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史連載30: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興起

2021-01-17 全球史下看中國

三皇五帝都是中國傳說中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中國的母親河黃河是中華文明的主要源頭,其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沉積區(佔世界黃土分布70%)黃土高原。黃土由細小的粉沙和黏土重疊組成,非常疏鬆,容易被水衝走。黃河在流經黃土高原時帶走大量的泥沙,因此成為世界上攜帶黃土最多的河流,不但河流變成了黃色,連黃河注入的大海也變成了「黃海」。

黃河

如果說尼羅河是埃及仁慈安詳的母親,給埃及人民帶來無限的歡樂,那麼中國的母親河黃河則顯得喜怒無常,經常製造可怕的災難。黃河平時水量不大,經常斷流,不利灌溉、航運和發展漁業,但是每到夏秋暴雨季節,就變得洪水暴漲,來勢洶洶,而且每次洪水泛濫的時間和洪水量都是突然和不可預見的,每到黃河泛濫之際,河水經常漫過河堤甚至改變河道,居高臨下的河流將帶來難以估計的災難。十年九害是對黃河深刻的描述,據 1959 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的統計,在兩千多年的歷史記載中,黃河下遊發生決口泛濫1593次,重要改道 26 次,其中包括 7 次大改道,每次都造成極大的破壞,是世界上吞沒生命財產最多的河流。

雖然黃河帶來種種災害,但是由黃河帶來的黃土塑造了中國第二大平原——華北平原。華北平原又稱黃淮海平原,是由黃河、海河、淮河、灤河等所帶泥沙沉積的衝積平原,其中黃河是塑造華北平原的主力。華北平原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東臨渤海、黃海和山東丘陵,主要位於河南、河北兩省。其地勢低平,海拔多在 50 米以下,路面平坦,一馬平川,被稱為我國最完整的平原。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居民只能集中生活在河流兩岸,而華北地區居民卻能夠遍布整個華北平原。華北平原耕地面積佔全國首位,由黃河帶來的黃土疏鬆而又肥沃,相比之下,兩河流域的土壤又幹又硬,西歐與南歐的土壤則屬於高度的粘土質,這意味著這些地區需要等到青銅農具出現後,才能進行大規模的土地開墾,而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農耕者只要用簡單的木製工具就能大範圍開墾種地,獲得好收成。

華北平原

只有如此廣闊肥沃的平原才能養活如此眾多的人口,也只有如此平坦無阻的平原才能形成長久統一的國家,為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發展至今提供必備的地理條件。華北平原是中國古代中原的主體,處於中國地理的心臟部位,平原上的河北磁山遺址是北方糧食種植的發源地,磁山文化之後,在約公元前 6800 年又出現以河南裴李崗遺址、賈湖遺址為代表的裴李崗文化。裴李崗居民已經住進半地穴式建築,會種植粟米,飼養雞豬,以手工製作紅陶出名。賈湖遺址位於裴李崗遺址南部,是已知最早的北方水稻種植地,在賈湖遺址出土了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樂器——骨笛,以及用稻米、蜂蜜和水果味原料釀造出來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精飲料。在遺址中發現的龜甲等器物上契刻的符號,被稱為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文字雛形。

賈湖遺址上的龜甲契刻文

約公元前 5800—前 5400 年,黃河中下遊的農業文化從華北平原向西擴張到黃河中上遊的渭河流域,出現了以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陝西華縣老官臺遺址為代表的大地灣和老官臺文化,大地灣文化以發現中國最早的彩陶而聞名,其中的天水大地灣遺址是截至目前天水地區發掘出的規模最大、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文物珍藏量最豐富的原始社會人類聚居村落遺址。而甘肅天水正好是三皇之首伏羲的誕生地,因此大地灣文化常被視為伏羲崇拜的發源地。不過據秦《世本》載:「(伏羲)取犧牲以供庖廚,故曰包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羲氏。」《史記補三皇本紀》載:「(伏羲)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戰國《尸子》載:「伏羲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可見伏羲崇拜應起源於漁獵畜牧經濟群體,而大地灣文化是西北地區最早產生的農業文化,因此伏羲傳說也可能並非起源於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陶器

