院落格局,段義孚有一個感慨:中國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穩定的,擁有非常悠久傳統的國度。
段義孚所講述的是一部景觀變化的中國史,許多歷史書未必這樣講,只有地理學家才會選擇這樣的角度。經過幾千年發展,產生了富有特色的中國景觀,中間發生了怎樣的事情才形成了這樣的景觀?我們身在其中可能早已習以為常,但是段義孚卻以他獨特的背景和眼光發現了這類特殊的問題。再比如,他觀察到在中國繪畫作品中,山上的樹木總是不那麼茂密,不是一片森林把山體遮住了,而是裸露的巖石上清晰地點綴著幾棵姿態別致的樹。於是,他就想,中國山上的樹哪裡去了?這可能關係到環境植被的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是人為的因素。那麼,當我們看到諸如此類的情形時,應該引起我們對於歷史中發生了什麼的追問。
長城老照片(攝於20世紀初)基於這樣的追問,我們會在身邊看到許多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八達嶺長城,如果拿出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照片一看,長城顯得特別清楚,光禿禿的山上擺著一座盤旋蜿蜒的長城,但是現在山上的長城,卻漸漸隱藏在樹林裡了,因為長城周邊山上植被的恢復,長城和樹木混在一起了。我們今天對於自然生態的恢復當然是好事。但可能有人會問,如果當初長城周邊有這麼多樹,會不會影響防禦效果,長城與林木應該是什麼關係?這變成了另一個問題。總之,景觀是會變化的,而這些變化,可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中國的自然景觀背後有怎樣的文化意義?周尚意認為,景觀除了外形特點以外,最主要的是它所表達的意義。比如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並沒有成為神山,藏人選擇了海拔六千多米的岡仁波齊。我們的祖先在選北嶽的時候,也沒有特意在華北地區找一個最俊美的山峰,因為中國漢文化追求的是山的意義。例如大家熟知的五嶽,它是護佑華夏土地的五方之神所在之地。其中的北嶽和南嶽都換過地方,這說明山是哪座不太重要,關鍵是要由五位神來守衛五方大地。段義孚在《神州》中強調的便是景觀背後的意義,也就是中華文化在景觀上的意義呈現。了解中國的五嶽文化,不只要了解空間表象,還要了解其背後的五行哲學。我們了解中國地理,其目的是今後更好地認識世界、指導實踐。實踐包括了生產生活和精神等層面。
唐代長安城平面圖中國城市也體現了中國地理特點。《神州》中用白居易的《登觀音臺望城》一詩,描寫長安城的空間結構。其中有兩句「十二街如種菜畦」「一條星宿五門西」,從唐代長安城的地圖上可以看出,「十二街」「五門」實際上都是虛數,而「圍棋局」「菜畦」的格局是對城市景觀特點的描述。在中國文化當中許多數字有特定意義,所以需要從文獻、資料中抽取有特殊意義的數字,因為這是中國文化中最核心的東西。比如紫禁城三大殿的丹陛臺是三層,金水橋是五座,天安門城樓是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這都是有規定的。中國城市中的中軸線也被賦予了意義,這與西方是不同的,比如巴黎的城市中軸線就沒有符號化的意義。除此之外,中國城市景觀與山水有密切的整合。比如北京城雖然建在平原上,但是水脈對城市格局有重大的影響。再如南京,山水形勢決定了它的城市格局,奠定了城市的氣勢,下幅地圖被稱為《京城山川圖》。
京城山川圖段義孚在《神州》一書中多次提及《周禮》。《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在全中國,目前只能在北京老城核心部分看到這種格局。三千多年前的都城建設理念,在北京這塊土地上被實踐出來,而且保留至今。更值得驕傲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市中軸線上新增加的建築群,做到了歷史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政治權力從紫禁城移到天安門廣場,對應左祖右社,是天安門廣場的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博物館。中軸線六海水脈往北的延伸,有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龍形水體,公園北部的仰山與故宮北側的景山遙相呼應,意為「敬仰天地」。這種意義符號下的城市景觀設計,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一個城市的發展,應當把城市歷史上許多有意義、有價值的文化景觀繼承下來。
