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賞黃河風光 品黃河文化

2020-12-01 中國山東網

2020/11/16 9:04:38   來源:中國山東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1月16日訊  11月14日,全國媒體利津行採訪團一行來到了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賞黃河口日出、夕照,享受黃河外灘獨有的寧靜。

  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黃河灘區內,這裡的黃河外灘、千步柳蔭路、東津渡遺址和黃河棧橋,處處展現了黃河的風採,在這裡品味黃河文化,感受利津由河而生、倚河而建、因河而興的歷史變遷,感受鳳凰城文化旅遊的獨特魅力。

  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依河傍城、鍾靈毓秀,不同於江南的小橋流水,具有濃鬱的黃河風情,是利津縣委縣政府重點打造的旅遊景區,南起宮家險工、北至王莊險工,全長27.5公裡,整體布局為「一帶三區六節點」。「一帶」指以黃河大堤為主的黃河生態景觀帶,「三區」是指黃河休閒觀光區、黃河文化展示區、黃河生態農業體驗區,「六節點」分別為和樂園、黃河外灘、東津溼地、水文站、龍門灣和印象農莊。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山東省自駕遊營地。

  近年來,利津縣將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作為壯大旅遊經濟的龍頭項目來抓,截至目前,整個景區已經建設了和樂園、黃河外灘、黃河棧橋、東津渡遺址、永利橋等景觀,實施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建設景區遊客諮詢服務中心,配套完善遊路、停車場、公廁、垃圾箱等公共服務設施,引入社會資金開發黃河人家農家樂等休閒旅遊觀光體驗項目,引導周邊村莊深入挖掘整合鄉村旅遊資源。

  今年國慶期間,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是特色旅遊商品展和健步行活動的舉辦地,景區風景如畫,遊客在這裡賞黃河風光,購利津特產,體驗運動健身的快樂,遊客接待量達5.8萬人次,景區吸引力和參與度顯著提升。旅遊周系列活動的火熱舉行,極大觸發了人們的出遊願望,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旅遊度假。

  據悉,利津縣文化和旅遊局在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積極融入全市全域旅遊總體布局,圍繞建設「文旅新城」的目標定位,實施「旅遊富民」三年行動計劃,深入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充分挖掘、整合沿黃生態歷史文化及鄉村旅遊資源,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加大招商引資和宣傳力度,打造集濱河休閒觀光、鄉村體驗、特色美食、體育賽事、康體養生為一體的休閒旅遊目的地。

  切實打造鄉村旅遊集聚區、文旅產業融合示範區、精品旅遊小鎮,爭創全域旅遊發展利津樣板。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