相關焦點

  • 「溯源甘肅」甘肅遠古文化的文明印記
    女媧作為三皇五帝中唯一的女性首領,與伏羲一樣是中華民族的創世者、始祖母和高禖之神。伏羲、女媧大致處於遠古時代由母系氏族社會邁入父系氏族社會的階段,其發明創造和文化貢獻,引領中華先民告別蒙昧洪荒,是開啟中華文明序幕的人文始祖和文化英雄。軒轅黃帝又位居五帝之首,是炎黃時代的開創者和華夏民族人文初祖,其所代表的發明創造、文化成就和社會生態,標誌著中華先民已經開始進入文明時代。
  •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上):史前氣候冷暖無常,華夏文明如何誕生?
    ,至此人類開啟了影響深遠的農耕文明。不過在8200年前和7200年前後,曾出現兩次全球溫度下降的乾冷事件。浙江嘉興,距今約7000年)、崧澤文化(上海青浦,距今6000-5300年)、良渚文化遺址(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屈家嶺文化遺址(湖北京山,距今5300-4600年)等新石器時期的遺存,長江流域也成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要地區。
  • 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為何如此之多
    然而在人類誕生之初,面對大自然,人類的力量十分渺小。在大自然面前,當時的人類就像現在的昆蟲一樣脆弱。為了生存,人類不得不尋找一些自然條件好的地方來定居。這其中,水源條件顯得尤為重要。「逐水草而居」成為了這一時期的生存原則。家長講述四大文明古國,說明水源的重要性於是,一些較大的河流附近,漸漸地誕生了一些原始的聚落,最初的文化系統也慢慢地形成。
  • 張國剛:古印歐人的遷徙與文明的匯流——三千年中西交流史
    尤其是距今一萬二千年至一萬年前的全新世的到來,地球的氣候逐漸轉暖,更加適合於農作物的生長,於是,採集逐漸發展成農耕,狩獵也演進為畜牧業, 這些變化被稱之為農業革命。到了距今六千年左右地球進入全新世大暖期的盛期,氣候和環境更加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就是這個時候,文明之花首先在適合於農耕的兩河流域、埃及尼羅河流域、南亞印度河恆河流域,以及東亞黃河流域綻放。人類文明進入了茁壯成長的童年時代。
  • 歷史連載:人類文明為何最先出現在亞非的大河流域?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看到了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多瑙河流域、第聶伯河流域的興起。其中兩河流域拔得頭籌,最早進入文明時代,出現了最早的城邦國家;尼羅河流域則後來者居上,先兩河流域一步完成統一,建立了最早的領土國家;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雖然尚未進入文明時代,但也取得了許多突出的文化成果,並將在以後的歷史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唯獨歐洲的多瑙河流域與第聶伯河流域的農業文化,在曇花一現般興起後,便轉而走向衰敗。
  • 《大河之源》 為生態文明建設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主創團隊赴三江源地區採風 黃河古稱「大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進程中,華夏兒女沿黃而居,繁衍生息,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黃河文化,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青海河湟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文明形成的源流之一。 青海地域遼闊,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
  • 蘇美爾文明與華夏文明本就同根同脈,她為何就覆滅了呢
    看到了蘇美爾人的介紹,我們可能更加疑惑,只是像而已,人家的歷史要追溯到7000年前,即便按我國認為夏朝存在的條件下,我們也只有5000年的歷史,一個在幼發拉底河流域的文明,一個在黃河流域的文明,中間還隔著2000年,怎麼就同根同源了。這就需要看到人類歷史的發展走向了。
  • 智庫|張永生:以生態文明新思維重新定義黃河流域發展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孕育出中華文明,滋養著華夏兒女。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以下簡稱「黃河流域座談會」),首次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掀開了新時代黃河治理與保護的新篇章。
  • 什麼是黃河?一部《黃河史》的現代啟示
    作為物質載體的黃河,因黃河水與黃色泥沙的相遇,造就了多少讓人驚嘆的自然景觀,激蕩了多少風流人物的胸懷,豐富了多少中華文化的寶庫。正如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離不開攜泥帶沙的黃河水的視覺點綴,「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慷慨激昂正是黃河景觀具象化的體現,黃河以其獨特之處給了觀賞者強烈的視覺衝擊,在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一處處文化地標。
  • 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國,在黃炎帝時期,對比其他三個文明什麼水平
    炎帝、黃帝當時中原大地上黃河流域兩個最強大的部落首領,他們雖有血緣關係,卻因領土擴張與資源需求而展開過一場戰爭,稱為阪泉之戰,以黃帝勝利而告終。涿鹿之戰前後,華夏文明正在向農耕社會轉型46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二十七世紀左右,當時我們的先祖炎黃部族還處於舊石器時代,但已經開始半定居的農業遷徙生活,採集、漁獵與種植農作物並重,並且發明了生產工具,也創造出了文字,有史記載黃帝的大臣倉頡造字便是在那一時期。
  • 三星堆是外來文明嗎,華夏5000年豈容爾等質疑
