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形成都要受什麼條件的影響

2021-01-08 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根據俄國著名土壤學家В.В.道庫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學說,土壤是在氣候、生物、母質、地形和時間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是自然成土因素的函數,即土壤隨自然成土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各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是重要的和不可代替的。   

氣候 影響土壤形成方向和強度的基本因素之一。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影響土壤中礦物質、有機質及其產物的轉化、遷移,淋溶和澱積過程。不同的氣候帶中水熱狀況及其配比不同,決定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作用過程及其變化。   

生物 影響土壤發生、發育最活躍的因素。包括植物、動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   

①植物。能有選擇地吸收分散於母質、水圈和大氣中的營養元素,利用太陽能製造有機質。陸地上植物每年形成的生物量約為4.5×1011噸。不同植物類型每年吸收和釋放的各種礦物不同,冰沼地、森林冰沼地的針葉林灰分含量最低,鹽生植被最高。有機殘體數量也各不相同,一般說來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多於溫帶夏綠闊葉林,溫帶夏綠闊葉林又多於寒帶針葉林,草甸多於草甸草原,草甸草原多於乾草原,乾草原多於半荒漠和荒漠。大部分植物有機質集中於土壤表層,但也有相當數量的生物有機質集中於土壤的30~50釐米處。在總植物量中,根部有機質佔20~30%左右。   

②微生物。能充分地分解動植物的有機體,合成土壤腐殖質,其後再進行分解,是土壤物質生物循環的重要一環,改造了母質,推動了成土過程。   

③動物。土壤動物的種類、數量繁多,動物的有機殘體也是土壤有機質來源,參與了土壤腐殖質的形成過程。此外,動物對土壤的組成、形態特徵也有很大作用。例如,每公頃土壤中蚯蚓數量可由25萬到100萬條以上,一年內平均翻動土壤約20噸/公頃,並通過它們的消化系統,使土壤中一些複雜的有機質轉變為簡單而有效的營養物質,然後排洩到土壤中,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肥力。土壤中動物的挖掘活動造成許多大小不同的孔穴,增強了土壤的透水性、通氣性和鬆緊度。   

俄國土壤學家В.Р.威廉斯繼承和發展了道庫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學說,認為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導因素,並指出土壤的本質特性是肥力,而肥力是土壤形成過程中由生物(主要指綠色植物和微生物)創造的。   

母質是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在氣候和生物的作用下,由母質表層開始逐漸形成土壤。母質的礦物、化學組成,對土壤的形成、性狀和肥力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對風化和成土過程處於初級階段的土壤,可加速或延緩土壤的形成過程,不同成土母質形成的土壤。地形影響水熱狀況和物質的再分配。時間決定土壤形成的母質、氣候、生物和地形等因素作用的強弱受時間因素的制約。土壤的年齡分為絕對年齡與相對年齡。

而人類對土壤的影響具有雙向性。人既是土壤的改良者,又是破壞者。可通過改變某一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間的對比關係,來控制土壤發育的方向,強化或抑制成土過程。如灌溉和排水可改變自然土壤的水熱條件,從而改變土壤中物質的運動過程。此外,通過耕作、施肥(包括施用有機肥、無機肥和多種農藥)和灌溉等農業措施,可直接影響土壤發育、組成和特性的變化。合理的利用管理土壤,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將導致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甚至形成沙化、次生鹽漬化或沼澤化。因此有人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應列為第六成土因素。

