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峰與周尚意對談:中國地理景觀背後的文化建構

2021-01-11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近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唐曉峰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部周尚意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講壇彼岸書店,圍繞段義孚先生《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一書,為我們講述了中華文明中的「景觀」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變遷。以下內容摘編自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以及唐教授和周教授本人校核並授權發布。

在每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中國景觀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景觀,是數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不斷將我們的文明建設融入到自然環境中的產物。透過觀察這些具有中國特色景觀在歷史中的變化,進一步去思考在歷史進程中引起這些變化的事件,我們便可以揭開中國人如何在空間中延展出我們所特有的思維方式,繼而形成我們特殊的內心世界,這便是段義孚先生的《神州》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唐曉峰(左)、周尚意教授在講座現場

別人眼中的中國景觀

周尚意認為,段義孚的《神州》是對中國的認識,閱讀這本書的最大目的就是讓讀者內心中的中國地理與段義孚所寫中國地理發生對話。我們每個人對中國的了解,一部分來自與外界環境互動產生的直接經驗,但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其他人所用文字、繪畫、攝影等形式表達的中國地理。人們在理解別人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後,反思自己對中國地理的認知,而後重新表達自己。通過這樣的過程,人們才能不斷加深對中國的理解,更好地認識腳下的土地。在進行跨文化理解的時候,如果我們可以將自己之前建構的思維框架儘量「懸隔」起來,然後再去理解別人,在當事人的環境下理解他為什麼在彼時做出那樣的表達。我們與不同人、不同自然和人文事物的相遇,會激發我們對原有文化的思考。

《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

在唐曉峰看來,雖然段義孚小時候有在中國生活的經歷,但是後來大部分時間則是在歐美生活,所以當他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會參考許多其他漢學家寫的書。在構思過程中,中國與西方的東西在他的腦海中會不斷進行對照。比如中國的院子,考古學家在周代遺址中就發現了非常明顯的院落模式,竟然還有門前的影壁,這與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院子非常像。段義孚說中國是「房子中間圍出一個院子」,而西方是「院子圍著一個房子」。為什麼中國人這樣做,而西方人卻跟我們不一樣?這可以作為研究文明、文化展現的線索,也就是中國地理景觀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到了二十世紀,中國還保留著的傳統院落格局,段義孚有一個感慨:中國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穩定的,擁有非常悠久傳統的國度。

段義孚所講述的是一部景觀變化的中國史,許多歷史書未必這樣講,只有地理學家才會選擇這樣的角度。經過幾千年發展,產生了富有特色的中國景觀,中間發生了怎樣的事情才形成了這樣的景觀?我們身在其中可能早已習以為常,但是段義孚卻以他獨特的背景和眼光發現了這類特殊的問題。再比如,他觀察到在中國繪畫作品中,山上的樹木總是不那麼茂密,不是一片森林把山體遮住了,而是裸露的巖石上清晰地點綴著幾棵姿態別致的樹。於是,他就想,中國山上的樹哪裡去了?這可能關係到環境植被的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是人為的因素。那麼,當我們看到諸如此類的情形時,應該引起我們對於歷史中發生了什麼的追問。

長城老照片(攝於20世紀初)

長城現狀照片

基於這樣的追問,我們會在身邊看到許多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八達嶺長城,如果拿出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照片一看,長城顯得特別清楚,光禿禿的山上擺著一座盤旋蜿蜒的長城,但是現在山上的長城,卻漸漸隱藏在樹林裡了,因為長城周邊山上植被的恢復,長城和樹木混在一起了。我們今天對於自然生態的恢復當然是好事。但可能有人會問,如果當初長城周邊有這麼多樹,會不會影響防禦效果,長城與林木應該是什麼關係?這變成了另一個問題。總之,景觀是會變化的,而這些變化,可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中國的自然景觀背後有怎樣的文化意義?

