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主體多元化的治理與保護體系,助力黃河流域綠色發展

2020-11-25 中國水網

導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於黃河流域治理作出了新的戰略安排,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工作迎來了新的歷史契機。儘管如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依然面臨著一些困境與難題。為此,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治理過程中,需要各參與方有針對性地作出部署,以問題導向為切入點,構建參與主體多元化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體系,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前言

「黃河寧,天下平」,浩浩蕩蕩的黃河水,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東流入海,澆灌出華夏五千年文明,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然而,歷史上,黃河水患頻發,曾給流域內的百姓帶來了深重苦難,但「大禹治水」等故事,也為我們展開了中華兒女不畏艱險、不屈不撓,與黃河水患奮力鬥爭的壯麗畫卷。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於黃河流域治理作出了新的戰略安排,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工作迎來了新的歷史契機。儘管如此,在長久的河道、流域治理過程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依然面臨著一些困境與難題,需要得到妥善安排與解決。為此,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治理過程中,需要各參與方有針對性地作出部署,以問題導向為切入點,構建參與主體多元化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體系,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的難點與困境

(一)缺乏專項規劃指導和專門法律政策規制

流域治理,規劃先行。但是,在規劃層面,相較於國家已針對長江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出臺的專項規劃和指導文件,例如為調整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江流域大保護而頒行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發布的《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自然資源部牽頭編制的《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2018-2035年)》等文件,目前黃河流域的保護與治理尚缺失專門、系統性的規劃文件作為上位指導。

同時,在法律法規層面,規制長江流域管理的法律制定工作已受到立法機關的重視,《長江法》的專家建議稿已經推出,但涉及黃河流域保護與治理的法律法規,目前主要還是涉水四法(即《水法》、《水汙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以及《河道管理條例》等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法律法規為主;而在政策制度層面,專門規制和調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的政策文件也較少,僅見於《國務院關於黃河流域防洪規劃的批覆》、《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8年黃河禁漁工作的通知》等。對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明顯缺乏專門法律政策規制和扶持。

(二)黃河流域的資源、生態和環境耦合影響問題複雜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狀況複雜,流域內資源、生態與環境各系統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密切交織在一起。長久以來的生產生活與資源開發,使得黃河水土流失嚴重,且河流泥沙量大和輸沙用水量少產生的水沙時空關係不協調,是造成黃河泥沙易淤積、易頻發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1而黃河水沙不協調,河流徑流量減少、水動力減弱,多沙河流功能維繫所需要的基本輸沙用水越來越難以保證,又反而使得流域內生活、生產、生態用水供需失衡加劇。因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更為脆弱,在「與河爭地」「與河爭水」等違背自然規律的現象日趨嚴重的情形下,黃河的資源、生態和環境耦合影響問題進一步複雜化,使得持續超載、難以為繼的黃河面臨新的安全風險和挑戰,黃河健康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剛性約束凸顯。

(三)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能力相對較弱

長江經濟帶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進出口總額約佔全國40%,成為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根據統計部門公布的2019上半年各省份GDP數據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份經濟水平整體上要高於黃河流域2;根據2018年的數據長江流域的上海、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無錫、長沙等城市GDP排名位列全國前20名,而黃河流域僅有青島、鄭州、西安位列前20名3。流域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當然離不開當地財政的投入和由實力的企業參與,相較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各省市能夠提供的財政支持和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企業相對偏弱。

(四)未形成全面統籌的全流域治理機制

由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目前尚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社會公眾參與不足,各治理要素、治理主體無法形成合力。傳統由地方各級政府依靠行政命令、行政執法手段所進行的生態環境治理方式,以及依賴政府平臺公司作為主要治理主體的方式並不能夠應對如此大規模、廣面積的生態環境問題,更不能解決因流域內環境要素流動所造成的環境問題擴大化的發展趨勢。黃河流域內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跨界治汙機制的缺失,也使得黃河流域內各地區之間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是割裂的、孤立的,面對整體性的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形勢,自然束手無策。

(五)流域治理中的投融資機制創新不足

目前,環境治理主要是依靠中央及地方政府財政性資金和地方投資平臺籌集的資金來實施,單一的生態環境治理資金來源已成為影響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工作的重大掣肘。由於政策扶持力度有限、黃河流域缺乏統一生態治理規劃,管理部門交叉、財政性資金有限且又被人為分散,加之流域治理項目多以公益性為主,缺少經營性收益來源等因素,導致社會資本投入意願不強,而河流治理所需資金龐大、治理時間周期長、PPP模式適用範圍受限等問題,也使得投資人對於參與投資黃河流域生態治理項目更為謹慎。因此,單純依賴財政投入或以傳統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合作,已難以為黃河流域治理提供有效的投融資機制支持。

(六)環境公益訴訟未發揮預期效果

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問題,以及由此給公民利益造成的損害,我國建立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實現「損害擔責」提供了司法路徑支持。但是,目前司法實務中,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所發揮的作用仍然有限,針對跨區域環境損害案件檢察機關之間的聯合辦案機制不到位;審判機關對於環境公益組織的訴訟主體資格審查較為嚴苛,導致以環境公益組織作為社會監督代表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方式對區域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行為並不能及時起到有效監督作用,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並未發揮預期效果。

