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9月27日訊(記者 閆洪錦)「三大世界級旅遊資源,我覺得最有特色的還是野生鳥類。」談起鳥類,朱工有說不完的話題,確實,在黃河口生態旅遊區做了20多年科研工作的朱工也最有發言權。
黃河口生態旅遊區擁有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被稱為「鳥的天堂」,每年在這裡越冬、繁殖、棲息的鳥類達600餘萬隻,也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全球遷徙路線中,黃河三角洲佔據兩條,一個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路線,一個是東亞到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我們處於這兩條路線的交匯處,也是交通要道。「朱工告訴記者,也正因為如此,黃河三角洲被很多鳥類專家稱為「鳥類的國際機場」。「我給它的定性是鳥類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黃河口生態旅遊區內鳥類資源豐富,珍稀瀕危鳥類眾多,共有鳥類368種。區域內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東方白鸛等1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灰鶴、大天鵝等51種,2013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東方白鸛之鄉」稱號,2015年被授予「中國黑嘴鷗之鄉」。
「最有特色、最具觀賞性和持久性的鳥,一種是東方白鸛。」朱工繼續介紹到,最初1997年發現東方白鸛時僅有19隻,到2002年已經達到100多隻,此後每年東方白鸛的數量都成幾何倍數增長,今年105個巢已經孵化出305隻小雛,佔到世界數量的十分之一。「另外一種就是黑嘴鷗了,數量最多的時候是在2016年,我們發現有7000多隻黑嘴鷗在這裡繁殖,共有3500多個巢,這個數量已經佔了世界數量的一半以上。」
對於觀賞時間,朱工表示一年四季都可以觀賞,「但是在沒有望遠鏡和相機等專業設備的情況下,用肉眼觀賞的最佳時間為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這段時間鳥種類和數量最多,各種鳥集群飛翔,最多時能達到2-3萬隻,變換各種隊形,非常壯觀,讓人嘆為觀止。」
走進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博物館,實景觀察保護區內珍稀鳥類生活,詳細了解鳥類特點習性,親身體驗科普遊戲……這些都讓遊客眼前一亮、興致盎然。 現場一位遊客表示,「通過融入現代媒體技術,普及鳥類知識,這在國內也是很少看到的。」
隨著溼地城市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落戶」東營,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到東營,欣賞溼地美景,觀賞各色鳥兒,體驗生態特色。
黃河口生態旅遊區圍繞「黃河入海 我們回家「的城市旅遊品牌,堅定「打黃河入海品牌,走生態旅遊之路」的任務目標,著手研究開發溼地觀鳥路線,策劃舉辦「觀黃河入海,賞最美溼地,看野生鳥類」為核心內容的節會活動,引進開發體驗性項目,打造研學旅遊品牌,努力為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