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圖鑑:中心城區人戶分離明顯 城市新兩翼引力提升

2021-01-09 樂居網

編者按

上一篇分析了北京常住人口變化態勢,與此同時,北京戶籍人口也出現重大變化。2017年開始,北京戶籍人口出現1978年以來的首次下降,而且主要是中心城區戶籍人口減少。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反映了什麼趨勢?北京城市副中心與雄安新區的建設,又將對北京人口格局產生什麼影響?(李伯牙)

2017年,北京人口出現重要變化。

除了北京城六區常住人口的持續下降, 2017年末北京全市戶籍人口同比減少3.7萬人,這是統計年鑑上有數據可查的1978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已公布戶籍人口數據的北京市5個區中,隸屬於城六區的三個區戶籍人口在2017年全部減少,這是近年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隸屬於城市發展新區的兩個區的戶籍人口則保持和此前幾年一樣的上升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葉裕民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北京城市總規實施以來,加強了對城市人口和戶籍的精細化管理。外圍居住區提高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配套建設逐步完善,使得早期遷出中心城區的人,開始把戶口往外遷移。同時,北京戶籍人口老齡化加劇,死亡率大於出生率,也是上述區域戶籍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一。

葉裕民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雄安新區作為北京的新兩翼,對人口、產業有較大吸引力,未來的人口流入和產業轉移是可以預見的。

戶籍人口為何首次減少

2017年,北京已公布戶籍人口數據的各區中,屬於城六區的西城、豐臺和石景山區戶籍人口減少,而房山、通州區的戶籍人口則一直呈上升趨勢。

以西城區為例,2017年全區戶籍出生人口17225人,死亡人口42923人,自然增長率為-17.7‰;戶籍人口遷入49716人,遷出38734人,機械增長率為7.6‰。

儘管西城區存在著較大的戶籍人口機械增長率,但戶籍人口死亡數是戶籍人口出生數的近3倍,這是導致西城區整體戶籍人口下降的原因之一。

「內城區老齡化程度比周邊更為明顯,因為居住的更多是『老北京』,年輕人更多選擇住在比較靠近郊區的位置。」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楊菊華說。

近日,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表示,戶籍人口的減少有各方面的可能,一是部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會增加很多新的就業,以疏解為主;二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加上政策對新增戶籍的限制,年輕人少,導致生育減少,戶籍人口死亡率大於出生率,因此出現戶籍人口減少的情況。

可供對照的是,通州區近兩年戶籍人口增長迅猛,2016年增長率高達4.01%,2017年仍然保持3%的增長率。葉裕民認為,這說明北京副中心建設效果開始顯現。

作為首都的兩翼之一,未來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要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很多企業都看好通州的發展。北京中心城區產業要疏解到郊區,通州成為這些產業和企業家的首選之地。

自2010-2016年的7年間,東城、西城區的戶籍人口數量均高於常住人口,2017年西城區的情況也是如此,2017年東城區的數據暫未出爐。

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口學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解釋道,這是很明顯的人戶分離現象,在大城市比較普遍,有戶口的不一定住,住的不一定是有戶口的。

「東城、西城區特別典型,因為有諸多政府機關,人口密度雖不低,但居住密度較低,住宅樓多以矮樓為主。且戶籍裡面集體戶比較多,絕大多數的集體戶人是不住在戶籍所在地的。」該專家說。

楊菊華則表示,主要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是由於老城區的改造或拆遷,二是原本住在東城或西城的居民選擇改善住房條件,去北京其他區域買房。

「經常住在內城的外來人口少,從內城搬出去的、有戶籍的人口多。老城區改造也好,改善住房條件也好,都驅動了內城人口向外搬遷。而常住在非東城西城的戶籍人口沒有填補這一缺口,無法形成平衡,因此導致上述現象。」楊菊華說。

葉裕民表示,目前北京對人口和戶籍開始精細化管理,外圍居住區也改善了人居環境,北京人戶分離狀態已有所減少,2017年城六區的部分區戶籍人口減少就可說明。

新兩翼吸引人口和產業

未來,北京的人口將如何流動?

