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小浪底水庫3年排沙超13億噸,出庫泥沙可繞赤道22圈

2020-12-05 澎湃新聞

黃河小浪底水庫3年排沙超13億噸,出庫泥沙可繞赤道22圈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20-09-09 09:26 來源:澎湃新聞

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的最大威脅。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9月7日召開的媒體座談會上獲悉,為確保黃河防洪安全,今年汛期黃河防總結合攔洪削峰、水庫排沙、河道衝淤等綜合需要,按照「一高一低」水庫調度思路,截至9月8日,黃河小浪底水庫排沙量超過3.3億噸,為下遊防汛安全和減少灘區漫灘爭取了主動。

截至9月8日,黃河小浪底水庫排沙量超過3.3億噸。

黃委防禦局方案技術處副處長任偉介紹說,黃河上遊龍羊峽、劉家峽水庫自6月19日起開始防洪運用,最大削峰率39.2%,已攔蓄洪水24.89億立方米,確保了上遊防洪安全。為全力應對持續發展的5號洪水,黃委再次實施黃河中下遊水沙聯合調度,小浪底水庫下洩流量控制在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整個過程歷時達18天。既確保下遊不漫灘,又對前期河道淤積泥沙進行衝刷調整,同時又控制小浪底水庫庫水位上漲速度,預留足夠庫容應對秋汛洪水過程。

近年來,黃河水利委員會在完善水沙調控機制方面積極探索,利用黃河幹支流水庫群實施聯合調度,創新提出了「一高一低」調度思路。

所謂「一高一低」,即汛期利用黃河上遊龍羊峽、劉家峽等水庫攔洪削峰,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盡力多攔蓄洪水,維持水庫高水位運行,發揮「龍頭」水庫跨時空調節作用;中遊小浪底水庫承上啟下,降低水位運行,留出足夠防洪庫容,確保防洪安全,減少洪水漫灘概率,兼顧水庫河道衝淤,塑造穩定的中水河槽。

通過這一調度實踐,2018年、2019年汛期,小浪底水庫庫水位分別降低至212米、210米左右,在低水位條件下排沙出庫超過10億噸。今年汛期,小浪底水庫庫水位最低降至205米,排沙量超過3.3億噸。小浪底水庫3年排沙出庫13億噸,如果將出庫泥沙堆成高1米、寬1米的沙堤,可繞地球赤道22圈。

小浪底水庫是目前黃河中下遊唯一能進行水沙綜合調節運用的水利樞紐,其庫容彌足珍貴,直接影響黃河下遊防洪、生態和供水安全。按照原設計,到2020年,小浪底水庫75.5億立方米的設計攔沙庫容就將全部淤滿。建成運用20年來,黃河水利委員會通過科學精細的水沙調度,實施調水調沙和水沙年際調節,有效防範了小浪底水庫攔沙庫容過快、過早淤滿。

目前,小浪底水庫泥沙淤積量僅為31.46億立方米,佔設計攔沙庫容的42%,大大延長了小浪底水庫的使用壽命。小浪底水庫節省出44億立方米庫容,相當於修建了44座大型水庫。這部分珍貴的攔沙庫容,為黃河下遊防洪安全提供了保障,也為減少下遊灘區淹沒爭取了主動,更為進一步完善黃河水沙調控體系贏得了時間。

