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中心發表綜述文章闡釋酸性土壤硝化作用機理

2021-01-12 中國科學院

酸性土壤(pH<5.5)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布,約佔陸地無冰區表面的30%。但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機理一直不甚清楚,成為全球氮循環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紀正研究員課題組多年來致力於土壤硝化微生物及硝化作用機理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07年,他們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期刊上首次報導了氨氧化古菌在我國酸性土壤中大量存在且對土壤環境條件變化響應靈敏,引起國際上的廣泛關注。該論文至今被SCI引用160餘次,成為連續5年來該期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章。

最近,他們系統總結了酸性土壤中硝化作用研究的歷史(圖1)、存在的問題和近年來國際上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闡述了氨氧化古菌在酸性土壤氨氧化作用中的主導貢獻及可能機理(圖2)。相關綜述論文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雜誌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55, 146-154)上。該文章為系統認識酸性土壤中硝化作用的機理提供了重要參考,對酸性土壤氮素管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人們對於酸性土壤中硝化過程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數次重大的變革。在19世紀早期,由於檢測手段的限制,人們普遍認為硝化作用只能在中鹼性土壤中發生,直到1872年,酸性土壤中的硝化活性被首次發現和證實。在之後的百餘年中,氨氧化細菌(AOB)一直被認為是酸性土壤中執行好氧硝化作用的唯一微生物類群。近年來,氨氧化古菌(AOA)的發現為重新認識這一重要過程提供了新線索。2012年,賀紀正研究員課題組利用穩定性同位素探針技術(SIP),首次在The ISME Journal上為AOA在酸性土壤中發揮主導作用提供了直觀證據。

酸性土壤中AOA硝化作用的可能機理主要包括:(1)NH3是自養氨氧化微生物的唯一能量來源,但是酸性土壤中高濃度的H+離子使大部分NH3以AOA和AOB不能利用的NH4+離子態存在。微宇宙培養實驗和氨氧化微生物純菌株的研究表明,AOA比AOB對於NH3分子具有更高的親和力,並且AOA更喜好在低濃度NH3的環境中生長。因此,酸性土壤低pH誘導的低NH3條件為AOA執行硝化作用提供了較為適合的生境。(2)AOA可能主要利用酸性土壤中有機質持續礦化所釋放的低濃度NH3進行自養生長,而無機NH4+源不能刺激AOA的生長。因此,AOA可能與土壤中的礦化微生物緊密結合,從而更容易獲得持續的底物供給。此外,AOA也可能進行混合營養型生長,直接利用土壤中的有機質作為獲取能量的氮源。這就為AOA在酸性土壤中與AOB競爭提供了更為明顯的優勢(圖2)。(3)與AOB相比,AOA具有獨特的生理生化和遺傳特徵。三株AOA純培養物的全基因組測序表明,AOA的氨氧化途徑可能與AOB的存在顯著差異,並且AOA的氨氧化過程和碳固定過程減少了能量的消耗,更有助於AOA在酸性土壤條件下發揮主導作用。

該研究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方向性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過去一百餘年酸性土壤中硝化作用研究的歷史及各階段代表性突破,其中賀紀正課題組在2007年首次報導酸性土壤中AOA的豐度大於AOB且與土壤硝化潛勢顯著正相關(He et al., 2007,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12年利用穩定性同位素探針技術揭示AOA在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中的主導貢獻(Zhang et al., The ISME Journal)。

