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它如同大地的動脈,滋潤世間,哺育人民。
黃河的人生,九曲十八彎,當它在青藏高原度過童年、在蒙古高原成為少年、在黃土高原結束熱戀,進入原陽時,已到不惑之年。因而,此時的黃河,給予了原陽更深沉的愛和最珍貴的禮物——原陽大米。
原陽大米的種植,是炎黃子孫與黃河共融共存的結果。
在傳統社會裡,種植小麥和大豆更多依賴天氣和降雨,種植水稻則可以通過灌溉技術來降低對天氣和降雨的依賴。但這需要農民以宗族關係為紐帶加強人際合作、加大灌溉設施投入,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改造黃河、進行耕作。由此,從改造到受益,從受益到發展,黃河稻米間接造就了黃河兩岸燦爛的歷史文化。
原陽大米的成長,是原陽黃河生態流域發展保護的成果。
數十年來,秉承「人水和諧共生」發展理念的原陽人,大力推動黃金生產區土壤改良和引黃灌溉全覆蓋,大力推動黃金晴、新豐、水稻等系列品種的繁育普及和「稻漁生態種養」模式的實踐推廣,實現了「生態原陽、河畔稻鄉」的產業夢想;
由此可見, 原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耀眼的產業文化。
如今,原陽縣在黃河稻夫「中國大米歷史博物館「」之外,又新增一個以「黃河文化、農耕文化、水牛稻產業發展「為主要展現內容的水牛趙「中國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
今年十月初,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內的「中國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開始對外開放,通過展現以黃河稻米為主題的黃河文化、農耕文化,讓遊客更好地了解原陽大米暨水牛稻的發展歷程,僅一個多月時間博物館已經接待了上萬人。
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曾經是一片鹽鹼地。自1968年當地引入黃河水灌溉後,改善了當地的土質,開始種植稻米,並根據產地的地名以及「稻」、「趙」諧音,將其水稻種植基地命名為:「水牛稻」。為了進一步讓「水牛稻」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水牛趙村村兩委積極打造農業產業基地,並建設了中國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通過展現古今水稻種植、收穫變化,以點帶面地展現黃河農耕文化。
水牛趙中國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不僅促進了水牛趙村「鄉村特色旅遊」的發展,還成為了原陽縣太平鎮脫貧攻堅、全域旅遊、文化傳承的名片,為原陽縣太平鎮特色小鎮的建設提供了動力。
九曲黃河水,十裡稻花香。未來,為了進一步還原舊時農耕場景,中國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下一步將適時增加「水牛犁地」的真實場景,並不斷豐富未來農業展示廳的內容,讓遊客更好感受到黃河農耕文化的古今變化。
圖:新鄉大民生朱峰
聲明:文章內容屬於原創,圖片素材出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