周尚意認為,景觀除了外形特點以外,最主要的是它所表達的意義。比如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並沒有成為神山,藏人選擇了海拔六千多米的岡仁波齊。我們的祖先在選北嶽的時候,也沒有特意在華北地區找一個最俊美的山峰,因為中國漢文化追求的是山的意義。例如大家熟知的五嶽,它是護佑華夏土地的五方之神所在之地。其中的北嶽和南嶽都換過地方,這說明山是哪座不太重要,關鍵是要由五位神來守衛五方大地。段義孚在《神州》中強調的便是景觀背後的意義,也就是中華文化在景觀上的意義呈現。了解中國的五嶽文化,不只要了解空間表象,還要了解其背後的五行哲學。我們了解中國地理,其目的是今後更好地認識世界、指導實踐。實踐包括了生產生活和精神等層面。

唐代長安城平面圖

中國城市也體現了中國地理特點。《神州》中用白居易的《登觀音臺望城》一詩,描寫長安城的空間結構。其中有兩句「十二街如種菜畦」「一條星宿五門西」,從唐代長安城的地圖上可以看出,「十二街」「五門」實際上都是虛數,而「圍棋局」「菜畦」的格局是對城市景觀特點的描述。在中國文化當中許多數字有特定意義,所以需要從文獻、資料中抽取有特殊意義的數字,因為這是中國文化中最核心的東西。比如紫禁城三大殿的丹陛臺是三層,金水橋是五座,天安門城樓是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這都是有規定的。中國城市中的中軸線也被賦予了意義,這與西方是不同的,比如巴黎的城市中軸線就沒有符號化的意義。除此之外,中國城市景觀與山水有密切的整合。比如北京城雖然建在平原上,但是水脈對城市格局有重大的影響。再如南京,山水形勢決定了它的城市格局,奠定了城市的氣勢,下幅地圖被稱為《京城山川圖》。

京城山川圖

段義孚在《神州》一書中多次提及《周禮》。《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在全中國,目前只能在北京老城核心部分看到這種格局。三千多年前的都城建設理念,在北京這塊土地上被實踐出來,而且保留至今。更值得驕傲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市中軸線上新增加的建築群,做到了歷史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政治權力從紫禁城移到天安門廣場,對應左祖右社,是天安門廣場的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博物館。中軸線六海水脈往北的延伸,有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龍形水體,公園北部的仰山與故宮北側的景山遙相呼應,意為「敬仰天地」。這種意義符號下的城市景觀設計,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一個城市的發展,應當把城市歷史上許多有意義、有價值的文化景觀繼承下來。

中國人是如何「建設」自然的?

唐曉峰認為,中國的天、地、人、物概念是不斷重構和變化的,每一代中國人都試圖對它們做出解釋。前幾年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叫「天人合一」,這個概念裡其實包含了歷史過程中不同的文化遺產。天、地「合」在什麼事情上?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是基於對大自然的觀察的和諧的天、地、人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體現的是一種科學上的生態價值;但是,古人未必有同樣的看法。在人們信神的遠古時代,天地是「合」在對「神」的信仰上,後來中國人走上了對「道德」的崇拜,於是天地又「合」在「道德」上。歷史上有許多門派,他們主張什麼,天地就合在什麼上。所以講一個時代的天、地、人、物就要回到那個時代,站在當時人們的思想背景下去理解這個問題。

中國古人對於天、地之間的關係,還有一套獨特的東西。當你翻開中國古代的地理書,你就會發現最先談的是「分野」,就是天上的星座如何與地上的區域相對應。依照分野理論,天上的某個星座發生變化是會對地上的某個區域有影響的。中國古人對大地的理解,很多時候都要與「天命」結合起來,這也是一種天人合一。在人們最早觀察大地的時候,天上的事情也會引發人們的聯想,二者之間確實存在某種對應關係,有些是很直觀的。比如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落下的點位,會隨著季節南北移動,這些點位有的很重要,例如「二至二分」的點位。對於天文的直觀知識,在古代是普及性的知識,世界的各大文明中大約都是這樣。可是如今我們很多人已經喪失感覺了。關聯性的存在會讓人們將它們放到一起去認識。東方日出,夏至與冬至在地平線上各有一個點,西方日落,兩個節氣也各有一個點,一共四個點,四個點連起來,在大地上形成一個區域,這個區域有非常特別的性質。

