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血脈入胸懷

2021-01-14 人民網

原標題:黃河血脈入胸懷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返」。看那波濤澎湃,自是儀態萬千;看那浪花激昂,自是溫暖心間。這裡是以黃土為骨肉、以黃河為血脈的金城蘭州,這裡是生我養我的故土,任時光飛逝情深於懷。

自小長於黃河邊的我,曾讀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返」的詩句,便被其中雄偉悲壯的氣勢深深感染,不僅想到黃河作為巴顏喀拉山北麓的一股小清流流出之後,就再也無法控制體內的「洪荒之力」,從西向東奔騰而出,形成了「咆哮萬裡觸龍門」的景象。曾幾何時,徜徉在黃河的懷抱,感受黃土高原賦予黃河的粗狂與質樸,目睹古老黃河帶給我們現代文明的進步,傾聽黃河母親從遠古而來的訴說。隨著年歲增長,隱隱覺出黃河更有一種恬靜與大美。而走出蘭州後,更覺得自己骨子裡流淌著黃河血脈,有份故情已根植心間、烙進骨骼。

近來入冬返還故鄉,許是為了彌補那種親近黃河的情懷,亦或是為了感受母親河的博大深遠,心中不時湧起走近她、聆聽她的那種渴望,就像兒女對母親的情結。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黃昏後急切地奔上黃河長堤,欣賞著兩岸的風光,心中不由地感慨萬千。

濤濤之水奔騰而來,帶著160萬年歷史的凝練和沉積、展示著中華民族的興衰與昌盛、接受著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陶冶,卷著時光蜿蜒而去。岸邊都市裡燈火闌珊、水面上月影婆娑,仰望蒼穹,雲翳遊弋、皓月升起,倒映的月光被巨浪迅速吞沒。不經意順著浩浩河水望去,驚訝這時候還有羊皮筏子載著遊人順水漂流,朗朗的月光靜照水面,隨著巨大的漣漪慢慢向岸邊展來,彎腰捧起河水,水月從指縫間漏去。我不禁慨然歲月亦如此流水一逝不返,那月如豔花只能遠觀,不可獨得把玩。躊躇間,那筏子載著遊人遠去,月光依然,此時我已分不清哪個是天上月、哪個是水中月。

不知不覺到了水車園。蘭州被譽為「水車之都」而知名國內外。作為省會城市,在這樣一個地方能有200餘掛水車,這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是沒有過的。我從小就喜歡黃河邊上的水車,記得那時候,常跟著父親去看水車,一字長蛇陣的蘭州城,西自小川峽,東至駱駝灘,水車、黃河、綠地,構成了一幅高原上的田園風光圖,提灌河水,澆灌農田,日日夜夜滋潤著金城沃土。十多年前,蘭州水車博覽園對遊人開放,數十座巨大的水車,伴著黃河的濤聲緩緩轉動,與橫跨黃河的大橋相映成趣,構成了蘭州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成為中外遊人眼睛裡一張亮麗的名片。而此時的水車園在各種霓虹燈的裝扮下,顯得五彩斑斕,煞是好看。在燈光的映襯下,蘭州水車的創始人段續塑像巍然矗立,其身著長衣,左手執圖紙,右手置於胸前,目光炯炯,似在現場指導水車的建造工程,讓我不由地肅然起敬。如今,蘭州水車那種獨特的美已讓金城蜚聲中外,母親河滋潤身心的意境成為一段尋常卻不平淡的歷史經歷者的獨白,水車旋轉的生活意趣已化作我心房中那溫馨的畫面與古舊的回憶。

河水依然奔流向前,似乎在傾聽這都市的喧鬧,又似乎在訴說著不息的輪迴,此刻她像極了慈祥寬容的母親,包容著周遭的一切。極目遠眺,百裡黃河風情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和最具知名度的標誌性建築黃河鐵橋映入眼帘。夜晚的中山橋,璀璨的花燈給大橋平添了一份雍容華貴,遠遠望去,中山橋就像一條威猛的金色巨龍橫臥在黃河之上。這裡行人如織,燈火斑斕,一派繁華景象。不遠處,白塔山上的白塔輪廓也鑲上燈帶,五彩多姿,倒映在河水中,變幻迷離,就似天上宮闕。黃河水就似琥珀美酒,平靜地流著,中山橋與水中倒影交相輝映,花燈閃爍,真是美輪美奐。

蘭州由於黃河的阻隔,南北和東西交通必須依靠橋渡。雖然以前架設過一些浮橋,但沒有架設過一座永久性橋梁。直至1909年黃河鐵橋正式建成,才真正起到了「控扼要衝,道通西域」的作用。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蘭州黃河鐵橋正式命名為「中山橋」。看著勞動者偉大的創作,我的心靈為之怦然震撼。這一刻,撫摸著他的鋼筋鐵骨,看母親河的波濤挾裹著歲月從她的懷抱一瀉千裡,真感慨這座百年大橋的悠久偉岸。

