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王均平. 黃河中遊晚新生代地貌演化與黃河發育[D].蘭州大學,2006.
[13]胡振波. 晉陝黃河晚新生代水系發育與河流階地研究[D].蘭州大學,2012.
[14]郭煉勇. 黃河豫西段形成演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7.
[15]李容全,邱維理,張亞立,張本昀. 對黃土高原的新認識[J].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4):431-436.[16]李吉均, 方小敏. 晚新生代黃河上遊地貌演化與青藏高原隆起[J]. 中國科學:D輯, 1996, 26(4):316-316.[17]劉志傑, 孫永軍. 青藏高原隆升與黃河形成演化[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7, 23(001):79-82.
[18]韓建恩, 邵兆剛, 朱大崗,等. 黃河源區河流階地特徵及源區黃河的形成[J]. 中國地質, 2013, 40(005):1531-1541.
[19]董廣輝, 劉峰文, 楊誼時,等. 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空間擴張及其影響因素[J]. 自然雜誌, 2016, 038(004):248-252.
[20]範毓周. 河南鞏義雙槐樹"河洛古國"遺址淺論[J]. 中原文化研究, 2020(4).
[21]谷飛,陳國梁. 社會考古視角下的偃師商城——以聚落形態和墓葬分析為中心[J]. 中原文22,2019(05):84-94.
[22]劉緒. 夏末商初都邑分析之一——二里頭遺址與偃師商城遺存比較[J].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09):6-25.
[23]曾婧. 偃師商城宮城與鄭州商城宮殿區的比較研究[J]. 文博學刊,2019(02):32-45.
[24]夏正楷,張俊娜. 黃河流域華夏文明起源與史前大洪水[A]. 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北京論壇(2013)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回顧與展望:「水與可持續文明」圓桌會議論文及摘要集[C].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韓國高等教育財團:,2013:16.
[25]Hu Z B , Li M H , Dong Z J , et al. Fluvial entrenchmen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Sanmen Gorge, the Lower Yellow River[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9, 178(JUL.):129-138.
[26]Wu X, Wang H, Bi N, et al. Climate and human battle for dominance over the Yellow River's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Mid-Holocene to the Anthropocene[J]. Marine Geology, 2020: 10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