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初步闡明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礦化機理

2020-12-06 科學網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
初步闡明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礦化機理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吳豔宏團隊基於貢嘎山東坡海螺溝冰川退縮跡地,揭示了不同植被演替階段和土層中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及礦化強度,並分析了有機磷礦化過程的影響因素,從而初步闡明了早期成土過程中土壤有機磷的礦化機理。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土壤肥力》雜誌。

科研人員發現,退縮跡地土壤中有機磷的礦化速率主要受有機碳的礦化速率影響,而與磷的生物有效性相關性較差;在碳的礦化速率較高時,磷酸根在微生物細胞內發生積累,表明磷酸根可能作為有機碳礦化的副產物釋放出來;生態系統發育早期,土壤有機磷和有機碳按計量比同步積累。這些證據表明,在土壤發育早期,微生物對碳的需求可能是驅動土壤有機磷礦化的主要機制。這是因為發育早期,植被快速演替過程中有較大的磷需求並可能受磷限制,而碳需求驅動的有機磷礦化對演替早期植被的磷養分獲取意義重大。

該研究結果有助於認識成土早期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機理,可用於指導裸地植被恢復和早期生態系統的管理。

《中國科學報》 (2016-10-20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初步闡明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的礦化機理—新聞—科學網
    磷的有效供給是生態系統發育和穩定的必要條件,因而成土早期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機理對裸地植被恢復工程具有重要意義。
  • 成都山地所揭示早期成土過程中土壤有機磷的形態轉化過程
    隨著成土作用的進行,土壤中的原生礦物磷含量因風化作用逐漸降低,有機磷則逐漸積累,成為生態系統有效磷的一個重要來源。土壤中的有機磷以多種形態存在,不同形態有機磷的生物有效性差異較大,然而,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的形態組成、轉化及其與有效磷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楚。
  • 成都山地所在成土過程中磷風化速率與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針葉林階段P的風化速率大於溫帶和亞熱帶年齡相近土壤的P風化速率,主要是由於貢嘎山土壤母質具有較多的含P礦物、適宜的水熱條件和快速發育的植被。  該研究不僅闡明了原生礦物P風化速率隨成土年齡的變化模式,補充了Walker & Syers概念模型對原生礦物P快速降低的描述,而且有助於準確評估陸地生態系統發育過程中磷供給量的動態變化。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有機物質輸入被認為是維持和提升土壤有機碳的重要措施。然而,外源有機物質輸入未必一定提升土壤有機碳含量。土壤有機碳庫的大小取決於碳輸入和碳輸出的動態平衡過程,其中,聯繫碳輸入和碳輸出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外源有機物質對原有土壤有機質的激發效應(Priming effect)。激發效應指外源有機物料的投入使土壤中原有有機質的礦化速率發生改變的現象。
  • 研究揭示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特殊「調節閥」—新聞—科學網
    不同氧氣條件下水稻土有機碳礦化機制模型圖  李宇虹供圖 稻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而有機碳礦化是決定土壤固碳效率的關鍵過程。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通過室內培養試驗發現, 「調節閥」機制對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調控由氧氣條件決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蘇以榮團隊初步探明水旱田可溶性有機碳循環規律—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
  • 生態環境中心發表綜述文章闡釋酸性土壤硝化作用機理
    酸性土壤(pH<5.5)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布,約佔陸地無冰區表面的30%。但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機理一直不甚清楚,成為全球氮循環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紀正研究員課題組多年來致力於土壤硝化微生物及硝化作用機理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生物礦化作用研究對理解地球無機-有機過程及其作用機理,以及開發新型生物納米材料至關重要。趨磁細菌磁小體是生物控制礦化的典範,已成為研究生物礦化過程和機制、生物感知地磁場機理、早期地球或地外生命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焦點。趨磁細菌還在元素地球化學循環、沉積剩磁、古環境重建和現代生物醫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 生物礦化作用