此時夜色如墨,為金城蘭州繪就底色,五彩繽紛的霓虹燈裡,看水車黃、白塔白、鐵橋彩、樓閣金。望黃河遠上、萬家燈火,正應了「黃河之濱也很美」這句話!是啊,蘭州黃河,不僅僅是一條貫穿中國歷史的長河,她早已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承載著一種精神、一種氣節,奔騰千載,壯美著民族的魂魄。因此,作為從小喝著黃河水長大的我,無論身在何方,這種流淌在血脈裡的母親河,已經成為支撐我人生奮進的基點,促使我前行的動力。如今,當我每一次回到蘭州,看到它親切的面容與質樸的奔騰,都有一種灌滿全身的溫暖從心裡升起……

(責編:焦隆、陳誠)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黃河?一部《黃河史》的現代啟示
    文丨段棒棒(方塘智庫黃河文化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新時代背景下黃河流域要想得到高質量發展必須重視黃河「從何處而來,向何處而去」,而其本質就是黃河是什麼?在板塊構造運動期間,深沉、凝重的古大陸顯得精神矍鑠、百般活躍,鄂爾多斯斷塊周緣斷裂系的內陸湖泊經過持續演化,終於孕育出集大地血脈精氣的黃河,也勾勒出未來黃河水系發育的湖盆走向。同時,板塊構造運動使得黃土高原抬升,再加上西北乾旱少雨,地表風化形成粉砂顆粒,被西風吹揚攜帶至高空,搬運、堆積到黃土高原,從而成為影響黃河沙量的一個活躍因素。
  • 黃河入海口 (86)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全長5464公裡,孕育著中華文明。「黃河入海流」,它會有想像中的澎湃、蒼茫和沉雄嗎?       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這道入海口形成不足200年,是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的。
  • 黃河入海流
    黃河入海口 資料圖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公元723年,唐代詩人王之渙登上山西蒲州鸛雀樓,極目遠眺,浮想湧動,吟出了這千古名句。  然而,黃河入海流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景,我一直沒有想像過。直到有一天,我來到了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的黃河入海口……  我出生在黃河岸邊的一座小城,在黃河灘頭度過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尤其當年在鄭州黃河花園口下鄉八年期間,每天眺望長河落日,目送黃水奔湧入海,釀就了對黃河黏稠得化不開的情感。離開以後,我一生一世都在沿著黃河奔走,耳畔迴響的永遠是信天遊民歌那悽厲高亢的曲調:「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
  • 青年作家徒步黃河:從黃河入海口到三江源(圖)
    青年作家徒步黃河:從黃河入海口到三江源(圖) 2019-11-11 12:24: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房家梁 責任編輯:房家梁
  • 黃河入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二、黃河入海口為何沒有大城市? 1、開發歷史短 黃河歷史上多次改道,河口位置不穩定。 1855年黃河改道經由山東入渤海,這導致黃河三角洲的歷史只有150餘年,而今天的黃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
  • 在黃河入海口,中國的陸地每天都在增加!
    黃河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河水多年平均含沙量達每立方米37千克,在下遊淤積形成華北平原。大量泥沙隨黃河水注入大海,入海口的陸地每天都在增長,黃河三角洲的形狀每天都在改變。1992年,黃河入海口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黃河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為什麼沒有長三角和珠三角發達?
    從世界範圍來看,許多大江大河的中下遊平原地區,往往是人口密集、城市眾多、經濟發達的區域,比如長江、珠江、黃河、恆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和萊茵河等河流的中下遊平原地區都是如此。河流的入海口位置通常由於泥沙的沉積,而形成地勢低平的三角洲地貌,河流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往往可能會成為河流流域內社會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比如我國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兩個區域。
  • 《黃河》亮相黃河入海口 王克舉百米油畫長卷東營展出
    19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王克舉油畫長卷《黃河》暨新書發布會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口舉行,首次公開展出了王克舉先生的新作《黃河》。 王克舉《黃河》長卷發布會現場《黃河》全卷共101個畫面,每個畫面長1.6米,高2米,均是在現場完成的寫生創作。
  • 圖說黃河入海口的古今變遷
    由於氣候、地勢以及流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黃河多次泛濫、改道。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開始,黃河下遊決口泛濫達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戰國初期  根據文獻記載黃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說明古黃河水東過洛汭後(洛水下遊),自今河南滎陽廣武山北麓向東北流,至今濬縣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後沿著太行山東麓北行,流至今河北深縣後,即由此分道北流,會合虖沱水,又至今蠡縣南,會合泒水、滱水後,繼續北流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
