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看到的地圖大多是這樣的:
這種只效忠地理現實的地圖並沒有給我們許多關於人類歷史和社會活動的有用信息。
去年,牛津大學的社會地理學家 Benjamin Hennig 和 Danny Dorling 用他們繪製的全新地圖顛覆了傳統地圖對世界的描繪。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點擊圖片看更清晰!
這張地圖描繪了人類過去在地球上的遷徙歷史,地圖上不同地區按照現在的人口進行了變形處理。人類最初走出非洲,然後在不同的大洲落腳,後來又陸續遷移到了其他地方。
比如,歷史上曾有一支龐大的移民從南方來到我國,後來在公元前23000年時又有一支移民從我國遷徙到了更北的地方。
不過,這張地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新的考古證據的出現,地圖也要被不斷修正。
世上有許多東西比金錢更寶貴,比如水資源。然而正如財富無法實現平均分布一樣,全球的降水量也不平均。
通過這張降水量地圖,你可以猜測哪裡的人口最多,因為人口總是和水資源密切相關。降水量急劇減少的地區總會產生更多的社會動蕩和人口危機,比如埃及、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
這張地圖顯示的是我們吃的食物都來自哪裡。糧倉地區被放大了,發紅的地區種植著更多的農作物,它們大都是大麥、玉米和稻穀。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世界的糧倉在美國中西部、歐亞平原、印度的德幹高原,以及我國的北部平原地區。
根據統計預測,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地球上將會新增20-30億要張口吃飯的人。維持世界糧倉地區的氣候穩定和土壤生態平衡對全世界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事。
這張地圖看起來有點變形,這是因為它按照人口的大小對每個國家進行了放大或縮小處理。因為中國(13.8億)和印度(13.3億)的人口最多,因此在這張地圖上看起來最大。而南極和北極因為沒有什麼人口,所以看起來非常小。
地圖上的發亮的彩色線條是交通和信息線路,如飛機航線、公路、鐵路、石油管道、水下光纜等,它們是世界經濟的命脈。
紅色的那條線路是世界最大貨櫃船——地中海航運公司(MSC)的最新貨櫃船「MSC Oscar」號的航線。2015年,這艘貨櫃船從荷蘭鹿特丹港(線路左端)出發,途徑蘇伊士運河和新加坡,最後到達我國的大連港(線路右端)。
這艘貨櫃上的貨物要是全部運到貨車上,然後讓貨車排成一列,那麼這個貨車隊伍有100千米那麼長。
這張地圖上,看起來更大的地方是那些和人類社會更遠的地方。如果你想到一個遠離人煙的地方靜一靜,格陵蘭島和南極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每一年,這些膨脹的地方會變得更大,因為有更多的人離開鄉村前往城市生活,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離沒有人煙的地方越來越遠。
這張地圖描繪的是地球上所有地方同時進入夜晚的情形。那些人口稠密的地方被放大了,人口稀少的地方被縮小了,所以這張地圖看起來也是變形的。
更亮的地方的人們更富有也更現代化,暗的地區更貧窮,或者沒有現代電力設施。實際上在經歷過海嘯以後,東京地區會變得更暗,因為日本關掉了許多核電站,因此日本的用電量被迫減少了約四分之一。
這張地圖完全是按照每個國家的人口繪製的。人口多的地區變得更大,因此你在這張地圖上看不到海洋。
按照人口看的話,印度和中國佔據了全世界74億人口的一大部分。隨著非洲大陸人口的不斷增長,這張地圖中歐洲和北美所佔比例會越變越小。
這是根據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在2016年通過調查計算得出的快樂地球指數(Happy Planet Index )。地圖按照人口大小進行了變形。
越紅的地方,人們越不開心,幸福感越低。碧綠的地方,人們可能並不富裕,但卻很開心。火鍋紅的地區,有富裕的國家,如美國,也有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ID:bringsciencehome)
2018年《環球科學》全年訂閱
限時7.5折優惠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