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沙退水清正成為現實:20年植被覆蓋率提升近1倍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20年植被覆蓋率提升近1倍 入黃泥沙年均減少超4億噸黃河,沙退水清正成為現實(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25))

真是一道奇景:黃河水,變清了!

5月中旬以來,平日濁浪滔天的黃河壺口,竟不時變身清流飛瀑,在20多米的陡崖間奔騰直下。沿黃各省(區),也不斷傳來黃河變清的消息:從內蒙古託克託縣河口鎮到河南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裡的黃河中遊,多處出現「一河清水向東流」的景象。

地質專家李鄂榮考證,史載可查的「黃河清」只有43次,最長的一次為1727年,持續20多天。如今的「黃河清」,涉及流域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史所罕見。

黃河之「黃」,實為泥沙。古籍有載:「黃河鬥水,泥居其七」。近代實測資料分析,黃河幹流年均輸沙量為16億噸,含沙量為35千克每立方米,含沙量為世界河流之冠。

黃河泥沙從哪裡來?九成來自黃土高原。這裡土質疏鬆,易蝕易散。每逢暴雨衝刷,則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黃河。「下一場雨,脫一層皮,累死累活餓肚皮」這句民謠,正是黃土高原貧瘠與蒼涼的寫照。

「長期水土流失導致很多地方變成石沙質,幾乎沒有土質,樹木成活率很低,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林業局副局長郝雲峰說。

流失的泥沙,讓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5個涉及黃河流域。

根本性轉變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後。黃河首次得到系統性治理,「沙退河清」正成為現實:據測算,近20年來,黃河中遊平均每年攔減入黃泥沙超過4億噸。

新中國是怎麼做到的?

——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實現「綠進沙退水清」。

子午嶺位於黃土高原腹地,是隴東地區的生態屏障,被視為觀察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的樣本。然而,由於過度砍伐、工業開發等因素,新中國成立40多年間,子午嶺就損失了天然林4800平方公裡。

「11歲時,父親帶我第一次進林區,那時感覺樹木稀稀疏疏,一颳風塵土飛揚,一下雨泥濘滿地。」甘肅子午嶺自然保護區嵩咀鋪林場黨委書記魯彥靖是第二代護林人,在他的記憶中,從1998年實施「天保工程」開始,林區開始大面積栽樹。現在保護區林場管護的321萬畝林木,60%是人工林。

2013年,甘肅省慶陽市定下一個新目標:每年造林100萬畝,用7年時間,「再造一個子午嶺!」如今,這一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地處黃河上中遊。1995年遙感調查實測,全市八成面積正在水土流失,每年約1.5億噸泥沙流入黃河。

形勢嚴峻,全市開始了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如今,鄂爾多斯市不僅水土流失面積較1995年減少了50%以上,森林覆蓋率也接近三成,成為國家森林城市。

——科學治理,多點施策,實現「攔泥又收糧」。

水土流失,破壞容易治理難——形成1釐米土壤需120年到400年,而流失1釐米表土常常只需1年。保持水土,必須遵從自然規律和科學方法。

黃河水利委員會綏德水保站始建於1952年,在陝西開展淤地壩試驗和植被研究等工作。

植被研究,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作。位於隸屬綏德水保站的辛店溝水土保持示範園,從1953年開始,就開始針對黃河兩岸的土質進行樹種培育。通過引進上百種果樹,研究推廣洋槐護坡林等樹種,為綠化荒山沙地、種植經濟作物作出了重要貢獻。

幾十年來,黃土高原上還建成了5.9萬多座淤地壩。

「黃土高原有著數百年發展歷史的淤地壩建設,但真正快速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在水保站工作了30多年的辛店試驗場場長白平良說。

一座座淤地壩的建設,大大減少了匯入黃河的泥沙量。僅以黃河主要支流中年平均來沙量第二位的無定河為例,1971—1980年比1952—1960年輸沙量減少62.4%。

造林種草、退耕還林、封禁治理……隨著一項項舉措的實行,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已從1999年的32%,提升至2018年的63%。

——生態扶貧,變害為利,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

從2000年開始,山西省在黃河流域試點退耕還林,通過合作社造林、貧困群眾管護等方式,與脫貧攻堅相結合。

呂梁市嵐縣界王獅鄉蛤蟆神村貧困戶王明珍夫婦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在嵐縣新一輪11.5萬畝的退耕還林工程,兩口子加入當地合作社,從事沙棘苗的撫育、栽植、除草、噴藥等工作,年收入達到3.5萬元左右。

