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需要什麼樣的副中心?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北京的城市病是單一中心造成的,單一副中心會重蹈覆轍

事實上,北京出現城市病已經很多年了,搜索有關「尋找副中心」的報導,最早也可以追溯到10年前。城市病的出現不僅與北京通過行政手段壟斷了過量的資源有關,更與這個城市落後的城市規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是在1949年之後以莫斯科為藍本確定的,呈「單中心」、「同心圓」式向外擴展,也就是俗稱的「攤大餅」。

這種模式使得政治、商業、文化、教育、醫療、旅遊等近乎所有的城市核心功能都集中在中心城以內。北京二環內分布著有20多個中央部級機關,100多個局級機關以及北京市250多個市屬單位;有王府井、西單、前門等多個商業中心;有故宮、北海公園等旅遊景點。即使出了二環,北京市確立的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中,CBD、金融街、中關村、奧林匹克中心區都在中心城區。

而這種單中心的城市結構,僅僅依靠疏散部分職能,而且在北京市看來,還是部分行政單位和低端產業,是不可能達到緩解城市病的目的的。單中心城市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潮汐客流,而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北京工作日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恰恰是CBD、金融街、中關村這些不可能疏散出去的產業區。而從客流量上來說,想要達到理想狀態,北京恐怕需要讓中心城區的人口減少一半。

而作為點對點的疏散地,承擔北京部分職能,尤其是行政職能或許也只是「看上去很美」。以近兩個月傳言最兇的保定市為例,「副中心」或許只是傳言,但是房價上漲可是實打實的。就算傳言成實,作為地級市的保定又如何與遷入的更高級別的中央機關相處,將是下一個面臨的難題。這正是,「沒有大城市的命,偏得了大城市的病」。

所以,真正靠譜的或許是「首都圈規劃」

所以,要解決北京的城市問題,在不對北京市的城市結構有一個大改動的情況下,指望點對點的建立一個政治副中心,恐怕結果只會兩敗俱傷。而從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歷程來看,「單中心」的特大型城市因為日益突出的城市病,一般都會呈現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發展的特徵。

芝加哥大學著名地理學家C.D.哈裡斯和E.L.厄爾曼提出的多核心理論推動了城市空間格局的轉變與調整。他認為,大城市不是圍繞單一核心發展起來,而是逐步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發展,伴隨城市郊區化,逐步形成郊區的副中心以及城市外圍的衛星城。東京、倫敦、巴黎、華盛頓、莫斯科等大城市都經歷了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的轉變,其中以東京副中心的建設和首都圈的規劃最為著名。

東京曾三次實施「副中心」戰略,截止到目前一共有7個副中心,每個副中心即使所在地區的公共活動中心,也承擔了東京作為國際城市的部分職能。理想的城市規劃下,「產-住」應當是一體的,但現實不可能會如此完美,仍然會產生長距離的通勤客流,但是副中心一方面會使這種客流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將單方向的客流平衡為雙方向,避免全城潮汐客流的出現。

保定即將成為副中心的傳言讓保定的房價著實「火燒」了一把。

但京津冀一體化提出十年了,遠遠落後於長三角和珠三角

中國也並非沒有建立「首都圈」的規劃和設想,最近熱門的「京津冀一體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0年前的2004年。然而,在這提出的十年裡,一體化的動作非但不大,反而北京與周邊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同樣作為中國經濟的三極,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完全落後了。

與長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區的經濟水平雖然也在增長,但相對緩慢,河北省的人均GDP水平甚至不及全國平均水平,這與長三角的差距巨大。正在長三角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強有力地推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長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別是京津冀的1.43倍和2.19倍。無論按人口平均,還是按土地面積平均,長三角經濟圈都是經濟產出效率或集約化程度最高的區域。

而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差距似乎要更明顯一些。長三角除了上海這個龍頭外,還有蘇州、無錫、常州、杭州……一系列二三線城市作為腹地並形成互補,地域發達程度也在全國名列前茅;而珠三角除了廣州、深圳之外,中小城市更是不枚勝舉,甚至有著更為明確的分工。而回到京津冀地區,除了天津勉強可以跟北京唱下雙城記,河北省的不少城市都形成了「環京貧困帶」,並且產業分工極其混亂,全河北省都在上馬鋼廠,也為這一地區的霧霾做出了不少貢獻。

