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唐曉峰:北京首都功能應當集約化,疏散人口是必然的

2021-01-10 澎湃新聞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作為國家政治、科技、文化、信息的中心,社會資源高度集中,因為首都的吸引力而招致眾多人口,也導致了北京「城市病」的凸顯。如何解決,成了一個問題。2014年初,國家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其中,首都功能疏解即是題中之義。近日,北京市政府東遷通州以及其他一些傳言風起,又一次引發人們熱議。

       首都,相較於一般城市,其特殊之處在哪?北京城作為元明清王朝的都城,至今已有幾百年的首都經驗,那麼,歷史上北京城是否面臨此類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歷史經驗對於今天的城市發展困局是否有借鑑意義?就相關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唐曉峰教授。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唐曉峰

       唐曉峰教授多年從事歷史人文地理研究,談及此事,他首先表明,對於傳聞,不便評論。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確定之事,可以作為討論的議題。

       一般來說,首都城市不可避免地存在非首都功能,但佔多大比例是有差別的,這影響到城市管理體制的設定。

       在中國古代都城中,非首都功能的東西比現在少得多,越早的都城,非首都功能的東西越少,城裡可以說是大朝廷,小社會,像秦鹹陽、漢長安,城市主體就是大型宮殿,所以對都城的管理,主要是朝廷的事。長安城初期的建設就是蕭何主持的。到了後代,雖然居民區在京城中佔的空間逐漸擴大,需要有基層衙門,但朝廷仍然參與城市的直接管理。清代的北京城,管理者有步軍統領、五城御史、順天府尹,前兩個都是朝廷大員,順天府尹雖然是「地方官」,但級別比一般的府尹高二、三級。順天府是「京府」,其所轄的大興、宛平是「京縣」,還是有很強的首都色彩。

       首都城市的歷史發展,有一個特點,其表現就是非首都職能部分的增加,比如老北京天橋一帶的發展。在首都城市向城市大社會發展的趨勢中,城市的首都職能與非首都職能的差異,或者說矛盾,也就越來越明顯。那麼,一個獨立的首都特區,比如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唐教授說,「其實,也一樣,照樣存在兩種不同利益的矛盾。曾經有一個華盛頓市長,因為不滿於聯邦政府的一項法案,認為它侵犯了華盛頓市的利益,所以帶頭去遊行,向國會抗議,結果因為遊行堵塞了大街,妨礙了交通,居然被抓了起來。」

 美國國會大廈,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最高權力機構為美國國會。但是華盛頓市民在眾議院僅有一名沒有選舉權的代表,在參議院沒有代表。        

       又有朝廷官員,又有地方官,中國古代都城的管理常常是這樣,二者在市政管理方面的界限並不清晰。像今天這樣明確、利落的「北京市政府」的概念是晚近才出現的,古代並沒有如此清晰的劃分。

       那麼,在近代城市化進程中,脫離「國都」色彩之外的「北京市」,這樣一個城市管理色彩濃重的「市政府」是如何產生的?

       唐曉峰教授介紹說,北京「市政府」的雛形是從「巡警」機構中慢慢發展出來的,最初以維持治安為主要職責,這出現在清末民初。

       清朝後期,北京城變得十分複雜,而朝廷能力漸弱,城市管理幾乎癱瘓。有個美國人到北京看到了髒亂的樣子,感到奇怪,「這難道就是永樂帝和乾隆帝的偉大的京師嗎?」看過清末北京照片的人都會納悶,怎麼城市的街道坑坑窪窪,那麼糟糕?

老北京照片,石板官道年深日久已經坑窪不平。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國都淪陷,事平之後,清廷開始自我革新,實行「新政」。北京的近代管理體制也由此開啟。由於當時北京城內百業雜處、秩序混亂,傳統體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無法適用。出於維護城市治安的考慮,清廷於1902年陸續裁撤五城御史衙門,仿照西方警政制度,籌辦了「工巡總局」,一方面負責城市治安,另一方面也承擔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諸多職能,比如交通管理、公共衛生、社會救濟等。

 清末的崇文門內大街        

       1905年,清政府接受袁世凱的奏議,設立「巡警部」,接管了工巡總局,不久,又更名為「巡警總廳」,其職能不僅是京師內外城的警務,同時也包括了市政、交通、工商業管理、社會救濟等城市建設和公共管理職能。到了民國初年,巡警總廳又改建為京師警察廳,隸屬內務部,依然行使原有的城市管理職能。1914年,在內務總長朱啟鈐倡議下,成立京都市政公所,才將京師警察廳的城市管理職能剝離出來,由市政公所行使這些職能。市政公所的成立是北京歷史上極為重要的體制性變革,它可以說是北京市政府的前身。

