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版的《世界知識地圖》是對傳統橫版《世界地圖》的一種突破,這意味著使用了400多年的橫版地圖不再「一統天下」,在地圖製圖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克服了傳統世界地圖上南極洲和北冰洋變形極大的缺陷,同時對南北方向的闡述也更為直觀,藍色海域更為明晰。北京到紐約的飛機航線,走太平洋是1.9萬公裡,走北極是1.1萬公裡。也就是說豎版世界地圖上,直觀地顯示了北京到紐約的1.1萬公裡的距離。橫版的顯示的是1.9萬公裡。

豎版世界地圖顛覆你的世界觀
只要你上過地理課,肯定知道世界地圖應該是什麼樣子。可近期我國發行了一種豎版世界地圖,七大洲、四大洋全都跑到了奇怪的位置,引發眾網友高呼「世界觀盡毀」!為什麼要把地圖做成這樣呢?《博物》為此採訪了該地圖主編、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郝曉光研究員。

豎版世界地圖(圖1)其實是「南半球版」世界地圖,清晰顯示出了被三大洲環抱的北冰洋,以及形狀好似孔雀開屏的南極大陸。而在傳統的「東半球版」(圖2)、「西半球版」(圖3)世界地圖中,南北極地區的形狀、面積都嚴重失真。


豎版地圖 橫切地球
我國今年新發行的「豎版地圖」,包括豎版中國地圖與豎版世界地圖。在豎版中國地圖上,南海諸島首次與大陸同比例展示出來,使我國的海陸版圖全貌、尤其是南海領土一目了然;可再看豎版世界地圖,越看越詭異:美國跑到了中國「北邊」並且上下顛倒,南北美洲天各一方,非洲仿佛被擠扁了,太平洋拉成了長條……
其實對比一下地球儀和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地球表面這個球面,是不可能直接攤開、鋪平在平面的地圖上的。我們熟悉的世界地圖,通常是沿著一條經線把地球「豎著切開」,再採用幾何投影法將地表各部分投射到地圖上。這個過程必然導致一些區域嚴重變形、面積失真,比如南極大陸的實際面積是澳大利亞的1.8倍,可在用「等差分緯線多圓錐投影法」繪製的世界地圖上,面積就變成了澳大利亞的3.8倍!如果用老式的「墨卡託投影法」,高緯度地區變形更厲害,西伯利亞在地圖上比非洲還大……(地圖投影有關內容,詳見本刊2009年8月號《投影世界:讓地球變成平的》)
與傳統世界地圖不同,豎版世界地圖不是沿著經線、而是沿北緯15度的緯線把地球「橫著切開」。這雖然也會造成部分區域變形,也沒嚴格遵循「上北下南」的慣常原則,卻大大減少了南北極地區的變形。
傳統世界地圖是沿著經線「豎切」地球(左圖),而豎版世界地圖是沿著北緯15度「橫切」地球(右圖),再展開並投影到球面上
地圖是個近似於球形的三維體,將這個三維體的表面轉化成平面上的二維地圖,必然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形與切割。我們可以相像這樣的一個畫面:將地球儀上的紙鋪開,你會如何進行裁剪?
答案是,無論你怎樣裁剪,都會將這一張紙所代表的地表信息變得支離破碎。首先你要想到第一如何進行切割以區分「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甚至「東北-西南半球」等;其次越靠近兩極的地方越會變得零碎,直到南極與北極兩個頂點被撕成無數個點……
正因為1:1繪製地球不實現,所以才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投影法。我們最常見的投影法是「墨卡託投影」,就是將地球投影到一個圓柱面再展開,這種方法越靠近兩極地圖會越被放大,所以在「墨卡託投影」中,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南極洲,而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則是北冰洋。

為了避免南北兩極過於失實,所以人們又發明了「高斯-克呂格投影」,這是一各路等角橫切橢圓柱投影,雖然比「墨卡託投影」的比例更接近真實,但觀察起來並不方便。除此此之外還有等積斜切、等距正割、等積正割、等角正切等投影法,其中等角正切方位投影是以極地為中心向外擴大——聯合國會徽上的投影正是如此。
東南西北的標註方式因不同投影法而不同,東與西也都是相對而言。如果地球不是有一條自轉的地軸,連南北就只是相對。同時,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只是慣例不是定律,我們做一個下北上南左東右西的地圖,又有何不可呢?變的不是世界,而是我們看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