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8幅世界地圖,或許會顛覆你對地球的認識 | 科學美圖

2021-02-13 環球科學

我們平時看到的地圖大多是這樣的:

這種只效忠地理現實的地圖並沒有給我們許多關於人類歷史和社會活動的有用信息。

去年,牛津大學的社會地理學家 Benjamin Hennig 和 Danny Dorling 用他們繪製的全新地圖顛覆了傳統地圖對世界的描繪。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點擊圖片看更清晰!

這張地圖描繪了人類過去在地球上的遷徙歷史,地圖上不同地區按照現在的人口進行了變形處理。人類最初走出非洲,然後在不同的大洲落腳,後來又陸續遷移到了其他地方。

比如,歷史上曾有一支龐大的移民從南方來到我國,後來在公元前23000年時又有一支移民從我國遷徙到了更北的地方。

不過,這張地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新的考古證據的出現,地圖也要被不斷修正。

世上有許多東西比金錢更寶貴,比如水資源。然而正如財富無法實現平均分布一樣,全球的降水量也不平均。

通過這張降水量地圖,你可以猜測哪裡的人口最多,因為人口總是和水資源密切相關。降水量急劇減少的地區總會產生更多的社會動蕩和人口危機,比如埃及、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

這張地圖顯示的是我們吃的食物都來自哪裡。糧倉地區被放大了,發紅的地區種植著更多的農作物,它們大都是大麥、玉米和稻穀。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世界的糧倉在美國中西部、歐亞平原、印度的德幹高原,以及我國的北部平原地區。

根據統計預測,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地球上將會新增20-30億要張口吃飯的人。維持世界糧倉地區的氣候穩定和土壤生態平衡對全世界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事。

這張地圖看起來有點變形,這是因為它按照人口的大小對每個國家進行了放大或縮小處理。因為中國(13.8億)和印度(13.3億)的人口最多,因此在這張地圖上看起來最大。而南極和北極因為沒有什麼人口,所以看起來非常小。

地圖上的發亮的彩色線條是交通和信息線路,如飛機航線、公路、鐵路、石油管道、水下光纜等,它們是世界經濟的命脈。

紅色的那條線路是世界最大貨櫃船——地中海航運公司(MSC)的最新貨櫃船「MSC Oscar」號的航線。2015年,這艘貨櫃船從荷蘭鹿特丹港(線路左端)出發,途徑蘇伊士運河和新加坡,最後到達我國的大連港(線路右端)。

這艘貨櫃上的貨物要是全部運到貨車上,然後讓貨車排成一列,那麼這個貨車隊伍有100千米那麼長。

這張地圖上,看起來更大的地方是那些和人類社會更遠的地方。如果你想到一個遠離人煙的地方靜一靜,格陵蘭島和南極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每一年,這些膨脹的地方會變得更大,因為有更多的人離開鄉村前往城市生活,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離沒有人煙的地方越來越遠。

這張地圖描繪的是地球上所有地方同時進入夜晚的情形。那些人口稠密的地方被放大了,人口稀少的地方被縮小了,所以這張地圖看起來也是變形的。

更亮的地方的人們更富有也更現代化,暗的地區更貧窮,或者沒有現代電力設施。實際上在經歷過海嘯以後,東京地區會變得更暗,因為日本關掉了許多核電站,因此日本的用電量被迫減少了約四分之一。

這張地圖完全是按照每個國家的人口繪製的。人口多的地區變得更大,因此你在這張地圖上看不到海洋。

按照人口看的話,印度和中國佔據了全世界74億人口的一大部分。隨著非洲大陸人口的不斷增長,這張地圖中歐洲和北美所佔比例會越變越小。

這是根據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在2016年通過調查計算得出的快樂地球指數(Happy Planet Index )。地圖按照人口大小進行了變形。

越紅的地方,人們越不開心,幸福感越低。碧綠的地方,人們可能並不富裕,但卻很開心。火鍋紅的地區,有富裕的國家,如美國,也有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ID:bringsciencehome)