二十八星宿分野圖

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談論每個人屬於哪個星座,但是在古代流行的是你們家鄉屬於哪個星座。前面所談到的「分野」就是把天上的星座都分配給一個個地方,如果天上星宿發生情況,地上相對應的地區就會出現相應的結果。但是古人將天上的星座只對應華夏世界,沒有蠻夷世界的事,這包含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地理觀念:華、夷是兩個世界。華夏精英們只關心自己所在的地方,而對周圍的蠻夷世界不關心,他們反覆在華夏世界裡面做地理文章,分出九州,又挑出五個最重要的山頭為「五嶽」,還有四條最重要的河流為「四瀆」。「五嶽四瀆」作為名山大川,不但有廟,還有牌位擺在皇帝祭祀的地壇裡。

在神州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間的交流、滲透是非常深的。在中文的語彙中,「天地」「江山」「山水」都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特定的概念,只有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下才可以理解,外國人未必馬上看得懂。比如江山、山水、江湖,雖然說來說去就是山和水兩樣自然的東西,卻組成了不同人文含義的詞彙。皇帝坐什麼?皇帝一定坐「江山」,我們不會說皇帝坐「江湖」。「江湖」是什麼?江湖是大俠的世界。畫家畫的畫,我們不大說「江山畫」,而是說「山水畫」。我們利用山和水的概念對應出不同的文化意境。還有,我們說「國破山河在」,雖然這裡用的是自然地理事物,但實際表達的卻是社會價值觀。

山川大地給了中國文化獨特的味道。比如周老師講的北京城裡的「銀錠觀山」,其實銀錠橋就在老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鼓樓大街附近),但是當古人站在這個地方,往西山望去,心情瞬間為之一變,出現了詩和遠方。中國人善於利用自然景觀實現心境轉化。眾所周知,在世界各國中,中國人給風景立碑是最有名的。我們走到一個風景區,看到題刻,是非常習慣的,反之如果沒有雕刻的話,反倒會懷疑這是不是個「野」地方。但就算是「野」的地方,很遙遠,也被道教神聖化了。道教把人跡罕至、特別「野」的地方稱之為「仙境」。可以說,中國人的歷史不僅是對我們的城市和人做了加工,而是將整個中華大地完全改造了一番,成為一個我們可以進行社會人文對話的遼闊寰宇,我們用詩歌、繪畫、散文把大地文化景觀表達得淋漓盡致。