       首都,畢竟不是一個純粹的官員社會,它有百姓社區、各色實業,也有一個世俗平民社會,當然需要一套獨立的工作體制進行組織管理。1928年,北京改稱北平,成立北平特別市。當然,此時首都已經不在這裡,情形完全不一樣了。

京師警察廳的附屬機構濟良所,是專門收容妓女的慈善機構。

       澎湃新聞:

今天北京市政府已經很成熟了,那麼,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意義何在,這個問題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唐曉峰:

雖然說非首都功能的出現與發展是必然的,但北京顯然是弄過了頭。要說原因,除了這幾十年出乎意料的大發展所形成的時代原因之外,我覺得還有深遠的文化原因、傳統思想的原因。這牽涉到首都的概念。

       我們講首都是「首善」之地,就是最好的意思,這是傳統的概念,一般說說沒問題。但很容易順此得出一類觀念:一切最好的東西都要放在北京。所有事業的總指揮部都要設在北京,北京是全社會的制高點,站在北京可以藐視全國,到了北京才能證明你的最終成功。北京不會接受「第二」,它集中了 「最好」「最大」「最權威」的東西,這就是首都北京的概念。用古人的話說,是「眾星拱極」。用今人的話說,是「全國人民都仰望著你啊,北京!」

       於是,官員仰望北京,學子仰望北京,藝術家仰望北京,商人仰望北京,煤老闆仰望北京,甚至許多乞丐也仰望北京。從政治上說,這是好事,如果這些觀念只保留在思想領域,不會有問題。可這些年來,思想變行動,用各種辦法進京的人形成了浩浩蕩蕩的大軍,現在的北京街頭,很難聽到北京話了。北京城真是受不了了,她的接待能力是有限的。

中國211和985大學分布圖,其中北京的高校數量遙遙領先於其他省市。圖片來自網絡。

       在很多國家,首都並沒有這麼大的聚集性,有一個原因是觀念不同。以美國舉例,美國最好的大學不在華盛頓,也沒想過要搬到華盛頓去;美國辦了幾次奧運會,沒有一次在首都;總部不在首都的大部門就更多了,在美國辦什麼事業,不需要到首都來「借光」,反而獨立找一個地方更有「範兒」。

       疏解非首都功能,把一些總部遷到外地,這不是簡單的機構的疏解,也包含首都概念的調整。所有的總部都必須要在首都,過去以為這是屬於首都職能。但現在看起來,這個職能可以疏解。首都功能可以更加集約化。我們不能減小首都在政治上的凝聚力、號召力、指揮力,但在信息、交通現代化的今天,這種凝聚力不必一定要保留在古老的形式上。首都功能集約化,其本質不會改變。        

       澎湃新聞:

首都各類事業、實業的聚集,必然造成人口的聚集。解決北京人口過多的問題,有什麼歷史經驗?

       唐曉峰:

中國歷史上,在王朝的初年,都城人口往往不足,那是戰亂的後果。許多都城在建設之初,為了充實人口,朝廷往往將外地民眾遷到都城,比如明朝就有許多人從山西「大槐樹」下遷徙到北京地區。而後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首都人口越來越多,朝廷轉而要控制人口。清朝時,北京城就已經存在人口壓力。雍正、乾隆之時,北京城內旗人人口越來越多,所謂「戶口日繁,待食者眾,無餘財給之,京師亦無餘地處之。」城裡已經沒有更多的地方供其居住,而且他們耗費的物資也越來越多。於是,朝廷開始讓他們遷往外城、郊區,甚至外地。另一方面,朝廷也在想方設法地控制進京人口,儘量不讓流民進入城中,一旦發現,就要「逮回原籍」。京城裡的人口多是文人、官員、「貿易生理之人」等各類精英。

       另外,與現代不同的是,古代朝廷的許多官員,一旦退休,一般不留在京城,老了是要還鄉的。京城不是官員養老的地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京城人口的積累。這些都是王朝時代的做法,有其時代背景。

       現在北京的問題,直接根源是人口太多,要做的各種疏解,其中主要目標就是要疏散人口。所以,要遷出北京核心區的主要是那些最容易造成人口擁堵的部門,比如各類批發市場、勞動密集行業,聽說還有大學、醫院等等。醫院本來不是人口大戶,但我們的醫院,因為各種原因,成了人口十分擁堵的地方。我見過北醫三院和兒童醫院的情景,真可以說是「車䡰擊,人肩摩」。遷出人口大戶,或者把他們的功能分解一下,比如在北京周邊,甚至全國各地,多建一些好醫院,才能解決問題。