2018年《環球科學》全年訂閱

限時7.5優惠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訂購

相關焦點

  • 這幅430年前手繪的世界地圖,開啟你的時間之旅
    但是時光倒退430年,一位叫烏爾巴諾·蒙特(Urbano Monte)的義大利人手繪了60多張獨立的小地圖組成的世界地圖,倘若將它們完整拼接起來,將達到3×3米,那是多麼意義非凡的事情! 最近,史丹福大學歷史學家 首次將烏爾巴諾·蒙特這幅罕見的地圖拼接起來並數位化 ,它就是上面我們看到的這張圖。接下來我們將向你介紹關於他的故事。 ?
  • 這17張世界地圖幫你重新認識世界
    下面17張地圖幫你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按照慣例,亮點在最後。
  • 11幅地圖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
    世界上最感到「被別人深愛」的是哪國人?最喜歡速溶咖啡的人來自哪裡?大數據時代,這些奇葩問題的答案5分鐘內就能統統告訴你。美國《時代》雜誌8日刊發了一組地圖,看完這11幅地圖,你對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看法或許會不一樣哦。(註:點擊圖片可查看大圖)
  • 這幾十張極為罕見的地圖,顛覆你的世界觀!
    1地球對人類來說,我們腳下的這顆行星可謂廣袤無垠,即使以客機的速度(按800千米/時)環繞其一周,也需要50個小時。但放在宇宙當中,地球就是一粒塵埃。在這個小點上,每個你愛的人、每個你認識的人、每個你曾經聽過的人,以及每個曾經存在的人,都在那裡過完一生。
  • 人類對世界認識的深入:古老的世界地圖
    根據摩訶婆羅多描述繪製的地圖,如果你真的認為這算地圖的話…… 根據某些印度學者的看法,在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出現了第一張世界地圖,書中提到,從月球視角看來,地球就像是一隻兔子和兩片菩提葉,確實,某些角度上看的地球真的有點像兔子和兩片菩提葉!
  • 17張不一樣的世界地圖 幫你重新認識世界
    3. 公元1564年由佛蘭德人亞伯拉罕·奧特柳斯繪製的世界地圖1570年,奧特柳斯出版了第一本現代意義上的地圖集《世界概貌》。1596年,他提出了最初的「大陸漂移學說」。4. 公元1569年由佛蘭德人傑拉杜斯·麥卡託繪製的世界地圖。這是世界首幅以麥卡託投影法繪製的地圖。
  • 古人眼中的世界什麼樣?答案就在這六幅老地圖裡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除署名外)這幅繪製在一塊泥板上的地圖,誕生於公元前900年-600年之間,是現存最古老的世界地圖。地圖由兩個同心圓構成,最中間的圓點並沒有文字說明。有人認為它很可能是指尼普爾城(Nippur),因為這個城市曾被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視為世界的肚臍眼(最中心)。
  • 豎版世界地圖"改變"全球地理格局:美國在中國北面(圖)
    郝曉光介紹,無論亞太版世界地圖還是歐美版以大西洋為中心的世界地圖,都屬於「經線世界地圖」,適用於表達東、西半球的地理關係。「經線分割地球儀的投影方式,就好比把一隻蘋果縱向剖開拉平,必然會造成南北極地的變形,並且模糊與周緣地區的相互關係。」  「比如,南極洲的面積為澳大利亞的1.8倍,但在傳統的地圖上,由於變形的原因,顯示出來卻是3.8倍。
  • 顛覆你世界觀的幾十張極為罕見的地圖!
    在這個小點上,每個你愛的人、每個你認識的人、每個你曾經聽過的人,以及每個曾經存在的人,都在那裡過完一生。2、大洋和大洲來看我們東部的太平洋,其實比你想像中大得多。看上圖如果還沒什麼概念,可以看下面這幅圖,太平洋可以塞下七大洲,還留下不少空隙。
  • 【文匯報】郝曉光 把世界地圖豎起來
    要使球形的地球變成平面,必須利用投影技術,這就必然會帶來變形:在傳統的世界地圖上,這種變形使南極大陸的面積擴大了好幾倍,南極點被拉成了一條線。而郝曉光的豎版世界地圖中,地球被沿著兩條緯線「切開」了,「仿佛一顆人造衛星,從太平洋上空永恆不變的觀察點上,飛到了南極和北極的上空,向下俯瞰到了新的世界」。
  •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如何通過地圖加深對世界的了解?
    在繪製這幅「世界文學地圖」之前,他已經繪製了「網際網路地圖」、「氣候變化地圖」、「政治地圖」和「國家的刻板印象地圖」等等。「世界文學地圖」最特別的地方,在於Martin的自定義分類。整幅地圖由不同國家的文學流派、作品類型和文學家三大板塊構成。連考試用書,勵志雞湯和暢銷書的銷量也包含在內。
  • 世界地圖,我竟然被你「騙」了這麼多年!
    但今天告訴你其實世界地圖上看到的國家大小和現實差別很大因為地球是圓的緯度高低影響了最終在地圖上呈現大小↓↓↓這下你懂了吧再給你舉幾個例子把巴西拉到歐洲,發現真的很大!>橘子皮無論如何無法展開成一個完整的平面豎版世界地圖顛覆你的世界觀除了上面說到的世界地圖外在2013年9月郝曉光博士主編的
  • 人民日報:郝曉光的豎版世界地圖令全球驚訝