在政策的導向作用下,城六區常住人口仍將繼續減少,而城市發展新區尚存的人口增長空間,將支持其常住人口繼續增長。

不過,李國平認為,中心城區的人口疏解問題比較複雜,要根據承接地的發展程度,避免超出承接地的承接能力。

近年來,城市發展新區均在提高綜合承載能力方面下大力氣。以房山區為例,其在2016年年初籌建了1.5萬套保障性住房,主要用於承接西城、石景山等中心城區疏解到房山的人口,為城中心的棚戶區改造提供對接安置房源。產業方面,「十三五」期間,房山將與中關村聯手打造「中關村南部創新城」。

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正在加快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

此前通州區官員曾透露,人大附中入駐通州三中,北理工附中入駐潞州中學,首師大附中入駐通州師範學院原址,北京二中分校通州校區改造等項目,將實現通州本地教育資源的提升。

同時,人民醫院通州院區也會在2018年投入使用,兒研所、婦產醫院已經確定落戶通州,服務副中心的發展。

楊菊華表示,把教育、醫療衛生等資源性功能向外疏解,一定程度上能帶動人口的疏解。不過,能帶動多快,根本上還跟資源疏解的速度和質量有關。

另外,雄安新區也是未來北京人口的流入地。

2017年6月,在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伯正表示,雄安新區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載地,引導北京人口隨功能疏解有序向雄安新區轉移。

2018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對《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的批覆中指出,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要重點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人口轉移。要創新政策環境,制定實施一攬子政策舉措,確保疏解對象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

葉裕民認為,雄安新區的建設,站在了這個時代各個領域的最前沿,有條件運用最先進的理念和技術規劃發展,從而避免以前城市在探索性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城市病」等問題。從人口角度來說,雄安可以在吸引北京人口和截留外地人口兩個方面,有利於北京人口規模的調控。

在葉裕民看來,雄安新區高端公共服務設施先行,生態用地佔70%,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又沒有大城市病,步行上下班,極大地增加了閒暇,這對年輕人、企業家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雄安起到截流作用,外地仍願意到北京來發展的尖端企業、高端服務、金融、文化產業等,有可能在雄安落地。這有助於北京減少人口壓力,也有利於北京城市規模的調控和高質量發展。