拋開北京的「虹吸效應」,從各方心態也可窺見一斑

不可否認,京津冀地區的發展模式與發展現狀,與北京對周邊資源的過度汲取和壟斷不無關係。北京的城市功能過度集中在中心城區,強化了的中心城市的「磁力」作用,資源要素不斷向核心聚集,對周圍區域形成「虹吸效應」。「虹吸效應」又導致「馬太效應」突出,中心城區與周邊的整體發展水平進一步拉大,周邊失去了對產業的吸引力和培育力,區域經濟就陷入了舉步維艱。除此之外,京津冀三地在一體化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不同心態,亦可以窺見其工程之艱難。

先來說北京,以今天的新聞為例,北京第一批外遷的207家公司全部為「三高一低」企業,即高投入、高汙染、高耗能、低效益,而從2013年底北京開始提出控制人口目標開始,就不斷地強調要將「低端產業」遷出。一系列的事實都證明了,北京沒有也不會有一個共同發展的心態,雙方巨大的發展水平差異,使得北京看待河北就如同高富帥看待屌絲,把我吃剩的、玩膩的泔水賞給你。

而對於河北來說,類似的產業轉移在10年前就經歷過一次,當初北京把汙染最重的企業首鋼轉移到了河北,而這也是河北鋼廠遍地的開始。而現在,河北的野心就不止於此了。自從京津冀一體化開始推進後,據公開媒體的報導,除了盛傳過一次保定政治副中心之外,河北省尤其是相關市的領導主要目標就是京、冀交通一體化,不止一次提出將北京地鐵引入河北。引入地鐵對於承接產業轉移未必有什麼效果,但是有一個效果是明顯的,那就是賣地,打造新的睡城。如果一地行政長官只把心思放在賣地上,又能指望這地方有多大的發展呢?

而天津似乎是三方中最淡定的,一方面同為直轄市,多少有點本錢,尤其是濱海新區的建設,使得天津未必一定要從北京那裡討到些什麼;另一方面,天津的低成本優勢已經逐漸顯現,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為降低成本已經主動將部分業務搬至天津。

東京一共有7個副中心,每個副中心即使所在地區的公共活動中心,也承擔了東京作為國際城市的部分職能。

政府權力在其中仍是主導,而不是疏導

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空喊十年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權力進入市場。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是在同一個省級政府的領導之下進行。其地區之間的合作,主要由於香港經濟的輻射,深圳、珠海和廣州三角的拉動,然後還有東莞、中山等幾個小虎的競爭。這樣的內部競爭、集體向外的動力機制,使該地區經濟得以迅速發展起來。

在長三角地區,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上海一海獨大,但已形成了經濟增長體,而其他地區的經濟與其形成互補,在經濟的長期互補過程中,解決了受權力制約的問題。

京津冀地區,一向是地方權力競爭遠遠超過經濟競爭。北京經濟雖然發達,但卻十分虛弱。支撐其經濟的金融產業和高科技產業,是完全動不得的。所以,他只能也只願意向河北、天津轉移「低端產業」。由於權力競爭的介入,京津冀地區域經濟的競爭機制不暢,流動不充沛,從而沒有形成平面結構,而是形成立體結構,權力人為進入打了個楔子。

其結果往往與權力的設想大相逕庭

按照權力的理想狀態,北京如同富人區的花園一般,這裡沒有批發市場,沒有菜市場,沒有煎餅果子,也沒有雞蛋灌餅……事實上,我們在之前的專題中已經無數次的強調過,這種理想化的空中樓閣是不存在的,城市在運行過程中一定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政府管理部門的首要職責是要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打造一個唯美卻無用的花園。

比如,北京市認定的低端產業並且執意要遷出的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任何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商業一定是產生於人流量最大的地方,而在一個最簡單的模型裡,兩條路相交的十字路口一定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所以商業一般會發源於此。如果將這種活躍的商業搬遷到一個並沒有多少人的郊外,這並不會吸引原有的顧客來到這裡,他們會尋找新的替代品,而這就是原有商業衰敗的開始。

而北京市想要藉助這種產業的轉移實現人口的調控則更是異想天開。低端產業相對自由,對個體的附著力並不強,個體完全可以脫離既有的生活,或者重新在這個城市裡尋找新的機會,而不必隨之遷移。而所謂調控人口增長,第一,控制得了嗎,顯然不行。第二,強制調控,必然導致經濟發展滯後。人口總是要流動,產業發展不可能光要高端人口,沒有低端人口就難以形成合理的產業生態。顯然也不行。

首都圈之路:權力競爭必須讓位於經濟競爭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協調難度比較大。京津冀地區,一個首都、兩個直轄市、三個行政區。京津冀關係與珠三角、長三角不同,表面看是京津冀三方的關係,實際上是「三地四方」的關係。第四方是指能量無限大的中央政府,北京是一身二任,既是一個獨立的直轄市,又是中央所在地,客觀上造成了北京是這一區域的超級存在或超級主體。