    我們常說中國是有5000文明的國家。但是國外對此是不認同的。一些國外學者說,中國沒有發現距今5000年的擁有城市、青銅器、文字的文化遺蹟,所以不認同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也對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並不認同。而三星堆文化遺址的出現,一下子讓華夏文明和古埃及文明齊肩,刷新了世界對中國文明的認知。然而儘管如此,三星堆文化也存在巨大的猜疑和爭議。
  • 黃河的身世
    轉眼間,到了黃河80多萬歲之年,黃河流域四季分明、雨量豐沛,土質肥沃、易於鑿洞居住等多種優勢,使早期原始人類陸續偎依在黃河身旁採集漁獵,繼而產生了農耕文明。於是,黃河開始履行了哺育華夏先人的天職。從遠古時代人類的發展,可以想像,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經過多麼長期而艱難的選擇,最終才確定安居在黃河流域這塊黃土地的。
  • 遠古的中國一直存在神話傳說中,我們的文明到底是何時開始的呢?
    五千年前兩河流域的蘇美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無數文明在歷史長河中誕生和滅亡,只有我們華夏民族,從誕生至今綿延了五千多年,我們的祖先是什麼時候開啟的文明之門呢?褪去神話的外衣,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遠在五千年前,在中華大地上,文明的種子已經在這片沃土中生根發芽了,那麼我們該如何去探索先民的遺蹟呢?在中原大地上,文化的誕生從來都離不開我們的母親河,在中國的黃河流域也是最早產生人類文明的地方,每次考古發現的蛛絲馬跡都給我帶來巨大的猜想,在很河南省澠池的仰韶村,曾經就發現過先民留下來的遺址,其中發現的彩陶殘片,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經能夠製作彩陶器。
  • 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大江大河具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性,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人類起源於大江大河,任何文明的根基都在江河、發展於流域。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因此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而不是陸地文明、黃土文明。江河在演變,文化與文明也在演變,國家也在演變。中國5000年文明史,大體就是長江和黃河的演變與發展史。
  • 早期人類文明為何會出現遷徙現象?定居文明的孤島效應
    自從遠古時期,原始人類社群漸漸脫離了動物與生俱來的野蠻行徑,並創建了初具規則的智慧型社會以來,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也就隨之建立起來了。諸如華夏文明、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南亞文明和古希臘文明均為此中翹楚,人類在世界各地創造了璀璨輝煌、絢麗多彩的文明區域,並對此後數千年來的道德禮儀、社會秩序、文化思想等產生了伏脈千裡的影響。
  • 「生態文明@溼地」保護黃河三角洲,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人們再次把關注的目光聚焦於黃河三角洲、聚焦於黃河、聚焦於黃河流域、聚焦於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同長江以及其他重要河流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寧,天下平。黃河安瀾,國泰民安。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並留下了諸多或喜或悲的黃河傳說與黃河故事。毛澤東曾多次述說黃河,並率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投入治理黃河的偉大鬥爭。
  • 中國唯一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
    二是黃河,全長近5500千米,流域面積75萬平方千米,年徑流量佔全國河川的2%。三是珠江,全長近2216千米,流域面積45.6萬平方千米,年徑流量超過7條黃河。 四是松花江,全長1927千米,流域面積55萬平方千米,經濟意義遠超幹流黑龍江。 五是淮河,全長1000千米,流域面積26萬平方千米,河網密集複雜,匯入洪澤湖。
  • 中華文明為什麼起源於黃河
    人類先民遷徙圖為什麼第四紀冰期結束,人類文明才開始發生呢?這就要從大河對人類文明的關鍵作用說起。最早的人類,生存是靠從事採集狩獵,因為狩獵的需要,形成了組織協同體系,原始部落因此形成。但是這種部落一般都極小,只能勉強維持自身的生存,也談不上有多餘的人口來發展科學技術和文化思想。只有農耕化以後的人類,才能算是真的進入了文明時代。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資料圖片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玉器。資料圖片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根脈和早期最重要代表,其在史前率先開啟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進程,並具有鮮明特點。
  • 世界第五國內第二的黃河,其出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黃河  它是一條光榮、偉大的母親河,孕育出了咱們優秀的華夏文明。  中國史書《漢書·溝洫志》:「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中國的大江大河流入大海的有上百數之多,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江河淮濟(長江、黃河、淮河、濟水),而黃河排在這四條大河的首位。這裡,古人稱河的特指黃河。足以見得古時候,黃河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黃河文明它的主要特徵就是農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