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地球膚色」揭秘我國首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

2020-09-14 安徽天氣

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土壤是地球活的皮膚,不同顏色的土壤將地球裝扮得五彩斑斕。「膚色」各異的土壤蘊藏著地球生命的密碼,有的帶有遠古氣息,有的則映襯著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

我國面積廣大,土壤景觀複雜多樣,如何繪製較為精細的全國土壤顏色空間分布,頗具挑戰。2009-2019年,土壤研究者們在全國各地選取了近6000個樣點,進行典型土壤剖面調查。他們取回的一抔抔土,建成了我國土壤系統分類基層分類單元土系及土係數據庫。

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甘霖團隊,利用遙感和GIS技術,對氣候、母質、地形地貌等成土環境因素進行定量表徵,形成了覆蓋全國的成土環境數據集。近日,他們生成的全國土壤顏色的三維分布圖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國際土壤科學》(《Geoderma》)。研究團隊指出,這是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

25cm深度土壤孟塞爾顏色(潤態)分布圖,受訪者供圖

歷時10年採集約6000個土壤剖面信息,掌握土壤身份「密碼」

中國古人對土壤的認知與探索,從顏色中可見一斑。《尚書·禹貢》將中原大地的九州土壤分為黃壤、白壤、黑墳、白墳、赤植墳和青黎等。北京中山公園社稷壇展示的五色土,則以青、白、紅、黑、黃指代東西南北中。這或許是我國最早的土壤圖騰崇拜。

「土壤顏色可以直觀表徵土壤屬性、土壤肥力,哪裡的土壤有什麼屬性,酸鹼度如何、有機質多少等等,都可以用數據圖展示。」論文的通訊作者、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甘霖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1979至1987年,我國曾開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在大規模土壤剖面觀測和調查採樣的基礎上,全國分縣勾繪了1:5萬比例尺的多邊形土壤圖,牧區和邊疆地區則繪製了1:10萬至1:20萬的多邊形土壤圖,我國土壤資源和土壤肥力的概貌大致清晰起來。

隨著時代發展,與土壤相關的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越發受關注,亟需獲取土壤空間的精細準確信息。2009年,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我國土系調查與《中國土系志》編制」項目啟動。此後的10年,土壤研究者們在我國31個省市區,共調查了近6000個典型土壤剖面,建立了4420個土系,最終建立了我國土壤系統分類基層分類單元土系及土係數據庫,為我國數字土壤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今天看來,這次調查也是全國土壤顏色地圖的研究起點。

作為該項目的主持單位,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保留著盛有土壤樣本的瓶瓶罐罐。張甘霖說,「研究過程中,科研人員摸索出一套高效土壤信息調查的方法,包括怎樣選擇代表性的樣點位置採集土壤剖面樣本等,這些寶貴的剖面樣本,覆蓋了我國各地主要的成土環境類型,目前都在專門的土壤樣品庫中編號保存。」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劉峰副研究員曾在2011年赴安徽採集土壤剖面樣本。「我們在平原、丘陵、沿江、山地等地貌不同的景觀部位選擇了約180個代表典型景觀條件的地點挖掘土壤剖面,每個土坑寬1.2米,深1.5-2米,長2米。」劉峰說,他們對土壤剖面及其局部景觀環境進行詳細的描述記錄,然後採集各個土層的土壤樣品,帶回實驗室分析土壤的有機質、pH值、陽離子交換量、容重、碳酸鈣、氮磷鉀含量等基本土壤屬性,從而獲得覆蓋全國的第一手土壤樣本資料。同時,科研人員利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對成土環境進行定量刻畫,建立土壤與成土環境之間關係的數據模型,進行預測性土壤製圖。

25cm深度土壤顏色(潤態)局部細節圖:西安區域(左)和成都區域(右)

提取約4600個土壤剖面的數據進行推測製圖

2009-2019十年間採集的土壤大數據,終於在2020年迎來「出彩」的高光時刻。

此次發表的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從十年間採集的土壤剖面的孟塞爾顏色數據中,選取了大約4600個土壤剖面,進行數字製圖。「這些土壤剖面取土點最高在西藏海拔約5700米的高山上,最低在接近海平面的沿海地區,我們將土壤屬性與氣候、地形、植被、土地利用、土壤母質等40多個環境參數結合,進行土壤顏色的預測分析。」論文的第一作者劉峰說。

