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城市管線施工10多年、參與過幾十個相關工程的技術員郎敏,將架空線入地工程比作「像考古一樣」。地下管線排布複雜,需要挖多個探坑判斷方位走向,效率特別低。如今,通州區城管委藉助AR增強現實技術,把地上環境和地下管線疊加到同一畫面,給了工人一雙「透視眼」。之前需要10名工人探測10天的工作量,如今兩個人合作半天即可完成。
藉助AR設備,地下管線分布情況一望即知。本報記者 白繼開攝
在位於通州老城區的一個路口,記者見到了郎敏。通州區城管委工作人員正手拿AR設備,手把手地教她「嘗鮮」。這套設備酷似平板電腦,不用操作員佩戴額外附件,只需把攝像頭對準路面,屏幕上就能實時顯示出一張三維地圖,瀝青路面下十來種管線的類別和分布情況,全部躍然屏上——紅色的是電力、黃色的是通信、淡藍色的是供水……就連管線的埋深、外表皮材質也都進行了標註。
「有了這套設備,架空線入地工程不僅能加快施工速度,還能降低對交通的影響。」郎敏說,以往架空線入地工程在通過路口時,因為不確定多種管線的精確走向,要在路口的每個角都攔上圍擋。為了避免二次事故,至少要挖4個1米見方的探坑,常常影響周邊居民出行,容易造成交通擁堵。有了「透視眼」後,每一條管線的走向都很明確,施工時,還能監測新入地管線的施工進度,探坑小了,進度快了,路面也暢通了。
申請使用這套高科技設備,麻不麻煩?通州區城管委管道辦相關負責人郭妮說,施工方首先要在可能受影響的電力、通信等部門進行施工備案,隨後到管道辦提出查詢申請並籤訂保密協議書,區城管委事務中心將派專人協助施工方使用設備。目前,AR系統內嵌了通州全區906平方公裡內市政道路9900公裡地下管線數據,使通州區成為本市唯一實現全境地下管線普查的區。
這項新技術可以為城市建築、道路施工、管線搶修等方面提供更加真實準確的信息。今年,家住通州區的市民們發現,不少井蓋都附上了二維碼。郭妮說,在接到井蓋周邊存在安全隱患的預警後,工作人員可預先使用專用手機掃碼,確定井蓋權屬與周邊地下管線的排布情況後,藉助AR「透視眼」開展搶修工作。前不久,有居民反映,京貿國際城小區門前經常出現一小窪水,猜測是地下管線滲漏,在AR「透視眼」的指導下,搶修人員發現該處地下確實有水管經過,很快就完成了維修。
(原標題:副中心架空線入地用上AR)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陳強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