北京產業外遷地圖,來自人民政協網。

       要把一些單位疏散出去,減少城區人口,我覺得有兩個難點,或者說要點。一個是如何解決遷出人員的家庭問題,這是人們擔心最多的事情。現在的家庭成員,很少有在同一個單位工作的,所以一個人遷出去了,其他人怎麼辦,是辭職跟著走,還是變為兩地家庭。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我想,有關部門一定是準備了協調辦法的。

       第二個重要問題是,騰出來的地方怎麼辦,擴大之後的新的京津冀地區可以放任人口流入嗎?北京城區很多部門搬出之後,騰空的大樓做什麼用?如果是這撥人搬出去了,那撥人搬進來了,這就沒有意義了。另外,新的京津冀地區充滿機會,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沒有人口控制辦法,過上一些年,是不是會有更大的「漂流」群體形成?大京津冀如何管理?中國人口量巨大,人口壓力會長期存在。顯然,這又需要一輪謹慎的規劃,制定理性、嚴謹的建設規範。

       現在疏解首都功能,是一項大戰略,其間會有許多複雜的事情要做好,但方向是朝著一個新時代。這件大事做好,我們真是要告別傳統的首都概念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陸銘:城市人口疏散可能適得其反
    來源:一財網長期以來,關於城市有一個流行的看法,通過疏散人口,可以治理城市病,特別是擁堵。傳統的思維模式往往是直接而粗暴的:大城市人多,擁堵問題似乎也更嚴重,所以人多是擁堵的原因;那麼,哪裡擁堵更嚴重呢?答案是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所以減少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擁堵程度就下降了。聽起來似乎是蠻有道理的,但是有沒有嚴謹的研究來作為支持呢?
  • 饒毅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系北大終身講席教授
    【觀察者網訊】6月25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舉行幹部宣布會議,宣布饒毅同志任該校校長。據觀察者網查詢,首都醫科大學官網「學校概況」一欄,現任校長已顯示為饒毅。公開資料顯示,饒毅於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是中國生命科學界著名學者、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還是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及《知識分子》的主編。1991年,饒毅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獲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後又於1994年成為哈佛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的博士後。
  • 首都功能核心區街道辦轄區常住人口數量確定:不超過10萬人
    北京日報客戶端1月7日消息,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的《北京市街道辦事處設立標準(試行)》通知日前在首都之窗網站公布。首都功能核心區、首都功能核心區之外的中心城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其他區域的管理幅度、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社區居委會數量佔比等進行了精準界定。
  • 首都功能核心區街道辦轄區常住人口數量確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的《北京市街道辦事處設立標準(試行)》通知日前在首都之窗網站公布。首都功能核心區、首都功能核心區之外的中心城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其他區域的管理幅度、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社區居委會數量佔比等進行了精準界定。
  • 北京需要什麼樣的副中心?
    而這種單中心的城市結構,僅僅依靠疏散部分職能,而且在北京市看來,還是部分行政單位和低端產業,是不可能達到緩解城市病的目的的。單中心城市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潮汐客流,而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北京工作日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恰恰是CBD、金融街、中關村這些不可能疏散出去的產業區。而從客流量上來說,想要達到理想狀態,北京恐怕需要讓中心城區的人口減少一半。
  • 唐曉峰談人文地理與地理學史:舊事不在城南,意義便消解大半
    近期,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城環學院的唐曉峰教授,他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後師從侯仁之先生攻讀歷史地理學碩士,又赴美在雪城大學獲得地理學的博士學位,對歷史、地理思想、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頗有心得;而且,此次《神州》中文譯本的最後一章「改革開放(1978- ):尚未休止的巨變」就是由他補寫的。
  • 唐曉峰與周尚意對談:中國地理景觀背後的文化建構
    【編者按】近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唐曉峰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部周尚意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講壇彼岸書店,圍繞段義孚先生《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一書,為我們講述了中華文明中的「景觀」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變遷。
  • 北京人口圖鑑:新區承載近上限時 中心人口流向何方?
    在城市搶人大戰的火熱場面之下,折射的是諸多城市人口格局的深刻變化,北京也不例外。在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之下,北京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突破口,輔以人口控制政策,試圖解決多年來困擾其發展的大城市病。在這種情況下,北京人口格局呈現怎樣的變化,政策如何影響重塑著這一格局,中心城區的人口將流向何方?
  • 北大人民醫院趙明威教授當選北京眼視光專委會首任主委
    2018年5月27日,「北京醫師協會眼科專科醫師分會眼視光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眼視光專委會」)在京成立,北京大學醫學部眼視光學院院長、北大人民醫院趙明威教授當選為首任主委,北京協和醫院李瑩教授、北京同仁醫院付晶副教授、北大人民醫院王凱副教授擔任副主任委員,北大人民醫院徐瓊博士任秘書。
  • 北大教授謝曉亮出席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北大發布(11.4...