圖2 氨氧化古菌在酸性土壤中執行硝化作用的可能途徑與機理

相關焦點

  • 生態中心發現氨氧化古菌在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中起主導作用
    酸性土壤(pH<5.5)在我國分布面積廣泛,是我國熱帶亞熱帶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一直以來,氨氧化細菌(AOB)被認為是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驅動者,但在多數酸性土壤中檢測不到AOB,或發現AOB的存在與硝化作用無關,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機理一直不夠清楚。
  • ISME J:賀紀正等發現氨氧化古菌在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中起主導作用
    酸性土壤(pH<5.5)在我國分布面積廣泛,是我國熱帶亞熱帶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一直以來,氨氧化細菌(AOB)被認為是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驅動者,但在多數酸性土壤中檢測不到AOB,或發現AOB的存在與硝化作用無關,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機理一直不夠清楚。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表植物DNA去甲基化的機理和功能綜述文章...
    10月19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IPB)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郎曌博研究組題為The mechanism and function of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系統發表綜述文章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調控策略及應用前景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清華大學航院李群仰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旗艦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線發表了長篇綜述文章《二維材料的摩擦學行為:從機制到調控策略
  • 清華材料學院劉鍇團隊發表綜述文章闡釋二氧化釩的相變特性及應用...
    清華材料學院劉鍇團隊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釋二氧化釩的相變特性、性能調控及應用前景清華新聞網4月20日電 4月16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劉鍇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知名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線發表長篇綜述文章《二氧化釩物性及應用的最新進展
  • 茶園土壤微生物之VA菌根菌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關於vA菌根在茶樹上的存在部位和種類以及增強茶樹吸磷能力方面的作用和途徑已有比較詳盡的綜述。
  • 有機反應機理研究綜述發表
    有機反應機理研究,尤其是催化反應的機理研究已經成為計算有機化學最重要和活躍的領域之一。
  • 生態環境領域易發表的核心期刊《生態環境學報》
    《生態環境學報》創刊於1992年,是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管、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和廣東省土壤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 《生態環境學報》主要設有研究論文、研究簡報、專論與綜述、問題討論、研究簡報、專題論述、院士論壇、科研總結、信息資源等欄目
  • ...材料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在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封面綜述文章
    近期,該研究團隊受邀在Chemical Reviews期刊上發表以「 Recent Advances in th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 Review Based on Pollutant Sorts and Sources」為題目的綜述論文(2019, 119 (7), 4471-
  • 有機物料對鎘汙染酸性土壤伴礦景天修復效率的影響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 年 12 期作者:鄧月強1,曹雪瑩2,譚長銀1*,孫麗娟1,蔡潤眾1,彭曦1,柏佳1,黃碩霈1,周青1單位:1.湖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南師範大學環境重金屬汙染機理及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2. 長沙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摘 要伴礦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是一種鎘/鋅(Cd/Zn)超積累植物,是Cd 汙染土壤吸取修復的理想植物。
  • 科學家發表黑磷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喻學鋒團隊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曲廣波團隊合作,在化學領域刊物Chemical Reviews發表題為Property-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Black Phosphorus at the Nano-Bio Interface: From Molecules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氧化碳膜反應器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無機膜與催化新材料研究組副研究員張鵬、研究員朱雪峰和研究員楊維慎團隊與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Kevin Huang團隊合作,發表了題為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 temperature electrochemistry-based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新研究技術的湧現大幅提升了我們對微生物群落時空分布格局的認識,也加深了有關土壤微生物生態功能的認知。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新研究問題不斷呈現,仍有數方面認知空白亟待填補。本綜述概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並著重強調了明確微生物物種的概念,預測全球變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分布模式,以及採用分離培養法來確定微生物功能結構等幾方面研究的重要性。
  • 中科院理化所發表綜述文章:第一性原理探索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人工晶體中心林哲帥課題組發表綜述文章,系統總結了其在深紫外及中紅外波段非線性光學晶體領域所作的原創性貢獻。針對深紫外及中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領域的核心問題,林哲帥團隊近年來開發了一整套第一性原理計算分析工具,以調控晶體帶隙和闡明非線性光學機理。
  • 趙吉——內蒙古大學——環境微生物學、土壤生態學、環境地球化學
    研究領域: 環境微生物學、土壤生態學、環境地球化學 聯繫方式 E-Mail:       電話:       郵編: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
    目前,活動層不同凍融階段如何調控土壤碳排放,及其排放模式和驅動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多年凍土區對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土壤呼吸開展為期兩年的原位觀測,揭示活動層不同凍融階段土壤呼吸動態及其驅動機制(圖1)。
  • 2019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招聘汙染生態效應與修復研究組...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汙染生態效應與修復研究組因工作需要擬招聘博士後研究人員1-2名,主要依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基金課題任務,從事場地土壤汙染物溯源、汙染源識別以及源匯關係的相關研究。一、申請條件1、具有博士學位不超過3年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的應屆畢業生,年齡35周歲以下,身體健康。
  • 研究人員發表植物記憶冬天的春化開花機制綜述文章
    近日,該團隊受邀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Plants上發表特邀綜述文章「Remembering winter through vernalization」(《記憶冬天的春化機制》)。文中指出,春化作用的分子與表觀遺傳控制機理在雙子葉植物(如擬南芥)和單子葉植物模式(如小麥)完全不同。在小麥和大麥等溫帶作物中,春化促進開花途徑包括VRN1、VRN2、VRN3和VRN-D4等春化基因的調控,其中VRN1編碼一個類似FRUITFULL的MADS-box轉錄因子,在春化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 上海生科院發表DNA甲基化和組蛋白甲基化之間相互作用綜述文章
    【每日科技網】  8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杜嘉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DNAmethylationpathwaysandtheircrosstalkwithhistonemethylation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