截至2018年,山西累計完成退耕還林2730.3萬畝,惠及農戶153萬戶547萬人。

2019年9月,是黃河治理史上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自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張黃河治理的新藍圖鋪展開來:

上遊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遊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遊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汙染治理;下遊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

進入新時代,九曲黃河奔騰出新的浪潮,「沙退水清」的治理奇蹟,將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手中繼續創造。

盧澤華 張 棖 李 棟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陝西黃河流域社會經濟與植被生態價值同步增長
    報告顯示:2000—2019年的近20年間,陝西黃河流域社會經濟與植被生態價值同步增長,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總體向好、局部良性循環。陝西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何慧娟介紹,利用衛星夜光監測分析得出:2000—2019年陝西黃河流域燈光總強度及陝西生產總值都呈明顯上升趨勢。
  •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 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
    「現在,全旗千畝以上造林大戶達214戶,植被覆蓋度達到80%,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沙和諧』的轉變。」額登畢力格說。「過去這裡生態不好,沙化嚴重,從我的祖父開始種樹治沙,現在有幾萬株樹木,大部分草場種有檸條、苜蓿,基本上沒有沙可治了。」烏審旗蘇力德蘇木通史嘎查蒙古族牧民青克樂對記者說。
  • 植被覆蓋度和植被覆蓋率有什麼區別?
    植被覆蓋度和植被覆蓋率有什麼區別?   一個設備.沒什麼區別.或者說差了一個字.   植被蓋度指植物群落總體或各個體的地上部份的垂直投影面積與樣方面積之比的百分數.它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面積的大小.有時蓋度也稱為優勢度.植被蓋度分投影蓋度(全株蓋度)和植基蓋度(基部蓋度),在監測中測定的植被蓋度為投影蓋度,植被蓋度測定中不分種,採用蓋度框法進行測定.   植被覆蓋度和植被覆蓋率有什麼區別?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 大洪水機率增加
    在驚嘆這一巨變的同時,專家提醒,對減少黃河來沙而言,生態水保措施並不是萬能的,要警惕被綠色掩藏的風險。 流經南泥灣的汾川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達85%。2013年7月,汾川河發生超過多年均值3.9倍的高強度降雨,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為多年均值的17倍和15.5倍。流域內建於1958年的勝利水庫,之前55年淤積了300多萬立方米泥沙,可暴雨後淤沙陡增200多萬立方米。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探尋榆林...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探尋榆林治沙成功秘訣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26日 16:25 A-A+   70年滄桑巨變,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榆林治沙何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典範?俯瞰榆林鎮北臺,70年前,這裡曾幾乎被沙漠淹沒。
  • 蘭州市氣象局研究發現:近40年黃河蘭州段植被明顯增加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佔東)近日,蘭州市氣象局綜合氣候、人類活動和長序列植被遙感監測信息研究發現,近40年來,黃河蘭州段植被呈明顯增加趨勢。參與這一研究的蘭州市氣象局服務中心副主任任淑媛介紹,這一發現源於蘭州市氣象局對長期氣候資料、黃河蘭州段植被長勢與變化狀況遙感監測信息,和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進行綜合研究、對比、印證而得出的綜合評價。即近40年來,黃河蘭州段植被長勢整體呈向好趨勢發展,特別是沿黃河兩岸、河以南的區域植被明顯增加。
  • 黃河各支流年輸沙量呈下降趨勢 大氣環境明顯改善
    據陝西省氣象局發布的「陝西2000-2014年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報告」顯示,我省2000-2014年,近14年來生態環境整體向良性發展,其中植被覆蓋率呈現大幅度增加的趨勢,大氣環境明顯改善,降水量也有所增加。
  • 為什麼是黃河?
    近20多年來,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成效卓著,正發生著由「局部好轉、整體惡化」向「整體好轉、局部良好發展」的歷史性轉變。1999年至2015年,延安累計退耕還林1070萬畝,覆蓋了當地19.4%的國土面積,植被覆蓋度達67.7%。據試驗,當坡面生態治理後,使徑流不下溝,則溝壑地的徑流、泥沙分別減少58%和78%。榆林市一項調查表明,僅由於淤地壩建設,就減少水土流失量三分之一。
  • 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及面臨問題的對策建議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黃河源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包括黃河幹流唐乃亥水文站上遊約 1.22×105 km2 的集水區,佔黃河流域總面積的 16%(圖 1)。黃河源區年徑流量為2.002×1010 m3,佔全流域年總徑流量(利津站)的37%。