地區定位和身份的這種客觀上不平等的區域關係,既模糊了京津冀關係的界限,不知道北京什麼時候代表中央,什麼時候代表北京市,又阻斷了京津冀三方解決問題的市場通道。

根本改變的辦法是建立和打造標準化政府、服務型政府。比如北京、天津,包括河北,實行統一的公共服務標準,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將來全國都應該這樣。同時各地方政府可在其授權範圍內進行其他政策方面的競爭,目的主要還是為了充分釋放市場的力量,從而保證區域經濟的發展。這當中主要還是為了充分釋放個人的力量,這是基於人的發展,可以解決很多很多社會發展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趙弘:北京行政副中心的標本意義
    來自北京市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的消息顯示,北京市各市屬行政事業單位,將在2017年整體或部分遷入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通州副中心的建設打破了北京城市規劃的單中心格局,有利於城市空間布局的科學化,在全國範圍內有重要的示範意義。衛星城建設成功與否,首要在選址,一般不能離市中心太近,不然起不到分散人口資源的作用。北京周邊符合條件的區縣中,通州能被選做副中心有其先天和後來的優勢。
  • 專家建議北京城市副中心建環形軌道 串聯功能組團
    原標題: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方案匯報 專家建議——建環形軌道 串聯功能組團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陳斯)北京城市副中心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方案徵集中期成果匯報會日前舉行。
  • 河鋼材直供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新地標
    河鋼材直供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新地標 2020-11-24 16:33:00   日前,4000噸高強鋼筋從河鋼承鋼發往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
  • 2020大運河文化創新創意設計大賽 北京城市副中心起航
    ,通州區委區政府主辦、通州區委宣傳部承辦,立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全國文化中心的建設,通過賽事的組織,加強與大運河沿線地區的文化交流、融合發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即將迎來大變樣的歷史時期、在大運河的北段,匯聚優秀的創意設計力量,與國內外的文化品牌、文化企業、運河沿線的文旅景區、消費場所、非遺品牌、博物館等機構進行深度聯動,有針對性的開展創意設計,並將在2021年進行評審與獲獎成果展示。
  • 北京副中心奔跑這一年,亮點不斷!1萬多名職工成「新居民」
    最新統計,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綠色出行佔比78.2%,也就是說,近八成通勤人員選擇市郊鐵路、地鐵、公交或騎行方式出行。上月底,7號線東延、八通線南延開通試運營,兩條新線與地鐵6號線形成服務副中心的三條東西向軌道交通骨幹線路。從北京西站到通州站、喬莊東站,橫跨大半個北京,乘坐市郊鐵路副中心線只需30多分鐘。
  • 洞見未來 賦能機遇 | 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論壇暨馬光遠經濟講座...
    隨著2015年通州正式確立為北京副中心,今年又一利好接踵而至,9月24日,中國(北京)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運河商務區被納入國際商務服務片區。為洞鑑自貿區建立對於北京及副中心城市發展重要意義, 12月2日,「洞見未來 賦能機遇」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論壇暨馬光遠經濟講座成功舉辦。
  • 北京十四五期間城市副中心地鐵建設項目公布,M102線確認分段實施
    2024年底副中心火車站建成後大部分列車將轉移到副中心,對於北三縣、唐山居民想要直接進城反而不是好事。二、十四五期間開工線路在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協同聯動方面,副中心將積極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全面完成行政辦公區二期搬遷,推動中心城區符合功能定位的優質資源向副中心轉移。 加快推進城際鐵路聯絡線二期建設,率先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
  • 北京東青創新住區 在城市副中心開啟鋒尚生活
    在揮灑熱血的同時,他們最希望留下來。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北京,有太多無法逾越的門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北京城市青年的置業焦慮越來越深,對於品質生活的追求和理想無處安放。當北京市政府東遷,北京CBD東移,為北京城市新青年帶來什麼樣的生活?可喜的是,它是潮流的、便捷的、智慧的、幸福的!
  • 城市副中心新添金融創新實驗室!
    通州時訊(微信號:bjtzsx)小編 了解到: 北京銀行近日宣布,在城市副中心設立金融創新實驗室,並將與中科院自動化所商談合作,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領域開展聯合創新。
  • 通州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可再生能源比重達40%