相關焦點

  • 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說課稿
    二、學情與教法對於土壤,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對其都有感性認識,也能夠意識到與植物生長或農業生產有著密切關係,而對於土壤在整個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則比較陌生,尤其是土壤具體的形成過程,學生們之前也並未接觸過相關知識。
  • 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它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影響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種: 1、母質因素: 經風化作用形成的母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質養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來源,它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產生重要的作用。
  • 熱融湖塘形成對高寒草甸土壤環境的影響研究
    土壤是植被賴以生存的基礎,土壤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植被的生長。一方面,土壤作為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貯存著大量的有機質、氮、磷、鉀、鈣、鎂、硫等營養物質;另一方面,土壤養分對植被生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直接影響著植物群落的組成與生理活力,決定著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產力水平。
  • 什麼是土壤障礙層?土體構型與土壤障礙層對農業的影響
    什麼是土壤障礙層?什麼是土壤障礙層?那麼,土壤中除了犁底層還有哪些影響作物生長的土層呢?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和思考一下土壤障礙層這個話題。1、土體構型與土壤發生層土體構型是指各土壤發生層有規律的組合、... 什麼是土壤障礙層?
  • 2013年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地下水形成條件
    地下水形成條件  指參與現代水循環的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洩條件而言,不涉及討論地下水首 次形成的地下水起源問題。地下水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水分來源,二是要有貯存水的空間。它們均直接或間接受氣象、水文、地質、地貌和人類活動的 影響。  (1) 自然地理條件。
  • 土壤有多少種顏色?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社稷壇為明清兩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壇,因壇中陳鋪青、紅、白、黑、黃的五色土壤,故而又名「五色土」。據記載,明朝時,五色土自全國各地納貢而來,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那麼,五色土的陳設布局又有什麼講究呢?     原來,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的空間格局大體反映了我國土壤在這五個方位上的真實情況。
  • 種植土壤類型可分為哪幾類?每個類型的土壤都有什麼特點?
    棕壤又稱棕色森林土,是在落葉闊葉林和溫溼的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山地土壤,主要分布在東部壩緣山地,即在海拔600m以上(太行山)的中低山以及冀東濱海低山丘陵。通體無石灰反應,呈微酸性到中性反應,pH值在6.0~7.0。
  • 土壤專題,這些你都要知道!
    ,才能腐爛分解,釋放出營養元素,供作物利用;並且形成腐殖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分解礦物質。 陡坡落差大,土壤易受重力作用和外力侵蝕的影響,土層薄。 土壤危害大,會導致農作物的汙染、減產,導致生物品質不斷下降,危害人體健康。 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後性它往往要通過對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農作物的殘留檢測,甚至通過研究對人畜健康狀況的影響才能確定。 土壤汙染的累積性和不可逆轉性。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答辯技巧: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答辯技巧: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答辯題目及解析 在甘肅教師招聘考試中,一般含有面試環節,面試內容一般包括說課技巧,講課技巧,答辯技巧考點,為方便各位考生了解甘肅教師招聘面試備考,
  • 土壤中鉻的遷移轉化及影響因素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自然土壤中以Cr(III)和Cr(VI)形式存在的鉻,一定條件下可通過絡合、溶解沉澱、氧化還原、吸附解吸等過程發生遷移轉化。研究表明土壤中Cr(III)被錳的氧化物氧化成Cr(VI)和Cr(VI)被土壤中有機碳化合物還原成Cr(III)均為熱力學自發反應。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多大?謎團揭曉!
    大氣重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之間能夠形成顯著「惡性循環」 「上述指標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氣象條件對於大氣汙染的影響是複雜的非線性關係,某一個單一指標和汙染的相關關係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不同區域、不同季節其關係可能有較大的變化,研究各主要汙染相關氣象參數綜合影響更為合理。」徐祥德向藍藍天工作室指出。
  • 《土壤酸鹼度》影響作物生長的致命因素
    什麼是土壤酸鹼度? 土壤過酸或過鹼作物都無法健康成長。 所以土壤酸鹼度相當重要!大多數植物在pH>9.0或
  • 生物酶對土壤的影響
    酶的作用是的土壤內的生化反應得以順利進行,酶在土壤中的活性也影響了土壤中進行的各種生化反應過程的強度,是土壤本質屬性之一。酶的活性越強,代表酶所主導的生化反應越強,所產生的反應代謝物質越多,土壤的養分和植物生長所需的能源越多。酶的活性越強,土壤固定有機物質的能力也就越強,生物化學反應中的反應物也就越多,土壤中微生物種群的數量也就越多。
  • 地球上的土壤是怎麼形成的?
    土壤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我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土壤的痕跡。眾所周知,這些普通的土壤是地球上所有陸地植物生存的基礎。它們為各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從而在陸地上創造了生機勃勃的生態環境。因此,土壤是地球的寶藏。
  • 林地建茶園對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
    同時,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及多樣性會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如耕作措施(施肥、連作障礙及農藥等)。土壤理化性質、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其中土壤環境和植被變化是形成土壤細菌群落結構的主要因素。林地開墾為茶園後,受茶樹自身物質循環(凋落物分解和修剪枝條還園)及高強度持續栽培管理措施(施肥、清耕作業和農藥)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土壤酸化嚴重,鈣鎂等鹽基離子和微量元素相對缺乏,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茶園土壤生態環境。
  • 地裂縫形成條件與動力原理
    (一)地裂縫形成條件地裂縫分為構造地裂縫和非構造地裂縫兩類,它們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構造地裂縫主要是伴隨地殼構造運動產生的地裂縫。實踐表明,許多地裂縫並不是單一成因的地裂縫,而是以一種原因為主,同時又有其他條件影響的綜合成因的地裂縫。因此,在分析地裂縫形成條件時,還要具體現象具體分析;不過就總體情況看,控制地裂縫活動的首要條件是現今構造活動程度,其次是崩塌、滑坡、塌陷等災害動力活動程度以及水動力活動條件等。(二)地裂縫活動的動力原理地裂縫是地殼表層介質的斷裂現象。
  • 田間菌根真菌對玉米根系的侵染及受土層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在環境中有效磷濃度高的情況下,獨角金內酯的合成和分泌受到抑制,植物根系菌根共生體的形成受到限制。菌根內的酸性磷酸酶主要負責將液泡內的多聚磷酸鹽水解為無機磷,鹼性磷酸酶的活性與叢枝的形成和磷從叢枝向宿主的轉移相關聯。宿主根系皮層細胞上有一類特異性受菌根真菌侵染誘導表達的磷轉運蛋白,其功能是吸收來自菌根真菌的無機磷。在玉米中, Zm Phtl;6被認為是編碼該類轉運蛋白的其中一個基因。有研究指出,同菌根真菌向宿主供應磷的能力也存在差異。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兩年時間過去了,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專家團隊圍繞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形成的物理過程機制、氣象條件對重汙染形成的貢獻等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機制,解釋了在京津冀秋冬季一段時間汙染排放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出現持續重汙染的重要原因,同時揭示了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南水北調受水區土壤鹽鹼化的形成原因
    黃淮海平原主要是河流衝擊沉積平原,在平原形成的過程中,河流水體中有大量的鹽分存留在了平原成土母質和地下水的水體中,加之成土母質顆粒細密,造成地下水排水不暢且埋深淺,在蒸發作用下,地下淺層水經毛細管輸送到地表被蒸發掉,毛細管向地表輸水的過程中,也把水中的鹽分帶到地表,水被蒸發後,鹽分就留在了地表及地面淺層土壤中,這樣積累的鹽分多了,又沒有足夠的淡水稀釋並將其排走
  • 可燃冰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
    可燃冰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時間:2016-11-25 12:56   來源:新華網科普頻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可燃冰是冰嗎? 可燃冰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可燃冰並不是冰,而是一種存在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白色結晶物質,因其外觀看起來像冰塊兒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被稱作可燃冰,其學名應該叫做天然氣水合   原標題:可燃冰是冰嗎? 可燃冰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