    」「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張澤民課題組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彭吉潤課題組以及德國藥企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多位科學家,在國際期刊Cell上發表研究論文,結合10xGenomics和SMART-seq2兩種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對肝癌患者多個組織的免疫細胞做出了系統性的刻畫
  • 唐曉峰談《戀地情結》:地理學家與「不客觀」的地理世界
    本文系7月22日商務印書館涵芬大講堂12期的文字整理稿,在這場講座中,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李平與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教授唐曉峰就《戀地情結》一書對人本主義地理學及相關問題展開討論。現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所擬。《戀地情結》,段義孚著,商務印書館2019年出版科學主義的對立面:人本主義地理學的興起李平:《戀地情結》文筆非常優美,文字也很乾淨,對一般讀者來講也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在裡面。
  • 分子神經生物學家饒毅教授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6月25日報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饒毅教授已於當日上午正式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記者發現,首都醫科大學官網「學校簡介」欄目已更新相關信息。其中提到,「現任黨委書記為呼文亮研究員,校長為我國著名分子神經生物學家饒毅教授。」
  • 首都周邊應提高人口承載力 積分落戶政策不適宜
    首都周邊還是應提高人口承載力  - 社論  就河北省而言,充分藉助與首都的地緣優勢,順勢而為,在首都周邊加快培育一批中等城市,提高其承載能力、公共服務水準以及社會化程度,應該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也即,一旦政策上留下了這樣的口子,相信那些首都周邊的「熱土」,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積分落戶」。  從地圖上可知,河北這一實施辦法開列的「首都周邊」,全部緊緊貼著北京。這些地方均與北京有著密切、長久的交流與互動,北京的公交車基本上覆蓋了這些區域,其中多地與北京也有著悠久的情感與文化認同,比如名聞遐邇的燕郊,「北三縣」等。
  • 北京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 2020年常住人口1085萬
    9月29日電 (記者 於立霄)北京要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引導人口在更大區域空間有序流動,到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將控制在1085萬人左右。  29日,北京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等多個部門負責人共同向媒體解讀《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簡稱「總規」)。  總規提出,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實施人口和建設規模雙控,嚴格守住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倒逼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城市功能優化調整。
  • 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自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與人均耕地面積的銳減,不少專家、學者大力倡導火葬。  然火葬費用高昂,許多偏遠地區的家庭承受不起,紛紛倡導恢復土葬。與此同時,北大哲學系吳飛教授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沒有任何人文符號。」此觀點是否有道理呢?
  • 每日一詞∣首都功能核心區 core area of the capital
    8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發布,目標是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8月24日拍攝的北京。(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首都功能核心區總面積約92.5平方公裡,包括東城區和西城區兩個行政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 北京人口圖鑑:中心城區人戶分離明顯 城市新兩翼引力提升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葉裕民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北京城市總規實施以來,加強了對城市人口和戶籍的精細化管理。外圍居住區提高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配套建設逐步完善,使得早期遷出中心城區的人,開始把戶口往外遷移。同時,北京戶籍人口老齡化加劇,死亡率大於出生率,也是上述區域戶籍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一。
  • 饒毅就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系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記者從首都醫科大學官網獲悉,6月25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舉行幹部宣布會議,會上宣布,尚永豐同志不再擔任首都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職務,調回北京大學工作,饒毅同志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會上,饒毅表態發言,感謝市委市政府的信任。
  • 發揮優勢,勇擔使命,北大智庫為防控新冠肺炎建言獻策
    醫學類智庫北京大學醫學部是建設首都衛生與健康發展高端智庫的依託單位,具備雄厚的臨床及公共衛生研究實力。北大醫學人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優勢,赴湖北一線的臨床醫生、在京各附屬醫院的醫生與校內開展衛生政策、流行病研究的專家攜手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將研究切實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 多樣性喪失導致生態系統功能衰減 集約化生態農業或為治「病」良方
    環保所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農業創新團隊王慧博士介紹,倫敦大學學院Kate Jones研發一種預測傳染病蔓延與暴發的模型,模型以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等環境因子為因變量,來預測傳染病蔓延與暴發的可能高風險區,說明了病毒流行風險與「環境因子」的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