    來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這裡沒有鍋爐房和煙囪,沒有中央空調巨大的室外機,能量傳輸都在地下悄然進行。據悉,城市副中心已建成全球範圍內單批次最大規模地熱「兩能」利用系統,將率先創建全國首個「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行政辦公區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已達40%。
  • 前三季度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29.1% 超全市平均水平 城市副中心打造...
    原標題:前三季度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29.1%,超全市平均水平 城市副中心打造金融開放新高地  北京城市副中心已經成為各類優質資源雲集、備受青睞的創業高地和投資熱土,吸引240餘家持牌金融企業和組織聚集,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把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為落戶中國的第一站。
  • 潮白河孔雀城 | 隔河副中心,融入京津冀日通勤圈
    與副中心一河之隔的潮白新城板塊,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四統一政策及交通一體化的實施,近享北京帶來的交通便利。目前,潮白新城已實現公交接駁北京地鐵,其中822公交直達北京地鐵6號線始發站潞城站,910路公交直達八通線現始發站土橋站。未來隨著平谷線貫通潮白河,潮白新城城將通過「七橫三縱軌道交通網」實現出行的全面提速。
  • 城市副中心71個氣象站接入「城市大腦」
    在副中心的城市大腦智慧管理平臺中,氣象監測數據從去年12月開始實現了完美融入。這樣一來,氣象服務實現了3D場景展示,遇上大暴雨等特殊天氣時,可以通過該平臺直觀掌握每個具體點位的實時降雨情況。兩年時間,通州區自動氣象站數量達到66個,「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裡內的氣象站點密度提高至每平方公裡13個,城市副中心外的站點密度提高至每平方公裡6個,站點密度高於中心城區水平。」溫煦說。
  • 北京城市副中心架空線入地用上AR,給了工人一雙「透視眼」
    地下管線排布複雜,需要挖多個探坑判斷方位走向,效率特別低。如今,通州區城管委藉助AR增強現實技術,把地上環境和地下管線疊加到同一畫面,給了工人一雙「透視眼」。之前需要10名工人探測10天的工作量,如今兩個人合作半天即可完成。藉助AR設備,地下管線分布情況一望即知。本報記者 白繼開攝在位於通州老城區的一個路口,記者見到了郎敏。
  • 北京城市副中心添兩處大型溼地公園 總面積1.3萬餘畝
    5月25日,通州發布張家灣鎮兩處溼地公園的規劃方案,利用疏解騰退後的土地將建成張家灣公園和涼水河溼地公園兩座大型溼地公園,佔地13000餘畝,將成為城市副中心新的綠色生態屏障。
  • 北京城市副中心北環環形隧預計十一通車
    隨著城市副中心地下綜合管廊即通州東關隧道逐步投入使用,北環環隧也即將正式運營,再加上規劃中的南環環隧,未來通州運河商務區將形成地下三條立體隧道貫通的超級地下城。  來源:千龍網手機訪問 北京本地寶首頁本地寶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地寶無關。
  • 城市副中心建「數字孿生城市」,10萬城市部件組成三維立體圖
    記者從通州區城管委了解到,城市副中心打造的「數字孿生城市」,預計今年年底前正式完成並投入使用,地下地上一張三維立體圖為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地下管線,又被稱為城市「生命線」。「在接到井蓋周邊存在安全隱患預警後,需要確定井蓋權屬和周邊地下管線的排布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地上三維系統確定井蓋位置,工作人員趕赴現場通過手機掃描井蓋周邊的二維碼確定井蓋權屬並通知搶修,同時通過手機使用AR增強現實技術查看周邊地下管線的排布情況,為搶修工作提供技術支持。」郭安安表示,這一應用目前為北京首創。
  • 臺湖將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地標,規劃地鐵M102線設站
    記者獲悉,小鎮將通過分階段持續推進,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的文化地標,運河文化帶上的演藝明珠,京津冀協同發展文化交融的展示平臺,全國文化中心的特色節點,全國和全市特色小鎮的標杆。串聯環球主題公園臺湖演藝小鎮位於京哈高速和京津高速之間,北側緊鄰環球主題公園,西側毗鄰朝陽區,南側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接壤。
  • 北京學校年底亮相副中心,圖書館體育館藝術中心節假日對外開放
    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的民生配套工程——北京學校將在年底全面竣工。這是繼北京小學、北京中學、北京大學後,首都北京第四所以「北京」命名的學校。蔡代徵 攝學校在哪兒北京學校位於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域,由小學部、中學部、學生宿舍樓和共享區組成。
  • 奇點學堂 | 抄底環京,需要讀懂北京的「超級朋友圈」
    2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東移,與通州相連接的北三縣被納入副中心範圍內,雖然現在沒有看到對北三縣的大力支持,但是實際上包括燕郊在內,稅務、環衛都已經由北京接管,地鐵平谷線也會通到燕郊,這些都是可以看見的實際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