西北的沙漠、荒漠和戈壁區域,土壤顏色以白色和灰色為主,「這些區域植被稀疏或完全處於荒漠戈壁環境,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游離碳酸鹽或鹽分含量高。」劉峰說。

中部的黃土高原,包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和河南西部等地,土壤顏色主要是黃色;東北和青藏高原東部等的較溼潤的高寒地區,植被條件好,植物根系殘體和凋落物日積月累,土壤有機質不易礦化而含量較高,土壤顏色較暗較黑。

南方土壤顏色偏紅,尤其是江西、湖南和雲南一些區域顏色最紅。「這些地區土壤的母質經歷較為快速的風化和淋溶後,土壤相對富含氧化鐵鋁,所以呈現紅色。」劉峰解釋。

四川盆地大部分被「紫色」土壤覆蓋,這裡的土壤母質為中生代的砂巖或頁巖,所以預測為暗紅色;在貴州和廣西以石灰巖為主的地區,可看到較淺的顏色。

東部地區的長江、淮河和黃河的下遊以及鄱陽湖周圍土壤呈淡褐色,趨於灰青色,「因為這些區域地形低洼,排水不暢,母質多為河湖相沉積物。」劉峰說。

同時,顏色地圖也刻畫出土壤顏色變異的空間細節,如西安和成都窗口區域,就顯示出土壤顏色隨著地形地貌部位的不同而變異。

在25釐米深度處,西安北部的黃土高原地區土壤呈黃色,中部的渭河谷地呈淺黃色,南部的秦嶺地區則呈褐色。同樣深度的成都地區,西北部的山區呈褐色,東南側的四川盆地地區則呈紅色。

5cm(左列)和50cm(右列)深度土壤顏色(潤態)孟塞爾色調、明度和彩度分布圖,受訪者供圖

氣候、母質和地形是土壤顏色的「推手」

這些顏色各異的土壤分布,究竟是什麼力量塑造的?「太陽輻射、風化層厚度以及海拔高度等環境變量,在土壤顏色推測中具有相對較高的重要性,溫溼度、母質和地形對我國土壤顏色空間分布有重要影響。」劉峰解釋,太陽輻射決定了土壤所處的溫度帶,高原的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巖石物理風化較強,使土壤顏色多變。風化層厚度意味著土壤受侵蝕或沉積的環境、地表物質分布、水和熱儲存的情況。

此外,土壤顏色與土壤礦物質有關。例如,針鐵礦呈黃色或深棕色,赤鐵礦呈紅色,鐵水合物呈暗紅色,託稜石呈黑色,方解石呈白色,石膏呈淺棕色,石英呈淺灰色。

「土壤顏色與作用於土壤的次生礦物,特別是鐵和錳的氧化還原也相關。」劉峰說。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團隊對5,10,15,25,35,50,75,100,125釐米共9個深度的土壤顏色進行了推測製圖,發現總體上土壤顏色隨深度增加而變淺。「一個重要原因是植物凋亡融入土壤形成有機質,在土壤上部30釐米左右累積較多,所以顏色較深,越往下有機質含量往往急劇降低,顏色較淺。」劉峰說,當然,不是所有土壤的顏色都是隨深度而變化的,有些土壤剖面從上到下都是黑色或者紅色、黃色,比如黃土高原一些植被覆蓋不好的黃土剖面,上下都是很均一的黃色。

「土壤顏色背後隱藏的是土壤功能,例如土壤肥力如何,這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提供了我國第一個標準一致、詳細的土壤顏色視圖,是土壤肥力質量評價與空間管理的關鍵參數。」張甘霖說,土壤顏色地圖還可為法庭土壤物證溯源提供支撐,例如從鞋上粘的泥土顏色、泥土中的有機質,可以大致分析泥土來自那個區域,從而判斷相關對象是否去過某個區域。不過,要想精準鎖定來源地,預測的精度還需不斷提高。

