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體所放射性核素遷移轉化機理及汙染治理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科院重大項目和「973」重大研究項目等多項課題的資助和中科院大科學裝置的技術支撐下,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低溫等離子體應用研究室王祥科研究員帶領的環境與放射化學研究團隊,在放射性核素遷移轉化機理和環境汙染治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環境地球化學領域國際雜誌《地球和宇宙化學》(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和《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放射性核素在環境介質中的擴散沉降、遷移轉化、吸附解吸以及在植物和水生生物中的吸收、富集和載帶過程是放射性廢物處置過程中的基礎研究內容之一,能夠為放射性廢物地質處置的安全評價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驗參數。胡敏酸(humic acid, HA)是腐殖質的重要組分,廣泛存在於土壤、水體及沉積物中,能與放射性核素發生吸附、交換和絡合等多種相互作用,從而影響放射性核素在環境中的形態分布、遷移轉化和氧化還原等物理化學行為以及其生物有效性和生態毒性。

  在王祥科研究員的指導下,楊世通博士結合靜態批實驗,擴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譜學(EXAFS)技術、礦物立體幾何計算和表面位濃度定量比較的方法,研究了接觸時間和共存HA對放射性Eu(III)在氧化鋁/水界面吸附行為的影響機制。宏觀實驗結果表明,在氧化鋁/HA/Eu(III)三元體系中,較低pH條件下共存HA促進了Eu(III)的吸附,這一現象主要歸因於被吸附的HA降低了氧化鋁的表面電勢,為Eu(III)的吸附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電荷環境;同時,HA分子中的羧基和酚羥基等官能團可以為Eu(III)的吸附提供更多的結合位點。與此相反,較高pH條件下共存HA抑制了Eu(III)的吸附,這一現象主要歸因於存留在溶液中的HA分子和氧化鋁/HA複合膠體競爭對Eu(III)的結合。EXAFS譜圖分析、礦物立體幾何計算和表面位濃度定量比較結果表明,Eu(III)在較低pH條件下形成了HA橋連的B型三重絡合物和雙齒共角結合的二重內層絡合物;較高pH條件下則形成了Eu(III)橋連的A型三重絡合物和雙齒共邊結合的二重內層絡合物。

  上述研究成果為準確預測其在實際複雜環境體系中的遷移轉化行為及其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這是課題組近期關於放射性核素環境化學行為和放射性汙染治理研究結果在《地球和宇宙化學》(2011, 75, 6520-6534)、《環境科學與技術》(2011, 45, 3621-3627; 2011, 45, 7718-7726; 2011, 45, 10454-10462; 2012, 46, 6020-6027等)發表後,課題組發表在《地球和宇宙化學》的第二篇文章。

    基於上述研究工作和大科學工程儀器共享科研平臺,課題組研究人員還將進一步探索發展新的分析方法和表徵技術,以期更系統更準確地研究和預測現實水體環境中各種汙染物的形態分布和遷移轉化趨勢,在環境化學學科重大科學問題和前沿領域中取得更大的進展和突破。

 

  HA共存條件下Eu(III)在氧化鋁上吸附形態的EXAFS譜圖

 