「我們的目標就是,利用當年洪水過程對小浪底水庫進行『洗庫』,將部分庫內淤沙排到下遊河道,輸沙入海。河道內剩餘部分,可待來年汛前,再利用騰庫迎洪的大流量下洩過程,衝沙入海,從而實現黃河中下遊泥沙的接續輸送、年際調節。」黃委防禦局局長魏向陽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小浪底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2001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二)小浪底水庫小浪底水庫是一座以防洪、防凌、減緩下遊河床淤積為主,兼顧供水、發電、灌溉的綜合水利工程。水庫大壩距上遊三門峽水庫大壩130公裡,控制流域面積69.4萬平方公裡,佔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水庫設計庫容126.5億立方米(275米高程),淤積後可保持庫容51億立方米。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 大洪水機率增加
    《黃河流域綜合規劃》認為,目前的水利水保措施年均減沙4億噸左右,到2030年適宜治理水土流失區得到初步治理後,每年可減少入黃泥沙6億~6.5億噸。屆時,入黃泥沙可減少至9.5億~10億噸,遠期可減少至8億噸。雖然入黃泥沙銳減,黃河水沙調控體系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黃土高原輸沙規律未變,黃河下遊持續數千年的「人沙賽跑」遠未到散場時。
  • 看,黃河變了樣!保護母親河,氣象部門做了這些……
    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自2005年實施24年以來黃河流域青海段水源涵養功能逐步增強第二站 > 寧 夏 「天下黃河富寧夏,還是平均含沙量黃河在世界江河中都名列第一多年平均泥沙16億噸將其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其長度可繞赤道27圈
  • 黃河流了五千年,為啥泥沙沒把渤海填滿?看完感覺書又還給老師了
    看過黃河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這哪是水啊,分明就是泥漿啊,那麼黃河裡為什麼有這麼泥沙?而這些泥沙最終又去了哪裡?等問題,我也是很好奇啊,據測算,黃河每立方米的水裡平均合沙量為70斤,光一個三門峽每年的輸沙量就達到了16億噸。
  • 2000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2、入湖泥沙淤積量 據水文資料統計,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沙量為1.67億噸,其中1.32億噸來自長江的入流,0.3億噸來自湘、資、沅、澧四水。由城陵磯注入到長江的湖水年均輸出沙量為0.43億噸。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積量約1.24億噸。
  • 如此下去,黃河會從「懸河」變成地下河嗎
    黃河幹流上已建有多座大型水庫,如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青銅峽、三門峽、小浪底等。由於黃河泥沙量大,特別是中遊途經黃土高原,入庫泥沙量更是巨大。巨量的泥沙沉積在水庫,有朝一日會將水庫填滿嗎?三門峽水庫的教訓。
  •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巍巍大壩保安瀾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橫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與濟源市的黃河南北兩岸。記者在採訪途中圍繞大壩,來來回迴繞了許多圈,無數次地在兩市之間穿梭。據了解,小浪底的名稱來源於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勘探選址地——洛陽市孟津縣馬屯鄉(現更名為小浪底鎮)小浪底村,故而得名黃河小浪底。
  • 全球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產生16億噸沙,堆成土牆可繞赤道27圈
    提到黃河,很多人應該並不陌生,作為我們的母親河,不管是在電視上還是課本中都有屢次被提到。早在遠古時期,黃河數千裡的流域有著優越的水溫條件,氣候條件也十分溫和,農作物特別適合生長,所以中國境內的元原始先民們就定居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活和奮鬥。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古代皇帝解決辦法就是黃河改道,花國庫十幾年的收入成本改道,黃河每次改道都是歷史大事件,大傷國庫,國家變窮,古代解決黃河的問題,就是加高繼續加高再加高然後改道。歷史到了現在,現在解決黃河問題,夢想開花,想從源頭解決,想方設法黃河變清,手段種種,比如,種樹固沙土,小浪低水庫工程留沙走水,加速黃河水流衝走泥沙,目前效果治標不治本,總之比古代人強,起碼黃河不需要改道。
  • 黃河斷流將成為季節性河流可能性增加