相關焦點

  • 描繪「地球膚色」揭秘我國首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
    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土壤是地球活的皮膚,不同顏色的土壤將地球裝扮得五彩斑斕。「膚色」各異的土壤蘊藏著地球生命的密碼,有的帶有遠古氣息,有的則映襯著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  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甘霖團隊,利用遙感和GIS技術,對氣候、母質、地形地貌等成土環境因素進行定量表徵,形成了覆蓋全國的成土環境數據集。近日,他們生成的全國土壤顏色的三維分布圖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國際土壤科學》(《Geoderma》)。研究團隊指出,這是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
  • 首幅土壤顏色地圖描繪「中國膚色」 來看看你的家鄉是什麼色號!
    首幅土壤顏色地圖描繪「中國膚色」 來看看你的家鄉是什麼色號!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提供了我國第一個標準一致、詳細的土壤顏色視圖,是土壤肥力質量評價與空間管理的關鍵參照。土壤是地球的皮膚,「膚色」各異的土壤蘊藏著地球生命的密碼,有的帶有遠古氣息,有的則暗藏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
  • 首幅土壤顏色地圖描繪「中國膚色」來看看你的家鄉是什麼色號
    首幅土壤顏色地圖描繪「中國膚色」 來看看你的家鄉是什麼色號!土壤是地球的皮膚,「膚色」各異的土壤蘊藏著地球生命的密碼,有的帶有遠古氣息,有的則暗藏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土壤景觀複雜多樣,如何繪製較為精細的全國土壤顏色空間分布圖,頗具挑戰。
  • 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揭開中華五色土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甘霖團隊,繪製了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全國土壤顏色三維分布圖,該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Geoderma》上。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幅圖?又是如何繪成的?土壤顏色不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未來又該如何利用它的價值呢?我們約請此項研究的參與者、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楊順華博士向讀者介紹有關情況。
  • 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揭開中華五色土的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甘霖團隊,繪製了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全國土壤顏色三維分布圖,該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Geoderma》上。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幅圖?又是如何繪成的?土壤顏色不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未來又該如何利用它的價值呢?
  • 首幅土壤顏色地圖描繪「中國膚色」,來看看你的家鄉是什麼色號!
    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提供了我國第一個標準一致、詳細的土壤顏色視圖,是土壤肥力質量評價與空間管理的關鍵參照。土壤是地球的皮膚,「膚色」各異的土壤蘊藏著地球生命的密碼,有的帶有遠古氣息,有的則暗藏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
  • 首幅土壤顏色地圖描繪「中國膚色」來看看你的家鄉是什麼色號
    來源:科技日報土壤是地球的皮膚,「膚色」各異的土壤蘊藏著地球生命的密碼,有的帶有遠古氣息,有的則暗藏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土壤景觀複雜多樣,如何繪製較為精細的全國土壤顏色空間分布圖,頗具挑戰。2009—2019年,從事土壤研究的學者們在全國各地選取了近6000個樣點,進行典型土壤剖面調查。
  • 首幅「中國膚色」土壤地圖 你的家鄉是什麼色號?
    首幅土壤顏色地圖描繪「中國膚色」 來看看你的家鄉是什麼色號!  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提供了我國第一個標準一致、詳細的土壤顏色視圖,是土壤肥力質量評價與空間管理的關鍵參照。  土壤是地球的皮膚,「膚色」各異的土壤蘊藏著地球生命的密碼,有的帶有遠古氣息,有的則暗藏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  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土壤景觀複雜多樣,如何繪製較為精細的全國土壤顏色空間分布圖,頗具挑戰。
  • 南京科學家繪全國首幅土壤顏色地圖
    土壤是地球的皮膚,其「膚色」各異蘊藏著地球生命的密碼,暗藏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日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甘霖團隊繪製生成了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全國土壤顏色三維分布圖,該研究成果成為我國土壤肥力質量評價與空間管理的關鍵參照,並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國際土壤科學》上。「土壤的形成源自地殼表層巖石的風化。」