  HA共存條件下Eu(III)在氧化鋁上吸附機理示意圖

相關焦點

  • 高能所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石偉群課題組在超分子固相材料用於放射性陰離子分離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nion-adaptive crystalline cationic material for 99TcO4- trapping(《陰離子自適應晶態陽離子材料用於高鎝酸根捕獲》)為題於4月4日在線發表在
  • 低溫等離子體及協同催化降解VOCs研究進展
    低溫等離子體及協同催化降解VOCs研究進展北極星VOCs在線訊:摘要:綜合分析了國內外近年來關於去除VOCs的相關技術研究進展,指出低溫等離子體處理VOCs技術是一項新興技術,有工藝簡單、適用範圍廣等特點,該技術協同催化能有效提高去除率、降低能耗、減少二次汙染,為VOCs
  • 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工業廢氣中甲苯的研究進展
    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工業廢氣中甲苯的研究進展北極星VOCs在線訊:摘要:甲苯作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代表,其治理技術已成為研究的熱點。VOCs種類繁多,所表現的毒性和刺激性能導致人體呈現種種不適反應,可對人體健康造成較大影響,部分VOCs在紫外光的照射下還會與大氣中的氮氧化物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光化學煙霧口。目前,VOCs汙染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2012年出臺的《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出要開始控制VOCs,因此對VOCs的控制和治理極為重要與迫切。
  • 等離子體所楊樹斌獲第九屆「奧加諾(水質與水環境)獎學金」
    楊樹斌是等離子體所2010級碩博連讀研究生,2012年被選為等離子體所和日本靜岡大學聯合培養博士,並於2012年10月到日本靜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利用低溫等離子體改性納米材料,用第一性原理探究重金屬離子與放射性核素在氧化石墨烯、碳納米管等納米材料上吸附行為。
  • 蘭州化物所親核催化的醯基遷移反應研究取得進展
    醯基遷移反應是構建羰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醯胺是方便易得的原料,通過醯胺的C-N鍵斷裂實現的醯基遷移反應可以合成許多羰基化合物,但已報導的諸多反應中都只利用了醯胺C-N鍵斷裂後的醯基,胺基部分則成為了副產物,致使反應的原子經濟性較低。如果能同時把醯胺C-N鍵斷裂後的醯基和胺基部分都利用起來,則可以實現高原子經濟性的C-N鍵斷裂轉化。
  • 「反伽伐尼反應」研究獲進展
    「反伽伐尼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9-12-2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為固體所博士后庄勝利和過程工程所副研究員陳東。  「反伽伐尼反應」(Anti-Galvanic Reduction) 是與具有約240年歷史的「伽伐尼反應」(Galvanic Reaction) 形式相反的一類反應,於2012年被伍志鯤報導。隨後,伍志鯤小組開展了機理和應用(包括在離子識別、合成等方面中的應用)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1.1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20 世紀以來,發達國家圍繞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物遷移轉化機制,特別是微觀分子機制、多介質汙染物傳質過程、多尺度預測模型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利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多種多樣的金屬納米顆粒,系統地研究了其物理、化學、光學等特性,開發了它們在催化、光子學、等離子體光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等諸多方面的功能和應用,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上述的許多功能和金屬納米顆粒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土壤重金屬汙染現狀及其治理進展
    然而,現階段我國土壤重金屬汙染問題日漸嚴重,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毋庸置疑,土壤重金屬汙染一方面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產量,另一方面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怎樣合理治理土壤重金屬汙染問題成為當前重點研究的對象。本文針對現階段我國土壤重金屬汙染現狀加以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希望能夠保護我國土壤資源的良性發展。
  • 低溫等離子體+光氧化技術在煉膠廢氣治理中的應用
    VOCs不僅會造成大氣汙染,並且對人類健康危害巨大,會讓人們感到頭痛、噁心、嘔吐、四肢乏力,甚至出現抽搐、昏迷。橡膠輪胎VOCs廢氣具有濃度低、氣量大、成分複雜等特點,國外VOCs廢氣治理技術分為物理回收技術和化學銷毀技術兩大類。物理回收技術包括壓縮冷凝、吸附、吸收等,化學銷毀技術包括熱力(催化)燃燒、(催化)氧化、催化轉化、生物轉化等。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2017-12-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圖書推薦 | 《土壤-植物系統中多環芳烴的遷移轉化過程(英文版)》
    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中國生態學會青年科技獎,作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國土壤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劉娟,主要從事微生物分子生態學、汙染控制生物學、微生物種質和基因資源等方面的研究,熟練掌握了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微生物分離培養鑑定、功能基因克隆表達以及螢光蛋白基因標記等技術和方法。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地下水汙染尤其是重金屬汙染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目前重金屬汙染評價及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地表水與沉積物,關於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較少。地下水關乎人民健康,重金屬汙染事件一旦出現,其造成的危害無法估量,因此研究出針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治理的技術迫在眉睫。本文將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分為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修復技術2大類。
  • 科學網—瓦爾登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 金屬所P型FCC-Zr形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金屬所P型FCC-Zr形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2020-10-12 金屬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對於B型FCC相,研究人員認為,肖克萊不全位錯在{0001}基面上的滑移導致α→FCC相變。然而,對於P型FCC相的形成機理,目前存在較大爭議,尚無模型被廣泛認可。
  • 土壤有機物汙染及其治理技術
    關鍵詞:土壤有機物汙染;治理技術引言儘管國內外已經開發出幾十種物化和生物方法用於治理石油汙染土壤,但由於汙染物和土壤本身性質的多樣性使得每一種治理方法只能用於特定的治理場地。因此整合各種土壤治理技術,提高治理效率,減少土壤的二次汙染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光物理實驗室李志遠博士與美國華盛頓州大學化學系夏有南教授領導的實驗小組合作,在利用金納米顆粒的幾何形狀控制其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波長等重要光學特性上,做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長期以來,金和銀的納米結構由於在催化,光子學,電子學 ,光電子學,化學和生物傳感,以及表面增強拉曼信號探測等方面的廣泛用途而得到諸多關注。
  • 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汙染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PRB)技術研究進展
    汙染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PRB)技術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地下水汙染已成為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治理汙染地下水工作迫在眉睫。可滲透反應牆(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技術是汙染地下水修復的新興技術,具有治理效果好、造價低廉、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等特點,能夠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機氯化物、重金屬和無機離子等。PRB技術在美國已廣泛應用到工程領域並實現商業化,在我國目前處於實驗室研究和現場示範應用階段。
  • 超聲神經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獲進展
    超聲神經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9-12-19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基於超聲的無創神經調控技術,被認為是最具有臨床轉化前景的下一代神經調控技術之一,它具有無創、大穿透深度、高時空分布率等優點。其調控效果在神經元、線蟲、小鼠、非人靈長類動物等多種尺度目標上得到了驗證。它可以調控深部腦區,如丘腦等神經活動,從而成為可能治療帕金森症、癲癇、抑鬱症等腦疾病的治療方法。  然而,超聲神經調控作用基礎機理尚未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