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在「黃、東海漂浮銅藻的來源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1-02-07 海洋知圈

銅藻(Sargassum horneri)是一種常見的潮下帶大型褐藻,定生於海底巖礁上,單棵銅藻長度可達10m、重量可達5kg以上,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沿海島嶼周圍。從2010年開始,在我國黃、東海發現有大量漂浮銅藻,以2016年最多。這些漂浮銅藻交纏在江蘇灘涂的條斑紫菜養殖伐架上,給紫菜養殖產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長久以來尚沒有足夠的生物學證據來解答「漂浮銅藻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國家藻類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種質庫科研團隊針對這個問題開展了多年的樣品收集和微衛星開發及分析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團隊利用多態性微衛星(SSR)標記對黃、東海13個代表性漂浮種群和3個代表性定生種群遺傳結構和親緣關係進行分析,結果顯示:(1)相同年份漂浮銅藻的親緣關係相近,而不同年份差異顯著;同一漂浮種群內部也存在遺傳分化。因此推測不同年份漂浮銅藻起源於不同的地點,同一漂浮種群的個體也可能源自不同地點。總體而言,黃、東海漂浮銅藻呈現多點起源、長期存在的特點;(2)向北漂浮的銅藻能夠完成生殖過程並在漂移的路徑上形成定生的種群。 

論文連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811-017

相關焦點

  • 黃、東海漂浮銅藻的來源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該研究利用多態性微衛星(SSR)標記手段,針對黃、東海大量漂浮銅藻開展了多年的樣品收集和微衛星開發及分析工作,在漂浮銅藻來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銅藻(Sargassum horneri)是一種常見的潮下帶大型褐藻,定生於海底巖礁上,單棵銅藻長度可達10m、重量可達5kg以上,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沿海島嶼周圍。
  • 中科院海洋所在「黃海銅藻金潮」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聚焦近兩年在我國黃海出現的大規模馬尾藻金潮,首次揭示了黃海漂浮銅藻的核酸型結構組成和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對深入認識銅藻金潮的成因和生物生態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馬尾藻金潮在中南美洲、非洲、日本等都有報導。
  • 海洋所在黃海銅藻金潮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期刊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峰特聘研究員(第一/通訊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ACS)出版的農業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研究結果為殼聚糖、殼寡糖作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 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聞...
    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緬甸櫛蠶的系統地位和遷移歷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產自緬甸白堊紀(約一億年前)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
  •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與海氣熱交換間的耦合動力機制,是對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理論的重要發展;此外,也揭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對海洋鋒面的重要維持作用,改變了「中尺度渦旋通過水平熱輸送過程破壞海洋鋒面
  • 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它的出版顯示了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為代表的中國科研機構在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近年來,工程熱物理所在該領域的重點方向上,特別是在大型跨臨界設備、布雷頓循環及電力循環中適用的緊湊式超臨界換熱器設計、超臨界系統裝備製造、超/近臨界環境化工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成為中科院在超臨界流體戰略技術的重點突破方向之一。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它的出版顯示了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為代表的中國科研機構在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近年來,工程熱物理所在該領域的重點方向上,特別是在大型跨臨界設備、布雷頓循環及電力循環中適用的緊湊式超臨界換熱器設計、超臨界系統裝備製造、超/近臨界環境化工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成為中科院在超臨界流體戰略技術的重點突破方向之一。
  • 中科院高能所在光催化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化學課題組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固氮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員石偉群團隊報導了兩例基於紫精配體的自由基MOFs材料Gd-IHEP-7和Gd-IHEP-8。 此MOFs材料均表現出優異的光催化固氮活性,氨生成速率分別為128和220 μmol h-1 g-1,其中Gd-IHEP-8固氮效率與文獻同類材料相比提高17倍。
  • 中科院「十四五」規劃海洋領域專家研討會召開 | 海洋領域專題研究...
    2020年11月12日,中科院發展規劃局在青島組織召開中國科學院「十四五」規劃海洋領域專家研討會暨研究所「十四五」規劃交流會。  中科院「十四五」規劃海洋領域專家研討會  專家研討會由謝鵬雲、王凡和王輝分別主持。謝鵬雲介紹了會議背景、主旨及中科院「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的總體安排和進展情況。
  • Plankton Benthos Res |銅藻葉上動物的垂直分布,揭示雙殼貝類幼體的出現規律
    多年生的馬尾藻種類可在其固著器或度夏的葉狀體上重新生長,而一年生種類則需要每年春季在棲息地中重新生長,這使得如銅藻(Sargassum horneri)等一年生馬尾藻的葉上動物群體每年均進行更新。銅藻高度分化的結構複雜的葉狀體,為葉上動物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間。但同時需要考慮的是,海洋表面的環境條件對漂浮銅藻具有較大影響,光照、水溫、鹽度、風浪等波動幅度較大,不利於葉上動物群體的生存。
  • 中科院在鈣鈦礦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針對這兩方面問題,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葛子義研究員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在穩定性提高方面,3D/2D共混結構鈣鈦礦被廣泛應用於穩定高效太陽能電池的製備。而近期,葛子義團隊發現這種共混結構中2D鈣鈦礦並不穩定,快速的成膜過程使2D鈣鈦礦中存在大量的結構缺陷,導致其在溼度下易分解,造成穩定性降低。
  • 中科院在腦神經研究領域取得兩項新進展
    本報訊 記者謝衛群報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腦神經科學研究領域取得兩項新進展,從而加深了對大腦的認識。12月5日出版的國際神經科學頂級雜誌《神經元》以及最近一期出版的《美國科學院報》,分別發表了有關成果。    大腦是由兩類細胞組成的,即神經元和膠質細胞。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表明,中國近海海水主要通過冬季源自蘇北沿岸跨陸架的東海海流和閩浙沿海的所謂近海跨陸架穿刺鋒面的集合輸運兩個通道到達衝繩海槽的黑潮區,進而參與全球大洋環流,這兩個通道的揭示對於我國沿海海區的汙染物擴散、碳顆粒輸運、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和實踐意義。黑潮與邊緣海水交換問題對於西北太平洋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上海海洋大學在食品包裝領域研究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食品包裝作為現代食品加工製造產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該領域的發展將有助於滿足社會不斷變化的發展需求,減少食物浪費,提高產品質量,延長食品保質期,以及減少食品包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李立教授課題組從功能性食品包裝的角度出發,著眼於抗菌、抗氧化以及高阻隔/呼吸調控三個方面,結合綠色包裝發展需求,在食品保鮮領域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的探索。
  •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全球和區域海平面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顯堯所在的科研團隊,聯合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John A.
  •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氫能發展規劃,我國已在氫能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在將來有望成為氫能技術應用領域的先鋒。氫氣通常需要通過其它能源途徑製取;電解水作為一種零汙染的制氫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最大問題在於電極材料催化活性差,過電位高,造成過多的電能消耗,而國內外學者在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成分、宏觀結構調控等方面。
  • 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學術期刊線上發表了題為「Moored observations of the Savu Strait currents in the Indonesian seas」 的文章,闡述了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最新進展。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研究團隊與印尼科學院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