  • 揭秘!四川盆地土壤呈「紫色」,為啥?
    「膚色」各異的土壤蘊藏著地球生命的密碼,有的帶有遠古氣息,有的則映襯著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2009-2019年,土壤研究者們在全國各地選取了近6000個樣點,進行典型土壤剖面調查。他們取回一抔抔土,並於近日繪成了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以論文形式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國際土壤科學》。值得一提的是,地圖中,四川盆地大部分被「紫色」土壤覆蓋。
  • 【科普知識】揭秘!四川盆地土壤呈「紫色」,為啥?
    「膚色」各異的土壤蘊藏著地球生命的密碼,有的帶有遠古氣息,有的則映襯著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2009-2019年,土壤研究者們在全國各地選取了近6000個樣點,進行典型土壤剖面調查。他們取回一抔抔土,並於近日繪成了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以論文形式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國際土壤科學》。值得一提的是,地圖中,四川盆地大部分被「紫色」土壤覆蓋。
  • 中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
    隨著現代土壤科學的發展,對我國土壤顏色分布有了更多的認識,例如按土壤發生分類,我國東部地區土壤從南到北大致呈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暗棕壤及棕色針葉林土等地帶性分布。據研究,這一分類是世界上最多使用顏色來命名土壤的方案。
  • 我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圖為我國TanSat衛星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產品(2017年7月,左;2017年12月,右)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雲研究員科研團隊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TanSat衛星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衛星反演研究,於近日成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原標題:   據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攀)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滑鼠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餘……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並駛返廣州
  • 中國首幅3D列印民用地圖問世 精確度0.075毫米
    中國首幅3D列印民用地圖問世 精確度0.075毫米 2016-06-01 14:05:26 2016年06月01日 14:05 來源:燕趙晚報 參與互動    這幅「
  • 我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
    利瑪竇 坤輿萬國全圖 168×382cm 南京博物院藏 原標題:我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   此次,《坤輿萬國全圖》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於4月16日在浙江美術館館慶10周年首個特展「心相·萬象
  • 這8幅世界地圖,或許會顛覆你對地球的認識 | 科學美圖
    去年,牛津大學的社會地理學家 Benjamin Hennig 和 Danny Dorling 用他們繪製的全新地圖顛覆了傳統地圖對世界的描繪。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點擊圖片看更清晰!這張地圖描繪了人類過去在地球上的遷徙歷史,地圖上不同地區按照現在的人口進行了變形處理。人類最初走出非洲,然後在不同的大洲落腳,後來又陸續遷移到了其他地方。
  • 為什麼我們的皮膚顏色各不相同?紫外線:人類膚色進化的關鍵因素
    相反,人類的膚色從非常深的棕黑色逐漸漸變成象牙白,而這其中其實並不存在非常鮮明的顏色。 科學家在地圖上描繪出世界各地原住居民的膚色
  • 為什麼我們的皮膚顏色各不相同?紫外線:人類膚色進化的關鍵因素
    相反,人類的膚色從非常深的棕黑色逐漸漸變成象牙白,而這其中其實並不存在非常鮮明的顏色。科學家在地圖上描繪出世界各地原住居民的膚色,從地圖上可以清晰看出淺色和深色皮膚分布遵循地理規律,從深色到淺色逐漸過渡。
  • 從58幅地圖看人類歷史的變遷
    製圖者的挑戰許多地圖並非只是好看,我們還有必要了解它們背後的科學,比如洪堡的地球磁場地圖,或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金星探測圖。對於這些地圖而言,視覺效果並非製圖的重點。地圖經常面臨一系列製圖上的挑戰。以一個小型二維平面精確描繪一塊大的區域不僅是一個艱巨的難題,也意味著製圖者經常需要妥協。除此之外,特定類型的地圖也經常面臨各式各樣的棘手難題,像尋找相關信息,確定空間方位,最後將其精確描繪,並複製再現——這些難題都因地圖種類而異。在地圖上展示鐵路線,要比標示令人恐懼的複雜街區來得容易(哪怕是居住已久的市民,進入這些街區時也百般猶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