    郝曉光介紹,無論亞太版世界地圖還是歐美版以大西洋為中心的世界地圖,都屬於「經線世界地圖」,適用於表達東、西半球的地理關係。「經線分割地球儀的投影方式,就好比把一隻蘋果縱向剖開拉平,必然會造成南北極地的變形,並且模糊與周緣地區的相互關係。」  「比如,南極洲的面積為澳大利亞的1.8倍,但在傳統的地圖上,由於變形的原因,顯示出來卻是3.8倍。
  • 地圖作為世界的圖像——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的千年之旅
    ……不過你將從這裡開始找到並讀到對地球以及對整個世界的描述的理解。這幅在1590年由奧特柳斯製作的世界地圖描繪了古希臘人與古羅馬人地理知識的局限:他們僅了解不到四分之一的地球。作者在地圖邊緣描繪了16世紀人類所認識的所有大洲:歐洲、亞洲、非洲與美洲。尤哈·努爾米寧世界地圖收藏,赫爾辛基。
  • 美媒:研究人員繪製出全球第一幅月球落石地圖
    美媒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200萬張月球表面的圖像檔案,並在6月8日出版的《自然·通訊》上展示了全球第一幅月球落石地圖。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6月8日報導,在月球上,不斷有巨石和巖塊向下移動,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痕跡,這種現象自上世紀60年代無人飛船首次登月以來一直可觀察到。在「阿波羅」任務期間,太空人在現場勘察了幾條這樣的軌跡,並將已移動的巖塊樣本帶回地球。然而,直到幾年前,仍然難以全面了解這種巖石移動的普遍性以及它們究竟在哪裡發生。
  • 郝曉光:十年一覺地圖夢
    「哥白尼手摸著散發著墨香、剛剛出版的《天體運行論》說:『我終於推動了地球。』然後就死了。很多好作品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被人認識和接受。」郝曉光說,「等上十幾年算什麼,我已經很幸運了。」事實上,這十幾年路並沒有郝曉光所描述的那樣雲淡風輕。《系列世界地圖》徹底顛覆了人們看世界的傳統觀念,這意味著其不可避免地會遭遇非議和阻力。
  • 地圖的「進化史」世界上第一幅地圖,是什麼時候被製作出來的?
    地圖是人們認識、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地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科技發展水平。在人類發明和使用的過程中,地圖反映了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學藝術、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傳遞著特殊的文化信息,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 【薦讀】世界地圖,我竟然被你「騙」了這麼多年!
    印度面積:298萬平方公裡  數據上是差不多大,但是地圖上  ↓↓↓  這下你懂了吧  再給你舉幾個例子  在2013年9月  郝曉光博士主編的  豎版《世界地勢圖》發行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11月,供圖 / 郝曉光  新的豎版地圖克服了傳統世界地圖  適合表達東、西半球  不適合表達南、北半球  地理關係的缺陷  傳統世界地圖是一種「經線世界地圖」  豎版世界地圖  是運用「雙經雙緯」編制設計而來
  • 豎版世界地圖,看完你的世界被顛倒了嗎!?
    顛倒的世界地圖豎版世界地圖顛覆你的世界觀只要你上過地理課,肯定知道世界地圖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熟悉的世界地圖,通常是沿著一條經線把地球「豎著切開」,再採用幾何投影法將地表各部分投射到地圖上。這個過程必然導致一些區域嚴重變形、面積失真,比如南極大陸的實際面積是澳大利亞的1.8倍,可在用「等差分緯線多圓錐投影法」繪製的世界地圖上,面積就變成了澳大利亞的3.8倍!
  • 閱讀|繪本《地圖》,現代孩子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它是兒童認識地球和世界的工具性繪本。經典的中國地圖       對這個國家、這個世界,最初的認識,都來自於10歲前後「閱讀」的各種地圖。       有一幅拼圖,把中國的每個省份、直轄市做成拼板。對一個8、9歲的男孩來說,這並不是太容易的事,他對這個國家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語文和思想品德課上,老師抽象的灌輸:中國,我的美麗祖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面對這樣一幅拼圖,那些沒有規則的稜邊,把他們契合在一起,需要經歷艱難的嘗試。成功一次、兩次之後,這幅拼圖又如此容易,因為你只要記住每個省份、直轄市在這個拼圖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