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介紹|郭文老師文化地理研究團隊

2021-02-23 華南文化地理人

相關研究成果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流動性背景下傳統村落神聖空間的地方性生產與不平衡地理研究》(批准號: 41971186),2020-2023.(主持人: 郭文)

(2)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57批面上一等資助項目: 《民族村寨旅遊空間生產與認同建構研究》(批准號: 2015M570800),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 2015-2018. (主持人: 郭文)

(3)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科研資助基金項目: 《空間轉向與區域社會文化空間生產的認同研究》, 2012. (主持人: 郭文)

郭文. 空間的生產與重塑: 流動中的江南社區型文化古鎮[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20.

(1)郭文, 楊桂華. 民族旅遊村寨儀式實踐演變中神聖空間的生產——對翁丁佤寨村民日常生活的觀察[J]. 旅遊學刊, 2018, 33(5): 92-103.

(2)郭文. 神聖空間的地方性生產、居民認同分異與日常抵抗——中國西南哈尼族箐口案例[J]. 旅遊學刊, 2019, 34(6): 96-108.

(3)郭文, 黃震方. 旅遊與竹地摩梭人「家」空間的多維生產及身份認同建構[J]. 地理研究, 2020.

(4)郭文. 空間認同: 城市空間研究轉向中的知識前沿、趨勢與啟發[J]. 地理科學, 2019, 39(4): 587-595.

(5)郭文, 王麗. 文化遺產旅遊地的空間生產與認同研究——以無錫惠山古鎮為例[J]. 地理科學, 2015, 35(6): 708-716.

(6)郭文. 民族村寨旅遊空間生產與治理研究, 博士後研究出站報告, 2018.

(7)錢俊希, 楊槿, 朱竑. 現代性語境下地方性與身份認同的建構——以拉薩「藏漂」群體為例[J]. 地理學報, 2015,70(8): 1281-1295.

(8)楊槿, 朱竑. 「鄰避主義」的特徵及影響因素研究——以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 2013, 22(1): 148-157,88.

(9)楊槿, 徐辰, 陶偉. 平遙民俗旅館居住形態演變及動力機制研究[J]. 現代城市研究, 2016, 31(9): 53-59.

(10)周陽. 廣州中非跨國婚戀中的社會認同研究, 收於《廣州國際移民區的社會空間景觀》,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6.

(11)周陽. 廣州中非家庭的子女撫育策略與社會認同研究, 收於《當代中國田野觀察(2019)》,國務院參事室, 2019.

(12)周陽. 選擇性融入: 義烏中外伴侶社會適應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2018, (3): 128-135.

(13)周陽, 李志剛. 區隔中融入: 廣州「中非伴侶」的社會文化適應[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43(1): 70-79.

(14)Zhou Yan. Adaptation or Segmentation: African and Chinese Partners in Yiwu, Africa-Asia, A new axis of knowledge, 2015.