中華大地是一個古老的,被文明充分澆灌的土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都會受到薰陶,在潛移默化中,會將千年文化凝聚在內心。段義孚在這部《神州》裡講述了中國人對景觀的文明改造過程,以地理學的視角,讓讀者感受到中國人是如何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空間中展現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特點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中國?請收下這份中國地理書單
    作家、探險家青木說:「什麼是中國?相信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無疑的: 中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故鄉」。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山川有河流,有沙漠有海洋,從古至今,留存下許多故事與傳說。值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私家地理為大家整理了一份「中國地理書單」, 一起在書卷中行萬裡路,領略了中國之美。
  • 唐曉峰談人文地理與地理學史:舊事不在城南,意義便消解大半
    我也明白您的問題,這本書從第三章「史前景色」到第八章「1950年後的意識形態和景觀」,有講邊疆、外來文化、人口南遷、歷史上的城市等等,這些內容都有在看歷史書的感覺,但我也注意到,這本書開篇就講地形、氣候、植被等,後面也有以地理單元為小標題講述的內容,比如「四川盆地」「黃土高原」,在您補寫的最後一章,著重講到交通、環境工程,我覺得這些都是比較地理化的語言。
  • 唐曉峰談《戀地情結》:地理學家與「不客觀」的地理世界
    因為「地方」含有感受和價值,所以它與我們行為的關係最密切,「地方」意識是地理行為的前提,只要你出門旅行,一定是揣著地方意識的,一定是被這些意識「導航」的。所以,談「地方」不是一句空話 ,它影響你的行為,影響你的地理選擇。這就是「place」的概念,從一個普通的詞變成一個地理學術語。人本主義就是要喚醒我們,去做一個聰明人李平:中國的地理學一向講經世致用。
  • 團隊介紹|郭文老師文化地理研究團隊
    (主持人: 郭文)(2)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57批面上一等資助項目: 《民族村寨旅遊空間生產與認同建構研究》(批准號: 2015M570800),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 2015-2018. (主持人: 郭文)(3)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科研資助基金項目: 《空間轉向與區域社會文化空間生產的認同研究》, 2012.
  • 誰來定義中國景觀新形象?
    自1998年,《地理知識》改版,以新面貌開啟了全彩版讀圖時代,攝影圖像成為了闡釋地理新語言的最佳拍檔,讓讀者第一時間感受到其背後的故事和力量。談到《中國國家地理》,他說:「我想它把中國地理『圖像化』了,讓我們了解了一個實在的中國。
  • 上古城市景觀的衍變
    上古城市景觀的衍變講演人:唐曉峰 講演地點: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講演時間:二○一八年七月我們今天講演的題目,與上古城市有關。上古城市涉及城市發展最古老的階段,我們所思考的是,在文明初興時期,城市這類聚落的空間景觀特質。可以說,這是文明起源研究的一個側面。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在人權框架背後,隱藏著產生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結構中的人權話語建構及其權力關係,而普及人權教育,無論是對外傳播還是對內傳播,其實都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本文筆者試圖探討人權框架背後的人權話語建構及其實踐,以及跨文化傳播的障礙,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關普及人權教育及傳播的建議。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本文從主題功能、形象建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餐廳》進行分析,肯定其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的中國文化形象所做出的有益探索,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中餐廳》;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建構節目《中餐廳》由五位明星合夥經營一家中餐廳,主要通過展現餐廳的整體經營情況,將中國的美食、人情與傳統文化等以真實的體驗傳遞給法國受眾,同時以視聽語言傳遞給國內受眾。
  • 讓文化產業真正落地,為旅遊注入文化靈魂 文化景觀搭建及傳播【之...
    、《歌遊中國》總導演衛青擔任主講嘉賓,就旅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培塑、文化景觀的搭建與傳播進行專題分享,2019年1月21日,《中國旅遊報》以重要版面、整版篇幅刊發了衛青導演的講稿《文化景觀搭建及傳播》,在這裡與大家共同分享。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需要重新反思「中亞」地理觀念背後的東方主義和文化建構,中國亟待建立超越東方主義的世界史。亞洲地圖的第一部分:包括土耳其、阿拉伯、波斯和恆河以南的印度以及與波斯和印度接壤的韃靼地區。
  • 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中國國家地理」要打造地理文化主題的...
    營地文化在國外已有超過百年歷史,而在國內還是比較新鮮的概念,目前以教育主題為主。36氪曾報導過的教育營地項目包括啟行教育、遊美國際營地教育等。與這些項目不同,「中國國家地理」想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打造以地理文化為主題的本土營地IP。 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辦70周年,在用戶閱讀習慣從紙媒轉向線上平臺的大背景下,其雜誌年發行量每年仍處於增長狀態。
  • 重要活動|2019年中國地理學大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紀念活動
    為了打造高質量、多功能、國際化的品牌學術活動,經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會研究,決定從2018年起將中國地理學會綜合學術年會更名為「中國地理學大會」,英文名稱為「China Conference on Geography, 簡稱CCG」。2018年中國地理學大會在西安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4000多名地理科技工作者出席了大會。 2019年,恰逢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
  • 北大教授唐曉峰:北京首都功能應當集約化,疏散人口是必然的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作為國家政治、科技、文化、信息的中心,社會資源高度集中,因為首都的吸引力而招致眾多人口,也導致了北京「城市病」的凸顯。如何解決,成了一個問題。2014年初,國家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其中,首都功能疏解即是題中之義。近日,北京市政府東遷通州以及其他一些傳言風起,又一次引發人們熱議。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原標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本期主持: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會長)   本期主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   主持人語   要真正建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
  • 會議通知 | 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第三屆地緣關係學術研討會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九全(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人文地理》編輯部主任、專職副主編,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李同昇(中國地理學會世界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
  • 會議通知|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第三屆地緣關係學術研討會通知(第一號)
    (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地理學會理事長,山西師範大學教授)王尚義(山西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太原師範學院原黨委書記,教授)方創琳 (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吉力力∙阿不都外力(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 航拍「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 感受獨特景觀
    航拍「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 感受獨特景觀 2019-01-26 12:05:5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陸春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