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副中心的城市大腦智慧管理平臺中,氣象監測數據從去年12月開始實現了完美融入。這樣一來,氣象服務實現了3D場景展示,遇上大暴雨等特殊天氣時,可以通過該平臺直觀掌握每個具體點位的實時降雨情況。目前,在市氣象局的支持下,通州區共設立了66個自動氣象站點,外加5套「SKY」設備,還有一個覆蓋通州全境的x波段雷達,打造了一套全方位的氣象監測網絡。
兩年內增設52個自動氣象站
通州區氣象局副局長溫煦介紹,在2018年以前,通州區只有14個自動氣象站點,都是標準配置的自動氣象站。所謂標準站點,就是只包含溫度、溼度、大氣壓強、風向、風速和降水量六要素的監測站點。
從2018年開始,北京市氣象局和通州區先後投入資金,開始加密布設通州區的氣象監測網絡。兩年時間,通州區自動氣象站數量達到66個,「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裡內的氣象站點密度提高至每平方公裡13個,城市副中心外的站點密度提高至每平方公裡6個,站點密度高於中心城區水平。」溫煦說。
另外,北京市氣象局還在通州投資建設了X波段偏振雷達、雷射雷達、風廓線雷達、雲雷達、雲高儀、超生波自動雪深觀測儀、大氣成份監測站、輻射站等各一部,兩個天氣現象視頻智能觀測儀,兩個土壤水分觀測站,三個九要素農業氣象站,四個GPS水汽站,五個小型智慧自動站(即「SKY」設備)。
「天臉」設備可觀天看地
標準自動氣象站是主要的監測設備,但為了更精細的觀測,通州區還創新設計了5套「智慧燈杆」設備,也叫「SKY」設備,作為輔助性的氣象監測設備。
「SKY」設備有何特別之處?溫煦告訴記者,相比標準自動氣象站,「SKY」設備可以測到七要素,增加的一項叫做天空識別。原來,有一些天空狀況光靠六要素的自動氣象站是測不出來的,像天空的陰晴狀況,浮塵、揚沙等比較直觀的,都要靠「SKY」設備去觀測識別,「比如降水了,是什麼相態,雨還是雪或者是雨夾雪,『SKY』都可以識別分析出來,非常直觀。」
溫煦表示,標準的自動氣象站對環境要求非常高,需要在開闊的區域建立,而「SKY」設備則不同,整個設備就是兩個像球體一樣的裝置,可以直接嫁接在燈杆上,方便又實用,加上成本很低,推廣起來也很方便。
另外,在5套「SKY」設備的基礎上,通州區還在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和通州區國家氣象觀測站旁加裝了兩套高配版的「SKY」設備,即天氣現象視頻智能觀測儀(俗稱「天臉」)。相較「SKY」,「天臉 」不僅能觀天,還可以看地,比如有沒有露水、結霜、積雪等,都可以一目了然觀測到。
氣象和水務實現數據共享
去年12月,通州區的氣象觀測數據正式融入通州區城市大腦智慧管理平臺,通州區創新開展氣象觀測數據與環境監測數據相互融合。
溫煦說,接入了「城市大腦」,可以實現3D場景的氣象服務展示。比如當汛期遇上大暴雨時,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平臺直觀掌握每個具體路段附近的降水量和積水、交通實況,科學調度防汛應急力量。「平臺上有多部門資源的融合,通過氣象站點的數據,可以實時掌握數據並知曉未來的預報,再通過雪亮工程的視頻監控,就可以看到路面的實時畫面。」
同時,通州區氣象局還和水務局對接,建設了通州區氣象水文信息共享平臺。該平臺集合了通州區內所有氣象站和水文站,通過平臺實現雙方所有站點每5分鐘雨量數據實時共享。也可提供按觀測站類型、行政區域、時間段等參數的任意時段雨量組合檢索功能,以及常用時段累計雨量統計及等值面生成查詢服務,可根據雨量分級標準,統計出現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觀測站的個數。
「這個平臺的建立實現了行業數據跨部門交換共享的一次突破。」溫煦說,這樣有利於雙方和應急管理有關部門準確了解雨情,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在城市管理、城市內澇防禦等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通州區已經建成了豐富的氣象要素監測網絡,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監測,為築牢副中心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撐。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駱倩雯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