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初步闡明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的礦化機理—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磷的有效供給是生態系統發育和穩定的必要條件,因而成土早期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機理對裸地植被恢復工程具有重要意義。日前,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吳豔宏團隊基於貢嘎山東坡海螺溝冰川退縮跡地,揭示了不同植被演替階段和土層中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和礦化強度,分析了有機磷礦化過程的影響因素,初步闡明了早期成土過程中土壤有機磷的礦化機理。相關成果發布於《土壤生物學與土壤肥力》。

科研人員發現,退縮跡地土壤中有機磷的礦化速率主要受有機碳的礦化速率影響,而與磷的生物有效性相關性較差;在碳的礦化速率較高時,磷酸根在微生物細胞內發生積累,表明磷酸根可能作為有機碳礦化的副產物釋放出來;生態系統發育早期,土壤有機磷和有機碳按計量比同步積累。這些證據表明土壤發育早期,微生物對碳的需求可能是驅動土壤有機磷礦化的主要機制。因為發育早期植被快速演替過程中有較大的磷需求並可能受磷限制,碳需求驅動的有機磷礦化對演替早期植被的磷養分獲取意義重大。

該研究結果有助於認識成土早期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機理,可用於指導裸地植被恢復和早期生態系統的管理。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初步闡明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礦化機理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
  • 成都山地所揭示早期成土過程中土壤有機磷的形態轉化過程
    隨著成土作用的進行,土壤中的原生礦物磷含量因風化作用逐漸降低,有機磷則逐漸積累,成為生態系統有效磷的一個重要來源。土壤中的有機磷以多種形態存在,不同形態有機磷的生物有效性差異較大,然而,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的形態組成、轉化及其與有效磷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楚。
  • 研究揭示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特殊「調節閥」—新聞—科學網
    不同氧氣條件下水稻土有機碳礦化機制模型圖  李宇虹供圖 稻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而有機碳礦化是決定土壤固碳效率的關鍵過程。 針對土壤有機質礦化速率不受微生物生物量控制這一現象,有學者提出「調節閥」假說:惰性有機碳向活性有機碳的轉化(K1)和活性碳的微生物利用過程(K2)共同組成土壤有機碳的礦化過程,由於土壤是碳限制生境,K1則是有機碳礦化的限速步驟,即「調節閥」。 有機碳礦化的「調節閥」機制已在旱地土中得到驗證,然而,這一假說是否適用於水稻土、水稻土中的「調節閥」有哪些,目前尚不明確。
  • 成都山地所在成土過程中磷風化速率與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針葉林階段P的風化速率大於溫帶和亞熱帶年齡相近土壤的P風化速率,主要是由於貢嘎山土壤母質具有較多的含P礦物、適宜的水熱條件和快速發育的植被。  該研究不僅闡明了原生礦物P風化速率隨成土年齡的變化模式,補充了Walker & Syers概念模型對原生礦物P快速降低的描述,而且有助於準確評估陸地生態系統發育過程中磷供給量的動態變化。
  • 蘇以榮團隊初步探明水旱田可溶性有機碳循環規律—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海外特聘研究員項目旨在鼓勵加強學科組與國外傑出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研究。自2017年,受東北地理所海外特聘研究員項目資助,土壤物質循環學科組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William R.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固碳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稻田土壤約佔我國總土壤固碳潛力的40%,因此,探討稻田土壤碳循環和固碳機理對於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土壤固碳的能力一般是通過考察碳庫變化、團聚體形成、腐殖質形成等過程來評估,但鮮有研究表徵團聚體之間和內部的碳通量。
  • 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生物礦化作用研究對理解地球無機-有機過程及其作用機理,以及開發新型生物納米材料至關重要。趨磁細菌磁小體是生物控制礦化的典範,已成為研究生物礦化過程和機制、生物感知地磁場機理、早期地球或地外生命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焦點。趨磁細菌還在元素地球化學循環、沉積剩磁、古環境重建和現代生物醫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 製備黑磷納米材料有了高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在之前的工作中,課題組對黑磷催化與化學合成領域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如開發了黑磷鉑催化劑、黑磷直接合成有機磷化物等。 本項研究中,課題組創新性地建立了球磨化學刻蝕技術,成功將紅磷粉末直接轉化為具有多晶邊界特徵的新型黑磷納米片。
  • 生態環境中心發表綜述文章闡釋酸性土壤硝化作用機理
    酸性土壤(pH<5.5)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布,約佔陸地無冰區表面的30%。但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機理一直不甚清楚,成為全球氮循環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紀正研究員課題組多年來致力於土壤硝化微生物及硝化作用機理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庫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礦物與有機碳的相互作用對土壤有機碳穩定儲存至關重要,其中鐵氧化物的作用尤為關鍵。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描繪「地球膚色」揭秘我國首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
    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甘霖團隊,利用遙感和GIS技術,對氣候、母質、地形地貌等成土環境因素進行定量表徵,形成了覆蓋全國的成土環境數據集。近日,他們生成的全國土壤顏色的三維分布圖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國際土壤科學》(《Geoderma》)。研究團隊指出,這是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
  • 描繪「地球膚色」揭秘我國首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
    2009-2019年,土壤研究者們在全國各地選取了近6000個樣點,進行典型土壤剖面調查。他們取回的一抔抔土,建成了我國土壤系統分類基層分類單元土系及土係數據庫。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甘霖團隊,利用遙感和GIS技術,對氣候、母質、地形地貌等成土環境因素進行定量表徵,形成了覆蓋全國的成土環境數據集。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闡明胚胎從著床開始的早期發育情況,對不孕症的幹預、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率的提升至關重要。   然而人類胚胎在植入子宮後的早期發育情況,由於倫理和技術的限制而長期處於「黑匣子」般的狀態。   12月12日,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研究院李天晴和季維智團隊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生殖科合作,宣布開發出一個三維(3D)人囊胚培養體系,並且首次繪製了人原腸前胚胎的發育全景圖,為研究人著床後的早期胚胎發育建立了研究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當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生物礦化作用
    礦化作用區別於一般礦化作用的顯著特徵是通過有機大分子和無機離子在界面處的相互作用。從分子水平上控制無機礦物相的結晶、生長,從而使生物礦物具有特殊的分級結構和組裝方式 。近年來研究表明,生物體對生物礦化過程的控制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過程,其中,生物大分子產生排布以及它們與無機礦物相的持久作用是生物礦化過程的兩個主要方面。一般認為生物體內的礦化過程分為四個階段。(1)有機質的預組織:生物體內不溶有機質在礦物沉積前構造一個有組織的微反應環境,該環境決定了無機物成核的位置和形成礦物的功能。該階段是生物礦化進行的前提。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利用轉錄組、有機酸的晝夜變化、酶活性和葉片氣孔電子顯微鏡結果分析發現,薇甘菊葉片的氣孔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均開放,夜間CAM途徑中固定CO2的光合酶PEPC、NADP-ME的活性顯著高於白天,並且積累大量的有機酸——蘋果酸。這可能是薇甘菊其淨光合速率顯著高於其它C3植物,甚至接近C4植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