編輯:徐冰冰

相關焦點

  • 生態保護與協同創新 助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領導,抓緊開展頂層設計。一是比照長江經濟帶儘快出臺相應規劃;二是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建設與制度創新;三是構建政府搭建溝通平臺、企業主體深度參與、社會組織發揮積極作用的跨區域合作機制。  第二,在黃河流域布局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
  • 【專家視角】董戰峰: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思路與重點
    摘要: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解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推動黃河流域實現高質量發展、協 調流域上下遊生態經濟利益、調動各方流域保護治理積極性的有效手段。
  •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召開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石喻涵 實習生 王超傑)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黃河流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月5日上午,來自全省相關領域的專家齊聚西安工程大學,參加第二屆「黃河流域(陝西段)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
  • 黃河流域煤炭礦區踐行「兩山」理論的思考
    傳統單一式、被動式的「末端治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有的生態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需求。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要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 正確處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五個關係
    我們要在「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中處理好現象和本質、長遠和眼前、繼承和創新等辯證關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更好的成就。  正確處理總體規劃和久久為功的關係  只有科學編制好規劃,才能為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前提條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盤大棋,要把這盤大棋走好,必須規劃先行。
  • 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我曾經提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第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充分考慮上中下遊的差異。
  • 這就是山東|綠色發展、統籌規劃,山東「千帆競發」保護治理黃河生態
    近年來,山東不斷加強黃河生態保護治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因地制宜,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建立涉黃河流域案件「綠色通道」  近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黃河水利委員會山東黃河河務局聯合發布《關於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服務保障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建立涉黃河流域案件綠色通道,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服務和保障。
  • 「黃河戰略」落地生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
    「現在修了多條慢行道路,大家可以很方便地感受黃河美景,真是太好了!」正和朋友在這裡遊玩的市民王霞高興地說。 如今,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的黃河灘地公園是鄭州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落地見效的重點項目之一。去年以來,正在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鄭州把握機遇,積極作為,謀劃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努力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範。
  • 以中心城市建設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區域發展帶動作用  當前,我國正著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心城市與城市群已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因此,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有助於增強黃河流域地區間經濟聯繫。黃河流域面積廣袤,部分城市群還處於形成和發展階段,城市間的經濟聯繫相對較弱。
  • 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
    近日,財政部發布了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目的是通過逐步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河湖、溼地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增強,生物多樣性穩步增加,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
  •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框架、路徑與對策
    與以往的水資源科學相比,流域科學更具「整體化、空間化、網絡化、機構化」特徵。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本文試從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雙贏視角,搭建基底-生態優先、承載-發展約束、驅動-內外關聯的框架思路,並針對重大問題提出實施的戰略路徑和對策建議。
  • 「生態文明@溼地」保護黃河三角洲,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鄭重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相併列,新時代治理黃河的藍圖和路徑由此明晰。
  • 樹起「四河五渠」治理這個標杆 ——三論協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能否走出一條富有地方特色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之路,反映的是格局,體現的是擔當,彰顯的是水平。著眼於確保重大國家戰略落地生根、協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取得明顯進展,市委書記李亞在全市生態保護工作推進會上強調,要扭住重點、善作善成,著力把「四河五渠」綜合治理打造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示範標杆。
  • 劉以雷:聚焦核心問題 把握科學內涵 高起點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
    是發揮我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重要舉措,有利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培根鑄魂之舉,是堅定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提供不竭精神動力之源。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 四部門支持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水質變好有獎勵
    近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局制定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提出,我國將用三年時間,在沿黃九省(區)探索建立黃河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構建上中下遊齊治、幹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的格局,讓黃河流域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
  • 四部門: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5月9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明確2020—2022年開展試點,探索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來源:新浪財經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施懿宸、唐天浩、任玉潔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然而黃河流域頻繁發生的幹支流水體汙染及各種環境災害嚴重製約了發展戰略的實施。
  • 做好黃河文章 打造大美蘭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超前謀劃、率先行動,提出了「做好黃河文章、建設現代化都會城市」的發展思路,制定了《做好黃河文章建設現代化都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著力保護黃河、治理黃河,力爭將黃河蘭州段建設成集生態優良、產業集聚、文化繁榮的高品質大景區,打造成全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引擎和龍頭,通過改造提升和運營管理蘭州黃河四十裡風情線
  • ...黃河流域各區域用水指標 進一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陸航)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黃河流域合理的水資源分配是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實現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加快「一帶一路」倡議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轉型、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必然要求。全國人大代表、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蘭在今年的兩會上提出,沿黃地區要構建縱貫黃河的「幾」字形經濟帶,更好地服務於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短期內首先要進行合理的水資源分配。
  • 奏響高質量發展的黃河樂章 ——東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9月4日,站在正在修建中的聊泰公路黃河大橋上極目遠眺,寬闊蜿蜒的河水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