    礦化作用區別於一般礦化作用的顯著特徵是通過有機大分子和無機離子在界面處的相互作用。從分子水平上控制無機礦物相的結晶、生長,從而使生物礦物具有特殊的分級結構和組裝方式 。近年來研究表明,生物體對生物礦化過程的控制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過程,其中,生物大分子產生排布以及它們與無機礦物相的持久作用是生物礦化過程的兩個主要方面。一般認為生物體內的礦化過程分為四個階段。(1)有機質的預組織:生物體內不溶有機質在礦物沉積前構造一個有組織的微反應環境,該環境決定了無機物成核的位置和形成礦物的功能。該階段是生物礦化進行的前提。
  • 土壤酸化對有機磷殺蟲劑對艾美耳草毒性的影響及其機理
    土壤酸化是集約型農業系統土壤中的主要問題,尤其是在pH緩衝能力低的紅壤中。但是,土壤酸化對農藥毒性的影響尚不清楚。2. 方法2.1 通過土壤製備及微生物多樣性分析(Wcgene Biotech, Shanghai, China)了解土壤樣品的基本特性。
  • 「Advanced Science」黑磷基水凝膠的光控原位生物礦化
    黑磷(BP)作為一種新型的含單一磷元素的二維半導體材料,在光電子、催化、能源、生物醫學等諸多領域具有優越的物理性能和巨大的應用潛力。近年來,二維黑磷優異的近紅外光熱效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使其在光熱治療、藥物/基因遞送、生物成像和生物傳感器等生物醫學領域中引起了廣泛關注。
  • 蚯蚓在土壤裡到底有什麼用?改良土壤的「功臣!
    蚯蚓在土壤裡到底有什麼用?改良土壤的「功臣!對土壤關鍵過程的影響蚯蚓能破碎、分解和混合有機質。蚯蚓的取食活動加強了植物殘體分解中的生物過程,富含易水解氮的蚓糞又加快了周圍凋落物的礦化過程。蚯蚓活動能改變土壤有機質的空間分布,使土壤有機質呈斑塊狀分布,並能將有機質與礦質土混合,形成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微粒,為有機質提供物理保護,進而減慢有機質的周轉。
  • 土壤秘籍|你要吃的「土」熱騰騰地出鍋了!
    即土壤礦物質;土壤中植物和動物殘體的分解產物和再合成的物質;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前者構成土壤的無機體,後兩者構成土壤的有機質。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礦物、有機質和生物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三維空間組織結構、異質性和微生物定殖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學界面。
  • 菜吧:土壤中萌萌的小動物,對土壤有機質有哪些影響?
    土壤動物,在土壤元素循環轉化和遷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凋落物分解的「微型粉碎機」,通過體內「特殊轉換器」,影響土壤有機質的轉化、腐殖質的形成。土壤動物對地表枯落物分解,通過刺激土壤酶活性,與土壤微生物群落一起,加快土壤有機物的分解,促進土壤腐殖質的轉化。
  • 有機矽單體合成反應催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其實,有機矽產品的應用範圍遍及我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航空、建築、電子電氣、紡織、汽車、機械、皮革造紙、化工輕工、金屬和油漆、醫藥醫療等等。其中,有一種單體—二甲基二氯矽烷(簡稱M2)是合成有機矽產品最重要且用量最大的單體,主要作為矽橡膠、矽樹脂、密封膠、塑料等的原料,約佔有機矽行業單體產量的90%,它的生產技術和水平是決定有機矽工業的關鍵。
  • Earth-Science Reviews:氮沉降對森林土壤有機質層與礦化層氮素...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蔡祖聰教授課題組程誼副教授從氮素初級轉化過程的視角系統剖析了全球尺度上大氣氮沉降對森林土壤氮素周轉的影響機制,揭示出氮沉降對森林土壤氮素轉化過程的影響取決於土壤剖面深度及其碳氮分布
  • 研究實現黑磷基水凝膠的光控原位生物礦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喻學鋒與深圳大學副研究員邵俊東等合作,成功利用黑磷的光化學活性實現了水凝膠的光控原位生物礦化。近年來,二維黑磷優異的近紅外光熱效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使其在光熱治療、藥物/基因遞送、生物成像和生物傳感器等生物醫學領域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黑磷的生物可降解性是其區別於其它無機二維光熱材料最重要的特性,它可以在水和氧氣的作用下,降解成人體必需的磷酸鹽(PO43-)。針對這一特性,研究團隊揭示了黑磷的光化學活性,並研究了黑磷基水凝膠的近紅外光控原位生物礦化現象和潛在用途。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固碳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稻田土壤約佔我國總土壤固碳潛力的40%,因此,探討稻田土壤碳循環和固碳機理對於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土壤固碳的能力一般是通過考察碳庫變化、團聚體形成、腐殖質形成等過程來評估,但鮮有研究表徵團聚體之間和內部的碳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