(15)Zhou Yan. Intercultural Marriage, Legal Status and Social Belonging in China: Chinese-African Couples and Families in Guangzhou, 2017.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環境毒理學研究團隊科研助理...
    2020江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環境毒理學研究團隊科研助理招聘公告已公布,計劃招聘1人。報名方式:郵箱報名。報名時間:截止日期2020年9月20日。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2020江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環境毒理學研究團隊科研助理招聘公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環境毒理學研究團隊長期從事湖泊水體微囊藻毒素及其他有毒汙染物產生、食物鏈遷移/轉化與消除、毒理效應以及健康評價等方向的機理與技術研究,團隊負責人為謝麗強研究員
  • 納斯卡團隊巨畫團建
    納斯卡團隊巨畫團建活,是通過團隊的共同努力完成一幅具有企業文化代表意義的圖畫,用視覺的感觀直接呈現在面前,提升企業員工的企業歸宿感,同時,在前期製作過程中
  • 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中國國家地理」要打造地理文化主題的...
    基於前期幾十年積累,團隊希望藉助自己對中國地理文化的理解、內容表達能力、品牌資源整合能力和在用戶心中形成的影響力,打造基於中國地理文化之美,集沉浸式互動內容、徒步露營、自然教育、旅行休閒功能為一體,自有版權的營地IP。 首個「中國國家地理·營地」將於2020年10月前在淄博正式開業。
  • 蘭大考古團隊研究發現: 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10月3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的最新一次「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發布項目,由張東菊教授代表研究團隊向業內專家、媒體鄭重發布。16萬年前古老型人類已出現在青藏高原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
  • 華為的團隊管理:「土狼文化」
    華為最有名的團隊管理方法「土狼文化」曾在業界廣為流傳。但並不是每個人對這種文化都持有讚賞的態度,雖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每一次外界與華為合作能給雙方產生的利潤值。華為「土狼」文化能夠成功地建立,有兩大核心要素:人性化和精細化。
  • 華科大引力中心團隊研究成果編入高中教科書
    對於為何要提出這樣的建議,何蘭田談道:「我們中學教材中近代以來科學概念定義常數全是西方的,中國以前存在基礎研究的短板,但基礎研究需要時間積澱,現在這個短板在慢慢補齊,也有了一些成果。引力常數的成果是一件鼓舞信心的事情。這一成果寫入教材,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原來科學領域離他們也不那麼遠,有的同學也許從此就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 華科引力中心團隊研究成果編入高中教科書
    30多年來,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羅俊的帶領下,蟄伏武漢喻家山腳下的山洞實驗室,長時間在陰冷潮溼的山洞中做研究,緊盯基礎科學前沿問題,終於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2018年8月3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以長文形式在線刊發了物理學院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最新研究進展「Measurements of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using two independent methods」。這項研究成果是目前國際最高精度的萬有引力常數測量值。
  • 團隊和多人研究985!山東這個團隊重新發行頂級期刊
    近日,山東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孔強教授團隊在人工溼地處理含鹽廢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項研究工作是與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Derek Hao博士合作開展的。王倩副教授和本科生丁傑偉為共同第一作者,孔強教授為通訊作者。
  • 「螃蟹文化」是團隊發展的攔路虎
    2「螃蟹文化」與企業管理 螃蟹如此,企業也同樣,如果員工之間、員工與老闆之間經常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算計,或明爭或暗鬥,甚至想盡辦法去破壞或打壓,久而久之,企業組織裡就只剩下一群互相牽制、毫無生產力的螃蟹。 在競爭機制中,應避免這種「螃蟹文化」。
  •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與合作團隊在Nature發表快速射電暴最新研究成果
    在這項研究中,林琳老師與合作團隊利用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對處於活動期的磁星SGR J1935+2154(軟伽馬重複暴源Soft Gamma-ray Repeater,簡稱SGR)進行監測,在對應29個X-軟伽馬射線暴發時刻沒有探測到來自磁星的射電輻射,進而對磁星軟伽馬射線暴發給出迄今為止最嚴格的射電流量限制。
  • 南開大學團隊人工血管支架研究獲進展
    南開大學團隊圍繞PCL人工血管支架(簡稱PCL支架)功能化修飾展開研究,以改進其性能。  人體中的血管主要是由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組成的,當人工血管植入體內後,理想狀態是——人工血管能夠誘導和促進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的再生,形成類似於天然血管的組織。  「通俗來講,PCL人工血管的生物惰性好比是一塊貧瘠的土壤,而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好比是土壤上生長的植物。
  • 地大宋海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表明: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近日,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極客數學幫斬獲「2020中國好老師·金牌教師團隊」與「金牌導師...
    中國西南地區數學教育領軍品牌極客數學幫受邀參加此次盛典,並憑藉優秀的師資教研實力以及西南地區的品牌影響力斬獲「2020中國好老師·金牌教師團隊」與「金牌導師」雙料桂冠。   (極客數學幫獲「2020中國好老師·金牌教師團隊」與「金牌導師」)  嚴選師資,打造本地化教學團隊  據悉,「2020中國好老師」是騰訊教育傾力打造的全網絡、跨媒體的頂級教育盛事,通過對教育機構的教學師資、教研實力、配套設施、家長反饋等全方位考評,最終推選出綜合實力突出的培訓機構參與評選
  • 多個院士研究團隊助陣
    未來,該省實驗室將聚焦「南海邊緣海形成演化及其資源環境效應」核心科學問題,著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聚焦8大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方向,發展7大海洋高新技術研發方向,建設6大創新支撐平臺,打造5個產業孵化中心,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近年來,該中心以國家需求為己任,初步構建了一支多學科、跨領域的模式研究團隊,取得了一系列深受國際好評的成果,成功走出了一條地球系統模式的中國道路。為何要發展地球系統模式  中國幅員遼闊,有著複雜的地理環境和多變的氣候,旱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和環境事故頻發。
  • 重慶高校研究團隊出版全球首本蜘蛛類大型圖鑑
    重慶高校研究團隊出版全球首本蜘蛛類大型圖鑑 2017-10-25西南大學 攝   歷時十年完成研究 重慶高校研究團隊出版全球首本蜘蛛類大型圖鑑  中新網重慶10月25日電 (陳植煒 鄭勁松)記者25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團隊歷時十年走遍大江南北,張志升研究員團隊完成的全球首本蜘蛛類大型圖鑑《中國蜘蛛生態大圖鑑》正式出版發行。
  • 江蘇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入選Nature研究亮點!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劉健教授課題組在明朝末年崇禎大旱的氣候演化模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以&34;為題在2020年8月出版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發表;8月25日,Nature雜誌將該論文遴選為Research Highlights(研究亮點)論文進行了介紹。
  • 馬雲搭團隊哲學,阿里「聞味道」文化
    特別是2000年,阿里拿到軟銀投資的3000萬美元後,立志做全球頂尖公司的馬雲開高薪四處搜羅高端人才,只要是名校、世界500強背景都招到阿里,然而一年多後,他發現大量的高端人才入駐,反而帶來了不好的氛圍,稀釋了阿里的創業文化,大家不再為業務拼命,不再思考如何創新,而是躲在流程後面,拿著高薪不願意多付出一點,不把工作當事業,下班後就回家。
  • 寧諾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與空客達成合作意向
    多年來,他憑著對複合材料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帶領他的團隊步入國內一流、國際矚目的複合材料科學發展快車道,在高性能結構性複合材料多功能化、航空先進複合材料技術以及綠色複合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近日,本端記者獲悉,由益小蘇領銜的研究團隊與空客達成合作意向,雙方將共同開展航空先進複合材料領域的研發。
  • IGE點燃教育打造高水平的英語老師團隊
    為了給學員們提供更優秀的英語教育,幫助更多的國人學好英語,改善大家對於語言的理解,回歸英語本身的聽說實用性,使語言變成一種能力,IGE點燃教育通過嚴苛的英語老師篩選考核機制,嚴格把關老師的教學質量,致力於打造一支能力卓越的英語老師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