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純鵬委員:流域水安全面臨重大挑戰,建議籌建「黃河國家實驗室」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中國教育報北京5月26日訊(記者 高毅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水資源保障形勢非常嚴峻,流域水安全面臨重大挑戰,亟需突破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等領域的重大理論和技術瓶頸。「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表示,「沿黃九省區均有研究黃河的科研隊伍,但大多針對某一個黃河具體問題開展研究,力量較為分散,成果缺乏系統性。建議籌建『黃河國家實驗室』,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系統性、集成性科技創新。」

宋純鵬建議,可依託沿黃九省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籌建「黃河國家實驗室」,按照「分工合作、開放共享」的建設思路,就水災害防禦、水資源集約利用和節約、水沙治理、生態修復和生物節水、黃河文明和文化傳承等五大議題展開聯合攻關,集中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建成引領世界水利科技發展高地、國內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高地,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

來源:新華號 中國教育報

相關焦點

  • 宋純鵬委員:建議在豫籌建「黃河國家實驗室」
    原標題: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建議在豫籌建「黃河國家實驗室」黃河寧,天下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如何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解決當前黃河面臨的突出問題,需要突破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等領域的重大理論和技術瓶頸。因此,圍繞流域經濟、社會和生態需求,建立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域的綜合性實驗研究平臺,打造多學科交叉、多方向融合、多維度協同的科技創新團隊,顯得尤為迫切。
  • 「兩會聲音」全國政協委員宋純鵬:建議籌建「黃河國家實驗室」
    5月25日,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今年的建議是籌建「黃河國家實驗室」,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在他看來,近年來,河南圍繞黃河文明和黃河治理問題,匯聚了一大批黃河文化、黃河治理、生態安全等領域的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創造了一系列原創性、標誌性重大創新成果,先後獲國家科技獎勵60餘項,具備了打造黃河流域科技創新高地的獨特優勢和基礎條件。
  • 建設河南水博物館、河南省黃河實驗室……關於黃河,未來我省還有...
    談到黃河流域水安全的話題時,河南省水利廳廳長孫運鋒表示,我省將打造與現有河渠大連通的興利除害現代水網體系,形成系統完善、豐枯調蓄、循環暢通、多源互補、安全高效、清水綠岸的水安全保障格局,構建「一軸兩翼三水」的水安全保障格局。其實,早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孫運鋒就向河南商報記者介紹過此事。
  • 黃河實驗室!河南投資20億,打造省內首家國家實驗室
    在科學研究中,實驗室研究尤其重要,特別是國家級的實驗室,在這些實驗室裡往往是國家最頂尖的研究。國家實驗室是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國家級科研機構,不但開展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還積極競爭前沿高技術研究。
  • ...黃河流域各區域用水指標 進一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流域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 張改平委員:三個「統籌」推進黃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人民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 朱一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水更綠、山更青、民更富美好目標的必由之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認為,要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關鍵是做到環保與吃飯、治理與發展之間的平衡。「歐美發達國家工業化大多經過先汙染後治理的過程。我國是一個十多億人口需要吃飯穿衣的發展中國家,汙染治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 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及面臨問題的對策建議
    黃河源區是黃河流域最重要的產流區、水源區及生態涵養地,素有「黃河水塔」之稱,對流域中下遊地區和我國北方的農業生產、用水安全、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日趨頻繁的人類活動影響下,黃河源區的區域氣候、水分循環特徵以及植被覆蓋條件在近年來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進而可以對中下遊地區的水資源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9 年 9 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並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國家戰略,對一些重大問題要深入研究、科學論證。
  • 被網友「熱搜」的這些政協委員提案,你關注了嗎?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認為,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必須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掌握主動權。他建議,選擇圍繞重大科學問題,布局一批類似國家實驗室的科技創新平臺,組織實施「大科學」工程。科學決策部門要更加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制定旨在發展「大科學」「大工程」的決策和科學規劃,為科學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條件。
  • 生態保護與協同創新 助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從歷史角度來看,在我國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都處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位。從現實角度來看,黃河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截至2018年底,流域人口達4.2億,所流經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約為23.9萬億元。
  • 宋純鵬同志有關情況
    2006.05--2010.12  河南大學副校長兼植物逆境教育部省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0.12--         河南大學副校長兼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植物逆境教育部省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兼職情況:  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副理事長,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植物逆境生物學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主任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來源:新浪財經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施懿宸、唐天浩、任玉潔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然而黃河流域頻繁發生的幹支流水體汙染及各種環境災害嚴重製約了發展戰略的實施。
  • 構建主體多元化的治理與保護體系,助力黃河流域綠色發展
    儘管如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依然面臨著一些困境與難題。為此,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治理過程中,需要各參與方有針對性地作出部署,以問題導向為切入點,構建參與主體多元化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體系,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 破解黃河流域複雜水問題的基本思路
    但是由於黃河流域獨特的自然地理特點和暴雨洪水特徵使得洪水問題難以從根本上徹底解決。未來下遊城市群發展、灘區治理等都要考慮遭遇超標準洪水的可能性,做好防洪預案,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保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黃河水量方面的水少問題是制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黃河流域人均水資源僅408立方米,低於國際公認人均500立方米極度缺水標準。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使黃河流域的水循環發生顯著變化,對黃河流域水資源量造成影響,也為黃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提出了嚴峻挑戰。1998年至2012年地表水和地下水取用情況表明,黃河全流域取水量多呈現增長趨勢,流域內天然徑流量中近半數被人類取用而無法入海。因此,黃河流域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較為突出,如何有效管理逐漸減少的水資源成為黃河流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馬柱國說。
  • 宜居黃河科學研究計劃在陝西西安啟動
    宜居黃河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長安大學教授蘭恆星從計劃實施的背景意義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宜居黃河願景與關鍵科學問題、主要研究內容及實施方案、計劃目標、研究基礎和優勢、組織管理等方面對宜居黃河科學研究計劃進行了介紹。
  • 智庫|張永生:以生態文明新思維重新定義黃河流域發展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孕育出中華文明,滋養著華夏兒女。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以下簡稱「黃河流域座談會」),首次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掀開了新時代黃河治理與保護的新篇章。
  •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框架、路徑與對策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黃河流域橫跨我國北方東、中、西三大地理階梯,是我國重要生態屏障的密集區和「一帶一路」陸路的重要地帶。黃河流域自然生態脆弱,水資源短缺,土地、能礦、生物等資源稟賦區域差異明顯。目前,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滯後,貧困面廣、量大、程度深,是我國生態安全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地區。
  • 潘建偉委員:建議在量子信息等領域部署構建國家實驗室戰略
    中青在線北京3月1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中國青年網記者王林 沈傑群)今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表示,量子信息科學發展到今天,特別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與各項關鍵技術的攻關,這需要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也需要相關研究機構、國家相關部委和企業的支持與協作
  • 黃河流域五省(區)「三線一單」通過審核
    「『三線一單』成果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硬約束落實到環境管控單元,對於優化區域開發格局、協同推進黃河流域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日前,山西、山東、河南、寧夏、內蒙古黃河流域五省(區)「三線一單」通過審核。