相關焦點

  • 北京人口圖鑑:新區承載近上限時 中心人口流向何方?
    在城市搶人大戰的火熱場面之下,折射的是諸多城市人口格局的深刻變化,北京也不例外。在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之下,北京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突破口,輔以人口控制政策,試圖解決多年來困擾其發展的大城市病。在這種情況下,北京人口格局呈現怎樣的變化,政策如何影響重塑著這一格局,中心城區的人口將流向何方?
  • 北京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 2020年常住人口1085萬
    北京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 2020年常住人口1085萬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電 (記者 於立霄)北京要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引導人口在更大區域空間有序流動,到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將控制在1085萬人左右。
  • 北京城市副中心提高公租房比例滿足職住平衡
    「一核兩翼」空間格局,共同促進首都功能優化提升 昨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正式發布。   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介紹,黨中央、國務院的批覆共11條,是未來城市副中心建設的總綱領、總指南,城市副中心控規文本共七章72條,聚焦城市副中心戰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設藍綠交織城市特色、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城鄉融合發展、與北三縣統籌發展以及規劃實施等內容,是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具體要求。
  • 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轉型與探索
    ,大氣和水汙染物排放總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生態用地不斷被擠佔和蠶食;四是城市空間結構戰略的調整遭遇嚴峻挑戰,中心城區單中心過度聚集的狀況仍在延續,新城疏解中心城人口的效果不夠明顯,城市「攤大餅」的蔓延方式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五是城鄉二元分割問題依然突出,城鄉一體化發展亟待破題;六是宜居城市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居住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 煙臺城市總體規劃獲批 蓬萊回裡桃村將納中心城區
    使得煙臺市一躍成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第六個、全省第二個總規獲批城市。  按照最新版的《煙臺市城市總體規劃》,煙臺市城市性質為山東半島的中心城市之一,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指出,到2020年,煙臺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規模為230萬人。
  • 陸銘:城市人口疏散可能適得其反
    來源:一財網長期以來,關於城市有一個流行的看法,通過疏散人口,可以治理城市病,特別是擁堵。傳統的思維模式往往是直接而粗暴的:大城市人多,擁堵問題似乎也更嚴重,所以人多是擁堵的原因;那麼,哪裡擁堵更嚴重呢?答案是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所以減少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擁堵程度就下降了。聽起來似乎是蠻有道理的,但是有沒有嚴謹的研究來作為支持呢?
  • 不漏一戶,不漏一人!滬上中心城區最大公租房小區的人口普查如何...
    面對集體租戶多、人員流動性強、入戶資料尚未完善、排摸工作強度大、住戶人難尋等情況。作為上海市最大公租房小區馨越公寓,人口普查是怎麼做的?記者近日從普陀區長徵鎮了解到,對於情況特殊、難度較大的小區,鎮人普辦統籌協調好人力,並要及時、有針對性地加強溝通和指導。鎮和居民區幹部及人口普查「兩員」(指導員和普查員)不等不靠,早出晚歸,盡最大努力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應查盡查。
  •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全文內容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  2018 年12月  北京正面臨一次歷史性抉擇,從攤大餅轉向在北京中心城區之外,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載地,將形成北京新的「兩翼」,也是京津冀區域新的增長極。
  • 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接近一半的人口聚集在北京市五環內、上海市外環內區域,人口密度分別高達1.6萬、1.7萬人/平方公裡,明顯高於東京都區、首爾市的1.5萬、1.6萬人/平方公裡,北京、上海的核心區域人口已嚴重飽和。3)職住分離嚴重。就業過度集中在中心城,一些新城「睡城效應」明顯,比如北京的回龍觀-天通苑地區。  改善北京上海人口調控政策。
  • 佛山順德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觀察(上):「強中心」戰略激發城市向心力
    順德以「強中心」戰略引領城市現代化建設。圖為金鳳凰廣場。順德中心城區建設工程指揮部供圖什麼是「強中心」?三年前,如果問順德人這個問題,答案不會太清晰。當天舉行的順德區第十三屆黨代會第三次會議,提出實施中心城區城市形態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加強資源集聚,努力建設150萬人口規模的高水平中心城區,打造成順德現代化建設成果的「展示窗」。之所以說這是關鍵節點,還在於這次會議,順德明確提出將村級工業園改造作為黨委、政府「頭號工程」,舉全區之力攻堅克難。
  • 任澤平: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接近一半的人口聚集在北京市五環內、上海市外環內區域,人口密度分別高達1.6萬、1.7萬人/平方公裡,明顯高於東京都區、首爾市的1.5萬、1.6萬人/平方公裡,北京、上海的核心區域人口已嚴重飽和。3)職住分離嚴重。就業過度集中在中心城,一些新城「睡城效應」明顯,比如北京的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改善北京上海人口調控政策。
  • 2018北京人口藍皮書發布:超半數家庭不足三口人
    12月9日最新一本《北京人口藍皮書:北京人口發展研究報告(2018)》正式發布,公布了北京市人口發展現狀和趨勢的最新研究成果。  藍皮書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北京市委黨校、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等多名專家撰寫完成。
  • 七裡河區將聚力實現六大方面新提升 開啟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新...
    在2021年,七裡河區將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力抓好「項目建設、產業升級、鄉村振興、城市建管、民生保障、深化改革」六項重點任務,著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 中央定調區域發展新思路: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經濟、人口承載力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導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正在出現新動向。8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研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等問題。在規模效應的客觀作用下,城市發展不平衡凸顯,出現了「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人口流出並存的現象: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的大城市過度膨脹,城市病嚴重,而產業基礎較差的中小城市人口流失,急劇收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些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紛紛提出了「控制人口數量」的目標,而許多中小城市試圖通過建新城、工業園區來吸引企業和人才。
  • 兩翼輻射打破局限京津冀協同發展呈現新格局
    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9年的60.60%,城鎮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億人增長到8.4億人,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72個。雄安新區為河北省轄的國家級新區,位於北京、天津、保定腹地。2018年1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獲批覆,與雄安新區形成北京新的兩翼。
  • 2019.04:北京居民職住分離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研究發現,職住分離對北京居民生活滿意度有顯著負影響,城區居民受影響程度大於城郊居民。女性、低年齡、單身群體的生活滿意度受職住分離的影響更為顯著。從空間來看,生活滿意度與職住分離存在顯著空間負相關關係,主要有高—低和低—高兩種表現形式。從地理位置來看,呈高—低負相關的區域多分布在北京東部;呈現低—高負相關的區域多分布在北京西部。
  • 我市城區內河(湖)水質穩步提升
    一、成立專班,進一步完善河湖水質提升工作方案,推動城區內河(湖)水質穩步提升一是學習借鑑莆田木蘭溪治理、管護、監督等工作機制和經驗做法,制定出臺《進一步夯實工作責任,提升城區(含大學城)內河管理水平,確保水質穩中有升的意見》。
  • 《黃山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
    中安在線訊 據黃山新聞網報導,今年黃山市將開展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申報工作。2月25日,作為試點申報工作的重要環節,黃山市精心編制的《黃山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專家驗收、評審。
  • 透過疫情分布圖看不同城市人口流動性的強弱
    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即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0億人,比上年末減少613萬人;其中流動人口2.36億人,比上年末減少515萬人。上面的數據反映了人口變化的三大趨勢:一是城鎮化進程還在持續,但速度放緩了;二是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在減少,說明隨著落戶政策的放寬,外出人口在異地定居的越來越多;三是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減少,這一趨勢是從2015年開始的,今年則大幅減少500多萬,肯定與戶籍制度有關。
  • 27個城區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城市的房產才有升值空間
    我們國家,城市的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只有四個城市,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了。哪些城市的房產還是比較安全的,未來還有一定的保值增值功能呢,簡單的來說,可以從城市裡城區的常住人口數量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