    四是黃河青海、甘肅、寧夏、河套地區段,人口稀少,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少,這使得黃河水可大量調配給中下遊地區。青海省每年用水量約30億立方米,甘肅蘭州用水量約14億立方米,用水較多的寧夏,年消費用水也不過70多億立方米,河套地區的工農業用水量大,也不過80多億立方米。上遊總用水量僅194億立方米,佔黃河全年總流量的3%,為黃河的不斷流做出了貢獻。
  • 渤海會被黃河攜帶的泥沙填滿嗎?為什麼會這樣?
    眾所周知,黃河流經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較弱的黃土高原,在雨水的衝刷作用下每年都給黃河帶來十幾億的泥沙(據測算約為16億噸),因此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自古就有「河水一石,其泥六鬥」等描述黃河多泥沙的文字記載,民間更是有「跳進黃河洗不清」的說法。那麼這麼多的泥沙去了哪裡呢?會不會填平渤海呢?
  • 萬裡黃河第一壩接晉、豫兩省,水利樞紐工程年均輸沙量達16億噸
    萬裡黃河第一壩接晉、豫兩省,水利樞紐工程年均輸沙量達16億噸。(王建安 攝影)黃河三門峽大壩風景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段,地處黃河中遊下段,連接豫、晉兩省,工程於1957年4月動工,1961年4月建成投入運用。
  •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每年裹挾16億噸泥沙,為何千萬年沒有填平渤海
    千百萬年以來,黃河以母親的情懷默默的滋養著流域內各族兒女。雖然黃河是目前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可達40公斤,但是這並不代表黃河自形成之初就有如此大的含沙量,因此題中所說的黃河入海萬年沒錯,可在歷史上它並沒有如此大規模的水土流失。
  • 黃河變清是利是弊?專家:或對沿途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原因待解  資料顯示,長時間以來,黃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16億噸左右,居世界大江大河之冠。  16億噸是個什麼概念?水利部黃委會原副總工程師李文家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做了一個比喻:如果用這些泥沙堆成寬、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繞地球27圈多。
  • 為什麼是黃河?
    歷史記載可查的「黃河清」共有43次,最長的一次為1727年,黃河澄清2000餘裡,持續20多天;新世紀以來的「黃河清」,持續時間之長遠超記載,史所罕見。從開封直至入海口,黃河變黃;但與10多年前相比,色澤偏淺。專家解釋,在非汛期,小浪底水庫下洩的是清水,演進中衝起了河底淤沙,才再現黃河「本色」。據了解,1999年小浪底水庫下閘蓄水後,即進入攔沙運用,2000~2015年,黃河下遊年均輸沙量僅為0.64億噸,較1950~1999年均值減少11.39億噸。
  • 黃河泥沙資源利用關鍵技術與應用
    江恩慧研究團隊基於黃河泥沙資源利用的重大意義和存在的問題,按照黃河水利委員會的部署,自2007 年開始,通過科技部研發專項、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水利部科技推廣項目、黃河水利委員會防汛項目、小浪底建設管理局科研專項、中國保護黃河基金會研究項目等,對黃河深水水庫泥沙取樣技術、深水水庫泥沙處理技術
  • 2019年中國主要河流,徑流量增加,含沙量降低
    2019 年全國主要河流總徑流量為 15230 億立方米(表 1),較多年平均年徑流量 13970億立方米偏大 9%,較近 10 年平均年徑流量 14070 億立方米偏大 8%,較2018 年徑流量增大 21%;
  • 黃河健康生命初探 黃河水利委員會國科局局長 劉曉燕
    水庫的力量極大地改變了黃河的水沙時空分布,加之水土保持力度的加大、河道控導工程的修建和完善、信息採集和傳輸技術的提高,終於扭轉了歷史上黃河下遊「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被動局面,實現了連續55年伏秋大汛歲歲安瀾的巨大勝利;水庫的修建還為人類利用水資源提供了便利條件,加之人類處理泥沙技術的提高,更使引黃灌溉面積由50多年前的1200萬畝增加到1.1億畝、年耗用水量達到300億m3
  • 黃河是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
    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為35千克/立方米,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據水文監測,黃河泥沙主要來源於中遊的黃土高原地區,自河口鎮至潼關區間的輸沙量就佔了全河輸沙量的90%以上,尤其是河口鎮至龍門區間內約11.20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內,來沙量就佔了全河的56%,年輸沙量達9億多噸。但到了黃河下遊的華北平原,由於河床坡度變小,流速急劇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