中國人是如何「建設」自然的?唐曉峰認為,中國的天、地、人、物概念是不斷重構和變化的,每一代中國人都試圖對它們做出解釋。前幾年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叫「天人合一」,這個概念裡其實包含了歷史過程中不同的文化遺產。天、地「合」在什麼事情上?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是基於對大自然的觀察的和諧的天、地、人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體現的是一種科學上的生態價值;但是,古人未必有同樣的看法。在人們信神的遠古時代,天地是「合」在對「神」的信仰上,後來中國人走上了對「道德」的崇拜,於是天地又「合」在「道德」上。歷史上有許多門派,他們主張什麼,天地就合在什麼上。所以講一個時代的天、地、人、物就要回到那個時代,站在當時人們的思想背景下去理解這個問題。
中國古人對於天、地之間的關係,還有一套獨特的東西。當你翻開中國古代的地理書,你就會發現最先談的是「分野」,就是天上的星座如何與地上的區域相對應。依照分野理論,天上的某個星座發生變化是會對地上的某個區域有影響的。中國古人對大地的理解,很多時候都要與「天命」結合起來,這也是一種天人合一。在人們最早觀察大地的時候,天上的事情也會引發人們的聯想,二者之間確實存在某種對應關係,有些是很直觀的。比如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落下的點位,會隨著季節南北移動,這些點位有的很重要,例如「二至二分」的點位。對於天文的直觀知識,在古代是普及性的知識,世界的各大文明中大約都是這樣。可是如今我們很多人已經喪失感覺了。關聯性的存在會讓人們將它們放到一起去認識。東方日出,夏至與冬至在地平線上各有一個點,西方日落,兩個節氣也各有一個點,一共四個點,四個點連起來,在大地上形成一個區域,這個區域有非常特別的性質。
二十八星宿分野圖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談論每個人屬於哪個星座,但是在古代流行的是你們家鄉屬於哪個星座。前面所談到的「分野」就是把天上的星座都分配給一個個地方,如果天上星宿發生情況,地上相對應的地區就會出現相應的結果。但是古人將天上的星座只對應華夏世界,沒有蠻夷世界的事,這包含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地理觀念:華、夷是兩個世界。華夏精英們只關心自己所在的地方,而對周圍的蠻夷世界不關心,他們反覆在華夏世界裡面做地理文章,分出九州,又挑出五個最重要的山頭為「五嶽」,還有四條最重要的河流為「四瀆」。「五嶽四瀆」作為名山大川,不但有廟,還有牌位擺在皇帝祭祀的地壇裡。
在神州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間的交流、滲透是非常深的。在中文的語彙中,「天地」「江山」「山水」都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特定的概念,只有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下才可以理解,外國人未必馬上看得懂。比如江山、山水、江湖,雖然說來說去就是山和水兩樣自然的東西,卻組成了不同人文含義的詞彙。皇帝坐什麼?皇帝一定坐「江山」,我們不會說皇帝坐「江湖」。「江湖」是什麼?江湖是大俠的世界。畫家畫的畫,我們不大說「江山畫」,而是說「山水畫」。我們利用山和水的概念對應出不同的文化意境。還有,我們說「國破山河在」,雖然這裡用的是自然地理事物,但實際表達的卻是社會價值觀。
山川大地給了中國文化獨特的味道。比如周老師講的北京城裡的「銀錠觀山」,其實銀錠橋就在老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鼓樓大街附近),但是當古人站在這個地方,往西山望去,心情瞬間為之一變,出現了詩和遠方。中國人善於利用自然景觀實現心境轉化。眾所周知,在世界各國中,中國人給風景立碑是最有名的。我們走到一個風景區,看到題刻,是非常習慣的,反之如果沒有雕刻的話,反倒會懷疑這是不是個「野」地方。但就算是「野」的地方,很遙遠,也被道教神聖化了。道教把人跡罕至、特別「野」的地方稱之為「仙境」。可以說,中國人的歷史不僅是對我們的城市和人做了加工,而是將整個中華大地完全改造了一番,成為一個我們可以進行社會人文對話的遼闊寰宇,我們用詩歌、繪畫、散文把大地文化景觀表達得淋漓盡致。
中華大地是一個古老的,被文明充分澆灌的土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都會受到薰陶,在潛移默化中,會將千年文化凝聚在內心。段義孚在這部《神州》裡講述了中國人對景觀的文明改造過程,以地理學的視角,讓讀者感受到中國人是如何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空間中展現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特點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