  • 黃河入海口,形成黃河沿岸唯一天下奇觀,遊客紛紛表示從未見過
    黃河從寧夏流經內蒙,由於河道地勢平緩,水流緩慢,形成了著名的「黃河河套」,這裡也成了著名的河套平原;而當黃河來到晉陝峽谷,這裡河道狹窄,地勢懸差大,兩岸為廣闊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因此形成了非常震感的壺口瀑布,這也是黃河幹流的唯一瀑布。黃河沿線流經這麼多地方,沿途的別致景觀數不勝數,那麼哪裡才是沿線最奇特的風景呢?
  • 黃河入海口 | 黃河入海口/黃河文化館/清風湖/網紅抽油機大巴兩日遊
    黃河從這裡入海形成海河交匯的奇觀黃河入海口/黃河文化館/清風湖/網紅抽油機大巴兩日遊發團日期:8月22、29日參團價格:D1.青州-黃花溪風景區-青州古城早「巴士天下」旗集合,乘車前往【黃河文化館】走進黃河文化館
  • 博物館探秘,黃河入海口有一座文化館,是了解黃河文化的好地方
    大河即黃河,西起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一路天馬行空,波濤滾滾,時而激流勇進,時而水波不興,在中國北方揮毫潑墨,洋洋灑灑寫下一個大大的「幾」字後,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融入三面環陸的渤海灣。東營是座年輕的城市,從1983年設市到現在,只有36年歷史。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東營蒙其眷顧受其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黃河文化。
  • 黃河入海口,黃河像條龍,綿延五千公裡,百折不撓終入海
    黃河入海口石碑而且夜宿黃河邊,感受了鳥鳴夜更幽的意境。中國人號稱是龍的傳人,而黃河看起來特別像條龍,而且像條正在撲食或躍起的龍,是否是說中國文明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呢?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它從三江源出發,一路九曲迴腸,百折不撓,終于于山東東營入海,站遠望樓,看黃河湯湯,望海納百川。
  • 黃河入海口文蛤 - 全景山東 - 魯網
    黃河入海口文蛤——「品味山東——全國名博齊魯行」系列評論  作者:荊棟山  文蛤俗稱花蛤,是東營沿海一帶特有的蛤類。萬裡黃河東入海,河海交匯為文蛤帶來豐富的餌料,黃河入海口地區也是全國三大文蛤生產基地之一。當地文蛤個大體肥,肉質白嫩細膩。含有大量鈣、鐵、鋅等微量元素,並富含多種胺基酸,是高級滋補品。食用時加水慢煮,不加任何佐料,味道清香可口,奇鮮無比。  文蛤的外殼也是一寶。東營的文蛤較青島花蛤皮厚殼硬,花紋亮麗,非常適合製造精美的貝雕工藝品,還可作化妝品的容器。
  • 長江長江,我是黃河!山東港口呼叫武漢港
    長江長江,我是黃河!我們共克時艱我是山東港口煙臺港春秋古港,山海芝罘我在芝罘灣呼叫武漢港1861年,是鐫刻在你我身上的共同印記——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漢口通商、登州通商我們是血脈與共的骨肉兄弟
  • 黃河入海口河段凌情平穩 淌凌密度近20%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2日訊 從1855年黃河改道由東營入渤海,至1955年的一百年間,平均三年半就有一年發生凌汛災害,山東也一直被列為黃河凌汛災害的重災區。66年前的新年正月,黃河就發生了一次凌汛,凌汛決口,冰摧浪湧,處在黃河入海口的利津縣三個村莊已經被洪水漫過,數萬群眾陷入險境,但在山東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山東卻創造了一次治黃史上的奇蹟。目前,寒潮退去,溫度回升,黃河入海口河段凌情平穩,部分河段封河長度達到三分之二。
  • 黃河灘又現「暴力」放生,大魚被從高空直接拋入水中
    黃河灘又現「暴力」放生,大魚被從高空直接拋入水中。連釣魚人都看不下去:魚都給摔死了!11月5日,中牟萬灘鎮趙口閘附近,有放生者正在放生黃河鯉魚。數百條大鯉魚被從卡車上直接傾瀉到黃河灘上,這些被放生到黃河灘涂上的魚來回亂跳,離河道還有數米遠。數名放生者直接用手撿起大魚,重重地拋入水中,口中不時喊著「好人一生平安」。
  • 黃河入海口:寫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探尋黃河之美  萬裡黃河發源自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最終在山東東營市注入渤海。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下,黃河沿線的生態環境、脫貧致富、產業升級有了很大發展。地處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同樣在綠色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 4月1日起 又可以乘坐公交車去黃河入海口旅遊區啦!
    大眾網東營3月22日訊(記者 李江峰)21日,大眾網記者從東營市公交公司獲悉,根據年度工作計劃安排,市公交公司決定自2017年4月1日起,恢復30路(東營區人民醫院至黃河入海口旅遊景區)、173路(市公交公司至黃河入海口旅遊景區)公交線路運行,線路走向、途經站點及票價等均保持不變。
  • 任性黃河不專一,想怎走就怎走,東營入海口太短暫,形成才150年
    有句唐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家都知道,但這入海流之處在哪裡呢?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9月自駕遊來到了山東北部的東營,這裡就是現在的黃河入海口處,但這個入海口並不是唐朝「入海流」的那處描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