  • 全省植被生態質量20年最優
    衛星遙感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9年,我省植被生態質量持續轉好,2019年全省整體植被生態質量較近20年平均值提高13.9%,較2000年提高27%,為近20年來最優。全省424個國有林場定位完全明確,生態功能顯著提升,森林面積增加了3.32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3349.57萬立方米。截至目前,全省共審核(批)使用林地項目1245起、面積8193公頃,尚結餘使用林地面積7237公頃。
  • 省控斷面河湖覆蓋率明顯提升
    原標題:省控斷面河湖覆蓋率明顯提升   《江蘇省「十四五」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設置方案》近日發布。
  • 中國把黃河水引進沙漠,誰知出現了神奇的一幕,各國驚嘆:太逆天
    人類的過度放牧,砍伐森林植物,造成了地表植被的破壞,使水土流失,土地變成砂礫。由於我國的沙漠面積大,導致我國是受沙塵暴影響性很大的國家。炎炎烈日下,黃沙漫無邊際,其間零星散布著幾株略帶綠色而又有些發紅的植被,這是大多數人對沙漠的第一印象。然而,走進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水生態治理區,卻能看到另一番景象,從沙坡上望去,大大小小的湖泊如水晶般鑲嵌在沙漠之中,岸邊灌木叢生,不時有水鳥停下嬉戲。
  • 美國衛星監控黃河20年,傳回的衛星圖像震撼世界:這不可能
    眾所周知,世界文明基本都源於黃河,中國的華夏文明也不例外,黃河和長江兩條河流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為此黃河也有著中國母親河之稱。除此之外,黃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沉積量最多的河流,水中攜帶的泥沙會慢慢沉澱並積累起來,因此黃河的入海口也會「生長」,黃河20年間已完全變樣了,美國衛星拍下了這一幕,老外直言:這不可能!到底怎麼一回事呢?
  • 乾旱的真兇是土壤水分蒸發而非植被蒸騰
    在2012年,麥蓋提縣就決定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種樹,栽種了胡楊、梭梭等11種苗木樹,累計完成了造林面積達30萬畝,僅僅4年的時候就做到了人進沙退,一望無際的黃沙,已經變成了一望無際的綠洲了。新疆洛浦縣,頭枕崑崙,腳踩大漠,784平方公裡的綠洲橫亙在塔裡木盆地南緣。2012年春天,各族幹部群眾20萬人在縣城東部十餘公裡外的沙丘、戈壁展開會戰。
  • 幸福黃河的陝西實踐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九曲黃河波浪滾,奔騰萬裡水流長。從陝北高原到關中平原,奔騰不息的黃河水一路滋養著陝西大地。渭河兩岸,草綠、花紅,1000平方公裡的渭河生態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河流生態公園;陝北高原,「黃山」變「綠山」,清秀亮麗的榆溪河讓生態綠地建在了陝北人民家門口,三秦大地實現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把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了400公裡,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提供了「陝西樣本」。
  • 中國科學院院士:水沙不協調是黃河難治癥結所在
    中新社西寧7月16日電 (孫睿 文思睿)「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最大威脅。」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水利專家王光謙16日在第二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說。
  • 黃河三角洲連續9年萎縮 長期持續會使海水倒灌
    本報記者葉桐發自北京  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與中國地質大學日前提交的一份地質科研報告表明,在1996年至2004年的9年裡,黃河三角洲這塊中國最年輕的陸地面積減少了68.2平方公裡,平均每年有7.6平方公裡的土地變成海洋。
  • 黃委主任李國英:治理黃河泥沙重在「調水調沙」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談黃河調水調沙,指出治理黃河時著重調整黃河水沙關係,使其更加符合黃河泥沙的自然規律,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調」  中新社記者 史寶銀  「我們不怕水少,也不怕沙多,就怕水沙關係不平衡,不平衡的水沙關係使得黃河下遊河道形態持續惡化,給黃河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 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龍羊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充分發揮作用,河道萎縮態勢初步遏制,黃河含沙量近20年累計下降超過8成。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流域用水增長過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入渤海水量年均增加約10%,通過引調水工程為華北地區提供了水源,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向好。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練習題】年徑流深與產沙係數
    【答案】C  D  B【解析】1.年徑流深是指年徑流量平鋪在其流域面積的水層深度,則相同流域面積條件下,年徑流量越大,年徑流深也越大;我國年徑流量較大的河流一般為雨水補給為主,則③對應的區域植被類型應為降水較多的森林;依次遵循降水逐漸減少的規律,則②應為草原,①應為荒漠灌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