相關焦點

  • 全國媒體利津行|東津渡教育康養度假區:帶動沿黃鄉村振興 打造黃河文化品牌
    11月14日,全國媒體利津行採訪團來到東津渡教育康養度假區,在元泰印象高端民宿村施工現場,看到了施工的吊塔、初見雛形的民宿、小橋和公園,不遠的將來,它將變成一個有五大功能區塊(兒童教育產業園區、溫泉旅遊度假區、黃河文化體驗區、旅居康養社區和溼地生態休閒區)、16個功能組團和46個子項目的康養度假區。
  • 黃河文化:黃河三角洲特定的自然生存環境與陸地變遷
    關於黃河三角洲自然環境的研究,無論是其成因,還是歷代的變遷,目前已有多部專著和文章從多方面進行過研究。在此,借諸家研究之觀點,佐證黃河三角洲的客觀環境是較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從歷史的角度辨析,黃河三角洲既有古代的三角洲、有近代三角洲,也有目前仍在不斷擴展的現代三角洲。
  • 觀黃河入海 賞萬鳥歸巢
    談起鳥類,朱工有說不完的話題,確實,在黃河口生態旅遊區做了20多年科研工作的朱工也最有發言權。黃河口生態旅遊區擁有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被稱為「鳥的天堂」,每年在這裡越冬、繁殖、棲息的鳥類達600餘萬隻,也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 黃河文化融入城市品牌,濱州打造黃河流域明珠城市
    濱州市作為黃河下遊一座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的城市,致力打造黃河流域的「明珠城市」,將濱州打造為黃河生態環境保護的新樣板、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新標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5月31日至6月3日,「中國晚報主流媒體聚焦濱州融媒行」活動在山東濱州舉行,總編和記者們兵分兩路,圍繞濱州黃河風情文化進行了體驗式採訪。
  • 清靜雅致 鄭州黃河灘地公園芳容初露
    這裡,是建設中的鄭州黃河灘地公園,這裡,很「靜」。鄭州黃河灘地公園位於惠濟區黃河文化公園東部,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核心示範區起步區建設要求和「北靜」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項目,項目西起江山路,東至花園口黃河大橋,南達S312,北抵黃河,規劃面積44平方公裡,共分為黃河溼地生態修復區、溼地片區、黃河生態農業示範區等14個功能區。
  • 做好黃河文章 打造大美蘭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超前謀劃、率先行動,提出了「做好黃河文章、建設現代化都會城市」的發展思路,制定了《做好黃河文章建設現代化都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著力保護黃河、治理黃河,力爭將黃河蘭州段建設成集生態優良、產業集聚、文化繁榮的高品質大景區,打造成全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引擎和龍頭,通過改造提升和運營管理蘭州黃河四十裡風情線
  • 李寬端在調研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溼地城市建設時強調:堅持用生態...
    東營網訊 9月27日,市委書記李寬端就推進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溼地城市建設進行調研。李寬端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生態保護和溼地城市建設,紮實推動新時代東營高質量發展。市委副書記、利津縣委書記陳必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建軍等市級領導同志一同參加調研。
  • 再解「黃河改道」
    由河南濮陽經莘縣、聊城、茌平、高唐、商河、惠民、利津北去河北省入渤海。第三次,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在濮陽附近決口,由河北大名入衛河,經冠縣、高唐、平原、寧津、樂陵、無棣、陽信北去入渤海。第四次,金章宗明昌五年,即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在河南原陽決口,由封丘東經東明、菏澤,在梁山、東平一帶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經東阿、平陰、長清、濟南、濟陽、利津北上入渤海,南派經嘉祥、魚臺到江蘇經淮河入黃海。第五次,金元至明嘉靖時期。
  • 黃河改道探討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史上有過多次改道,給中下遊特別是下遊造成了嚴重災害。建國後,下遊河道經過多次治理,河道基本上固定,災害減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在渤海灣。因為黃河入海攜帶大量泥沙,每年都有新生陸地形成。
  • 黃河入海口 | 黃河入海口/黃河文化館/清風湖/網紅抽油機大巴兩日遊
    █ 泥潭捉蟹、挖蛤,體驗兒時樂趣█ 觀網勝利油田『網紅長頸鹿』抽油機█ 國家5A級黃河生態旅遊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吃原陽大米,品黃河故事—水牛趙「中國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
    原陽大米的種植,是炎黃子孫與黃河共融共存的結果。在傳統社會裡,種植小麥和大豆更多依賴天氣和降雨,種植水稻則可以通過灌溉技術來降低對天氣和降雨的依賴。但這需要農民以宗族關係為紐帶加強人際合作、加大灌溉設施投入,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改造黃河、進行耕作。由此,從改造到受益,從受益到發展,黃河稻米間接造就了黃河兩岸燦爛的歷史文化。
  • 奏響高質量發展的黃河樂章 ——東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水積澱著亙古的華夏文明,沿黃群眾與河水、黃沙結下深厚情感,形成了獨特的黃河民俗文化,「撒河燈」和黃河大秧歌就是起源於東阿縣的土生土長的黃河文化的代表。除此之外,還有雜技、王皮戲、二郎拳、遲莊年畫等眾多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傳承至今;境內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以及上古倉頡墓地、漢代畫像石墓遺蹟等多種元素,更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印記。
  • 綠滿灘區幸福來 ——平原示範區保護與治理黃河灘區綜述
    從疙瘩路到觀光路,群眾出行方便了,遊客進灘通暢了,不少灘區村莊借勢打造田園休閒微景觀、農家樂、生態民宿、採摘園,讓遊客進得來、玩得好、留得住。   文化滋養「詩和遠方」   按照「大破大立、大調大轉、大出小進」的理念,平原示範區堅持以黃河文化為脈絡,打造「黃河慢灘」主題板塊,挖掘和傳承灘區特有的民俗文化、草根文化和農耕文化,依託田園村落、槐林溼地、古址舊堤等豐富的生態人文資源,著力將126平方公裡黃河灘區打造成「一核四帶五花八景」為格局的「黃河慢灘」。
  • 探訪古黃河出海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泱波 攝「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最後一道彎也在古老的黃海邊留下了永恆的身影。沿著黃海邊茅草叢生的防護堤穿行,車在一片嶄新的花崗巖海濱護欄前停了下來。我們從海灣廣場的階梯上拾級而下,一座新建的大橋上的燙金字映入眼帘:古黃河橋。過橋後,在漂亮的公園入口,一座石碑上刻著鮮紅的大字:古黃河入海口。一一二八年至一八五五年。
  • 「黃河戰略」落地生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
    一年多來,市委市政府遵循「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總要求,聚焦生態保護、汙染治理、黃河安瀾、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高質量發展、文化傳承等重點,堅持規劃引領、項目化推進,認真梳理、研究和謀劃,啟動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規劃建設工作。
  • 記錄黃河入海流(保護區裡的年輕人(14))
    張 利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位於山東東營的利津水文站,是為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生態用水監測的控制站,也是黃河入海前的最後一個水文站。無論春夏秋冬、風雨陰晴,水文站的助理工程師邢西金都要完成特定點位的觀測和取樣,記下研究黃河的第一手資料。
  • 59秒看黃河東營段冰凌過境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1日訊近日,隨著寒潮退去溫度回升,1月11日上午,記者在黃河王莊險工河段發現,原本奔騰的河水被「冰凍」大半,白色的冰塊將整個河道填充,原本黃色的河流猶如一條玉帶蜿蜒伸向遠方。根據利津水文站監測數據顯示,1月11日8時,黃河利津段淌凌密度約為1%-20%,平均冰厚1-3釐米左右,30千米的觀測河段有19.5千米封河,達到了觀測河段的三分之二,封凍段冰厚1-20釐米。「我們基層防凌觀察人員每天要對河事觀測三次,觀察流凌情況,特別是流凌密度、冰塊的大小及封河情況,出現冰壩、發現水位急速上漲,要及時向上級匯報。」東營市利津黃河河務局王莊管理段副段長張志強介紹道。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第二次,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又東遷。由河南濮陽經莘縣、聊城、茌平、高唐、商河、惠民、利津北去河北省入渤海。第三次,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在濮陽附近決口,由河北大名入衛河,經冠縣、高唐、平原、寧津、樂陵、無棣、陽信北去入渤海。
  • 任性黃河不專一,想怎走就怎走,東營入海口太短暫,形成才150年
    下高速導航黃河入海口,直接引導到了「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這裡其實距離東營市還是挺遠的,周圍也很荒蕪,除了鹽鹼灘涂就是溼地保護區,並沒有什麼城鎮與村莊,一路上道路寬廣,很好走。(書影拍攝寫作)中國有幾條大河最後入海,形成的三角洲,其中長三角、珠三角都成了著名的富庶之地,這裡土地肥沃,人口眾多,不僅擁有城鎮,也形成了很多大城市,如上海與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